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三章实验与探究实验6设计实验方案,书写实验思路(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三章实验与探究实验6设计实验方案,书写实验思路(Word版附解析),共4页。
1.辨析实验思路和实验步骤
2.牢记实验设计思路的一般书写模式
实验设计思路的书写模式一般为“分组+施加自变量+检测因变量”,题目中涉及的无关变量必写,若题目未涉及的可略写或简写,具体如下:
14.[2023全国甲节选,8分]某同学将从菠菜叶中分离到的叶绿体悬浮于缓冲液中,给该叶绿体悬浮液照光后有糖产生。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是分离制备叶绿体的常用材料,若要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差速离心法 (答出1种即可)。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 类囊体薄膜 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蓝紫光 (填“蓝紫光”“红光”或“绿光”)。
(2)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会产生淀粉。请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中有淀粉存在,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植物均先进行饥饿处理(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消耗有机物),再将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将乙组放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甲乙两组的叶绿体,脱绿后制作成匀浆,分别加入碘液后观察。预期结果:甲组匀浆出现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无蓝色出现,无淀粉产生。
解析 (1)一般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淀粉遇碘显蓝色。叶绿体呈绿色,要证明叶绿体中有淀粉存在,需要将叶绿体进行脱色处理,之后用碘液进行检测。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见答案。
15.[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10分]水稻籽粒灌浆是否充实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D基因在水稻叶片、茎和颖果中都有表达,其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D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导致种子饱满程度降低,科研人员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1)图1为水稻植株的部分器官示意图,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D基因突变体水稻受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科研人员据图2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判断依据是 野生型水稻叶片中ABA的含量低于D基因突变体的,而颖果中ABA的含量高于D基因突变体的 。
(2)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ABA验证了上述推测,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将等量且适量的用3H标记的ABA分别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水稻的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叶片和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 。
(3)水稻灌浆结实的最高温度为35 ℃。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温下突变体灌浆程度与野生型的差距更为显著。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将24 ℃条件下生长的野生型水稻转入35 ℃条件下培养2小时,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颖果中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如图3。据图可得出: 与24 ℃条件下相比,35 ℃条件下野生型水稻颖果中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更高 。
(4)ABA可以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灌浆。综合上述信息,解释高温条件下野生型水稻籽粒正常灌浆的机制。
高温条件下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增加,转运蛋白D合成增多,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使颖果中ABA含量增加,ABA可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使野生型水稻籽粒正常灌浆。
解析 (1)图2显示,野生型水稻叶片中ABA的含量低于D基因突变体的,而颖果中ABA的含量高于D基因突变体的,D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又知D基因突变体不能编码转运蛋白D,故可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2)该实验是为了验证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验证,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将等量且适量的用3H标记的ABA分别涂抹在野生型、D基因突变体水稻的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水稻叶片和颖果中的放射性强度。(3)由图3可知,35 ℃条件下野生型水稻颖果中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远高于24 ℃条件下的。(4)综合题中信息可知,高温能促进D基因的表达,使转运蛋白D合成增多,转运蛋白D能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因此转运蛋白D合成增多会使颖果中ABA含量增加,ABA可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使野生型水稻籽粒正常灌浆。
16.[2024山东部分学校联考,10分]研究发现,拟南芥的AtMYB44基因与AtMYB77基因均可以参与拟南芥耐旱性的调控。为提高水稻的耐旱性,科研工作者将一个拟南芥AtMYB44基因导入野生水稻的叶肉细胞中,经组织培养后获得了一株耐旱水稻植株M。让植株M自交得到F1,F1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3∶1。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工作者认为拟南芥AtMYB44基因已经成功导入了水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题中信息分析,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植株M自交,所得F1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3:1,说明AtMYB44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进而可知该基因已成功导入了水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已经导入了水稻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
(2)F1自交,收获F1中耐旱植株上的种子进行单独种植获得F2,F2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抗旱植株约占 1/2 ,F2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 5:1 。科研人员通过反复自交,从中筛选出不发生性状分离的耐旱植株记作纯合品系甲。
(3)科研工作者采用相同的方法将一个拟南芥AtMYB77基因导入野生水稻的叶肉细胞中,获得了耐旱的纯合品系乙。为探究AtMYB77基因是否也位于水稻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以纯合品系甲和纯合品系乙为材料设计最简便的遗传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的结果和结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及其他变异。
实验思路: 选择纯合品系甲和纯合品系乙进行杂交得F1,让F1自交,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 F2全表现为耐旱植株 ,则AtMYB77基因导入了水稻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若 F2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15:1 ,则AtMYB77基因未导入水稻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让植株M进行自交,所得F1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3:1,说明该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进而可知该基因已经导入了水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2)根据题意可知耐旱对不耐旱为显性,假设用A+表示耐旱基因(AtMYB44基因),用A-表示不耐旱基因。水稻植株M的基因型为A+A-,自交得F1,F1中耐旱(1
A+A+、2A+A-):不耐旱(A-A-)=3:1。F1自交,收获F1中耐旱植株(1/3A+A+、2/3A+A-)上的种子进行单独种植获得F2,则F2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耐旱植株(A+A+)约占1/2,F2中不耐旱植株(A-A-)所占比例=2/3×1/4=1/6,耐旱植株(A+_)所占比例=1-1/6=5/6,则F2中耐旱植株:不耐旱植株=5:1。
(3)
项目
实验思路
实验步骤
不
同
点
主要
特点
实验思路是“想法”,是较为“粗线条”的思考过程,其要求“言简意赅”
步骤是“做法”,是更为“细节化”的操作流程,其要求“精准细致”
书写
技巧
必须体现“对照思想”,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无关变量”表述时注意体现“相同且适宜”
必须体现“自变量”如何设置、“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保证相同且适宜,步骤流程也必须科学
相同点
都要分析实验目的,从实验目的中分析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设计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确定检测指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三章实验与探究实验1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取(Word版附解析),共3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三章实验与探究实验2实验设计的原则与变量分析(Word版附解析),共3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三章实验与探究实验3实验目的与原理分析(Word版附解析),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