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人地协调发展(Word版附解析),共35页。

    考点1 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1] 资源 ,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了[2] 环境 的承受能力。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3] 净化 能力。
    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问题
    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生态破坏问题
    (3)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态破坏。
    情境1 光化学烟雾
    墨西哥城位于约19°N、海拔约2 250米的盆地中(下图),该市有2 000余万人口,城市中工厂众多。
    (1)结合材料,分析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据墨西哥城此时段的天气状况及当地的地形、社会生产生活情况分析。
    【参考答案】 这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盆地地形,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大。
    (2)为了缓解墨西哥城光化学烟雾污染,试提出合理措施。
    【提示】可从治理和控制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控制城市人口;限制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情境2 漫画式环境问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推断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
    【提示】仔细读图回答问题即可。
    【参考答案】 滥伐森林。
    (2)若上述环境问题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分析其带来的后果。
    【提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参考答案】 林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情境3 濒危的藏羚羊
    藏羚羊多栖息在海拔3 500—5 200米的青藏高原区,常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和高寒荒漠的环境中生活。为适应高寒气候,藏羚羊绒轻软纤细,弹性好,保暖性极强,被称为“羊绒之王”,因其昂贵的身价被称为“软黄金”。历史上,藏羚羊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目前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
    (1)分析藏羚羊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
    【提示】由于藏羚羊绒价格昂贵,盗猎者会躲避管理保护人员进行非法偷猎。
    【参考答案】 盗猎者在藏羚羊活动区域大肆偷猎。
    (2)人类活动导致藏羚羊濒临灭绝,分析其违背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提示】人类的大肆捕杀使藏羚羊濒临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参考答案】 公平性原则。
    情境4 闲置物品交换平台
    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某中学生创建了一个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用来进行闲置物品交换。下图为闲置物品交换示意图。
    (1)指出闲置物品交换平台创建的有利影响。
    【提示】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的创建,有利于闲置物品的交换,从而减少了闲置物品的丢弃。
    【参考答案】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减少资源浪费。
    (2)试列出几个与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理念相符的行动。
    【提示】闲置物品交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了固体废弃物排放,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参考答案】 选择使用节能灯,骑自行车出行。
    命题点1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2021北京地理卷,13分]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2分)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2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域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
    【参考答案】 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1分)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1分)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1分)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老何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由水产养殖改行开起了客栈,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主要是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染问题。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
    【参考答案】 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2分)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2分)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2分)
    【解题思路】 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在努力打造生态廊道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生态廊道建设后可为当地人民增加更多的休闲空间。
    命题拓展
    1996年和2003年洱海蓝藻暴发的原因分别可能是( C )
    A.机动渔船汽柴油的排放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B.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田、鱼塘废弃物的排放
    C.机动渔船汽柴油的排放和农田、鱼塘废弃物的排放
    D.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1996年,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可推知机动渔船汽柴油排放量大,对洱海污染严重;2003年,洱海第二次蓝藻暴发,当地提出了退田、退塘的要求,可推知农田、鱼塘废弃物的排放量较大,对洱海污染严重。综合分析,C正确。
    命题点2 生态破坏及其防治
    [2022天津地理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图1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图2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2—3题。

    图1 图2
    2.据图1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1990—1999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解题思路】 结合下图分析,虽然黄河流域土壤轻度侵蚀面积变化不大,但中度侵蚀和重度侵蚀面积减少很多,土壤侵蚀强度减弱,最可能是因为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A正确;黄河流域土壤轻度侵蚀面积总体变化不大,且从1999年到2010年有所增大,中度侵蚀和重度侵蚀面积总体减少较多,但从1990年到1999年中度侵蚀面积增大,因此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并没有均减少,B错误;1990—2019年,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C错误;1999—2010年黄河流域中度侵蚀和重度侵蚀面积下降最多,说明该时期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D错误。
    3.据图2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B )
    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
    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
