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乙丙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A4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乙丙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A4,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章,第三章第一节),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二章,第三章第一节)
学校:____姓名:____班级:____考号: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9月24日,“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所绕转的天体及其天体类型为( )
A. c、卫星B. c、行星C. d、行星D. e、卫星
2.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与图中天体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其所在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地球是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即图中c,地球环绕太阳这颗恒星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天体类型为行星,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卫星与地球构成的天体系统位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这些天体系统中地月系的级别最低,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卫星与地球构成的天体系统位于银河系,则不位于河外星系,排除D。故选A。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行星系统)、太阳系(恒星系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和总星系。
2023年4月24日2时到8时,太阳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完成下面小题。
3. 日冕物质抛射( )
A. 发生在①层B. 发生在①层和②层C. 发生在③层D. 发生在①层和③层
4. 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
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区气温下降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外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即③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正确,①正确;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大规模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过程,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③错误;漠河地区气温下降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日冕物质抛射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释放能量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从太阳向外抛射一团日冕物质(速度一般从每秒几十公里到超过每秒1000公里),使很大范围的日冕受到扰动,从而剧烈地改变了白光日冕的宏观形态和磁场位形。日冕物质抛射是日冕大尺度磁场平衡遭到破坏的产物,日冕物质抛射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产生的干扰会影响到地球,甚至引发悲剧结果。
2024年1月,江西赣州赣县区此前发现的一具恐龙化石标本被正式命名为蜥脚类恐龙的新属种“腔尾赣地巨龙”(下图),蜥脚类恐龙起源于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世在约1.6亿年前广泛分布一直延续生存到白垩纪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腔尾赣地巨龙”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B. 早古生代C. 晚古生代D. 中生代
6. 下列现象发生在“腔尾赣地巨龙”广泛分布的地质年代的是( )
A. 出现了三叶虫B. 蕨类植物繁盛C. 裸子植物繁盛D. 哺乳动物繁盛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腔尾赣地巨龙”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D正确;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还未出现恐龙,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腔尾赣地巨龙”广泛分布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而此时裸子植物繁盛,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C正确;三叶虫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时期,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中生代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2024年9月5日,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御岳火山连续喷发,喷出的火山灰(即岩浆或熔岩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迅速冷却,形成细小的颗粒)烟柱直冲云霄,高达1500米(如图1所示),图2示意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御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图2中的( )
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
8. 下列关于图2中各圈层及界面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呈液态B. ②圈层中纵波消失
C. b界面为莫霍面D. ③圈层中横波消失
9. 喷发出火山口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最先影响的是( )
A 水圈B. 大气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
