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
2、《左传》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
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3、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 )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
4、《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
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分封制保证了王后的上位 B.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C.废长立幼是宗法制的核心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
5、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观 点学者
司马迁
孔颖达
《史记》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试卷第1页,共5页{#{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朱嘉、叶适
现代学者
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
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7、“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
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这说明当时 (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9、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10、有学者认为,秦帝国的中央官制“在皇帝之下,重要的中枢官有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虽位
高,却比职位低的御史大夫权小,兵权又为太尉所分割。”材料意在表明秦朝( )
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决策能够集思广益
C.贵族政治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11、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明朝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群臣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
旨定夺。上述现象说明( )
A.专制皇权逐渐被削弱 B.决策合理性受到重视
C.中央政令可传达全国 D.官僚队伍的素养较高
12、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
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
试卷第2页,共5页{#{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A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被削弱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以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3、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
系列经济统制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削弱丞相权力 B.实施重农抑商 C.强化中央集权 D.防范地方豪强
14、《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
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B.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
15、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一切政务不再经过三公研究,三公九卿只受成
事。三公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一改制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行政成本 C.防止外戚干政 D.强化君主专制
16、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称之为
“信口雌黄”或“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1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
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8、《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
愈盛而兵将愈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A.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方镇不断扩大地盘
C.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D.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
19、“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
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20、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
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这说明宋代( )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
C.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D.地方自治权力日益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试卷第3页,共5页{#{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21、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
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材料二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
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
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一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0分)
22、选官制度与国家治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研究避不开的话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
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 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
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
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 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摘 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
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经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
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6)
试卷第4页,共5页{#{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
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 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
试卷第5页,共5页{#{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题(16 分)
(1)魏晋时期(或永嘉之乱;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或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或靖康之乱;或北宋到南宋时期)。(6分)
(2)积极: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儒家文化;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南方人口比重不断增长。消极:南方人口对土地的过度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了环境破坏。(共10分,每点2分,答5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题(12 分)
(1)都以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为主;都能促进教育的发展;都能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最初都起
到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大量人才的作用;后来都被地方势力操纵,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后来都 打击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加
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改善了吏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力推动了社会公平与社会阶层流 动。(答出3点即可得6分)
题(12 分)
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QQABAYwEgggAAAAAAAhCQQXgCAKQkgECCQgGAFAAIAIAiBFABCA=}#}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C
A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C
D
D
B
C
C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试题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