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多版本多地区)含答案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新八省通用,人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江苏专用,人教版2019选必1+选必2第1~2章)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沪科版2020,上海专用)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浙江专用,浙科版2019选必1全部)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1+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1 次下载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苏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zip
展开
这是一份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苏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zip,文件包含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苏教版2019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苏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考试版A4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苏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考试版A3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苏教版2019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苏教版2019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苏教版2019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二前两章。
5. 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图表示人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虚线方框内表示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部分
B.图乙中静息和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
C.图丙中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需要消耗能量
D.刺激图甲中的①,A、B两个电流表的指针都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分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详解】A、图中虚线方框包含了中间神经元③,主要是对来自传入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故虚线方框代表神经中枢,A正确;
B、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故不论静息还是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B正确;
C、图丙中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刺激图甲中的①(感受器),由于兴奋从感受器到效应器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且兴奋先后达到电表的接头处,所以A、B两个电流表都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C。
2.关于促胰液素发现的科学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
B.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C.激素不仅可以调节生命活动,还可以组成细胞结构,又能提供能量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比沃泰默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用小肠黏膜提取液与盐酸进一步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A正确;
B、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C、激素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能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正确。
故选C。
3.人体消化道某区域存在如图所示结构与成分,其中a~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D表示体液,请分析如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组成c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B与D
B.饭后经过图中所示的消化道区域后,A中的葡萄糖含量会提高
C.若某人出现淋巴循环受阻,会导致图中A增多引起水肿
D.人体运送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经过的路径一般为A→a→B→b→C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
【详解】A、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D为淋巴液,C为细胞内液。c表示的是毛细淋巴管壁,组成其的细胞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液,即B与D,A正确;
B、消化道细胞起着消化吸收作用,毛细血管经过此处后,血浆(A)中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含量会提高,B正确;
C、若淋巴循环受阻,会阻碍组织液进入淋巴管以及淋巴液向血浆汇入,会导致组织液(B)增多,引起水肿,C错误;
D、人体运送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一般路径为:肺泡中氧气先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浆(A)中,再通过红细胞运输到各个部位,穿过毛细血管壁(a)进入组织液(B),再通过细胞膜(b)进入细胞内液(C),故人体运送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经过的路径一般为A→a→B→b→C,D正确。
故选C。
4.寒冷引发机体骨骼肌战栗、频繁排尿、细胞代谢加强;机体的生理变化离不开信息分子参与调节。关于下图中的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信息分子A、B、C、D都需要体液运输后发挥作用
B.与调节方式甲相比,乙的作用时间短暂、反应迅速
C.进入低温环境后,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增加
D.信息分子D的分泌量减少会促进信息分子C的分泌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都需要体液运输后发挥作用,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乙属于体液调节,甲是神经调节,与调节方式甲相比,乙的作用时间较长、反应较缓慢,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不会增加,C错误;
D、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信息分子C的分泌,而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只会减弱对垂体的抑制作用,不能促进信息分子C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A。
5.入冬以来,受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病原体的侵染,我国各大医院的儿科和呼吸科都人满为患。如图所示为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⑦、⑨在二次免疫中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
C.细胞③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可结合并激活细胞⑤
D.细胞⑧与细胞⑩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后诱导细胞⑩坏死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②⑩表示靶细胞,③表示辅助性T细胞,④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详解】A、据图可知,b是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A正确;
B、细胞⑦、⑨都是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
C、细胞③是辅助性T细胞,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结合并激活B细胞⑤,C正确;
D、细胞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⑩是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
B.M为柳树花粉,细胞1和2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3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细胞内有相应基因,而细胞2没有
D.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
【答案】D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分析题图:图示为过敏反应的过程,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
【详解】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但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
B、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错误;
C、细胞3能分泌抗体而细胞2没有是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组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D。
7.榴莲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香味独特,具有“水果之王”的美称,“树上熟”海南保亭榴莲正式上市。下列关于榴莲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榴莲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激素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B.乙烯和脱落酸是促进榴莲果实脱落的两种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活动
C.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榴莲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D.榴莲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答案】B
【分析】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A正确;
