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多版本多地区)含答案
-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02(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4章第2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上海专用,中图中华地图版(2019)必修二第1~3单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4章)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北京专用,人教版2019选必1第1~4章)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天津专用,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4章第2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0 次下载
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中华地图版选修一)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中华地图版选修一)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docx、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选修一主题7-8docx、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A4版docx、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选修一主题7-8docx、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A4版pdf、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综合题。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试题中的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测试范围:沪版【选修一】主题7-8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卷难度系数:0.75
一、中亚纳伦河。(22分)
纳伦河,被誉为高山内陆国——吉尔吉斯斯坦“母亲河”,它源于阿克什依拉克山的冰川(下图),一路穿行于高山峡谷,也流经山间盆地的绿洲农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汇入锡尔河。全长807千米,水位落差达3000米。在天山的所有山区河流中,纳伦河年径流量最大,称为天山“第一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吉尔吉斯斯坦在纳伦河下游相继建成了5座梯级水库,在开发流域资源的同时,也对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1.纳伦河流域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 (1) (选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输送动力是 (2) (单选:A.东亚夏季风 B.南亚夏季风 C.中纬西风)。(4分)
2.纳伦河 (1) 季流量最大,因为其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2) (单选)(4分)
A.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3.分析纳伦河被称为天山“第一河”的主要原因。(6分)
4.简述纳伦河下游修建5座梯级水库的主要目的。(4分)
5.对于水库什么季节放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试推断两国主张的放水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答案】
1.大西洋(2分) C(2分)
2.夏(2分) C(2分)
3.源头有众多冰川分布,提供了丰富的冰川融水;(2分)位于天山山地西侧,受西风带影响,多(地形雨)降水补给;(2分)该河支流多,集水区域面积大。(2分)
4.为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水资源(或: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必答点 2分)调节河流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梯级开发水电,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调节气候。(任答一点 2分)
5.吉尔吉斯斯坦:冬季(1分)。冬季气温低,需要水库放水发电取暖(1分)。乌兹别克斯坦:夏季(1分)。夏季降水少,却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要大量淡水灌溉(1分)。(注意:只写季节,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解析】
1.图示区域位于亚欧大路中部、中纬西风带,故受来自大西洋水汽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对水汽有抬升作用强,多降水。所以纳伦河流域的水汽主要源地大西洋,输送动力是盛行西风。
2.图示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故不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图示纳伦河附近多高山,高山上多永久性冰川,河流的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3.纳伦河发源于高山,高山上多永久性冰川,高山冰雪补给量大;读图可知,河流的支流较多,汇入的径流较多,集水面积大;纳伦河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盛行西风受天山抬升,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4.修建水库削丰补枯,调节径流,缓解旱涝;可以通过蓄水,保证下游的供水,使下游获得稳定的水资源。建梯级水库,说明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故可以发挥水电效益;水库建成后水面扩大,因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地面大,对大气热量和水分起调节作用。
5.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同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国家,水资源缺乏。吉尔吉斯斯坦,冬季气候寒冷,生活需要取暖,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会增多。而此时河流水量减少,导致发电量下降。为增加发电量,吉尔吉斯斯坦为了保证冬季发电用水需要在夏季大量蓄水,在冬季时放水。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纳伦河主要作用在于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的需水量增大,需要大量淡水灌溉,需要夏季放水。
二、海拔最高的湖泊——色林错和纳木错的变化。(22分)
在藏语中“错”是“湖泊”的意思。色林错和纳木错均位于青藏高原,形成年代久远。两湖附近冰川、冻土发育,草场广布。近四十年来,色林错与纳木错的水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色林错增加更显著,增加面积逾40%,成为西藏第一大湖,湖水浑浊度也随之上升。下图为色林错与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1.色林错是 (1) (单选:A咸水湖 B.淡水湖),湖水参与(2) (单选: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2分)
2.造成色林错、纳木错的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单选 2分)
A. 全球变暖,冰雪融水补给增多B. 退耕还湖,湖泊面积增大
C. 风速增大,水位升高 D. 日照时数减少,蒸发减弱
3.结合材料,说明色林错水面面积增加更显著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4.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色林错和纳木错湖水结冰期总体将 (1) ,并说明理由 (2) 。(6分)
5.简述两湖的面积变化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1. A(2分) C(2分)
2. A(2分)
3.色林错流域面积更大,流域降水补给增加更显著;色林错流域面积更大,气候变暖使流域内冰川、冻土融水补给更多;色林错周边小湖泊众多,随着水位上升和水面增大,与色林错连成一片。(任答二点 每点2分)
4.缩短(2分) 全球变暖气温上升,使湖冰冻结时间推后,消融时间提前; (2分)湖泊面积扩大,蓄水能力加强,湖泊热容量增大,延缓湖冰冻结;湖水浑浊度增加,湖面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增强,湖面吸收热量增加。(任答一点 2分)