    【解题思路】 读图2可知,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措施,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102 547 km2)和沙漠裸地(26 839 km2)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而生态建设用地中只有2 967 km2转化为城乡生活用地和 2 735 km2转化为工矿生产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102 547+26 839-2 967-2 735=123 684 km2,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正确。结合图2可知,工矿生产用地面积净增加1 404+2 735+3 526-190=7 475 km2,城乡生活用地面积净增加190+409+2 967+14 045=17 611 km2,两者总面积净增加7 475+17 611=25 086 km2,远不如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的面积123 684 km2,因此即使当地开展了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治理工作,也不是其生态建设的最主要措施,A、D错误;沙漠裸地农垦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命题拓展
    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分别是( B )
    A.荒漠化、水体流失
    B.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C.荒漠化、土壤盐渍化
    D.水土流失、石漠化
    【解题思路】 西北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黄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地区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严重;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严重。
    考点2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定义
    (1)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必须改变发展观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1] 环境问题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2] 生态 持续发展、[3] 经济 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2)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如下图所示: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和“发展”不分家
    “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任何片面强调“发展”或片面强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侧重点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7] 世界观 、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具体实践
    ①[8] 消除贫困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③提倡[9] 可持续消费 ,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基数
    (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情境1 “碳达峰”及“碳中和”
    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为“碳达峰”及“碳中和”示意图。
    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提示】读图可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是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参考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
    情境2 西海固
    宁夏南部西海固生态环境恶劣,曾是国家级贫困区之一。几年前,当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导下搬迁至宁夏中部的弘德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弘德村靠一级级泵站,把黄河水扬高数百米,在宁夏中部滋养出一片绿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1)分析西海固部分村民脱贫的主要途径。
    【提示】由材料可知,几年前,当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导下搬迁至宁夏中部的弘德村。
    【参考答案】 生态移民。
    (2)写出“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主要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提示】“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反映不同民族共同奔小康。
    【参考答案】 公平性原则。
    情境3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冰上场馆的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相较于使用常规制冷剂制冰,使用该技术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利用后可以产生70℃热水,碳排放值趋于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该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推断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广泛使用最有利于缓解的问题。
    【提示】由材料可知,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回收利用。
    【参考答案】 温室气体增多。
    (2)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制冰理念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提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回收利用余热,碳排放值趋于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持续性原则。
    (3)举例说明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
    【提示】回答低碳生活生产的具体措施即可。
    【参考答案】 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的比较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命题点1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广东地理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的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D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解题思路】 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是影响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开挖螺沟并不能增加稻田的光照强度,A错误;图示螺沟都分布在大块稻田周边,大块稻田内部通风透气的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善,B错误;老鼠、鸟类、鱼类等是田螺的天敌,螺沟对田螺天敌的活动限制较小,开挖螺沟不会明显减少田螺天敌威胁,C错误;螺沟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水体能保持相对稳定,缺水对田螺生长的威胁较小,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
    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C )
    A.进水区B.出水区C.水稻区D.螺沟区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进水区和出水区面积较小,且水流速度较快,生物缺少稳定的生长环境,因而生态循环过程较为简单,A、B错误。水稻区植物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C正确。螺沟区被水体覆盖,植物稀少,生物多样性较少,生态循环过程相对简单,D错误。
    命题拓展
    (1)该农业生态系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B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该模式属于生态农业,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该农田生态系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该农田生态系统无法体现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A、C错误。综合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B。
