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肖平 审题人:张志军 甘建军 谢建华)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6月16日,七十七年出现一次的“七星连珠”奇观现身(如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与地球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行星是( )
A. 甲、乙、丁B. 丁、戊、己C. 己、庚、辛D. 乙、丁、戊
2. 人们可以看到图示“七星连珠”现象的前提条件是行星绕日运动具有( )
A. 同向性B. 共面性C. 反光性D. 周期性
3. “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这七颗行星( )
①公转轨道近似圆形②公转方向一致③公转周期差距大④公转轨道共面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七星连珠”奇观为材料,涉及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题详解】
八大行星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和地球结构特征相似,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由图可知,甲是水星,乙是金星,丙是地球,丁是火星,戊是木星,己是土星,庚是天王星,辛是海王星,故为甲乙丁,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几乎在同一平面内,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即为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C反光性不是行星绕日运动的特征,C排除。D周期性不是行星绕日运动的特征。D排除。图示“七星连珠”现象呈现一条线,只有行星在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出现一条线。B正确。“七星连珠”现象跟同向性无关,A排除。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且公转周期差距大,所以导致其很难处在同一直线上,“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较低,②③正确;公转轨道近圆形,对“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影响较小,①错误;公转轨道共面是“七星连珠”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④错误。所以选C,ABD排除。
【点睛】由于各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不同,它们在天空中的排列组合呈现千姿百态,“七星连珠”是其中比较罕见的一种。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以七星的张角小于30°来统计,从公元1年至3000年,一共发生39次“七星连珠”,其间隔从上百年到三四十年,平均77年出现一次。 “七星连珠”只是一个称谓,不特指哪七颗星星(不像“北斗七星”),只要是太阳系内行星、大卫星(月球)、太阳之中任意七颗星排列在很小的角度上都叫七星连珠。
2021年10月25日,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捕捉到一颗距地球2800万光年的行星。该行星质量是地球的3倍,与最近恒星的距离和日地距离大致相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若该行星存在生命,则其具备的条件有( )
A. 最近恒星状态稳定B. 质量体积等同于地球
C. 丰富且干净的水源D. 氧气含量与地球相同
5. 行星质量越大,引力也越大。与地球相比,该行星最可能( )
A. 表面获得恒星光照较多B. 大气层相对较厚
C. 生物的种类、数量更多D. 有更多的液态水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该行星所绕恒星状态稳定,给生命形成和演化创造稳定环境条件,这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之 一,A正确;行星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是有液态水存在,不一定有丰富干净的水源,C错误;体积、质量与地球相似,并不是一模一样,B错误;气成分与地球相似,不是氧气的含量与地球相似,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3倍,引力比地球大,故大气层相对较厚,B正确;与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大致相等,大气层相对较厚,表面获得恒星光照较少,A错误;不能推导出有更多的液态水,D错误;生物种类和数量特征均无法得出结论,C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
读下侧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整体分布特点是( )
A. 由南向北减少B. 分布较均衡C. 东多西少D. 西北多,东南少
7.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生物的生长B. 水的运动C. 大气的运动D. 火山的喷发
8. 如果建立四座同等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其地点分别是:①拉萨;②新疆;③哈尔滨;④成都,则年总发电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④③①D. ④②③①
【答案】6. D 7. D 8. 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总体上来看,西北多,东南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引起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条件,因此生物的生长 、水的运动 、大气的运动都与太阳辐射相关。而火山的喷发是地球内能的作用,与太阳辐射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同等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发电量的大小与太阳辐射的丰富程度有关,四地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是拉萨(海拔高,大气稀薄),其次是新疆(晴天多),然后是哈尔滨(晴天较多),最少的是成都(阴雨天气较多),则年总发电量由多到少依次是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024年是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太阳发生了强烈的太阳风暴,其产生的高速带电离子流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危害。据完成下面小题。
9. 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来源于太阳大气的( )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都有可能
10.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②北斗导航系统受到干扰
③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④我国北方出现极昼现象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风是日冕层主要太阳活动类型。故选C。
【10题详解】
此次剧烈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产生的太阳风暴吹袭地球,是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向地球,可能引起地球磁场的扰动,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使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北斗导航系统受到干扰,①②正确;极光发生在较高纬度地区,③错误;太阳活动不影响极昼极夜的出现,④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重庆酉阳县板溪镇花石村拥有目前南方最大的叠层石群。这些形成于5亿年前的暗色石头上分布有或密集或分散的各种花纹,其中的“圆形”花纹就是远古原核生物蓝细菌留下的生命痕迹(左图)。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1. 花石村叠层石群形成时期是( )
A. 寒武纪B. 二叠纪C. 侏罗纪D. 第四纪
12. 远古原核生物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
A. 塑造浅海环境B. 形成煤炭资源C. 产生旅游资源D. 改变大气成分
13. 远古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的生物是( )
A. 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B.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C. 爬行动物和始祖鸟类D. 哺乳动物和古人类
【答案】11. A 12. D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花石村叠层石群形成时期是距今5亿年前,属于早古生代,形成时期是寒武纪,A正确;二叠纪是晚古生代,侏罗纪是中生代,第四纪是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蓝藻大爆发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并释放O2,这一过程使得大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D正确;与形成煤炭资源、塑造浅海环境关系不大,AB错误;产生旅游资源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属于再地球演化历程中的突出意义,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远古原核生物使得生物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属于早古生代,A正确,裸子植物、 爬行动物和始祖鸟类属于中生代,哺乳动物和古人类是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叠层石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蓝藻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蓝藻生长具有向光性,随着沉积物不断增多,蓝藻需要不断向海洋表层移动来寻找光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赖以生存;随着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层叠石形成。