B、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脱落,在促进叶和果实脱落方面,乙烯和脱落酸有协同作用,但植物激素只能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错误;
C、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所以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正确;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即可以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D正确。
故选B。
8.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B.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C.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D.监测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精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答案】B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A错误;
B、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B正确;
C、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
9.研究某种食草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存活个体数与各发育期的关系,可反映出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差别,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草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B.准确统计食草虫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
C.二龄幼虫,三龄幼虫的死亡率高于一龄幼虫的死亡率
D.食物和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该食草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图中反映出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所以图中数据不能判断该食草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目测估计法不能准确统计出食草虫的种群数量,B错误;
C、二龄幼虫,三龄幼虫的曲线比一龄幼虫曲线陡,死亡率低于一龄幼虫的死亡率,C错误;
D、食物和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进而影响该食草虫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10.血细胞计数板是调查细胞数量的一种常用工具,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寻找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时应将光线尽量调亮
B.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霉菌、蛙卵、噬菌体等进行精确统计
C.某些体积较大的蓝细菌,不能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数量统计
D.先滴样液后加盖玻片以及未染色就进行计数均可能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答案】D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①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②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③观察并计数→④重复②③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⑤绘图分析。
【详解】A、由于计数板是玻璃制作,因此寻找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时应将光线尽量调暗点,有利于观察细胞,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用血细胞计数板无法统计,且血细胞计数板不能进行精确计数,B错误;
C、某些体积较大的蓝细菌,能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数量统计,C错误;
D、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会计数更多的细胞,而未染色计数将死细胞也进行了计数,所以都会导致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D。
11.许多食草动物都有迁徙的习性,科学家们猜测: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是促进迁徙行为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美洲狮、灰熊和狼是马鹿的主要捕食者,研究者对最近20年内401只马鹿个体的监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下图,其中图柱顶端的数据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留在本地不迁徙的马鹿在夏季被狼和灰熊捕食的风险低
B.在迁徙季节和非迁徙季节,由美洲狮造成的马鹿群的损失最多
C.在迁徙季节,马鹿向西迁移最安全,因为被美洲狮捕食的风险低
D.不同季节,在向东和向西迁徙的方向上,灰熊和狼的数量均较多
【答案】A
【分析】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详解】A、图柱顶端的整数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据图可知,留在本地不迁徙的马鹿在夏季(非迁徙季节)被狼和灰熊捕食(致死)的数量较少,即被捕食的风险低,A正确;
B、据图可知,在迁徙季节和非迁徙季节,由狼造成的马鹿群死亡的占比最大,损失最多,B错误;
C、据图可知,在迁徙季节,马鹿向东迁移最安全,因捕食致死的数量最少,C错误;
D、据图可知,在迁徙季节和非迁徙季节,马鹿向东迁徙时被美洲狮捕食的比例大,故美洲狮数量较多,D错误。
故选A。
12.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均为我国的外来物种,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斑潜蝇种类。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这三种斑潜蝇之间的取代和更替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寄主植物以及抗药性等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轮作可能会缓解斑潜蝇的危害
B.农药喷施剂量和种类不会影响斑潜蝇之间的更替
C.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三种斑潜蝇的生态位完全相同导致它们发生相互取代
【答案】A
【分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
【详解】A、轮作能改变斑潜蝇寄主的植物类型以及环境条件,可能会缓解斑潜蝇的危害,A正确;
B、农药喷施剂量和种类会影响寄主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从而影响斑潜蝇之间的更替,B错误;
C、南美斑潜蝇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三种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差异,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13.某地区域内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分布着许多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生物,下列关于生活在上述区域中的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无群落的垂直结构
B.某些蕨类植物叶绿体颗粒小、数量多,是与其阴生环境相适应的
C.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其适应干旱环境
D.湿地生物群落中只有水生植物没有陆生植物
【答案】C
【分析】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活在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等。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中也有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蕨类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某些蕨类植物叶绿体颗粒大是与其阴生环境相适应的,B错误;
C、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C正确;
D、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D错误。
故选C。
14.在自然环境中,群落演替悄然发生。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火山岩浆冷却后,地衣开始在岩石表面生长
B.草本植物群落逐渐被灌木和小型乔木所取代
C.一片成熟的针叶林中,少数阔叶树种开始出现
D.一片成熟的阔叶林中,枫树因光照条件改善而明显长高
【答案】D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火山岩浆冷却后,地衣开始在岩石表面生长,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草本植物群落逐渐被灌木和小型乔木所取代,属于群落演替,B不符合题意;
C、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一片成熟的针叶林中,少数阔叶树种开始出现,属于群落演替,C不符合题意;
D、一片成熟的阔叶林中,枫树因光照条件改善而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3分,漏选得1分,其他不得分。
15.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B.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也能感受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变化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
D.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盐的平衡
【答案】AC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因此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机体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因此下丘脑能感知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从而参与水盐调节,B正确;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XX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XX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因此下丘脑是间接控制相关腺体,C错误;
D、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AC。
