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1页。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番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出,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有删减)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特:凭。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寒暑易节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B.且焉置土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C.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西蜀之去南海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B.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C.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D.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题。
(1)【甲】【乙】两段选文中的“愚公”与“贫者”有何共同之处?
(2)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1.(1)将近(2)更替(3)想要
2.C
3.D
4.(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一个人立志(学习),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1)有远大的志向 不怕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意志坚强 (大意正确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只要不怕困难,坚定志向,不懈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大意正确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2)句意:冬夏换季。易:交换,更替。
(3)句意:我几年来想要买舟顺江而下。欲:想要。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赞同/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B.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
C.动词,到,去/动词,到,去;
D.距离/离开;
故选C。
3.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翻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故断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以:凭借。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鄙:边境。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甲】中的愚公面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的情况,主张提出移山,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乙】中贫者很早就确立“吾欲之南海”的志向,之后凭借“一瓶一钵”顺利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南海并且顺利返还。因此,愚公、贫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确立志向,并能够付诸行动,不怕困难。
(2)【甲】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乙】蜀地两个僧人都要去南海,等贫者已经从南海回来了,那个想要买船去海南的富者还没有出发,结合“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可知,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人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付出行动。在付出行动的同时,要凭主观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此,两故事告诉我们共同的道理是:人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二)文言文阅读。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谷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些,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居天下之广居
B.出入之迂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吾一瓶一钵足矣 吃饱喝足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将以遗所思
(2)下列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一怒而诸侯惧
B.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
C.贫者语于富者 征于色,发于声
D.以顺为正者 以君之力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C
(2)B
(3)A
(4)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居住/处所;
B.不同,出去/在国外;
C.相同,足够;
D.不同,孤儿/赠送;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B.相同,动词,去、到;
C.介词,对/介词,在;
D.介词,把/介词,凭借;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有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字词:
①遂:于是;率:率领;荷:挑起。
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顾:难道;如: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为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授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国,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①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③,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弃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④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暴:晒。②今夫弈之为数:现在下棋是一项技艺。③弈秋:人名。④缴(zhuó):射鸟时系在箭上便于收回的生丝绳
7.选出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寒暑易节 十日寒之B.通国之善弈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D.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人 虽 听 之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10.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甲]选文的愚公,并结合选文概括说明如此评价的理由。
11.[乙]选文以两个学下棋的人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7.D
8.(1)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块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呀。
9.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0.示例:愚公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能够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坚持下去,人就能战胜自然。
11.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
【解析】
7.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名词,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形容词,冻;
B.动词,擅长/名词,好的,优点;
C.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D.都是助词,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②虽,虽然;与,和;俱,一起;弗如,比不上。
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句子主语是“一人”,先写这个人“听”弈秋的教导,然后写他“心”,也就是他耳朵虽然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却不再这上面了,这个人的“耳和心”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人虽听之”之后应断开;“心以为”与“思援弓”是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因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之后应断开。故可断句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甲】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文中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自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据此可知愚公不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他不怕困难。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他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持之以恒,人就能战胜自然。实为明智之举,愚者实智。
11.本题考查文章道理的把握。乙文中讲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专心的人学得好,不专心的人没学好。文中的跟随弈秋学艺的两个人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即学什么都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就不能学好学精的道理。同时也意在告诫齐宣王做任何事要专心。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块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呀。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項梁:项羽叔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 ) ②何苦而不平( )
③惧其不已也( ) ④不足学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山不加增 面山而居
B.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已而之细柳军
C.以残年余力 以我酌油知之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14.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甚矣,汝之不惠!B.何陋之有?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6.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答案】12. 同“慧”,聪明 愁苦。这里指担心 停止 值得
13.C
14.D
15.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大概知道兵法的意思,又不肯深入地学习。
16.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持之以恒,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启示: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为: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③句意为: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已:停止。
④句意为:不值得学。足:值得。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到;
C.以:都解释为:介词,凭借;
D.其: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代狼;
故选C。
14.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B.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C.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D.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故选D。
15.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语:心:思想;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②重点词语:略:大略、一点点;其,代词,指兵法;竟:完成、结束。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谈启示。
根据甲文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成功是因为目标坚定、不惧困难、长期坚持,有恒心和毅力;根据乙文句子“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知,项羽干什么都没有坚持到底,没有愚公那样的恒心和毅力;项羽的失败固然有深层的历史原因,但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也应是原因之一。
