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7页。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tiǎ)B.屋舍俨然(shè)
C.此中人语云(yǔ)D.见有一涧水(jiān)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
(4)开明朗然(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4.【甲】文写刘子骤“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骤“欲更寻素,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B 2. 同“邀”,邀请 不值得,不必 对……感到惊异 ……的样子 3.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②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 4.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A. 黄发垂髫(tiǎ)——tiá;
C. 此中人语云(yǔ)——yù;
D. 见有一涧水(jiān)——jiàn;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于是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足:值得;
(3)句意: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异:对……感到惊异;
(4)句意:眼前就明亮起来。然:……的样子。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率(领着,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尝(曾经)、至(到)、反(同‘返’,返回)”要理解正确。
4.本题考查理解写作目的。
结合【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骤“欲更寻素,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是南阳当地的名士,用一个真实的人物去探寻这美好的地方,增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分别与【甲】文“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文“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相照应,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也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中间(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那人)于是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结束寻找)。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过问(桃花源)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④地寸余,流泉汨汨。溯源而上,屡陟⑤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⑥。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释】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高)。⑥灵壁:即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
(3)不足为外人道 不足:______
(4)明日过桃源县 明日:____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l)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落花,【甲】文中描写落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乙】文中描写落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8.【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桃花源,两位作者写的桃花源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5.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不值得,不必 第二天 6.(1)(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7. 落英缤纷 花蕊藉地寸余 8.(1)景色优美。(2)环境幽静。(3)依山傍水。(4)位置隐秘。(5)与世隔绝。(6)祥和安宁。(答出3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不足:不值得,不必。
(4)句意:第二天经过桃源县。明日:第二天。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重点词有:
(1)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2)泊:停泊;步:步行;至:到。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此处描写渔人看到桃花林后的景色,意为“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据此可知描写落花的句子为“落英缤纷”;
第二空:由【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汨汨”可知,此处为作者来到桃源洞口看到众多桃树、锦帐、满地花儿和泉水的美丽景色,据此可知描写落花的句子为“花蕊藉地寸余”。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中概括为:景色优美,环境幽静;
从【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和【乙】文“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中概括为:位置隐秘,与世隔绝;
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等内容概括为:生活祥和安宁。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①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②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③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而行。④摩戛:摩擦。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稍西( )
(4)声切切不已(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B.因追记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山风飒然而至/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11.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13.【乙】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甲】文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9. 同“邀”,邀请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往西,向西 停止 10.C 11.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12.(1)村中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不必)对外面的人说。”
(2)二三个人惊慌相视,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13.【乙】文中作者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往往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甲】文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句意: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句意:稍稍往西。西,往西,向西;
(4)句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已,停止。
1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动词,离开/动词,距离;
B.连词,于是,就/介词,趁,乘;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D.副词,竟然,居然/副词,才;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座极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一峰高绝”写的是山峰之高,后面应该停顿;“有蹊介然”指出山下有一条小路,“仅可步”写小路之窄,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1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语云(告诉渔人说)”“不足(不值得,不必)”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顾(视,看)”“惊(惊慌)”“何境(什么地方)”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
阅读乙文,从第①段中“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第②段中“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可知,作者写景细致描绘,比喻摹写物形,突出北山的僻静、幽深、优美,“往往想见其事”意在强调北山之游印象深刻,常在脑海中萦绕而不能忘怀,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未果”,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他的经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中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不必)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做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
距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极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缘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二三个人惊慌相视,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抬起头看天上的星星,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
(4)桃可千余树 可______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16.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 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 ______
17.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答案】14. 对……感到惊异 同(通)“邀”,邀请 作记号 大约(大概) 15.(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桃树大概有千余棵,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 16.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落英缤纷 17.险要,陡峭,地形复杂。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句意: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
(2)句意: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3)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作记号。
(4)句意:大概有上千棵桃树。可:大约。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1)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2)可:大约。锦幄:锦帐。
16.本题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文言文要点语句的能力。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与“桃可千余树(大概有上千棵桃树)”相近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与“花蕊藉地寸余(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相近的句子是“落英缤纷”。
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乙文“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写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写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可概括出桃花源外地形险要、复杂。而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的地势险要、地形复杂的内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落英缤纷
(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④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⑤,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④囹圄(líng yǔ):监狱。⑤赍(jī)粮:携带粮食。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B.锐精为政/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得人心如此/便得一山D.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
2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至 贞 观 三 年 关 中 丰 熟 咸 自 归 乡 竟 无 一 人 逃 散。