    命题拓展
    (2)相对于单一水稻种植,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 B )
    ①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②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③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④提供生物肥料,增加水稻年产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题思路】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模式采取“螺稻共生”的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①正确;田螺排泄物作为天然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④正确;该产业利于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②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田螺养殖延长了该区农业生产的产业链,③错误。故选B。
    命题点2 清洁生产
    [2022辽宁地理卷]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下图为氢能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绿氢”相对于“灰氢”和“蓝氢”( B )
    A.产业链条复杂B.制备过程无污染
    C.储存运输安全D.终端应用零排放
    【解题思路】 “绿氢”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提供电力,因此制备过程无污染,B正确;图中显示“绿氢”“灰氢”和“蓝氢”产业链条复杂程度是一样的,储存方式也一样,A、C错误;“绿氢”“灰氢”和“蓝氢”终端应用是一样的,都会有污染物排出,D错误。选B。
    4.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原因是“绿氢”( C )
    A.生产布局更加均衡B.距离消费市场更近
    C.生产成本更加低廉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题思路】 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主要是因为“绿氢”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等,因此绿氢的生产成本更加低廉,C正确;“绿氢”的生产需要紧靠可再生能源地,因此生产布局不均衡,A错误;张家口地区的“绿氢”产业位于山间盆地,距离消费市场较远,B错误;“绿氢”的生产并不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D错误。选C。
    命题拓展
    下列地区最适合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是( D )
    A.广东B.上海C.山东D.宁夏
    【解题思路】 由图文材料可知,绿氢产业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制造氢气的产业。广东、上海、山东、宁夏四地中,只有宁夏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命题点3 低碳经济
    5.[2022广东地理卷,10分]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500 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参考答案】 相同距离下,快型模式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2分)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2分)
    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相同距离下,快型模式碳排放始终高于慢型模式;随着距离的增加,快型模式碳排放增加量始终大于慢型模式,且二者碳排放差距不断增大。因此,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选择慢型模式利于减少碳排放。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因此尽量选择简易、轻便的包装和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命题拓展
    家住杭州的小明是一名第19届亚运会志愿者,为了分享这份喜悦,他打算给俄罗斯莫斯科的朋友寄送一套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请你为他推荐一种合理的快递运输模式,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慢型模式。理由: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不属于急需或易变质物品,不需要快速送达;杭州与莫斯科空间距离远,慢型快递模式的碳排放量远低于快型模式;中俄两国互通线路多,铁路交通便利。
    知识拓展我国主要生态破坏问题
    辨析比较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热点情境 快递垃圾
    材料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21年快递业务收入和业务量分别完成1.04万亿元和1 085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8%和30%。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材料二 下面漫画为《快递垃圾》。
    探究设问 (1)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简述快递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
    (3)请你针对日益严重的快递垃圾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治理建议。
    【解题思路】 (1)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与科技和物流发展、购买方式变革、购买力增强有密切关系。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的发展等带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不断提高等。(2)主要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分析快递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方面:快递包装需要大量的纸箱等纸制品,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资源,会加剧森林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方面: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包装纸和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3)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社会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主动使用环保可降解材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处理包装垃圾,尽可能做到无害化处理;政府加强监督监管和引导作用。经济方面: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减少过度包装,实行适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实行分类回收利用,提高快递包装材料的重复使用率。生态方面:使用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
    【参考答案】 (1)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国民购物习惯的改变;购买力的提高。
    (2)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资源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开发可降解(环保)的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提高快递包装材料分类回收利用率;在确保物品不受损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的自觉性;加大对快递包装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2023江苏徐州联考] 近年来,我国快递数量剧增,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快递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使它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预计单个快递盒可使用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不超过0.025元。据此回答1—2题。
