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 (2份,原卷版+解析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原卷版doc、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精讲
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文体知识
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没有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都可算为其内。特点: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富有情趣。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重点02】研读分析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重点03】探究突破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重点04】深度探究
1.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主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3.解读“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能力拓展
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
字源演变
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是日更(gèng)定矣。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3.对下列诗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孤寂”“忧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的清高者的孤独。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国破家亡、感时伤世者的孤独。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万里逃难、奔波离散者的忧伤。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上下一白 一箪食,一豆羹
C.见余大喜曰 见渔人,乃大惊
D.是金陵人,客此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5.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12.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B.吾C.尔D.相公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4.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15.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16.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上下一白 一碧万顷D.及下船 及鲁肃过浔阳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9.下列对选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三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亭观赏雪景。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瘦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 百废具兴
B.拉余同饮 饮少辄醉
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见余大喜曰 其喜洋洋者矣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交代了赏雪的地点——湖心亭,点明了写作的事件——看雪。
B.“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3.如果时空可以重置,张岱在湖心亭遇见的不是那两个金陵人,而是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张岱会把柳宗元视为知己吗?结合柳宗元的《江雪》和本文相关内容,请你以张岱最佳引荐人的身份,简要阐述理由。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隐天蔽日
B.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独往湖心亭看雪/晋陶渊明独爱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结友而别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6.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7.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书名),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
2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百废具兴B.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C.独往湖心亭/朝而往D.大雪三日/主人日再食
29.本文结尾舟子为什么慨叹“相公”及亭上二人都是“痴人”?
30.下面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黄永玉先生的画作《湖心亭看雪》,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点评这幅画有没有画出本文雪景的意境。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3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3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3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3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3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二)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4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
(2)上下一白 一:________
42.把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3.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4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是写雪景,但景物特点各有侧重,请写出其不同点?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4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4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47.[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8.[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我看课时训练,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第6课我看原卷版doc、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第6课我看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故乡综合训练题,共5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巩固练习,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