16.图1表示不同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和图2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1中曲线Ⅰ、Ⅱ的最低点和图2中的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为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C.若图1中的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
D.若图1中的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g小于2m
【答案】ABC
【详解】据图分析:图1中,在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均比生长素浓度为0时要短,超过一定浓度后,情况则相反;图2中,当生长素浓度为0~e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当生长素浓度大于e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A、由分析可知,图1和图2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图1中,曲线Ⅰ、Ⅱ的最低点均表明相应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最短,对应最适生长素浓度;图2中的H点表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应的g是生长素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图1中的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植物生起抑制作用;图2中生长素浓度为m时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大于e时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因此,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C正确;
D、图1中的c、d两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植物生长均起促进作用,d点的促进作用更大且d点在最适浓度之前;若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介于m与g之间,D错误。
故选ABC。
17.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S”形增长
D.第6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答案】AC
【分析】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λ-1,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8年间兔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增长,而“S”形增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因此8年间兔种群数量不是“S”形增长,C错误;
D、前四年种群数量在减少,第4~6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第6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
18.研究中发现,不同地理区域的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均存在明显差异,小麦摄入量和 Bifidbacterium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水稻和鱼类摄入量以及 Blautia 和 Lachnspiracea Incertae sedis 的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可以视作一个群落
B.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 DNA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C.饮食可能是地理位置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中介变量
D.服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没有明显影响
【答案】ABC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A、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个体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可以视作一个群落,A正确;
B、肠道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
C、小麦摄入量和Bifidbacterium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水稻和鱼类摄入量以及Blautia和Lachnspiracea Incertae sedis的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所以饮食可能是地理位置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中介变量,C正确;
D、服用抗生素会杀死多种微生物,导致肠道菌群减少,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共6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9.(11分)下图是胰岛素分泌及调节血糖的部分机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A)促进 分泌胰岛素,A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
(2)根据图示,胰岛B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是由于细胞中 (填物质)增多,引起K+通道蛋白磷酸化增多的结果。K+通道关闭会引起该部位细胞膜去极化,进而促进Ca2+内流,促进 (2分),胰岛素分泌出细胞。
(3)GLUT4是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最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可知,胰岛素在与蛋白N结合后经胞内信号传导,可促进 (填字母)与细胞膜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 的吸收能力。
(4)科研人员将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每天提供普通饮食,B组每天提供高脂饮食。八周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和空腹胰岛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分)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高脂饮食可能诱发胰岛素受体受损,从而引起血糖含量升高,判断依据是 。(2分)
【答案】(1) 胰岛B细胞 传出神经
(2) ATP B(贮存有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3) C 葡萄糖
(4) 食物中脂质含量(或是否高脂饮食) B组的胰岛素高于A组,但B组的空腹血糖也高于A组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
【详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上述过程人人生下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迷走神经)属于组成反射弧的传出神经。
(2)据图可知,细胞中ATP增多会使胰岛B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K+通道关闭会导致钾离子外流受阻,引起膜电位改变,进而促进Ca2+内流,促进B(贮存有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 由图可知,胰岛素可以与靶细胞上的蛋白N结合,可促进含C(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目,进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
(4)①本实验设置了两组,对两组不同的处理是A组每天提供普通饮食,B组每天提供高脂饮食,因变量是空腹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显然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高脂饮食对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食物中脂质含量(或是否高脂饮食);
②实验结果显示,B组的胰岛素高于A组,但B组的空腹血糖也高于A组,据此可推测,高脂饮食可能诱发胰岛素受体受损,从而引起胰岛素不能起作用,导致血糖含量升高。
20.(14分)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下图甲是一株盆栽植物,图乙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图乙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图甲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图乙 点浓度可表示图甲①处生长素浓度, 点浓度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较小的原因是 ,解决的办法是 (2分),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ml/L。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图乙 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C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生长素浓度的是图乙中 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图乙中 点浓度,因此根将 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G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 点浓度,所以 侧生长快,茎将 生长。
【答案】(1) B/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的生长 去掉顶芽 10−6
(2) G(K) 向右(向光)弯曲
(3) E A 向地弯曲 C ⑤ 向上弯曲
【分析】生长素起作用时,在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特点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详解】(1)据图甲所示,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即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处于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图乙中B、D两点对应浓度处于该范围内;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图乙中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内。顶芽存在时出现顶端优势现象,则去除顶芽就解除了顶端优势现象。顶端优势现象解除,侧芽生长,则侧芽处生长素浓度会降低至促进浓度,因此,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10−6ml⋅L-1 。