    1.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D.公平性原则
    【解题思路】 共享快递盒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快递包装用纸的使用,有利于保护森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项正确;共同性原则是指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共享快递盒的出现没有体现这一原则,B项错误;发展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C项错误;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共享快递盒的出现没有体现这一原则,D项错误。
    2.大力推广使用共享快递盒将产生的影响有( A )
    ①减少快递垃圾 ②减少森林破坏 ③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④加快快递发货速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题思路】 如果大力推广使用共享快递盒,快递包装用纸的生产将会减少,森林破坏会减少,同时快递垃圾也会减少,①②正确;据材料可知,单个共享快递盒单次使用成本不超过0.025元,因此快递包装成本会减少,③错误;大力推广使用共享快递盒对快递发货速度影响不大,④错误。
    读图归纳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现以下图为例,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
    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
    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表示作物种植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弄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
    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按顺序理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此类循环经济模式意义的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
    (1)生态方面:节约资源,缓解生态环境问题。
    (2)经济方面: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
    (3)社会方面: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热值煤是指在原煤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等废弃产物,如果就地堆放不仅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隐患,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园区有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原煤600万吨的选煤厂、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厂和9.2 km 铁路专用线。该项目是山西省“十一五”重点工程,其中低热值煤发电技术是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下图)。其电能主要输往京津冀地区。
    (1)说明低热值煤露天堆放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低热值煤发电的区位优势。
    (3)分析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读图指导 分析示意图可知,该循环产业链是将发电煤渣、炼铝业的红泥进行废弃物利用,将固体废弃物作为建材厂的原料循环利用。
    【解题思路】 (1)由材料“如果就地堆放不仅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隐患,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可知,低热值煤露天堆放易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低热值煤露天堆放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低热值煤露天堆放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低热值煤发电的区位优势可从原料、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园区有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原煤600万吨的选煤厂、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厂和9.2 km铁路专用线”可知,当地低热值煤数量多,原料充足,交通便利;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距京津冀较近,电力市场广阔;由材料“该项目是山西省‘十一五’重点工程”可知,其有政府政策扶持。(3)从图中看,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有电厂、建材厂、铝厂,可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发展,这是其社会效益。煤渣用于生产建材,低热值煤用于发电,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了经济价值,这是其经济效益。煤渣等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这是其环境效益。
    【参考答案】 (1)低热值煤露天堆放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低热值煤露天堆放易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低热值煤露天堆放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低热值煤数量多,原料充足;距京津冀较近,电力市场广阔;有政府政策扶持。
    (3)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发展。经济效益: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经济价值。环境效益: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减少废弃物排放。
    [2023黑龙江哈尔滨联考]读我国某地农村农业、工业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 )
    A.人地和谐B.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D.崇拜自然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循环经济模式把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结合起来,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反映了人地和谐思想,A项正确。
    2.图示产业链主要可以缓解农村的( C )
    A.生态破坏问题
    B.饮用水安全问题
    C.生活能源短缺问题
    D.农产品滞销问题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利用沼气既可提供生活用电,也可采暖,因此可缓解农村的生活能源短缺问题,C项正确;生态破坏、饮用水安全、农产品销售情况从图中无法判断,排除A、B、D项。
    3.图示产业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 D )
    A.缩短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B.实施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
    C.全面关停污染源,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D.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的排放量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图示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A项错误;大力实施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但不是完全没有污染,B、C项错误;图示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的排放量,D项正确。
    我国南方某人造湿地公园地势低洼,是其所在城市重要的景观水体,建园30多年来,水质逐渐变差。近几年该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态自净系统(见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湿地公园水质逐渐变差的主要原因有( B )
    ①湿地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②地势低洼,雨后地表径流易挟带污染物汇入
    ③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湿地水位下降
