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25,1~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第6章+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第2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考察并了解了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的情况。其中博物馆内展示的“世纪曙猿”化石,距今约4500万年,已能看到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能够说明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共同的祖先
B. 对“世纪曙猿”化石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出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等
C. 从地层年龄与其对应的化石中能够总结出爬行类动物的出现早于鱼类
D. 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在生物进化研究中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可以通过化石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详解】A、对“世纪曙猿”化石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等与人类相似,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
B、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对“世纪曙猿”化石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出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等,B正确;
C、生物最先生活在海洋,故从地层年龄与其对应的化石中能够总结出鱼类的出现早于爬行类,C错误;
D、化石、比较解破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在生物进化研究中互为补充、相互印证,D正确。
故选C。
2. 物种的研究者对能表达黄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定向的演化培养,并在不同的演化压力下对其加以筛选。其中,S表示的是强自然选择,W表示的是弱自然选择,而N则是不做自然选择。黄色荧光蛋白频率与演化压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照组是N组,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演化压力
B. 实验组黄色荧光蛋白频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强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对黄色荧光蛋白基因频率的影响更大
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进而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对照组是N组,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演化压力(自然选择强度),A正确;
B、实验组黄色荧光蛋白频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强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对黄色荧光蛋白基因频率的影响更大,C正确;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D错误。
故选D。
3. “收割理论”中提到: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下列关于“收割理论”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 “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收割理论”认为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会占绝对优势
D. 无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进化,但生物进化不影响无机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C错误;
B、“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错误。
故选B。
4. 秋季早晚温差大,也是流感的高发期,某同学感染流感后出现发烧、鼻塞和腹泻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体温维持在3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可以通过长时间盖棉被的方式使该同学的体温下降
C. 该同学鼻塞导致呼吸困难会使其内环境中CO2含量上升
D. 该同学出现严重腹泻的症状时一定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共同作用的结果,产生大于散热,体温升高,产热小于散热,体温下降,产热等于散热,体温维持恒定。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细胞代谢;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
【详解】A、该同学体温维持在39℃时,体温不再变化,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长时间盖棉被会影响其机体的散热,不会导致该同学体温下降,B错误;
C、该同学鼻塞导致呼吸困难会使其内环境中CO2含量上升,C正确;
D、该同学出现严重腹泻时,若失水相对量大于丢失无机盐的相对量,则内环境渗透压会上升,D错误。
故选C。
5.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③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②通过呼吸系统完成
B.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⑤分别为氧气和废物
C. 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所有真核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
【详解】A、①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②通过呼吸系统完成,③通过泌尿系统、皮肤完成,A错误;
B、④主要为氧气和营养物质,⑤主要为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B错误;
C、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
D、单细胞真核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没有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6. 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以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B. 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体温调节中枢
C. 大脑是最高级神经中枢,高位截瘫者小便失禁与大脑受损有关
D. 人的脑神经的数量少于脊神经数量,且都含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低级中枢的活动;下丘脑功能复杂,不仅含有多种调节中枢,具有感受器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分泌多种激素;脊髓是连接脑和躯干、内脏的重要通路。
【详解】A、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小脑功能,A错误;
B、脊髓是连接脑和躯干、内脏的重要通路,但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B错误;
C、高位截瘫者小便失禁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大脑皮层中高级中枢的调控有关,大脑并未受损,C错误;
D、人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D正确。
故选D。
7.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在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决赛中,中国运动员邹佳琪和邱秀萍以绝对优势获得亚运会首金,两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整个过程中体内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一系列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B.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激动的心情逐渐平息,此过程中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D.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刺激作出精确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A错误;
B、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B正确;