2024年4月30日早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的鲁昂火山大规模喷发,喷发的火山烟柱高达1.9万米,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 ①B. ②C. ③D. ④
15.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 ①与②交界处B. ②与③交界处C. ②层内部D. ③与④交界处
【答案】14. B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右图中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外核,④是内核,一般认为岩浆的源地位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
【15题详解】
地震波在穿过地球内部的界面时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在穿过②与③交界处即古登堡界面是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突然消失,速度变化最为明显。故选B。
【点睛】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读“地理环境圈层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所示四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 岩石圈B. 大气圈C. 生物圈D. 水圈
17. 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 物质与能量交换B. 大气环流C. 水循环D. 生物循环
18. 四个圈层( )
A. 大气圈由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B. 水圈由冰川和河水组成
C. 生物圈由各种动物组成D. 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16. C 17. A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四大圈层中,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从其它圈层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又把制造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各种方式输送至其它圈层,适应着其它圈层、改造着其它圈层,生物活动紧密联系地表各圈层,活动范围广,活动频率高,因此生物圈是四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7题详解】
物质与能量交换是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如大气圈与其它圈层之间通过辐射、蒸发、降水、风力推动等方式交换物质和能量,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水循环等途径与其它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通过地质循环等方式与其它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圈需要从其它三个圈层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又把制造的物质和能量输送至其它圈层,A符合题意;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只是四大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几种途径,排除BCD。故选A。
【18题详解】
大气圈包括气体和悬浮物质,A错误;水圈包括海洋、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等,B错误;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各种岩石组成,D正确。故选D。
【点睛】科学家把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指地球坚固的岩石外壳,包括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大气圈由环绕在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组成,它是生命的保护圈。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它是生命的摇篮,它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底、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最为活跃。地表四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中国新闻网2024年5月25日18:27:15消息:全球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20年呈小幅下降趋势。卷云,属于高云,云底一般在4500~10000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左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9. 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可以使图1中的( )
A. ②增强B. ③增强C. ①减弱D. ⑤减弱
20.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会使图1中的( )
A. ①减弱B. ②增强C. ④增强D. ⑤增强
21. 卷云一般形成于图2中( )
A. A-对流层B. B-平流层C. A、B交界处D. C-高层大气
【答案】19. A 20. C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②增强,A正确;③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减弱,B错误;①为太阳辐射,其强弱与云层厚度无关,C错误;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⑤增强,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云层更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所以①变化不大,②减弱,AB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温降低,地面辐射减弱,⑤减弱,D错误。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增强,④增强,C正确。故选C。
【21题详解】
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12千米左右,据材料可知,卷云云底一般在4500~10000米,卷云一般形成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和底层大气温度降低,完成下面小题。
22. “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年太阳辐射总量逐渐减少B.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烈
C. 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D. 大气中的烟尘遮挡阳光
23. “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②降水量增多③影响城市交通④沙尘暴增多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22. C 23.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某个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一般是不会变化的,A错误;“阳伞效应”会使地面和底层大气的温度降低,而不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烈,B错误;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和底层大气温度降低,C正确。烟尘只是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是遮挡阳光,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会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大气中的烟尘增多,凝结核增多,使降雨量增加,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使能见度减低,会影响城市交通,降雨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沙尘暴,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点睛】阳伞效应又称微粒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大气中的颗粒物来自于大自然和人为原因,如土壤、岩石粉屑、火山喷出物、林火灰烬、海盐微粒等自然之物;人为颗粒物有化石燃料燃烧、露天采矿、建筑尘土、耕种作业等。也有来自二次污染物、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中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研究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下图是某城市热力环流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24. 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该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
A. 农村B. 近郊C. 郊区D. 市区
25. 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 气温高、气压低B. 气温低、气压高C. 气温低、气压低D. 气温高、气压高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造林重点区应该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内的郊区,C正确;近郊适宜发展花卉业等,不适合大面积造林,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市区人为释放热比较多,比郊区气温高、气压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因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大气污染物集中以及城市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等原因,造成城乡间的热岛环流,使得风从周围乡村吹向城市,在系统风微弱的夜间尤为明显。
