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广东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 (含答案)
(广东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名著《经典常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名著《经典常谈》(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经典常谈》填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读《诗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经典常谈》是作者 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2)《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1)相传中国文字的创造者是 ;许慎编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2)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
3.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根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
语段选自《经典常谈》之《< >之八》,作者是 (姓名),语段中“他”是指 (人物名),划线句就是他勤奋学习的典故“ ”,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属于 派。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香港大学校徽上镌刻着“明德格物”四个字。明德,意为美德,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格物,见《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从宋儒起,一直众说纷纭,清末则有人将科学技术一类统称为“格致之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属于尖端科学的核能,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世界;同是电脑高手,有的在不断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添砖加瓦,有的则成为制造麻烦的“黑客”。正如,发明了罗盘,知识变成看风水;。
(1)概括上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仿写画线句,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3)同学们最近阅读了名著《经典常谈》,下面对《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B.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之上。
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是曲折成义,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
(4)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经》名句与理解相符。
A以雎鸠的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
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
5.本学期学了《诗经》,同学对《诗经》很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的内容,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下面内容不符合《〈诗经〉第四》内容的一项是:( )
A.诗的源头是歌谣,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B.孔子的时候,“诗三百”就已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他们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
D.诗经的所谓“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近人的研究认为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2)小明学习《诗经》第四,他采用了选择性阅读方法,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方面来研究,请帮他完成下表。
6.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7.《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后,张老师在班级里组织阅读。下面是小组阅读成果分享现场。请你参与其中,结合作品内容。
张老师: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经典训练是一个很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有什么收获?
小安:我对汉字感兴趣,①所以我重点阅读了《 》部分,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
小深:在阅读中,我发现朱自清先生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而是② ,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小圳:阅读了这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我最大的收获是③
8.【读《诗经》】
(1)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诗经》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C.《子衿》中的“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深。
D.《子衿》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刻画得极其生动。
(2)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9.《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同学们开展了“阅读经典传承文化”阅读活动。
【关注目录】
【研读内容】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以上均选自《经典常谈》)
【延伸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目录中缺失的篇目名为:① 、② ,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篇目是:③ 。
(2)①研读内容中四个“实在”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延伸阅读材料具体分析。
②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0.班级开展“读经典,悟常谈”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同意这一建议吗?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11.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12.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原则撰写《经典常谈》的?请举例说明。
13.完成小题。
(1)《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4.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读唐诗】
(1)《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15.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如果想了解“游说之士”这一群体,可以读《诸子第十》。
D.《经典常谈》是一本通俗化学术著作,具有口语和学术语言交织而成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2)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3)对喜欢诗词歌赋的同学,有人建议可选择其中的《<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你同意吗?结合阅读此名著的方法和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6.【材料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材料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材料一】中的“他”是 。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7.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2)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3)反驳观点。读书会上,有同学就“中学生该怎样阅读经典”这个议题表达如下看法,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首先,观其大略,才能利用有限时间涉猎更多的经典,开阔知识视野;其次,中学生又不是专家,对经典有所了解即可,没必要咬文爵字,过分深究。所以,泛读经典,效益最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死了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18.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文字通俗易懂,令人兴趣盎然。
19.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谈谈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从《经典常谈》中摘录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录: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心思的。……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
20.上面摘录文字中,体现出了朱自清对待传统典籍、传统文化的怎样的态度?
21.《经典常谈》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说一说书中朱自清所“谈”的内容使你产生的对经典的新认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全书共 篇,介绍了 、
、 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和 。
23.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4.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5.《诗经》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诗经》和《诗三百》?请简要回答。
【甲】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借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⑤“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⑥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2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B.【甲】文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C.【乙】文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D.【乙】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使用文言文精练的典范。
27.【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乙】文中谈论到的《 》一书,此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 的历史。
28.【甲】文中讲述先生教学生读经典古书,【乙】文中谈论古代经典丛书发展。请联系【甲】【乙】全文,谈谈文中对“经典古书”各持有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语段二】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29.对儒家来说,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治乱的方法是什么?