C、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激动的心情逐渐平息,此过程中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使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等,C正确;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通常是相反的,有利于机体对刺激作出精确反应,D正确。
故选A。
8. 科研人员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参与该过程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兔的喷水管皮肤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接头处
C. 若直接刺激海兔的运动神经元,也会产生缩鳃反射
D.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末梢及其支配的鳃肌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海兔的喷水管皮肤属于缩鳃反射的感受器,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
B、感觉神经元属于该反射的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接头处,B正确;
C、若直接刺激海兔的运动神经元,会产生缩鳃现象,但该过程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鳃肌,D正确。
故选C。
9. 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按如图所示方式连接,图中①②指的分别是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会收缩。a点是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实验期间用细胞培养液湿润标本。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保持静息状态,此时无阳离子进出细胞膜
B. 给予a点适宜刺激,表乙将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右肌肉,可引起左肌肉收缩和表甲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对S点给予适宜刺激,引起左、右肌肉发生收缩的时间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题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①②分别表示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a点是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刺激控制右肌肉的坐骨神经上的S点,右肌肉收缩,左肌肉随后也收缩,说明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右向左。
【详解】A、未受刺激时,坐骨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错误;
B、给予a点适宜判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控制右肌肉的坐骨神经处,所以表乙指针不能发生偏转,B错误;
C、刺激右肌肉,兴奋可传导至左肌肉,引起左肌肉收缩和表甲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对S点给予适宜刺激,可引起右肌肉和左肌肉先后收缩,D错误。
故选C。
10. 通过切断或阻断两个结构之间的联系来推测二者的功能关系,是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脊髓与脑的联系被切断后,出现了脊休克现象:一段时间后,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可以恢复,当恢复后再次切断脊髓与脑的联系,脊休克不会重现。这说明( )
A. 脊休克可能是由脊髓被切断的机械损伤所致
B. 脊休克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C. 反射活动的恢复是由脊髓与脑之间被切断的神经纤维重新连通造成的
D. 恢复的反射活动完全是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与脊髓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详解】AB、在脊髓与脑的联系被切断后,出现了脊休克现象,反射活动恢复后再次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重现,这说明脊休克并不是由脊髓被切断的机械损伤所致,而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引起的,A错误,B正确;
C、脊休克过后,一些反射活动逐渐恢复,说明反射活动的恢复并不是由脊髓与脑之间被切断的神经纤维重新连通造成的,C错误;
D、反射活动的恢复是因为脊髓自身的反射功能得到了表现,这时所出现的反射活动完全是由脊髓控制的,D错误。
故选B。
11. 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的患者听不见讲话
B. 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右半球
C. 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
D. 学习与记忆需要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的患者听不懂讲话,而不是听不见讲话,A错误;
B、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B错误;
C、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学习与记忆并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2. 科学家在寻找激素,并确定它的分泌部位的实验中,用了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多种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陆续被发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斯他林和贝利斯认为胰液的分泌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
B.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
C. 结扎狗的胰管后,获取的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用于狗的糖尿病治疗
D. 利用公鸡睾丸的摘除和移植实验探究雄激素的功能,只体现了“减法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做了如下实验:①稀盐酸→小肠→分泌胰液;②稀盐酸→血液→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去除通往该段的神经)→分泌胰液;④(稀盐酸+离体小肠黏膜)提取液→血液→分泌胰液。
【详解】A、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是一个顽固的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A错误;
B、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用来治疗狗的糖尿病,C正确;
D、公鸡睾丸的摘除和移植实验中,摘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体现了“加法原理”,D错误。
故选C。
13.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腺炎是由于机体促胰液素分泌过少导致
B. 若幼儿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
C. 1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与胰岛素受体减少有关
D. 若成人饮食中铁摄入过少可能会患“大脖子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青少年体内生长激素含量过低,可能会患侏儒症,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过高,使青少年患有巨人症。
【详解】A、胰腺炎指胰腺组织发生炎性的病变,由胰管阻塞、高脂肪摄入、病菌感染等造成,促胰液素分泌过少不会导致胰腺炎,A错误;
B、若幼儿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B正确;
C、1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与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与胰岛素受体减少无关,C错误;
D、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若成人饮食中碘摄入过少可能会患“大脖子病”,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具体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甲状腺激素浓度较低,则体内过程①和②会加强
B. 图中结构甲表示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C.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细胞代谢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浓度较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即导致过程③④抑制作用降低,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量增加,即过程①②加强,A正确;
