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诗五首阅读鉴赏(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诗五首阅读鉴赏(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选出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本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诗人通过抒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抒发了怀才不遇(或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B.“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选项“‘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分析。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二)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作品都是登高怀古之作。《登幽州台歌》没有对幽州台的描写,都是登台之后的感慨;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由所见之景引发无限感慨。
B.《登幽州台歌》起笔一句,诗人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起笔一问,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万念俱灰。
C.《楚辞》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登幽州台歌》化用此句,而意境更为苍茫遒劲,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D.《三国志》记载曹操与孙权对垒时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此表达了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4.古诗词中,“悠悠”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谈谈这两首诗词中的“悠悠”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3.B 4.《登幽州台歌》中“悠悠”表达了孤独悲苦(怀才不遇)的心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悠悠”表达了对千古兴亡(时间流逝)的感慨。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而B项中“起笔一问,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万念俱灰”表述与此不符,“万念俱灰”的说法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为: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前一句登楼眺望,用“悠悠”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孤独悲苦的心绪。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一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也表现了词人心中对时间流逝的无尽愁思,对千古兴亡的无限感慨。
(三)(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选出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以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诗人乍见泰山时,为其高大巍峨所震撼之情。
B.诗中“钟”字为“聚集”之意,借大自然对泰山偏爱有加,来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C.颈联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
D.整首诗写向泰山而望,由近望到远望,再到细望凝望,最后是登高俯望,浑然天成。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泰山的什么特点?本句抒写了什么意境?
【答案】5.D 6.写出泰山雄伟高峻巍峨的特点,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卓然屹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赏析。
D.赏析不正确。根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凝望和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想象登顶而望,可知,是由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凝望,最后是登高俯望,而非“由近望到远望”。故选D。
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这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望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2021春·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①
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春望》创作背景:此诗是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时所写。
7.杜甫的两次“望”所写时间不同,《望岳》写于他的青年时期,《春望》写于他________时期,我们可以从诗中_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来。
8.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说说杜甫两次“望”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7.晚年 白头 8.《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此时身处沦陷的长安,这里的“望”更带有对当下时局的思考与感想,诗人因看到国家局势动荡而感到不安与悲伤。又加之与家人分别,国愁家愁一齐交织使得自己愈加衰老,内心痛苦也愈加深刻。充分展示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而《望岳》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这个“望”是游览、观看,作者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从中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情感是欢快而又热烈的。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前文提示“青年时期”可知,第一空应填杜甫的人生阶段,通过诗歌尾联“白头搔更短”可知,此时杜甫头发已白,应处于晚年时期。
由此也可以顺势得出第二空填写“白头”。
8.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根据题干关键词“内容和注释”,需要理解整首诗歌内容、作者情感以及题目中所给的注释。
《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写出了诗人内心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写出了作者身处乱世,却渴望能与家人联系的迫切心情,结合注释①可知《春望》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杜甫是在战乱背景下写下这首诗。因此此处的“望”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时局动荡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望岳》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时所见的景象,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诗歌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联系第一题可知,这首诗歌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年轻的杜甫在受到祖国大河山河的鼓舞之下写下这首满怀壮志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因此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昂扬的。
(五)(2022春·四川自贡·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诗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C.诗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D.本诗借景说理,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心理。
10.请解释后两句诗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9.D 10.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9.此题考查诗歌分析和鉴赏。
D有误,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此项中“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心理”有误。
故选D。
10.此题考查诗句意思及意义。
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从而衍生出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12.两首诗都通过登高望远揭示人生哲理,联系两首诗具体的诗句说说揭示的人生哲理有什么不同。
【答案】11.“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主要内容说出来了,意近即可。) 12.甲诗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乙诗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揭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道理。(意近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时,往往选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进行分析鉴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割”为分割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分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突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形象。
1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只有登上更高之处,才能不怕阻挠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句诗明确表达诗人的人生志愿,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七)(2022春·河南驻马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本诗词颔联的原意,以及衍生意义。
1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请简要分析本句中“闲”的内涵。
【答案】13.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14.“闲”字既表达了诗人悠闲惬意之情,又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解析】13.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的景象,而眼前又是一个山村。现在常用以形容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现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炼字的赏析。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闲”有“悠闲”之意,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
(八)(2022春·陕西渭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
B.本诗笔调低沉,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C.本诗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颔联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
D.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16.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就将诗歌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点赞?
【答案】15.B 16.示例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这首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选项“笔调低沉”说法有误,应为:笔调自然欢快。
故选B。
16.考查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歌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衍生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九)(2022春·甘肃酒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村行①
王禹偁(chē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②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②原树:原野上的树。
1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莫笑”一句展现农家的厚道,“足”字表达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村行》颔联描写初春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有声”暗写山泉淙淙,“立斜阳”可见晚山可爱,无限好景。
C.《游山西村》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村行》则蕴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D.《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村行》风格飘逸,情景交融,淡中有味,明白自然。
18.《游山西村》一诗中颔联流传甚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答案】17.B 18.这两句描写诗人置身于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结合自身体会略)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由“菊初黄”可知,这首诗描写的诗秋天的景色。颔联描写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不是“初春”。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
《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体会示例:许多人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打击就会心灰意冷,乃至绝望,有的甚至走向绝路。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美好的生活就会在你的努力下出现,正所谓失望过后就是希望,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十)(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9.请描述诗中画线句子所展现的情景。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9.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0.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意为: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20.本题考查对诗句言外之意的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十一)(2022春·陕西咸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离愁”。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用“白日斜”来点明“离愁”产生的背景。
B.次句是说自己一离京城,从此便如远隔天涯。“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
C.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既有离别的忧愁,又有回归的喜悦,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D.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恩怨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说明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哀怨的情感。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1.D 22.这两句诗间接打情(借景打情、借物打情)。抒发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仍然关心着国家前途命运,不忘根国之志,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将政治抱负和个人恩怨融为一体”有误,应为“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说明有机结合”有误;
故选D。
2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与诗歌情感主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为: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这两句诗作者以落花自喻,以落花化作春泥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理想,这是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理解为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十二)阅读《己亥杂诗》和《北陂杏花》,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贬居江宁时。陂(bēi),池塘。②南陌:指热闹的道路边。
2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的“白日斜”既实写眼前景,也喻指清王朝国势日颓,离愁之中隐含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B.《己亥杂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既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的洒脱之状,又表现出回归故里的悠然自得。
C.《北陂杏花》一诗用字精巧,一个“绕”字,不仅写出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也写出了水与花相依相亲之态。
D.《北陂杏花》中,“北陂”喻指远离俗世喧嚣的隐逸之地,“南陌”与之形成对比,喻指熙来攘往的名利物欲之所。
24.两首诗都于自然之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志。《己亥杂诗》借落红甘愿化泥护花,表达了诗人①______的情感。《北陂杏花》借北陂杏花②______,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答案】23.B 24.为国效力/报国/甘愿献身/爱国 宁愿随风零落/不愿被碾成尘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既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的洒脱之状”错误,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离愁”一词,说出了作者离开官场时的情绪不是洒脱的;
故选B。
2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化作春泥培育下一代,作者亦是如此,虽然离开官场,但是作者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任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任然愿意竭尽所能去为国效力,表现出爱国、报国、为国效力、甘愿献身的精神和情感。
《北陂杏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这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由此可知,作者借北陂杏花宁愿随风零落,不愿被碾成尘,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散文阅读训练(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散文阅读训练(三)(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语言饱含着作者对雨的深情,作者从小到现在,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句子的排序(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句子的排序(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句子语序排列连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