30.除了上面语段中提到的礼治主义和正名主义,《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鬼治主义、德治主义、兼爱主义、非攻主义。请根据观点填上对应的主义名。
参考答案
1.(1) 朱自清 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2) 经 集 子
【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著作。该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篇目,把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2)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经史子集”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位于“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哲学专著。《尚书》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传统的“五经”之一。《周易》《尚书》属于“经”;《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九章》是短篇抒情诗集,包括9篇作品。《离骚》《九章》属于“集”;《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墨子》《吕氏春秋》属于“子”。
2.(1) 仓颉 说文解字
(2)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大意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可知,相传中国文字的创造者是仓颉;
根据题干“许慎编的”“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可知是《说文解字》。《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结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的第一章《说文解字》“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可知,“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有两方面: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3. 战国策 朱自清 苏秦 锥刺股 合纵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空和第二空:语段出自《经典常谈》之《之八》,作者是朱自清。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第三空:根据原文“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可知,应填:苏秦。
第四空:根据“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可填:锥刺股。
第五空:根据原著中的“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可填:合纵。
4.(1)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2)示例:发明了指南针,指向变成侵略。
(3)D
(4) B C D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注意字数要求。
根据语段“从宋儒起,一直众说纷纭,清末则有人将科学技术一类统称为‘格致之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属于尖端科学的核能,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世界”据此可概括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2)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结合“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世界”,据此围绕事物的两面性展开分析,如火药、指南针等。
示例:发明了火药,开采变成了战争。
(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但比在发端”表述有误,《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兴”在发端;
故选D。
(4)本题考查名句理解。
①句意为: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借桃花比喻少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故选B;
②句意为: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故选C;
③句意为: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故选D。
5.(1)B
(2)①要善于借助外物来完善自己。②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感恩和回报。
【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诗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并非孔子的时候;
故选B。
(2)考查诗句理解。
第一空,由句意“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可知,“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可理解为借助外物或其他人的帮助,“用来琢磨玉器”可理解为提升完善自己。因此,该句的教化意义可理解为:运用他人的力量促进自己不断提升。
第二空,由句意“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可知,此句话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回报和感恩。
6.(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1)根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知,其意思是:凡事有开始,但很少有(或鲜有)结果,有始无终;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这句话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2)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知,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这句话教育我们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7. 说文解字 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示例一:阅读《经典常谈》后,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也称“六书”、指示,这些都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悠久。
示例二:《经典常谈》第九篇,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而史上留名,便是对作者心血最大的致敬。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
《经典常谈》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入门书。
①根据“《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后,张老师在班级里组织阅读”和小安说“我对汉字感兴趣”可知,①为《经典常谈》;
②根据“朱自清先生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可知,本书读起来具有普及性,人人读得懂,通俗流畅,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用深入浅出、通俗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③谈对《经典常谈》的收获,能结合文章某一点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诗》第十二,这篇列举了很多唐诗的例子,还重点介绍了解读唐诗的方法等,使我受益匪浅。
8.(1)B
(2)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详解】(1)考查名著内容。
B.有误,“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故选B。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主要是抒发情感、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
9.(1) 尚书 战国策 辞赋第十一
(2)①《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写实”的风格。
②杜甫的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详解】(1)考查名著篇目的识记和名著内容的把握。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目录中缺失的篇目名为:《尚书》第三、《战国策》第八。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篇目是辞赋第十一。因为《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主要内容概括为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2)(1)考查写作手法。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此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氶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10.(1)C
(2)同意。《〈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C.原文是:“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在古代,“礼”是社会行为规范,而“乐”则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乐”包括歌和舞,它不仅能够娱乐身心,还能够教人平心静气、尊重他人、遵守规矩等道德品质。“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依据《〈诗经〉第四》内容可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书中先谈到了诗经的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在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成为了最初的诗;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有节奏,用手舞脚蹈划节奏;但乐歌的节奏更有规律。