5.湖水对湖岸侵蚀程度加剧,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湖岸附近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重;淹没周边土地、草场等,破坏原有陆地生态环境,导致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任答三点 每2分)
【解析】
1.图示色林错流域的地表水不能注入海洋,故该流域属内流区域,该湖为内流湖,参与陆地内循环。因缺乏排盐的出湖径流,且湖水经长期的湖面蒸发,盐分不断留存,形成了咸水湖。
2.色林错湖区位于青藏高原,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由左图可知,1976-1996年色林错面积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A正确。读左图可知,色林错湖区面积扩大,与湖泊的补给有关系,该地区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小与湖泊面积扩大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由右图可知,风速增大,降水量减少,水位降低,C错误。故选:A
3.根据材料信息“两湖附近冰川、冻土发育,······近四十年来,色林错与纳木错的水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色林错增加更显著,增加面积逾40%,成为西藏第一大湖”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近四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使流域内冰川、冻土融化加剧﹐融水量增多,湖泊补给水源增加;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局部地区降水增加,流域降水补给增加更显著;读图可见,色林错周边小湖泊众多,随着水位上升和水面增大,湖水淹没周边众多小湖泊,与色林错连成一片,色林错湖面积扩大。
4.湖泊结冰期与气温、深度、流速、距陆地远近等因素有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升高,湖冰冻结时间退后,消融时间提前;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扩大且水量增加,热容量增大,冬季降温慢,水温较高,湖水不易冻结;材料提到“湖泊泥沙增加,浑浊度上升”,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湖面吸收热量增加,水温较高,湖水不易冻结。综上所述,可知湖泊结冰期将缩短。
5.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湖泊面积扩大,对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产生影响。湖水增多使得湖岸侵蚀加剧,湖岸侵蚀会进一步诱发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湖泊面积扩大,咸水下渗增多,使得湖岸附近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水质变差,进而会加重土地盐碱化;湖泊面积增大会淹没周边土地、草场等,影响周边地区的生物,破坏陆地生物栖息地环境。
三、长江中游洞庭湖的历史变迁。(20分)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指图1中枝城~城陵矶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为目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示意图,图2先秦汉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图3为明末清初洞庭湖水系图。
图1
图2 图3
1.图1显示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比汉代遗址 (1) ,说明新石器时代洞庭湖流域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而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河网湖沼向 (2) (选填:东/西)侧扩张。(4分)
2.下列关于荆江堤坝修筑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单选 2分)。
A.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
B.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
C.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D.堤外水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河湖水含沙量小,泥沙堆积少,地面高度增加不明显
3. 下列四幅流量曲线统计图中,符合岳阳市(古称“巴陵”)水文观测站数据的是 (单选 2分)。
4.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6分)
5.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深度变浅的原因。(6分)
【答案】
1.多(2分) 东(2分)
2.D(2分)
3.A(2分)
4.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互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2分);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洞庭湖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来临较晚(2分);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2分);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水夏秋连涨。
5.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大(2分);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2分);湖盆变浅,相同水量的水位更高,面积更大(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
2.由于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A正确;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B正确;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C正确。图示人类活动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
3.洞庭湖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故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大,且6月受梅雨影响,月降水量最大,因此,洞庭湖水量大,有夏汛,6月的水量也达到最大,A正确。B图流量小,虽有夏汛,但冬季有断流现象,这是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特征,洞庭湖流域无冰川分布,且湖水无断流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图有春汛和夏汛,春汛是积雪融水大量补给导致的,但洞庭湖流域冬季温和,无积雪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图流量极小、且稳定,是单一地下水补给,洞庭湖以雨水、河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比重极低,故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4.图示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锋面雨带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干流及北侧纬度相对较高,锋面雨带来得相对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的洪水主要以春季为主,即“春溜满涨”逐渐转变为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即“夏秋连涨”。
5.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携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底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在相同水量的影响下,由于湖盆变浅,湖泊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四、舟山群岛海域。(16分)
材料一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包括1390个岛屿,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舟山群岛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目前正在打造以渔业、港口、旅游为三大优势的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24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于9月19日傍晚18点50分前后在舟山市岱山县沿海登陆,给舟山群岛及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下图为舟山群岛地理简图