B、分析图中信息可知,结构甲为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细胞代谢方面都能够促进细胞的代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5.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虽然各种激素的结构、效应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调节过程却具有共同特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的传送途径相似
B. 激素调节具有特异性
C. 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
D. 激素可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详解】A、激素从分泌部位经体液传送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即激素的传送途径相似,A正确;
B、激素随血液循环传送到全身各处,能广泛接触各种细胞,但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即激素调节具有特异性,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激素的浓度都很低,但它们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非常强大,即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C正确;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如图为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在某一时间段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Q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使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
B. 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的生长,显性性状最终消失
C. 在第P年,DD与dd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是0.25
D. 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Q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但无法确定该种群是否出现了地理隔离,A错误;
B、分析图可知,Q~R年之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逐渐上升,说明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生长,但最终d基因频率维持在0.9,D基因频率为0.1,显性个体并未完全消失,B错误;
C、若DD与dd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则DD=dd=20%,Dd=60%,D、d基因频率应为0.5,C错误;
D、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D。
17. 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地塞米松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都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但地塞米松治疗水肿时停药后会反弹,使用后会导致细胞外液Na+浓度下降。科研人员为研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地塞米松对脑水肿的治疗的效果,临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脑外伤时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弱,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加
C. 如果长期使用地塞米松治疗,会使神经系统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D. ACTH的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好,而且停药两周后基本无反弹现象出现
【答案】B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图表:ACTH治疗前后,脑水肿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且停药后没有出现反弹现象;塞米松治疗治疗前后脑水肿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小,停药后会反弹。
【详解】A、脑脊液是脑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脑外伤时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加,进而引起脑水肿,B错误;
C、长期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由于地塞米松会使细胞外液钠离子含量降低,导致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减少,故动作电位峰值下降,C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CTH治疗前后,脑水肿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且停药后没有出现反弹现象,所以ACTH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更好,D正确。
故选BC。
18. 最新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①~③表示相关蛋白质,Na+可通过③进入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神经元乙的细胞膜既属于突触前膜,又属于突触后膜,因此可双向传递兴奋
B. 蛋白质①和②具有物质运输功能,蛋白质①和③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突触小泡I中含有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可引起神经元乙产生兴奋
D. 若突触小泡Ⅱ中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不能被回收和分解,则②的数量增加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电信号),从而将兴奋或抑制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图中神经元乙可以接受神经元甲的神经递质,有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与神经元丙,故神经元乙的细胞膜既属于突触前膜,又属于突触后膜,但兴奋只能从神经元甲传递到神经元乙再到神经元丙,A错误;
B、Na+可通过③进入丙,蛋白质③属于通道蛋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蛋白质①和蛋白质②都能接受递质,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分析题干可知,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故突触小泡I中含有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神经元乙产生兴奋,C正确;
D、若突触小泡Ⅱ中的物质(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不能被回收和分解,则会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可能使②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ABD。
19. 为验证热量限制是改善糖尿病的有效手段,研究人员利用健康小鼠和糖尿病模型鼠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是:①选取一定数量的健康小鼠,编号为甲组;另选取一定数量的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均分为乙、丙两组(三组小鼠数量相同)。②实验处理:处理方法有正常饮食和间歇性热量限制(进食一周低热量食物,再正常饮食一周,交替重复)。③检测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选择的模型鼠为2型糖尿病小鼠,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B. 健康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加强
C. 乙组小鼠处理方法为正常饮食,丙组小鼠处理方法为间歇性热量限制
D. 间歇性热量限制改善糖尿病的机理是间歇性热量限制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CD、分析题意,三组中,作为对照组的是甲和丙,甲是健康鼠的空腹血糖和肝糖原的对照标椎,丙组为对模型鼠进行正常饮食处理组,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乙组的处理方法为改善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即间歇性热量限制,对比乙、丙两组,间歇性饮食后会使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含量上升,说明小鼠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故实验小鼠为2型糖尿病小鼠,故据实验结果图分析能够得出,间歇性热量限制改善糖尿病的机理是间歇性热量限制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AD正确,C错误;