    ④营养物质积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 该湿地公园地势低洼,雨后地表径流易挟带污染物汇入湿地中,而湿地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营养物质积累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逐渐变差,①②④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区域降水,但无法明确是否会导致该地降水减少,③错误。综上,选B。
    2.图中序号表示的各项措施中,主要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B )
    A.1—排掉部分污水,提高自净能力
    B.2—吸收多余养分,吸附污染物质
    C.3—提供充足饵料,促进鱼类生长
    D.4—提高湿地水面,减轻城市内涝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1为部分排水,4为补水,排水与补水配合可提高湿地的水体流动性,增强湿地的自净功能,A、D错误。2为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可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也可吸附污染物质,B正确。3为投放食藻虫,食藻虫以藻类等为食,有利于控制湿地藻类规模,C错误。
    3.[2024广东肇庆检测,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约7亿头,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粪便等是农村的主要污染物。下图为浙江沿海某地生猪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该地所在城市迁入人口较多,高素质人才多。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该地政府积极制定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发展。
    (1)指出传统生猪养殖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具体过程。(4分)
    【参考答案】 生猪养殖过程中排放的猪粪、猪尿等被雨水冲走直接污染湖泊水、河流水等地表水;(2分)猪粪、猪尿等随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2分)
    【解题思路】 传统生猪养殖产生的猪粪、猪尿可直接污染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通过下渗等水循环环节。
    (2)推测该地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的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 当地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经济水平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提高循环经济效率;农业技术水平较高,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和专业管理人员较多,劳动力丰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每点2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 当地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从政策、人才、经济、资金等方面分析即可,思维导图如下:
    (3)简述该地生猪养殖模式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
    【参考答案】 生态效益:对猪粪、猪尿等进行集中处理,减少了对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2分)
    经济效益:废弃物再利用,产生沼气和有机肥,增加了经济收入,提升了经济效益。(2分)
    社会效益: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增加了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2分)
    【解题思路】 该地生猪养殖模式取得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综合经济收入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
    考点1 主要环境问题
    [2023广东六校联考]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东部边缘,距北京约240千米,是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治理近六十年来入湖水量不断减少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下图为岱海流域图。读图回答1—3题。
    1.岱海入湖水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升高,湖水强烈蒸发
    B.降水减少,植被大量吸收地下水
    C.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加
    D.流域蓄水发电与引水灌溉牧草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岱海入湖水量不断减少是近六十年来发生的,而气温和降水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岱海入湖水量减少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排除A、B选项;由材料“距北京约240千米”可知,随着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入湖水量不断减少,C正确;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东部边缘,水分条件可以满足牧草自然生长,牧草不需要引水灌溉,D错误。
    2.岱海入湖水量逐渐减少,湖泊面积萎缩,会使湖岸( C )
    ①沙漠化加剧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盐碱化加剧 ④冻融荒漠化加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岱海有河流流入带来盐分,但无河流流出,盐分无法排出,加上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湖岸盐碱化加剧;湖滩裸露,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沙漠化加剧,在风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加剧,冻融荒漠化一般出现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故选C。
    3.下列关于岱海流域的生态修复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全流域进行保护,禁止开发
    B.裁弯取直河道,减少泥沙淤积
    C.合理分配水资源,实施引水、节水、净水工程
    D.增加出湖径流量,提升湖泊自净能力
    【解题思路】 岱海入湖水量不断减少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的,湖泊水量减少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而非泥沙淤积,因此,其生态修复措施应是合理分配水资源,实施引水、节水、净水工程,以增加入湖水量,B错误、C正确;全流域进行保护,禁止开发,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A错误;增加出湖径流量,会导致岱海水量进一步减少,降低湖泊自净能力,D错误。
    [2023江苏大联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造林需要有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供适生环境。该地某小流域有宽广而平坦的塬面,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塬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下图为该小流域塬面附近综合治理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在该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工程措施对造林的主要作用是( D )
    A.提高土壤肥力B.平整土地
    C.改善热量D.保持水土
    【解题思路】 结合当地区域条件分析如下:
    5.该小流域沟头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D )
    A.拦截泥沙造田B.增加农业用水
    C.减少雨水下渗D.减少溯源侵蚀
    【解题思路】 河流沟谷不同河段主要侵蚀作用不同,其源头或沟头以溯源侵蚀为主,故沟头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溯源侵蚀,D正确。选D。
    6.近年来,该地由打坝淤地转为人工削坡填沟增加沟道耕地数量,主要原因是( B )
    A.劳动力成本上升B.泥沙来源减少
    C.河流径流减小D.人口增长迅速
    【解题思路】 人工削坡填沟会增加劳动力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矛盾,A错误;打坝淤地是将自然流失的土壤淤积成农田,现转为人工削坡填沟,说明自然流失的泥沙来源减少,B正确;随着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河流径流量趋于稳定,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人口增长较为缓慢,D错误。选B。