22.(1)甲、乙两篇选文所展现的人间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8.(1)繁多的样子。(2)全,都。(3) 同“邀”,邀请。(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9.(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桃花源人)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0.D 21.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22.(1)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2)桃花源人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大唐子民是因为唐太宗关安百姓,心系天下,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缤纷:繁多的样子。
(2)句意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
(3)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4)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20.A.名词,内心/动词,做标记;
B.动词,治理/介词,对,向;
C.动词,获得/动词,出现;
D.都为副词,都;
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
因此断句为: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1)结合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乙文“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可知,都表现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结合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可知,都写出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2)甲文,结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乙文,结合“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可知,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因为唐太宗关心百姓,心系天下,结合“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还因为唐太宗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太宗善于听取意见,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旧制度的弊端,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得以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沧海,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3.下列包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奇异)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
C.亦雅咏不辍(停止)D.则抚而和之(应和)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下列关于两则短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B.甲文描述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表现了他坚信理想能实现。
C.乙文中描述的“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就是陶渊明自己真实的写照。
D.乙文叙述了陶渊明善弹琴,常在朋友聚会之时抚琴唱歌以乐。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答案】23.A 24.B 25.C 26.(1)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排列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的。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解析】2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渔人甚异之”意思是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诧异;故选A。
24.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正确划分为: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故选B。
2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叙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有误,桃花源的故事是虚构的,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B.“表现了他坚信理想能实现”有误,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D.“乙文叙述了陶渊明善弹琴,常在朋友聚会之时抚琴唱歌以乐”有误,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与朋友相聚,他“抚而和之”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自乐的性格;故选C。
2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2)句重点词语:其,他的;亲朋,亲朋好友;或,有时;载酒肴而往,带着酒菜来;辞,推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①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②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③;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甫:始,才。②洵(xún):确实,诚然。③浣衣:洗衣,洗涤衣物。
27.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不事生产者( )
(3)欲穷其林(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以为此家之中B.屋舍俨然/偶舍骑步行
C.余顾而慕之/而妇人汲井且浣衣D.盖江北之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0.【甲】【乙】两文段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相同吗,为什么?
3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案】27. 交错相通 从事 穷尽 遗憾 28.D 29.(1)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杂。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30.示例1:我觉得是相同的。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了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而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也都是自得其乐的。
示例2:我觉得是不同的。陶渊明是抓住桃花源中的景色、人物,描绘了整个桃花源的场景,而《乙亥北行日记》则主要抓住了其中一户人家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描绘;而且陶渊明所描绘的场景是虚构的,而《乙亥北行日记》所描绘的场景是作者亲眼所见的。 31.陶渊明描绘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桃花源,郭沫若描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都表达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2)句意为: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事:从事;(3)句意为: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穷尽;(4)句意为:我自己感到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恨:遗憾。
28.本题考查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动词,作为/动词,认为;B.名词,房屋/动词,舍弃;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都是助词,的。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芳:指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2)重点词语:俱:都。耘:耕作。于:在。
30.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开放题,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如答相同,根据【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和【乙】“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可知,都描绘出了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或劳作场景),而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也都是自得其乐的。如答不同,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可知,【甲】文描绘了整个桃花源的场景,而【乙】则主要抓住了其中一户人家自得其乐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描绘;根据【甲】文“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乙】“余顾而慕之……”可知,【甲】文所描绘的场景是虚构的,而【乙】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
31.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描写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感到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其人来迎。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②薪米鱼肉,此殊不阙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②惟:只。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遂与外人间隔( )
(3)此殊不阙也(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33.请写出两个出自【甲】文的成语:______、______。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5.《昨梦录》中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32. 俨然:整齐的样子。 遂:于是,就。 阙:同“缺”,缺少。 迫暮:接近傍晚。 33.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4.(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只按人口分土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取食物罢了。 35.居住环境相似;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人人平等,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压迫。
【解析】3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屋舍俨然: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遂:于是,就。
(3)此殊不阙也:这里都不缺的。阙:同“缺”,缺少。
(4)迫暮,与老人同出:接近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迫暮:接近傍晚。
33.本题考查出自甲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
(3)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4)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7)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8)鸡犬相闻: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3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此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2)惟:只;授地:分土地;以:用来;取食于人:从别人那里获取食物。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文中“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等可知,两文描述的居住环境相似;
根据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中“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阙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等可知,两个地方的人的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
根据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中“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等可知,两个地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
根据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等可知,这两个地方人人平等,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压迫。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家,家中人来相迎,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三峡》对比阅读(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