B、胰岛素是机体中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健康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活动加强,B正确。
故选C。
20. 临床上常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缓解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但也会抵消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药物LCX的作用位点是谷氨酸(一种神经递质)受体AMPA,TH可以模拟阿片类药物的作用。研究人员用大鼠开展实验,探究LCX对抗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效果,结果如图(箭头指示为给予不同药物处理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阿片类药物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可能具有危害患者生命的风险
B. 适量增加LCX的浓度会增加阿片类药物对大鼠的副作用
C. LCX能够促进突触前膜谷氨酸的释放来对抗TH的副作用
D. 阿片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减少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达到镇痛作用
【答案】A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分析图1可知,给予TH后大鼠呼吸频率下降,TH具有与阿片类药物相似的效果,因此阿片类药物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会危害患者生命,A正确;
B、增加LCX的浓度,可以减弱TH对呼吸作用的抑制,故适量增加LCX的浓度会增加对阿片类药物的抑制作用,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在单独给予LCX前后,大鼠脑脊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并未提高,故不能得出LCX能够促进突触中谷氨酸的释放来对抗TH的副作用,C错误;
D、分析图2,给予TH后大鼠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下降,故阿片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减少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达到镇痛作用,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中地雀种群中包含多种基因型的个体,共同维持着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指______。
(2)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3)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___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____(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4)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
(5)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_____决定的。
【答案】(1)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2)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或食物减少)
(3) ①. 协同进化 ②. 增加 ③. 上升 ④. 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
(4)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
(5) ①. 喙的平均大小会降低 ②. 环境条件##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 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 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1详解】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的是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1975到1977年间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所以中地雀因为食物不足而导致数量下降。
【小问3详解】
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分析,在1976和1978年间,喙大小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逐渐增加;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所以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将上升。
【小问4详解】
由③可知,在1976~1978年间喙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喙小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减少,因此RR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增多,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减少,所以R基因频率将会变大,r基因频率将会变小。
【小问5详解】
由题可知,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喙较小的中地雀数量将会增多,而喙较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会减少,所以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将会降低;据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识图能力,形成系统知识网络的能力。
22. 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缺氧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______,使内环境的pH略有_____(填“上升”或“下降”)。
(2)某人因一次性饮水过量,会出现组织细胞肿胀、功能受损的症状,医生采用静脉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的方法为其治疗,使其恢复正常,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是静脉滴注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______,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注射的作用效果较_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
(3)从细胞的生命活动角度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是某同学认为,只要保证内环境的温度、pH和渗透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就说明内环境处于稳态,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______。
【答案】22. ①. 乳酸 ②. 下降
23. ①. 血浆 ②. 快 ③. 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
24. 不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温度、pH和渗透压只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若组成成分发生改变也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小问1详解】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氧气不足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血液中的pH将略有降低。
【小问2详解】
静脉滴注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而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的是组织液,静脉点滴能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浆直接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使细胞中的部分水分渗出,缓解组织细胞肿胀,此种方式要快一点。
【小问3详解】
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温度、pH和渗透压只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若组成成分发生改变也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因此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23. 在,t1、t2、t3时刻给予离体的蛙的坐骨神经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为该神经纤维与蛙的腓肠肌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前两次刺激_______(填“产生”或“未产生”)动作电位,在t4~t5时间段发生图示膜电位的原因是______,t5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