    [2023山东临沂校考]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叶绿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门类都含有的叶绿素类型,因此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成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下图示意2020—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某湖泊不同区域的叶绿素a含量分布曲线。据此完成7—8题。
    7.根据叶绿素a含量的空间分布推测该湖区周围的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 D )
    A.西南地区B.东南地区
    C.南部地区D.北部地区
    【解题思路】 人类活动集中,水污染严重,易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根据材料可知,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某湖泊东北区和西北区6—11月叶绿素a含量较高,由此可推断北部地区绿藻类富集,人类活动集中。选D。
    8.为改善该湖水质,当地宜( C )
    ①搬迁沿湖居民 ②关停湖岸工厂 ③疏通入湖出湖河道 ④控制养殖规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 搬迁沿湖居民、关停工厂不符合经济效益,①②错误;疏通入湖出湖河道,能增加河湖自净能力,能够改善水质,③正确;控制水产养殖,有利于减少对河湖的污染,④正确。选C。
    考点2 可持续发展
    [2023浙江杭州二模]红树林既是候鸟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在过去,为了保护红树林生态,近海的养殖场通常被全部清退。近年来,广东湛江逐步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的模式。在养殖塘里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林,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据此完成1—2题。
    1.与过去传统的近海养殖场相比,“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 D )
    A.生产规模较大B.饲料投入更多
    C.产品种类更多D.产品质量更好
    【解题思路】 “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是指在养殖塘里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林,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可减少饲料投入,属于生态放养,产品质量更好,B错误、D正确;这种模式属于新模式,生产规模较小,适合的产品种类较少,A、C错误。
    2.下列关于“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红树林可减轻风暴潮危害
    B.各类鱼虾蟹贝是生产者
    C.候鸟留鸟会增加生产成本
    D.可复制推广到渤海沿岸
    【解题思路】 红树林可以抵御风暴潮的侵蚀,可减轻风暴潮危害,A正确;各类鱼虾蟹贝在该模式中是消费者,B错误;候鸟留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其排泄物可为养殖塘提供养分,降低生产成本,C错误;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渤海属于温带地区,D错误。
    [2023浙江模拟]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C )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4.下列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D )
    A.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B.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C.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D.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解题思路】 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种植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良性循环及农产品的多样化,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所以A、B、C不符合题意。图中农业生产活动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且该农业活动中沼气只供应农户使用,属于生活能源,不属于生产能源,所以D符合题意。选D。
    [2023湖北孝感联考]下图示意“新三农”关系链。据此完成5—7题。
    5.农业生产活动集约经营的主要目的是( B )
    A.节约资源B.适应市场
    C.技术合作D.互通信息
    【解题思路】 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由图可知,新农民主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经营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集约经营,促进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B对。节约资源、技术合作、互通信息等都是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手段,而不是集约经营的主要目的,A、C、D错。
    6.新农业与新农村在生态层面存在价值响应,主要表现为( C )
    ①生态宜居 ②农业高产
    ③绿色发展 ④农民增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题思路】 据图分析可知,新农村与新农业在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层面存在价值响应,其中在生态层面的价值响应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优化、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①③正确;农业高产和农民增收属于经济层面的价值响应,②④错误。故选C。
    7.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新三农”需要( A )
    A.优化农业种植结构B.扩大农业土地供给
    C.增加化肥农药使用D.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解题思路】 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新三农”需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A对;扩大农业土地供给,虽然能增加农产品产量,但与“新三农”倡导的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的理念不相符,B错;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不符合生态优化的要求,C错;拓宽粮食进口渠道,不符合新粮食安全观,D错。
    [2024江苏苏州统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流程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a、b、c、d依次为( D )
    A.污水处理、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
    D.污水处理、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解题思路】 结合图中内容,联系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看,a来自生活污水,去向是尾水,应是污水处理;b的产品是棉布,应为棉纺织;d的产品是服装产品,应为服装生产;c是通过服装设计为服装生产提供服务,应为创意产业。D正确。
    9.该园区( C )
    A.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B.应布局在棉花产区附近
    C.生产过程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生产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解题思路】 图中是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高技术产业,故该园区不属于高科技产业园,A错误。该生态工业园产品需靠近市场,B错误。图中体现生产、生活污水均进行了深度处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C正确。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错误。故选C。
    综合训练
    [2023浙江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C )
    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