1.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使海水发生搅动,底层营养物质上泛,带来丰富饵料。(2分)
2.在下图方框中,绘制图中甲洋流流经海域的15℃、18℃海水等温线,并标注温度值。(2分)
3.舟山群岛位于台风多发区,当台风来临时,沿海渔业、港口、海洋旅游需要重点防御的海洋灾害是 __(1) ,监测台风、风暴潮发展变化,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 (2) __。(4分)
4.一艘满载货物的货轮冬季从宁波—舟山港出发,向南航行到达马六甲海峡(4°N)期间, (1) (单选:A.顺风逆水 B.顺风顺水 C.逆风逆水),船只的吃水深度变 (2) (选填:深/浅)。(4分)
5.高温高湿的大气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洋面。有专家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上台风生成的个数就会较往年减少。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简述其原因。(4分)
【答案】
1.寒暖流交汇(2分)
2.绘图如下:等温线弯曲方向正确,1分;温度值标注正确,1分。
3.风暴潮(2分) 遥感(RS)(2分)
4.B(2分) 深(2分)
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洋面海水温度较往年偏低,(2分)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和水汽都减少,(2分)不利于台风生成。
【解析】
1.图示舟山群岛处于来自南、北不同方向的洋流交汇处,即寒暖流交汇,导致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形成渔场。
2.舟山群岛位于北半球,图示甲洋流向南流,是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属于寒流,即该洋流的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故等温线向南弯曲,且等温线弯曲点,就在洋流箭头位置(图见答案),北面的等温线温度低于南边,故15℃标注在北边、18℃标注在南边(图见答案)。
3.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赤潮等。台风是风力超过12级的热带海洋气旋,大风引起大浪,即风暴潮,会摧毁海洋生产设备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重点防御。防御使用的技术手段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及损失状况,为防灾、救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4.我国东部海区为季风区,冬季盛行偏北风,船只向南航行,顺风顺水。我国位于北半球,海水密度越向南越低,海水的浮力随之下降,船只的吃水深度随之变深。
5.根据题干信息“高温高湿的大气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生成个数减少,说明来自海洋上空大气的热量和水汽都减少,说明海水温度下降。在厄尔尼诺现象年,随着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洋面海水温度较往年偏低,台风生成概率下降,次数减少。
五、海冰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20分)
海冰区反照率是指有海冰覆盖的水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其大小与海冰密集度、气温和大气环流等密切相关,海冰和海水反照率差异较大。下图示意1983—2022年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与海冰密集度(图1)和气温(图2)的关系(图中实线为变化趋势线)。
图1 图2
1.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与海冰密集度呈 (1) (选填:正/负)相关,与气温呈 (2) (选填:正/负)相关。(4分)
2.简述海冰覆盖对海-气热量交换的影响。(6分)
3.研究发现2015—2022年夏季海冰区反照率快速下降,试分析其原因。(6分)
4.分析在理想状况下,海冰密集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4分)
【答案】
1.正(2分) 负(2分)
2.海冰覆盖会阻隔海洋直接吸收大气的热量;(2分)海冰覆盖会阻隔海水辐射给大气的热量;(2分)海冰的反照率较高,海冰覆盖会减少海水吸收的热量,进而减少海洋辐射给大气的热量。(2分)
3.此期间气温快速升高,海冰消融加快;(2分)海冰密集度快速下降,水域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2分)进一步加速气温上升,海冰融化,从而使海冰区反照率快速下降(2分)。
4.当气温升高时,部分海冰融化成海水,反照率会降低,导致海水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海水温度与气温上升,加剧海冰融化,海冰密集度下降。(2分)当气温下降时,部分海水转化为海冰,反照率会升高,从而导致海水温度和气温进一步降低,增加海水结冰量,海冰密集度上升。(2分)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与海冰密集度呈正相关。海冰的反射作用较强,海冰密集度越高,海冰覆盖面积越大,反射的太阳辐射越多,反照率也就越高。南极夏季海冰区反照率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升高时,海冰会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小,反射作用减弱,从而导致反照率降低;反之,气温降低时,海水会更多地转化为海冰,海冰覆盖面积增大,反照率升高。
2.海冰阻挡了太阳辐射直接进入海水,使海水吸收的热量减少,海冰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了海水向大气辐射热量以及通过蒸发散失热量的速度,海冰具有较高的反照率,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大气,进一步减少了海水吸收的热量。
3.图示气温上升速度快,海冰融化速度快,面积减少,海冰区反照率下降。海冰融化后海水面积增加,根据材料,海冰和海水反照率差异大。海水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为主,反照率较低,导致近海面气温较高,加速了海冰融化,使海冰区反照率进一步加快。
4.结合第1题海冰密集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从气温升高、下降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其引起海冰密集度的变化。当气温升高时,部分海冰融化成海水,海冰密集度下降,海冰减少使得反照率降低,从而使海水吸收更多的太阳能量,进一步加剧海冰的融化过程。当气温降低时,部分海水会转化为海冰,海冰密集度升高,海冰增加导致反照率升高,从而使气温进一步降低,促使更多的海水结冰,增加了海冰的密集度。这种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影响着海冰的范围和气温的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必修1第1~3章)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全解全析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13章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13章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答题卡A4版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答题卡A4版pdf、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版2019参考答案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一主题8-10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A4版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一主题8-10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A4版pdf、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上海专用,中图中华地图版(2019)必修一第1~3单元)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件包含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全解全析上海专用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2019必修一第13单元上海专用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参考答案上海专用docx、高二地理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中图中华地图版2019必修一第13单元上海专用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上海专用docx、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卷答题卡上海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