依据《《辞赋第十一》内容可知,主要介绍了屈原其人其事;《离强》的内容特色及其影响;影响屈原思想的流派;《离骚》的特点及影响,楚辞的成名及强体的形成。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的发展到“赋”的成名;“赋”的分类及发展,而且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第十二》主要介绍了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讲述了诗的来龙去脉。先从诗的来源、发展、变化、派别和成因开始介绍;介绍了历代各个诗派的代表及其诗歌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据此可知,《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所以,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11. 《楚辞》 乐府诗 陶渊明 杜甫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①《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②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③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12.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按照这一原则撰写《经典常谈》。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这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写法。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他以当代的视角研究《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该书的产生也离不开前期思想理论的影响与铺垫。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朱自清的老师胡适先生,曾于1923年在北大《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阐述了“整理国故”的理念,提倡以科学的精神保存国粹,系统地研究国学。从内在联系以及这部书的精神内涵分析,《经典常谈》这部作品也传承了“整理国故”的思想。研究发现民国初年以来中国社会也曾出现“废经”的呼声,一些人对阅读传统书籍持否定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保护经典带来了阻力。正如朱自清在这本书的序中提到“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但他也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体现出了历史上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眼光的“新文化人”在认识和保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进步意识和积极态度。因此,朱自清先生编撰了该书。
所以说朱自清先生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指出“经书是一部经典,不是每个圣人的话”,而是经过长期积淀、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典籍。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13.(1)A
(2)《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使景色更加幽静。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律诗八句四联,中间两句要求对仗,一句七字叫七言律诗,一句五字叫五言律诗。绝句一首四句,对仗可前可后,押平声韵,一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一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江雪》共四句,且每句五个字,所以是五言绝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示例:我认为《江雪》是铺排。首先,根据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江雪》中,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
14.(1)A
(2)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律诗八句四联,中间两句要求对仗,一句七字叫七言律诗,一句五字叫五言律诗。绝句一首四句,对仗可前可后,押平声韵,一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一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
《江雪》共四句,且每句五个字,所以是五言绝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示例:我认为《江雪》是铺排。首先,根据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江雪》中,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
15.(1)C
(2)①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3)示例: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在《经典常谈》中,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应该先读《诗经》《楚辞》,即《诗第十二》;如想了解“游说之士”的纵横家,应该读《战国策》,即《战国策第八》,而不是《诸子第十》;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要仿照示例,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①根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知,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这句话体现了友谊的平等和双向性。它告诉我们友谊是建立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的,只有真心相待,才能收获真挚的友情。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意义概括为: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
②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知,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这句话比喻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它鼓励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意义概括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3)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解答时,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然后,要对《经典常谈》及其中的《<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有深入的理解。接着,将阅读方法与名著内容结合起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第四》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众多诗篇。这些诗歌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的笔触吸引着读者,让人感受到古代人民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诗经》,可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
《辞赋第十一》聚焦于古代辞赋这一文学形式。辞赋以华丽的辞藻、铺陈的叙述和深刻的哲理为特点,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思想。通过阅读《辞赋第十一》,同学们可以欣赏到辞赋的独特魅力,学习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诗第十二》则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多个流派和风格,包括楚辞、汉乐府、唐诗等。这些诗歌以其雄浑豪放、婉约柔美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阅读《诗第十二》,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风格的特点,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示例:同意。对于喜欢诗词歌赋的同学,选择《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是合适的。这三部分内容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重要方面:《诗经》展现了清新脱俗的古代诗歌,培养鉴赏能力与了解韵律意象;《辞赋第十一》聚焦华丽的古代辞赋,学习语言修辞与表达技巧;《诗第十二》涵盖多样风格的古代诗歌,广泛了解发展历程与鉴赏不同风格。通过比较阅读、结合注释译文等方法,能更深入地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6.(1)孔子
(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解释《诗经》,以史证诗。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联系“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可知【文段一】中的“他”是孔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联系材料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材料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可知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史证诗。
17.(1)示例:本书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2) 象形 中庸 历史 纪传
(3)阅读经典应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除了用泛读增加阅读经典的广度外,还应选择重要的篇目或章节精读,使阅读更有深度,提高鉴赏力和阅读品味。所以,泛读加精读,受益更多。
【详解】(1)此题考查名著推荐。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作者信息: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作品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作品风格:倾向于表达深刻的真理。它们的作者通常是富有思考能力、头脑清晰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人性、道德、爱等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这样的文章通常引人入胜,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囊括13篇文章,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直观的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让大家对传统文史典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值得一读。在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会大有收获。
(2)此题考查名著内容。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①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题干中“日”“月”的字形就像太阳、月亮的样子,所以属于象形造字法。此空填“象形”。
②“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此空填“中庸”。
③《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结合此栏“分类”内容可知,此空应填“历史”。
④《史记》《汉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空填“纪传”。
(3)此题考查反驳观点。
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此人的观点是“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题干要求我们反驳观点,所以我们应从对立的观点“精读经典”着手答题。精读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并能够把文本中的信息提炼出来。所以精读经典不止让我们读懂文字,更是读懂作者的内心,更是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注意字数80字以内。
示例:阅读经典应精读,首先精读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观点;其次更多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那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所以要精读经典。
