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西安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西安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5西安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种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作“独居蜂”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
由于蜂类行为的规律化,而且这种行为和它的生命的基本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上述例子不如下面的例子来得更加令人信服。这里所举的鸟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出来走开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实验一连做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先都进了望楼,留一个在里面,其他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对于狗、马和其他家畜所做的实验和观察,都不曾发现它们有什么数觉。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寻常让一个文明人去辨别数目的时候,他总有意无意地用其他的技能,诸如对称图形读法、心计组合法、计数术等,来帮助他的直接数觉。特别是,计数已经变成我们智能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实验我们的关于数的知觉,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话虽如此,现在还是有了一些进展。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 thrice和拉丁文的ter,有同样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 tres(三) 和 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 très(甚) 和 tris(三)也是如此。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
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词,但是没有“色”这个词;又有些语言所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其他的概念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英文中,对于某些特种集合, 有丰富的本国语言的表现方法, 例如, flck( 一群)、herd(一帮)、set(一套)、lt(一土堆)、bunch(一束)分别适用于特殊的场合, 然而 cllectin(集合)和 aggregate(集)这两个词却是外来语。
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不少词来表达“二”这个概念,如 pair、cuple 、 set 、 team 、 twin 、 brace 等。
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语言共有七种不同的数词: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用来数人,一种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一种用于小艇、一种用来测量、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象时计数用的。最后一种大概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前几种必定是这族人还没有学会计数之前的早期遗物。
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摘编自丹齐克 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其区别在于是否牵涉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否是人类独具特性。
B. 数觉是人与若干动物都有的对于数的直觉,就该能力来说,人不比某些动物高明多少。
C. 人类因为数觉范围十分有限,就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
D. 有些语言有具体的数词,没有抽象的“数”,英语中cllectin(集合)这一抽象词是外来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回应乌鸦的例证可能引起的反驳意见,意在说明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数觉的实例不够充分。
B. 欧洲语言中早期局限性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人类远祖在数觉方面是否具有更高天赋。
C. 经过漫长岁月,人类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这是人类思想史进一大步的体现。
D. 对辛姆珊族语言中七种不同数词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由多元具象到一元抽象的转化。
3. 下列选项属于“数觉”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 小孩识数,先学数1个、2个、3个;然后到10,到100;之后会跃到“什么数都会数了”。
B. 物理学用数学来描述物体运动、力学和能量等,生物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生命系统和进化。
C. 当我们走进一个会堂,不用计数,就知道会堂的座位和出席的人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D. 我们在上楼梯时,虽然未计数已经上了几层,但双脚却会告诉自己是到了二楼还是三楼。
4.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这句话的理解。(4分)
5. 《数:科学的语言》原有一个副标题“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拉斯金·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
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下了。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穆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
“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
“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
“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
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
“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
“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
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
B.在询问窗外天气的过程中,“我”与那位姑娘实则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都刻意避开了对可见事物的直接回答,以此隐藏自己盲人的身份。
C.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这也是“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的原因。
D.“进门的男人”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揭晓了姑娘的盲人身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匠心独运,文中送行夫妇对姑娘的不放心,以及姑娘被“我”的声音吓了一跳等多处细节都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
B.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用诗意的语言塑造了诗意的画面。
C.小说运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既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
D.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
8.请结合文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小说写得引人入胜的。(4分)
9.小说中“我”和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但两人似乎都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是盲人。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擢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徙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开国皇帝的通称。宋以后追尊王朝始建者,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外出做官的意思。古人常离开家乡去外地任职,故称致仕。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升迁。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麾师直前,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4.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5. 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B.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