(2)若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该神经元膜上的Na+通道,然后用3倍的图中t1时的刺激强度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________,原因______。
(3)某同学想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在突触处传递的速度快,利用图2所示结构和相应位点进行实验。已知B点为A点和腓肠肌的中点,且只有一个电表和两个微电极。写出该同学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思路: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
【答案】(1) ①. 未产生 ②. 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 ③. 外正内负
(2) ①. 无法产生 ②. 该种药物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3) ①. 将两个微电极分别连接在A点和腓肠肌的膜外侧(或内侧)并连接在同一电表上,然后在B点给予一适宜刺激(能使该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刺激),观察电表偏转情况(或将两个微电极连接在A点膜内外,并连在同一电表上,观察电表偏转和肌肉收缩先后顺序) ②. 电表先向左(A点)偏转[或电表先向右(腓肠肌)偏转]偏转,再向右(腓肠肌)[或再向左(A点)偏转](或电表先发生偏转,肌肉后收缩)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前两次刺激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图中前两次刺激未产生动作电位;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故t4~t5时间段膜电位由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t5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
由于该种药物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故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该神经元膜上的Na+通道,然后用3倍的图中t1时的刺激强度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无法产生。
【小问3详解】
为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在突触处传递的速度快,可以将两个微电极分别连接在A点和腓肠肌的膜外侧(或内侧)并连接在同一电表上,然后在B点给予一适宜刺激(能使该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刺激),观察电表偏转情况(或将两个微电极连接在A点膜内外,并连在同一电表上,观察电表偏转和肌肉收缩先后顺序);电表先向左(A点)偏转[或电表先向右(腓肠肌)偏转]偏转,再向右(腓肠肌)[或再向左(A点)偏转](或电表先发生偏转,肌肉后收缩)。
24.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阐述了生物体的生物节律现象,生物体内调节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具有昼夜节律的胺类激素,在调节睡眠质量、生殖系统发育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图1为褪黑素的分泌规律,图2为褪黑素调节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褪黑素的分泌可能与________刺激有关,原因是_____。
(2)若摘除小鼠体内的性腺,则GnRH的分泌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性激素需要进入到靶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___;此外,性激素的分泌需要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该调节方式的意义是_____。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儿童夜间开灯睡觉可能导致性早熟现象,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光##暗 ②. 白天褪黑素水平低,夜晚褪黑素的水平高
(2) ①. 增加 ②. 性激素的受体在靶细胞内 ③.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儿童夜间开灯睡觉,褪黑素分泌减少,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促进垂体分泌LH、FSH增多,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褪黑素在白天水平相对较低,在晚上水平较高,由此可知,褪黑素的分泌可能与光照信息刺激有关;分析图2可知: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则儿童夜间开灯睡觉或夜间长时间受到过强光照刺激可能会导致出现性早熟的现象。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可知,褪黑素在白天水平相对较低,在晚上水平较高,由此可知,褪黑素的分泌可能与光照信息刺激有关。
【小问2详解】
分析图2可知,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GnRH神经元分泌GnRH,若摘除性腺,性激素的数量会减少,对下丘脑GnRH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GnRH的分泌会增加;激素要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性激素需要进入到靶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说明其受体在靶细胞内;性激素的分泌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行的方式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意义在于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3详解】
分析图1和图2可知,光照刺激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则儿童夜间开灯睡觉或夜间长时间受到过强光照刺激可能会导致出现性早熟的现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图准确答题。
25. 研究发现针刺激足三里(ST36)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通过迷走神经-肾上腺轴,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为进一步验证针刺ST36的抗炎机制,科研人员通过遗传学手段获得在Prkr2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通过蓝光刺激激活该神经元,检测相关指标如图2(炎症因子具有促进发生炎症反应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迷走神经是从脑干中的延髓发出支配________(填“躯体运动”或“内脏运动”)的神经,脑干中具有调节_________(答两点)的基本活动中枢。
(2)图1中肾上腺素由肾上腺________分泌,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肾上腺素,说明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
(3)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接受蓝光刺激后,该蛋白离子通道打开,促进________,从而促进________的分泌,抑制________含量增加,从而达到抗炎症效果。
【答案】(1) ①. 内脏活动 ②. 呼吸、心脏功能
(2) ①. 髓质 ②. 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3) ①. Na+(阳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②.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NA) ③. 炎症因子(ⅠL-6)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小问1详解】
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中的外周神经系统,脑干中具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小问2详解】
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肾上腺素,说明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小问3详解】
编号
A组
B组
使用药物
ACTH(79例)
地塞米松(79例)
治疗时间
3个月
3个月
治疗前水肿指数
4.1~9.6
5.1~7.1
治疗后水肿指数
1.1~2.9
3.3~4.9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1.1~2.9
5.1~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5 ~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