    【解题思路】 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植物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碳,且其呼吸作用会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D错误。选C。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D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解题思路】 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物种易因缺少天敌而疯狂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C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可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选D。
    生态拦截工程可对农田退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进行有效拦截和循环利用,该工程的沟体内间隔一定距离往往要构建一个小坝(如图)、放置脱氮除磷模块,沟壁铺设生态砖。据此完成3—4题。
    3.沟体内构建小坝的主要作用是( D )
    A.汇集地表径流B.加快径流入渗
    C.提取植物养分D.减缓水流速度
    【解题思路】 整个沟体都可以汇集地表径流,不需要构建小坝,A错误;沟体内常年有水,地下水常处于饱和状态,小坝难以起到加快径流入渗的作用,B错误;小坝可使植物养分聚集,但不能起到提取植物养分的作用,C错误;小坝对水流起到阻滞作用,脱氮除磷模块可充分吸附水中的氮磷,使水体得到充分净化,D正确。
    4.沟壁生态砖采用多孔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B )
    A.降解水体污染物B.吸附水体杂质
    C.拦截水体悬浮物D.提供植物生长营养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2023广东深圳模拟]光伏治沙将治沙、发电、种植“三合一”,是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形河段南侧,当地光伏建设运营企业成功探索了“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的立体化治理新模式。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据此完成5—7题。
    5.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 A )
    A.甘草种植B.有机瓜果蔬菜
    C.饲养牛羊D.特色旅游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治理沙漠的首要措施是甘草种植,通过甘草的固沙、固氮作用改良土壤,有机瓜果蔬菜、饲养牛羊、特色旅游均是在库布齐沙漠得到治理改善之后发展起来的,所以该地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选A。
    6.该地光伏治沙初期的主要保障措施是 ( C )
    A.光伏板定期清洗降温B.选种优质牧草
    C.从黄河流域引水D.政策和资金支持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7.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不包括( D )
    A.“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
    B.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结合
    C.治沙与民生结合
    D.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库布齐沙漠先是种植甘草改良土壤,然后再种植牧草、瓜果蔬菜,实现沙漠“绿起来”与“富起来”的结合,A不符合题意;药品、保健品、畜牧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结合,B不符合题意;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治沙与民生的结合,C不符合题意;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主要是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并没有体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特点,D符合题意。选D。
    [2023山东淄博一模]高炉炼铁是一种传统的炼铁工艺,使用该工艺生产的铁占世界铁产量的95%以上。2016年瑞典某大型钢铁企业开始研发试验“氢气炼铁”工艺,并于2021年采用该工艺成功试验生产出首批钢材。下图示意高炉炼铁与“氢气炼铁”工艺的对比。据此完成8—9题。
    8.与高炉炼铁相比,“氢气炼铁”工艺的突出优势是( D )
    A.能源消耗少B.生产成本低
    C.生产效率高D.环境效益好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的是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高炉炼铁使用的是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与高炉炼铁相比,“氢气炼铁”工艺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效益更好,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比较能源消耗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的大小或高低,A、B、C错误。
    9.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在选址时应首先考虑的区位条件是( A )
    A.清洁能源丰富B.铁矿品位较高
    C.生态环境良好D.交通运输便捷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所以清洁能源是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选址时要考虑的主要条件,A正确。
    10.[新情境/2023辽宁大联考,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西亚半岛国家卡塔尔面积狭小,没有河流和湖泊,18%的国土被沙漠覆盖,裸岩石山面积大,动植物群落独特且耐旱。荒漠化是该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无节制的放牧、高盐度水的灌溉和对沙区的侵占加剧了荒漠化。针对现状,卡塔尔颁布了多项保护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措施。下图示意卡塔尔地理位置。
    (1)说明卡塔尔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处于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2分)气温很高,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地表严重缺水。(2分)
    【解题思路】 卡塔尔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结合其区域条件分析:
    (2)分析导致卡塔尔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的人为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开采矿产资源、超采地下水、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人口激增,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使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加剧土地荒漠化;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每点2分)
    【解题思路】 卡塔尔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采矿、过度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口压力、全球变暖等方面来回答。
    (3)针对卡塔尔土地现状,试推测卡塔尔颁布的保护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措施的具体内容。(6分)
    【参考答案】 在开采、加工石油和天然气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划定陆、海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国际合作;恢复自然植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压缩第一产业比重,减轻土地压力。(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题思路】 保护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建立保护区、开展国际合作、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等方面来回答。
