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教师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0-17327128922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教师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0-1732712892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教师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0-17327128923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学生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1-17327128940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学生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1-17327128941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学生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47946/1-17327128941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 (2份,原卷版+教师版)
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2份,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教师版doc、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进阶训练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
B.温故而知新(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C.思而不学则殆(殆:懈怠)
D.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B.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C.子在川上曰(河流)
D.传不习乎(传授)
3.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是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而”有转折的味道,可见,知新比温故是更重要的学习方法。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5.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曲肱而枕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C.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D.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匹夫不可夺志也
9.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0.学《论语》 ,用《论语》 ,下列选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有一个外地同学转到我们班,我们可以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欢迎之情。
B.小林转到新班级一个学期了,还没有一个好朋友,他觉得张三做事马虎,李四数学很烂,王五不讲卫生……妈妈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教育他。
C.张三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妈妈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警醒他。
D.李四非常喜欢画画,想报美术兴趣班,可是妈妈坚持要他报奥数班。他真希望妈妈能明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
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
【乙】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③笃:诚实,厚待。④偷:刻薄。
1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
(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
(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
(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
12.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颜渊、季路[1]侍。子日:“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4]。”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颜渊,名回。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2]盍:何不。[3]裘:皮袍。[4]憾:怨恨。[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事年少的孩子们得到关怀。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
(2)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共 共:________________
(4)愿闻子之志 闻:_____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盍各言尔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颜渊、季路侍。
18.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志(志向)”。孔子在甲、乙两文中所言之“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中所言之“志”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有志向并为之努力。乙文中孔子的“志”主要表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与元九书(节选)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19.【甲】文中的“子”是指_______(人物),他是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乙】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宋濂。
20.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七十而从心所欲(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及五六岁(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用【甲】的内容来印证【乙】【丙】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3.三篇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汲取到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慕圣贤之道 益:__________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甲】【乙】两语段都提到了学习中应具备端正的态度,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③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是有智慧的人。②孤竹:孤竹国。③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27.通假字整理,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
28.选文第1段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选文讲管仲和隰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小语想用《论语》中的话表达阅读本文的感受。你建议用哪两句?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④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 nì):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②耦(ǒ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③耰(yō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④怃然:怅然,失意。
3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学生
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辍:停止
3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33.下列句子,与“子路行以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贤哉,回也
3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
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3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
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说”同“________”,________。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有”同“________”。
定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练习
春往冬反。
③“反”同“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4讲:巧列提纲进阶训练(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4讲巧列提纲进阶训练教师版doc、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4讲巧列提纲进阶训练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3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阶训练(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3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阶训练教师版doc、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3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阶训练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2讲:标点符号进阶训练(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2讲标点符号进阶训练教师版doc、小升初暑假七年级语文衔接讲义第02讲标点符号进阶训练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