(2)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引起顶芽产生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造成向光侧浓度低于背光侧浓度,所以③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④侧,促进程度大,③侧生长素浓度可处于G或K点,④侧浓度可处于C点,此时植物的茎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3)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会从⑧侧运输到⑦侧、会从⑥侧运输到⑤侧。对于根来说:⑦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⑧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对于茎来说,⑤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较快,对应于乙图的G点,则⑥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慢,对应于乙图的C点,所以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茎将向上(背重力)弯曲生长。
21.(11分)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是 、 。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2分)
【答案】(1) 种群密度 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b ef 变大
(3) 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
(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详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是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增大。
(3)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22.(12分)2024年3月15日,四川雅江县发生森林火灾,直至28日大火终于熄灭,烧毁逾100万公顷土地,导致黄喉雉鹑、雪豹等大批标志性物种以及大量珍贵植被受损。回答下列问题:
(1)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与森林群落的 结构相关。该结构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有的植物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主要生活在 (填“上层”“中层”或“下层”)。
(2)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火光和高温环境给黄喉雉鹑传递了 信息,使一部分黄喉雉鹑逃生。
(3)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是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 。严重的森林火灾会使森林失去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引发水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植被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城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火灾后的某地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山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森林火灾后植被重建属于 演替,植物甲等植物的繁殖体存在可 (填“加快”或“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②由图可知,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理由是 。
③随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高度逐渐增加,这对该群落的意义是 。(2分)
【答案】(1) 垂直 阳光/光照强度 下层
(2) 物种组成 物理
(3) 物质循环 间接
(4) 次生 加快 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日益复杂 提高光能利用率,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呈现镶嵌分布,影响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详解】(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该结构主要与光照有关,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有的植物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说明其生活的环境光照强度相对较低,这类植物主要生活在下层。
(2)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火光和高温环境给黄喉雉鹑传递了物理信息,使一部分黄喉雉鹑逃生。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是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严重的森林火灾会使森林失去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引发水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①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森林火灾后植被重建属于次生演替,植物甲等植物的繁殖体使演替具有一定的起始条件,故能够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②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灾后重建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故抵抗力稳定性也逐渐增强。③由于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随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高度逐渐增加,这对该群落的意义是:提高光能利用率,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23.(12分)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根深叶茂”和“育秧先育根”的宝贵经验,即必须根生长的好,地上部分才能很好地生长。请回答:
(1)根是植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蔬菜育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以上现象说明根也具有 现象。
(2)在用IAA处理插条生根时,如果IAA的浓度较低,适合采用 法处理插条,此时的室内环境最好遮荫且 ,以保持IAA溶液的较低浓度。
(3)IAA除具有促进生根的功能,还具有防止脱落的功能。有些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IAA对脱落的效应与 有关。(2分)
沙打旺,一种优质牧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下图是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4)研究过程中常采用 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 。
(5)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曲线近于 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变化的原因是 。(2分) 第6年的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
(6)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 。
【答案】 (1) 顶端优势 (2)浸泡 空气湿度较高 (3)IAA的施用部位和IAA的浓度 (4)样方 随机取样 (5) J 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 增长 (6)年龄组成
【详解】(1)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抑制侧根的生长,促进主根的主长;另切除主根,促进侧根生长,说明根具有顶端优势的现象;
(2)生长素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常用浸泡法和沾蘸法。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则是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处理插条;
⑶根据图示可知,曲线表明IAA对不同部位(a表示施用部位在根部,b表示施用部位在花)结果不同;同时,不同浓度的IAA对施用部位的结果也不同;
2).(1)研究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进行估算,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
(2)据图可知0--2年内,沙打旺的种群增长率为定值2,所以其种群增长曲线近于J 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但在减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造成的;第6年时λ仍大于1,说明其数量仍在增加,则此时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
(3)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A组
B组
空腹血糖含量(mml/L)
4.6
6.2
空腹胰岛素含量(mIU/L)
7.5
16.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浙江专用,浙科版2019选必1全部)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zip,文件包含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浙江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考试版A4浙江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考试版A3浙江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浙江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浙江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浙江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江苏专用,人教版2019选必1+选必2第1~2章)2024-2025学年初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zip,文件包含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选必1+选必21~2章考试版A4江苏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选必1+选必21~2章考试版A3江苏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江苏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江苏专用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江苏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新八省通用,人教版2019选必1+选必2前2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zip,文件包含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必1全部+选必2前2章考试版A4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必1全部+选必2前2章考试版A3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docx、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