    11.[2023济南针对性检测,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区,区域内水土流失差异较大,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显著。近年来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长汀县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富民。实现了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转变。下图为该地碎屑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模式图。
    (1)与其他地区相比,裸岩地区域水土流失较严重,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参考答案】 与其他地区相比,裸岩地位于山脊,坡度大,径流速度快,侵蚀严重;(2分)植被稀疏,水土保持能力差。(2分)
    【解题思路】 如下图:
    (2)长汀县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形成了封禁、种植等高草灌、小穴播草、浅层播草、种植灌木乔木等行之有效的科学治理措施。结合下表各分布区的特点,说出适宜各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8分)
    【参考答案】 山脊分布区:山顶、山脊适宜封禁;山坡适宜种植等高草灌减少水土流失。(2分)
    砂岩分布区:在基岩裸露地适宜封禁;裂隙处可开挖小穴播草。(2分)
    泥岩分布区:在薄层土壤区进行浅层播草。(2分)
    下坡和坡脚:土壤发育较好,适宜种植灌木、乔木。(2分)
    【解题思路】 主要结合表中各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下表:
    (3)说明长汀县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4分)
    【参考答案】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生态体验。(任答2点得4分)
    【解题思路】 可从增加就业、传播旅游文化、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增加就业方面,生态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传播旅游文化方面,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传播当地特色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品质。环保意识方面,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021北京,T20
    2020北京,T15
    2019江苏,T13—14
    【区域认知】
    准确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和时空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
    对某些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够从要素综合及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产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人地协调观】
    关注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热点问题,增强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树立人地协调观
    生态破坏及其防治
    2022天津,T10—11
    2020浙江1月,T17—18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广东,T11—12
    2021湖北,T16
    2021海南,T4—6
    清洁生产
    2022辽宁,T10—11
    低碳经济
    2022广东,T20
    命题分析预测
    高考试题对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考查较多,试题多以真实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理解。试题的设问一般具有递进性,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措施
    备考策略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归纳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等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泰晤士河的悲剧、湖南大米镉超标事件
    固体废弃物
    污染
    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随意堆积
    街道垃圾的随意堆放;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废弃的塑料薄膜)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产生噪声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附近的居民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气
    候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4] 矿物燃料 、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
    全球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5] 氟氯烃 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6]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7] 灌溉 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湿地、森林破坏,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等
    湿地面积减小
    不合理开发等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减小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危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而降水少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经济发展快,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8] 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9] 生态破坏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
    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较发展中国家轻
    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或高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10] 经济发展 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4] 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5] 环境承载力 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6] 国际合作 ;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项目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提出背景
    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生态破坏问题
    主要分布地区
    人为原因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过度捕捞、过度开发,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东南林区
    乱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低地、湖滨、海滨
    围湖(海)造田、围垦湿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分布区
    特点
    山脊分布区
    山顶、山脊基岩裸露,山坡土壤层薄
    砂岩分布区
    基岩裸露,多裂隙
    泥岩分布区
    泥岩全风化,分布薄土壤层
    下坡和坡脚
    残坡积层土壤发育较好
    分布区
    特点
    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山脊分
    布区
    山顶、山脊基岩裸露,山坡土壤层薄
    山顶和山脊地势高、坡度大,基岩裸露,适宜封禁;山坡土层薄,适宜沿等高线种植草灌,减少水土流失
    砂岩分
    布区
    基岩裸露,多裂隙
    基岩裸露区域适宜封禁;裂隙处岩石碎屑风化物质较多,可开挖小穴播草
    泥岩分
    布区
    泥岩全风化,分布薄土壤层
    该区需要保护薄土壤层,可进行浅层播草,增加植被覆盖度,阻滞水土流失
    下坡和
    坡脚
    残坡积层土壤发育较好
    该区水土条件好,可种植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更好的灌木、乔木

    相关教案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Word版附解析),共3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