18.朱自清 19.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文中“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20.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21.示例:我选择的是《论语》。《经典常谈)的《“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说《论语)“让我们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文第十三》中提到《论语〉,说《论语》以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因为孔子主张“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这让我产生了对《论语》的新认识,意识到这样的经典是活生生的人的言行的记录,它们有自己的群体风貌,学这样的经典的时候,不需要死记硬背,要能够了解古代的来历,注重学习其中的学问和道理。
【解析】20.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
朱自清在描述王肃伪造《古文尚书》孔传的过程中,明确指出了其参照汉儒的成法,分割伏生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并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这一描述表明朱自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考证,以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审视传统文化。
朱自清在描述王肃伪造《古文尚书》孔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行为进行赞扬或崇拜,而是客观地揭示了其伪造的动机和手法。这表明朱自清并不盲目崇拜古代经典,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摒弃了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
2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认识与看法。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选择的是李白的诗。在《经典常谈》的《诗词曲赋第十一》中,朱自清谈到了李白的诗,称其为“豪放派”,并引用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来说明他的豪放和浪漫。而在《小说戏剧第十三》中,他又提到李白的诗,认为他的诗“有丰富的想象,有奔放的情感”。这使我对李白的诗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李白的诗不仅仅是豪放和浪漫,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情感。他的诗是他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是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同时,我也认识到,学习李白的诗,不仅要欣赏他的诗词艺术,更要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传统文化经典 13 《说文解字》 《周易》 《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 普及性 通俗性 23.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24.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解析】22.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这本书旨在教会中学生读经典。故第①空是传统文化经典;
这本书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13个专题。故第②空是13;第③空是《说文解字》;第④空是《周易》;第⑤空是《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
《经典常谈》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故第⑥空是普及性;第⑦空是通俗性。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筛选文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原始歌谣主要用途:抒发情感、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
2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文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见,一开始只是个人抒发情感;
从文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
从文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问。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见,众人修饰,最终形成歌谣的定本。
25.《诗经》的原名叫《诗》,因为被儒家奉为五大经典之一,所以被称为《诗经》;因为书中收录的诗歌总数为305篇,所以又被叫《诗三百》。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结合《〈诗经〉第四》可知:《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凤、雅、领、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26.D 27. 尚书 记言 28.甲文中体现出古文的深奥、苦涩之处,难以读懂,不被孩子们喜欢;乙文表明了古代经典著作的流传不易,需要珍惜。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乙】文选自《经典常谈》,该书作者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文字上更是使用文言文精练的典范”表述不当;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尚书》,【乙】文中谈论到的《尚书》一书,此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甲】文④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①段“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可知,【甲】文中体现出古文的深奥、苦涩之处,难以读懂,不被孩子们喜欢;
根据【乙】文“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可知,【乙】文表明了古代经典著作的流传不易,需要珍惜。
29.原因是名不正(名不符实);治乱的方法是以礼治国。 30.①鬼治主义 ②礼治主义 ③德治主义 ④兼爱主义
【解析】29.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问:根据语段二“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可知,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制度崩坏、阶级紊乱的原因是:名不正;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和材料二“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可知,治乱的方法就是:以礼治国。
30.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上天和先祖”可知,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第①空是:鬼治主义;
根据语段一“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可知,第②空是:礼治主义;
根据“君主的道德好”可知,强调君主的道德观念,第③空是:德治主义;
根据“视人如己,互相帮助”可知,不仅仅爱自己,还要推己及人,关爱每一个人,第④空:兼爱主义。《诗经》名句
出处
理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①
投我以李,报之以桃。
《诗经·大雅·抑》
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③
《诗经》原句
原义
教化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①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②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
《诗经》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制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搁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敬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全: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铎,多人的智慧”了。
《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
《① 》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
《② 》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诗词
卡片
名目
诗词溯源
内容
发展情 况
《诗经》和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① (作品名称)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源头。汉代②“ ”以叙事为主;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认识名 家
诗词歌赋,流派各异,名家辈出。阮籍作《咏怀诗》八十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③ 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④ 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学他的。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原句
释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锉平、雕琢、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②
目录
分类
内容精要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学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 这种造字法。
《四书》第七
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 》《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观点
主义
君主即教主,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①
礼为治乱的根本
②
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
③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 《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原卷版doc、深圳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期中热点2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 诗词赏析(经典好题与预测)15首(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诗词赏析经典好题与预测15首原卷版doc、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5诗词赏析经典好题与预测15首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 《经典常谈》(考试热点)2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考试热点20题原卷版doc、浙江专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题练习专题04《经典常谈》考试热点20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