2022年,昆明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该市某学校为响应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新的雨水排水方式(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新的雨水排水方式中导渗管出水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地表径流B. 地下径流C. 下渗D. 水汽输送
27. 该校采用新的雨水排水方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 水汽输送量减少B. 雨水下渗量减少C. 地表径流量减少D. 蒸发(腾)量增加
28.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 美化城市环境B. 增加城市降水C. 节约城市用水D. 提高防涝能力
【答案】26. C 27. C 28. D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通过导渗管出水,然后下渗到土壤中,是模拟下渗环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通过导渗管可以将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C正确,B错误;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A错误;增加下渗,表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蒸发减少,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防涝能力,D正确;与ABC选项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下图示意2024年7月1日澳大利亚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据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示时刻,下列城市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悉尼B. 达尔文C. 珀斯D. 凯恩斯
30. 此刻达尔文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
【答案】29. C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信息可知,珀斯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信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正北方向,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偏转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夹角。
第Ⅱ卷(40分)
二、综合题(40分)
31. 下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处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从动物、植物、成矿角度描述恐龙化石所处时代地球环境特征。
(3)结合图2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答案】(1)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是主要的成煤期。
(3)降水先增多后减少;气温下降;气候变干冷。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层与地质年代,生物演化规律,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为某正常底层剖面结构示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有化石的岩层为沉积岩,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且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大型哺乳动物为新生代化石,故三处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小问2详解】
恐龙化石所处时代为中生代。动物: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植被: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成矿:中生代植物生长繁盛,是主要的成煤期。
【小问3详解】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间分析表述。由图2可知,新生代降水先增多后减少,气候变干;全球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总体上变干冷。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1)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主要涉及哪些水循环环节(写图中序号,并指出该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2)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答案】(1)③降水和④地表径流
(2)塑造了地表形态;是海陆间联系主要纽带;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调节全球不同水体的动态平衡。
(3)城市化导致绿地、湿地减少,硬化路面的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激增。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黄河之水天上来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即图中③降水环节;奔流到海不复回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即图中的④地表径流环节。
【小问2详解】
水循环的意义有通过流水塑造了地表形态;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促进不同纬度的水分与热量交换,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通过降水、径流等环节,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调节全球不同水体的动态平衡。
【小问3详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规模增加,导致绿地、湿地减少,地表硬化面积加大,阻挡地表径流下渗,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33. 读“某时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作出丁地的风向(要求:要画出风所受的力并标注名称)
(2)指出甲地气压值的范围。
(3)比较甲、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1020~1024
(3)丙地大于甲地,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气压梯度力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为背景,涉及等压线图的判读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及知识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的方法为:以丁地为基准点作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可以推出丁地风向为东北风。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相邻两条等压线之间的差值为4hPa,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外侧等压线数值为1020hPa,可推出甲地的气压值范围是1020~1024hPa。
【小问3详解】
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读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分布较甲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右图)。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下渗的影响。
(2)读左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右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答案】(1)被砂石覆盖的农田表面空隙大,有利于雨水的下渗。
(2)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的蒸发量。由此可见砂石覆盖层明显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抗旱的效果。
(3)4月末,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的土壤含水量。砂田影响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砂田能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能更好地接纳和利用雨水,有明显的保墒、抗旱效果。
【解析】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砂石覆盖层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减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量。
(2)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砂田蒸发量小于裸田。光照是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农田铺设砂石覆盖层后,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版pdf、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此时土星特别明亮,原因是, 该钻井, 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可能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