根据这一正一反两个实例,可从恒心或毅力谈启示。示例: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上也应目标坚定,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气馁、不逃避,勇敢面对,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译文】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就又不肯学了。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是智力不足呀。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无地置土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19.甲文中写大山的险峻、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2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愚公和鲁公的性格截然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17.(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3)安放、放置。
18.(1)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19.写大山的险峻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和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写智叟的阻止反衬出愚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0.示例: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等;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等。(意到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
①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②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亡:没有。
③没有地方放土。置:安放、放置。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连……都……”。毛,草木。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②或,有人。欲,想要。
19.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辨析及作用。侧面描写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文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侧面突出愚公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阻止,显示愚公与智叟对于移山的不同态度,智叟认为“甚矣,汝之不惠”,愚公认为“何苦而不平”,用智叟目光短浅,侧面衬托愚公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坚持不懈以及造福子孙的长远目光。
20.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要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愚公和鲁公言谈举止的描写和具体所做事来分析其性格特点作答即可。
从甲文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定、敢想敢干、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人。
乙文中的鲁公想挖一个池子,听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便停下来;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便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妻子担心绊倒孩子,鲁公便又停下来了;又听人说可以设个栅栏,鲁公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人又说修了池子,要增加仆人,房子又为够住,鲁公就又停下来了。结合“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是一个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缺乏主见的人。据此分别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①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②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③,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④,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浚(jùn)仪:古县名。②荥(xíng)阳:地名。③砥(dǐ)绩:水中沙石。④壅积:堵塞,堆积。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人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B.达于汉阴 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草木
D.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引见景
A.去后乃至B.乃石性坚重
C.乃悟前狼假寐D.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相传是由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列御寇著。
B.甲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愚公的大智大勇,有远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
C.乙文皇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的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皇帝认为他的回答好,于是派遣他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
D.甲乙两文中的愚公和王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都勇于克服困难,大胆寻求改变,做法感动了天帝和皇帝,取得了移山和修筑渠道河堤的成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答案】21.B
22.D
23.A
24.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5.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句意:到汉水南岸。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故选B。
2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乃引见景”中的“乃”是连词,可译作“于是”“就”。
A.乃:副词,才;
B.乃:动词,表示判断,是;
C.乃:副词,才;
D.乃:连词,于是、就。
故选D。
2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甲文没有心理描写;
C.有误,根据“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可知,皇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的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皇帝认为他的回答好,于是赐给他书籍和钱帛衣物。“于是派遣他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是后来才实行的;
D.乙文中,皇帝是主动找王景商议修河之事,对王景的才能非常赏识,并赐给他钱物,后来又征发民夫,派遣王景与王吴共同去修渠筑堤。因此本项中“感动了皇帝”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遂,于是;荷担,挑担;叩,敲、打;箕畚,名词做状语,用箕畚。
25.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为:于是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从荥阳到千乘海口,长千余里。“遂发卒数十万”,征发士卒,是第一项准备措施;“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派遣二人负责,是第二层意思;“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是工程规模。据此断句为: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参考译文】
乙: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他治水的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和利处与害处,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和金钱、布匹、衣物等。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派遣王吴和王景实施治汴工程,从荥阳到千乘海口,长千余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diān zh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
(2)始一反焉( )
(3)或曰:“土可垒山”( )
(4)公善之( )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8.请写出乙文中各种人物劝阻鲁工“凿池治园”的原因分别是:①鲁公的父亲:_____________;②其妻: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制止的理由不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一样的,即_______________。
29.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
鲁公:
【答案】26. 苦于 才 有的人 以…为善(认为…很好/对)
27.(1)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2)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8. 无地置土 畏小儿女颠踬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 看问题片面(或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看到事物不足之处,不能发现事情的好处)。
29.愚公:从愚公带领家人凿石开山可以看出他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从鲁公反复犹豫,不能决定是否建池可以看出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
(2)句意为:才往返一次。始:才。
(3)句意为:有人说:“(开凿水池挖出来的)土可以堆起来垒成山。”或:有人。
(4)句意为:鲁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善:认为……很好。
2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径,小路;何,什么;患,担心。
(2)句中重点词有: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于,到;之,的。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章“父曰:‘无地置土’”可知,鲁公的父亲劝阻鲁工“凿池治园”的原因是:没有地方可以放(挖出来的)土。
由文章“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可知,鲁公的妻子劝阻鲁工“凿池治园”的原因是:怕小孩子们跌倒。
由文章“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可知,鲁公的家人们劝阻鲁工“凿池治园”的原因是: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
结合以上分析可看出,文中“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站在自己立场,犯了片面性的错误(也可以是:都只看到不利(或消极)的一面,没看到积极、有益的另一面。)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愚公和鲁公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
【甲】文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定、敢想敢干、不怕困难的人。
【乙】文鲁公想挖一个池子,听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便停下来;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便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妻子担心绊倒孩子,鲁公便又停下来了;又听人说可以设个栅栏,鲁公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人又说修了池子,要增加仆人,房子又为够住,鲁公就又停下来了。结合“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是一个优柔寡断,畏首畏尾,遇难而退的人。
【参考译文】
【乙】鲁公想整修园子,想开凿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挖出来的)土。”于是鲁公就放弃了开凿水池的想法。后来有人说:“(开凿水池挖出来的)土可以堆起来垒成山。”鲁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想要(按那人说的)做。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孩子们跌倒吗?”鲁公又废弃了这个想法。后来又有人说:“(如果)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保护住(水池),那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开凿水池)。家人中有一个人阻止他说:“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建园凿池的事情也又一次停止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马说》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核舟记》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2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