【答案】7. C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火山灰由岩浆形成,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即来源于③圈层—地幔,C正确;图中②圈层位于2900km以下且位于a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的外核,①在②下方,为内核,AB错误;④位于b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2可知,①圈层为内核,一般认为其呈固态,A错误;②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纵波可以传播,呈液态或熔融状态,B错误;③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传播,D错误;④圈层为地壳;a界面是位于地下2900km深处,为古登堡面,b界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莫霍面,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喷发出火山口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之后慢慢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故最先影响的是大气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岩石圈主要指的是软流层之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024年6月26日.“嫦娥六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右图为“嫦娥六号”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嫦娥六号”返回舱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臭氧层B. 高层大气C. 对流层D. 平流层
11. “嫦娥六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甲-乙段狂风暴雨B. 乙-丙段气温先升后降
C. 丙-丁段气温持续下降D. 丁-戊段可能出现颠簸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嫦娥六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处于高层大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段位于60km以上,属于高层大气,没有云雨现象天气,A错误;乙一丙段由60km上升至100km,属于高层大气,气温先降后升,B错误;丙-丁段从高层大气进入平流层,气温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T-戊段在10km以下,属于对流层,可能出现颠簸,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分层依据: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分布的高度在0-12km,也是我们最为密切的一个分层,之所以叫对流层,是因为在这层里空气对流比较强,比如降雨。平流层的高度在12-50km,空气沿水平方向流动,相对比较平稳。在平流层的22-27km处是地球的天然屏障臭氧层,由于臭氧层有保温效果,所以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会增加到再次适合的温度,再加上空气稳定,因此比较适合飞机的飞行。高层大气是高度在50km以上的部分。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完成下面小题。
12. 白色塑料大棚能提高棚内热量条件,其原理是( )
A. 增强地面反射B. 增强太阳辐射
C. 截留地面辐射D. 减弱大气逆辐射
13. 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遮阳的时段多在( )
A. 春季晚上B. 夏季午后
C. 秋季早晨D. 冬季傍晚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塑料大棚是白色透明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但是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能够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棚内热量条件,C正确。白色塑料大棚不会增强地面反射,且若增强了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会降低棚内温度,这与题意矛盾,A错误。白色塑料大棚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无法增强太阳辐射,B错误。减弱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温度降低,这与题意矛盾,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13题详解】
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黑色网面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间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和时间,夏季午后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农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飞机消散性尾迹是由于飞机尾气的温度较高,飞机飞过时航线上的云消散,在云中形成了云缝;排气性尾迹是飞机飞行时,排出的含有未燃烧的燃料、烟灰和金属小颗粒的废气,为水蒸气提供了凝结的场所,过饱和水蒸气在这些小颗粒周围结成冰晶。图1示意消散性尾迹,图2示意排气性尾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现象与消散性尾迹成因相同的是( )
A. 雨过天晴B. 天高云淡C. 晨起雾散D. 狂风暴雨
15. 减少排气性尾迹的主要措施有( )
①使用清洁燃料②提高燃料燃烧效率③增加尾气排放时的温度④降低飞行速度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消散性尾迹的成因是飞机尾气温度较高,加热周边云层,导致其相对湿度降低,飞机飞过时航线上的云消散。雨过天晴的成因是大气绝对湿度的降低,A错误。天高云淡的成因与气压状况有关,高压控制下空气下沉,大气透明度变高,B错误。晨起雾散的成因是太阳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升温,相对湿度降低,与消散性尾迹成因相同,C正确。狂风暴雨多因冷锋而产生,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排气性尾迹是飞机尾气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饱和而形成的云,所以减少飞机尾气排放量可以减少排气性尾迹的产生,加强绿色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使用清洁燃料、提高燃料燃烧效率是可行措施,①②正确;飞机排出的尾气温度比周围大气温度高,应该采用技术措施降低尾气温度,而不是增加其温度,③错误;降低飞行速度会影响飞机飞行安全,且降低飞行速度不一定能减少尾气排放,④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也就是水蒸气的密度。这个指标能够直接反映空气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当我们说空气“很潮湿”时,其实就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即绝对湿度较大。绝对湿度的单位是克每立方米(g/m³)。
相对湿度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换句话说,相对湿度描述的是当前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与同一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水蒸气含量之间的比例。例如,当相对湿度为100%时,意味着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无法再容纳更多的水蒸气。
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地面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出现冻雨天气时,对流层大气层结由上至下依次出现冰晶层、暖层(温度高于0℃)、逆温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近地冷层(温度低于0℃)。2024年2月受强冷空气深入暖空气之下的影响,南方湖北、湖南、贵州发生大范围长时间冻雨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面四图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曲线。最可能出现冻雨天气的是( )
