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三峡(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三峡(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叠嶂( )
飞漱( ) 沿溯( ) 素湍( )
属引( ) 绝( ) 涧肃( )
【答案】 quē xī zhàng shù sù tuān zhǔ yǎn jiàn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漱”不能拼成sù;“属”是通假字,通“嘱”,所以要读作zhǔ。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1)至于夏水襄陵
(2)或王命急宣
(3)则素湍绿潭
(4)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
(6)不见曦月
【答案】(1)襄:漫上(2)或:有时(3)素:白色 (4)良:很(5)属:连接(6)曦:阳光或日光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襄”是“漫上”;“良”是古今异义词,“很,实在”的意思;“属”是古今异义词,“连接”的意思。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素湍绿潭(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
C.夏水襄陵(升到高处)清荣峻茂(茂盛)
D.沿溯阻绝(逆流而上)回清倒影(回旋)
【答案】B
【解析】
B项的“曦”是日光,这里指太阳。
4.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B.每至/晴初霜旦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答案】D
【解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常有高猿长啸”的意思是: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依据句意和动宾之间要句读,正确的句读为:常有/高猿长啸。故答案为D。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非宁静无以致远
B.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C.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答案】A
【解析】
A.都是“不,不是”的意思;
B.极高的/消失;
C.在/如果;
D.清波/清澈;
故选A。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略无阙处。
译文:略微有中断的地方。
B.每至晴初霜旦。
译文:每到天刚放晴和下霜的早晨。
C.良多趣味。
译文:有很多趣味。
D.沿溯阻绝。
译文: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答案】A
【解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A.“略无阙处”句子中的“略无”是“毫无,完全没有”。句意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据此可知,A项的翻译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7.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应是“给人一种哀伤悲凉、寒气透骨的感觉”。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
B.本文以大笔点染的手法,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C.本文通过对三峡的整体风貌和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D.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答案】C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说法牵强,可改为“表达了作者对三峡风光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C。
9.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虽乘奔御风 C.回清倒影 D.空谷传响
【答案】A
【解析】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C项,“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D项,“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10.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的精华在哪儿? 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的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答案】C
【解析】
根据“唐诗的精华在哪儿?”这一问句,后面的句子应该是对此做出回答,据此可以判断答案应该为C。
11.填空或按要求默写。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选自________,它是有文学价值的______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的句子是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答案】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水利学 瞿塘峡 西陵峡 巫峡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有“郦、瞿塘、叠嶂、蔽日、阙处、沿溯、素湍、倒、啸”等字易写错。
12.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以“浪漫三峡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办一期手抄报】老师要求每人办一期手抄报,你的同学计划把下面一段文字作为这期手抄报的“赞美三峡”栏目的导入语,标题拟好了一半,请你帮他拟写另一半。
三峡多美景,_______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上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闻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
(2) 【做一回小导游】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决定带你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为你的同学做一回小导游。
(3) 【唱一曲三峡颂】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答案】 (1)猿啼最难忘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希望你们常游此地。
(3)示例: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所写黑板报的题目,题目要能反映板报内容或主旨。根据给出的前半句的格式,后半句可拟写为:猿啼最难忘。(2)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拟写导游词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景点的景物特点和人文感受即可。语言要能激发游客前去游玩的欲望,有语意清晰,语序合理,不能出现病句或错字。(3)本题考查古诗积累。作答时,不设统一答案,只需按题目的要求,只需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即可,注意要是完整的两句,不能出现错别字。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阅读理解
(一)(2022年株洲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②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 ②沿溯阻绝 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②素湍绿潭 素:素雅
D.①林寒洞肃 肃:肃杀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5.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答案】13.C
14.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5.水流湍急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解析】
13.C.①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由第②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知,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里是说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写出了夏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2)第③段中,作者用“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三峡春冬之际,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第④段中,由“林寒涧肃”可知,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三峡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2022年齐齐哈尔市三模试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②众草,纷红骇绿,蓊葧③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④,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节选自柳宗元的《袁家渴记》)
【注】①轇轕(jiā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rǎn):风吹草靡的样子。③蓊葧(wěng bó):香气浓郁。 ④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 王之蔽甚矣
B.或王命急宣 或遇其叱咄
C.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D.良多趣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有 小 山 出 水 中 山 皆 美 石 上 生 青 丛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19.语段【一】中是用什么手法描写山高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0.语段【一】第三自然段和语段【二】是怎样体现写景动静结合的?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6.B
17.有 小 山 出 水 中/ 山 皆 美 石 /上 生 青 丛
18.①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②风景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19.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①正面描写,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描写山的高峻。②侧面描写,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高峻。
20.语段(一)第三段“素湍绿潭”,“湍”是动态,“潭”是静态;“回清”是动,“倒影”是静,两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态,“悬泉瀑布”和“飞漱其间”是动态,动静结合,辉映成趣。
语段(二)前面概括写山上的景色是静态如“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后面“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特别是风中的景物“振动大木”、“掩苒众草”、“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为动态描写,静物动写,风采纷呈。
【解析】
16.本题考查字词意思。
A.蔽:遮蔽/受到蒙蔽;
B.或:都为“有时”;
C.间:之间/参与;
D.良:确实,很多/美好的;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语句的断句。断句一般根据语法和句子的大意可以进行判断。该句的大意为:有小山在水中,山上都是美丽的石头,上面长着青青的苔藓。
“ 出水中”修饰“有小山”,停顿;“山皆美石”和“上生青丛”是对“小山”和“美石”特点的介绍,二者之间停顿;
所以可断句为“有 小 山 出 水 中/ 山 皆 美 石 /上 生 青 丛”。
18.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即可:
①襄陵:漫上山陵;沿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
②无以:没有办法;穷:描述完。
19.本题考查写法的分析。
由语段一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得山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从正面介绍山的高大,能够遮挡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写的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这是从侧面描写山之高,遮挡了视线。
20.本题考查动静结合的写法。
语段一的第三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写的潭水和倒影,悬崖上又有许多的柏树,这属于静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知这是写的瀑布地流动是属于“动景”,动静结合;
语段二“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写了周边的树木,这是静景;“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可知,这是写的风吹动树叶,花草的香气四溢的景象,这属于动景,动静结合,形成这一幅美丽图景。
【参考译文】
【二】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翻动着轻柔的众草,使红花和绿叶在纷乱中像吃惊似的,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海燕(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邓稼先(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