C.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D.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形象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
16.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 。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1)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2)。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3)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提升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4)。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 《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20.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1. 筷子,中国传统餐具,广泛使用于东亚、东南亚等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筷子”与“刀叉”、“手抓”并称为世界三大主流的进食方式。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经验简要概括筷子的文化特点与价值意义。(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汽车的后窗贴有“磨合”二字,这要告诉别人的是“尚需一段时间让车主和车子之间、车子的各部分之间配合得更协调,请多包涵”。磨合,意味着积极地改变,意味着主动地适应。其实,万事万物都有联系,都存在着磨合问题。
请以“磨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具体的概念在先:认识在发展进程中总是先形成具体的概念,如原始语言中有专门指称事物的名词,但没有表示集合的词;早期数概念具有极端具体性,未能形成抽象的数概念。
②抽象的概念在后:从具体中产生抽象的概念,计数使得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
5.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①论述例证丰富,妙趣横生。如通过引述田主同乌鸦斗智的故事来说明某些鸟类具有原始的简单数觉,生动形象,趣味盎然。②语言平实亲切,通俗易懂,具有科普性。文章介绍数的起源等专业知识,较少出现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长句,深入浅出,便于非专攻数学的人即普通读者阅读。
评论性概述:对数的起源和计数的历史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在分析、总结时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见解、评价。
6.C 7.A
8.①小说使用大篇幅的对话来完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②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使得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令读者身临其境;限知视角的使用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③小说以顺叙为主要叙事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文中关于“我”的情况介绍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对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并与下文相照应,使得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9.答案一: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能够出去旅行,结交朋友,和陌生人正常的交谈,像正常人一样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情感。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乐观向上的。小说中的“我”在列车上大胆的和遇到的姑娘交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细腻的心感受到姑娘的美,和姑娘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是盲人,但他们不自卑,不埋怨,如常人般感受周围的一切,用心生活。
答索二: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我认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敏感多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刻意隐瞒,假装可以看得见东西。小说中“我”和姑娘谈话时,曾担心她是否发觉自己是盲人,谈起天气时还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上来一个新旅伴时,“我”又想着可以施骗技了。这都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伤害而做的伪装,是自卑心理引起的。
10.C 11.C 12.A
13.(1)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
(2)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14.世宗知遇之恩,朝廷拔擢任用,个人忠义仁勇。
参考译文: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劫,谭延美就跟随他们。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他看作祸害。周世宗镇守澶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谭延美跟随周世宗征伐淮南,谭凭借军功升为控鹤军副指挥使。又跟随周世宗攻克三关。当时太祖统率禁军,留下他统领牙队。建隆元年,谭延美补任为控鹤军指挥使,逐渐升迁为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太祖征伐湖南,他与解晖分别担任行营战棹都指挥使。当时汪端侵犯攻朗州非常凶猛,招讨使慕客延钊派遣谭延美帅兵赶赴那里,大败贼众,活捉汪端回来。朝廷提升他为铁骑制指挥使,兼任睦州刺史,经过四次升迁成为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年,谭延美任蕲州刺史,接连调任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把祸害当地的大盗全部逮捕。六年,调任威虏军知军。雍熙三年,朝廷举兵北伐,任命谭延美为曲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一起出兵飞狐北。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当即指挥骑兵一直前进,敌兵将要溃散时,宋朝的大军紧接而来,于是打败了他们,斩首五百级,俘获他们的将领大鹏翼进献朝廷,谭廷美凭借军功提升为本州防御使。一年后,改任亳州,外任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谭延美调任宁远军知军。一天早晨,契丹军队到了城下,谭延美打开城门给他们看,契丹军队不敢进城。围城几天,城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百姓出城来取粮草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契丹军最终怀疑担心中计,于是撤兵离开了。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的身份退休。后来在家中去世,时年八十三岁,赠官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的诸多将领,大都从民间奋发起家,投身行伍,即使是盗贼无赖,也与他们为伍,与杀狗贩卖丝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等到他们被朝廷任用,都能有卓越的建树,这是因为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像谭延美开门示敌之类的事情,都算得上是忠义仁爱而勇敢,值得称道。
15.D D.“借景抒情”错,“梧桐半死”是用典,“头白鸳鸯失伴飞”是比喻,不是真实描写景物。
16.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对写法)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
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因两词最后两句都有虚写手法的运用,故不是独特处。)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8.(1)含蓄不露;(2)一劳永逸;(3)同心协力
19.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0. D 21. C
22. 筷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方首圆足,且直,成双成对的。它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象征着人们坚守正直品质的情怀;是婚礼时长辈送给新人的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西安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