A. B.
C. D.
17. 冻雨天气发生时( )
A. 大气对流活跃B. 大气污染加剧
C. 与暖空气活动无关D. 高速公路易冻路滑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出现冻雨时,近地面为温度低于0℃的冷层,逆温层之上是温度高于0℃暖层,而AB选项近地面的温度大于0℃,AB错误;D选项没有大于0℃的暖层,D错误;C选项存在冷层和暖层,温度的垂直分布也符合题意,故选C。
【17题详解】
冻雨天气发生近地面温度低,还有逆温层,空气对流弱,A错误;冻雨本身有利于冲洗污染物,B错误;降雨的形成主要依靠暖空气抬升形成,C错误;冻雨本身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低,大量沉积在路面,会导致高速公路易冻路滑,D正确;故选D。
【点睛】冬季,北方南下的冷气团和当地暖湿气团相遇形成锋面,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阻挡锋面使其不能继续向西移动,形成准静止锋。贵阳位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一侧,温度低,降水多,易形成冻雨。
珠峰北坡曾被探险者们视为“死亡路线”,中国人达成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壮举。绒布河谷位于珠峰北侧,该河谷从珠峰往北海拔急剧下降,直到6500米以下,坡度才逐渐变缓。海拔5400~7500米,几乎全为冰川覆盖。科考队在绒布寺附近多次进行探空观测,发现绒布河谷离地面1000米以下多盛行下山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图1示意绒布河谷及其绒布寺的位置,图2示意绒布河谷南北向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冰川风”形成的地理原理为( )
A. 大气削弱作用B. 大气的保温作用
C. 大气的温室效应D. 大气的热力环流
19. 绒布河谷“冰川风”的风向多是( )
A 偏南风B. 偏北风C. 偏西风D. 偏东风
20. 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已知信息为“下山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山坡大面积冰川覆盖,对阳光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坡面气温低于同高度山谷,气压高于同高度山谷,冷空气顺河谷而下,形成冰川风,所以“冰川风”形成的地理原理为大气的热力环流,与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温室效应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读绒布河谷及其绒布寺的位置示意图可知,绒布寺在北、绒布冰川在南,绒布冰川表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从绒布冰川流向绒布寺,形成偏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夜间山坡降温快,盛行下沉气流,吹山风,B正确;市区温度较郊区高,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C错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有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下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线附近某时刻等压线分布,此刻甲处海陆风的风向和风力如图所示,乙、丙两处代表风向和风力(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的四个箭头只有一个正确,摩擦力越小,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处气流此刻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指向( )
A. 东北B. 东南C. 西南D. 西北
22. 与甲处相比,此刻乙处( )
A. 气压更高B. 气温更高C. 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D. 气流受到的摩擦力更大
23. 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21. B 22. A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向与地转偏向力呈垂直关系,甲处位于南半球,风向指向西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与风向垂直,指向东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可知,此时刻同一纬度海洋上的气压比陆地上的要高,故海洋上的气温较低,B错误,A正确。图示等压线分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不大,C错误。海洋上摩擦力比陆地上更小,D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时,与陆地甲处相比,海面摩擦力较小,风力更大;摩擦力小,水平气流偏转角度更大。故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②,B正确。与②相比,④风力较小,故排除D。①③偏转角度较小,AC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点睛】高空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2024年5月26日下午至27日,合肥市气象台相继发布了暴雨蓝色和橙色预警。在27日的一场暴雨中,合肥市区仿佛变成了一个“水世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侵袭。下图分别为合肥市区被淹没的景观图及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合肥市区变成“水世界”对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 ①环节增强B. ②环节增强C. ④环节增强D. ⑦环节减弱
25. 针对此次城市内涝事件,合肥市应大力改善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环节和②环节B. ④环节和⑨环节
C. ③环节和④环节D. ⑧环节和⑨环节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合肥市区变成“水世界”后,地表积水较多,会导致⑦蒸发环节、④地表径流环节增强,C正确,D错误;①环节是海上蒸发,②环节是水汽输送,合肥市区变成“水世界”对①环节和②环节影响较小,AB错。故选C。
【25题详解】
针对市区的内涝问题,合肥应积极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或建设海绵城市(下渗)。④环节是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可以减轻内涝;⑨环节是下渗,增加下渗也能缓解内涝。因此合肥市应改善④环节和⑨环节,故B选项正确。①环节是海上蒸发,②环节是水汽输送,③环节是降水,这些环节难以受到人为影响,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影响水循环的最大环节:地表径流(如调水工程;水库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人工降水等有利方面;地面硬化、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不利方面。
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0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阳能庭院灯以太阳辐射能为能源,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充电及开关过程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图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图右为广西某太阳能庭院灯景观图。
(1)说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与传统庭院灯相比,很多家庭更愿意安装太阳能庭院灯,简述太阳能庭院灯的优越性。
(3)试说明广西致力于提高太阳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的原因。
【答案】(1)规律:自南向北呈减少趋势。主要影响因素:纬度。
(2)节能,节省电费;无须铺设复杂、昂贵的管线,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智能控制开关,无须人工操作,使用安全。
(3)广西纬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安全,清洁,无污染;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设备安装简单,可弥补传统电力设备的不足。
【解析】
【分析】本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能利用的优势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南部数值较大,北部数值较小,整体呈现自南向北呈减少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由南到北纬度越来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所以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
【小问2详解】
与传统庭院灯相比,安装太阳能庭院灯以太阳辐射能为能源,无须铺设复杂、昂贵的管线,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充电和开关过程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无须人工操作,使用安全;利用太阳辐射能,可以节省化石能源消耗,节约用电费用。
【小问3详解】
广西纬度较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属于清洁、无污染能源,利用太阳能,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太阳能设备安装简单,可弥补传统电力设备的不足;太阳能利用成本低等。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北麓的封闭性山间盆地,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该区域受西风影响显著,东岸降水量较西岸多。在湖中乘船,北岸的雪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显得静谧神奇。近年来,湖区春季降水增多,积雪融水大量增加,受其影响,湖区春季气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下图示意伊塞克湖位置。
(1)该湖泊为____(填“内流湖”或“外流湖”),主要参与____循环,湖泊水源来自____、____和____(填水循环环节)。
(2)结合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试从地形角度说明伊塞克湖东岸降水较多的原因。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来看,湖区春季降水增多,云层会____(填“削弱”或“增强”)到达地表的____辐射,地面辐射____(填“增强”或“减弱”),同时积雪融水大量增加,汇入湖泊会使湖泊水温____(填“升高”或“降低”),地面辐射____,大气获得的热量____(填“减少”或“增多”);积雪融化时也会____(填“吸收”或“释放”)热量,进一步使气温____(填“降低”或“升高”)。
【答案】(1) ①. 内流湖 ②. 陆地内 ③. 降水 ④. 地表径流 ⑤. 地下径流
(2)伊塞克湖区受西风影响显著,(来自西部大西洋以及湖泊蒸发的)水汽向东输送;受到东部高山阻挡,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因此东岸降水较多。
(3) ①. 削弱 ②. 太阳 ③. 减弱 ④. 降低 ⑤. 减弱 ⑥. 减少 ⑦. 吸收 ⑧. 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亚伊塞克湖流域自然地理概况为材料,涉及伊塞克湖补给、伊塞克湖东岸的降水量判断、影响气温的原因等问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北麓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为内流湖;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该区域受西风影响显著,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湖泊水源来自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且该地处于中纬西风带;由图可以看出,该湖泊东岸分布有山地,盛行西风将来自大西洋及湖泊蒸发的水汽输送到此处,受到东部高山阻挡,气流抬升,冷却凝结,降水较多,形成地形雨,导致伊塞克湖东岸的降水总量较多。
【小问3详解】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来看,湖区春季降水增多,云量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会增加,云层会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辐射,地面辐射减弱,同时积雪融水大量增加,积雪融水水温低,汇入湖泊会使湖泊水温降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积雪融化时也会吸收热量,进一步使气温降低。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市位于贝加尔湖的西南沿岸,当地发达的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加。贝加尔湖冬季结冰,湖区周边白雪皑皑,湖陆风减弱。下图示意伊尔库茨克市位置及贝加尔湖区周边等高线。
(1)补全伊尔库茨克市与贝加尔湖间的热力环流图,并画出高空的等压面。
(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____效应将增强,市区气温总体____,白天区域间温差____,湖风____(填“增强”或“减弱”);夜晚区域间的温差____,陆风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材料,结合热力环流的成因说出贝加尔湖区周边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 ①. (城市)热岛 ②. 升高/上升 ③. 增大/变大 ④. 增强 ⑤. 减小/变小 ⑥. 减弱
(3)纬度高,冬季湖区气温低,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差较小;湖陆之间气压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贝加尔湖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右图可知,此时是白天,因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气温偏低,气流下沉,伊尔库茨克市升温快,气温偏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湖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高空湖泊上空形成低压,陆地上空形成高压,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湖泊,形成热力环流;气压高的等压面上凸,气压低的等压面下凹,因此,高空的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储热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将增强,市区气温总体升高。白天市区升温快,湖区升温慢,市区气温升高,会加大区域间温差,湖风增强;夜晚湖区降温慢,市区气温升高会使得此时区域间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
【小问3详解】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是由于近地面冷热差异减小。读图可知,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高,冬季湖区气温低于0℃,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下垫面热力差异减小,温差减小,湖陆之间气压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因此冬季湖陆风较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山海联盟教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乙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