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礼记》二则(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礼记》二则(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答案】C
【解析】A.“学”读作xià;
B.“分”读作fèn;
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解答此题,可结合句意、相关的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A.句意: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货/恶其/弃于地也;
C.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句意: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
【解析】B.“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
C.“与”通“举”,推举,选举;
D.“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故选A。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虽有至道( )
(2)弗学,不知其善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教然后知困( )
【答案】达到极点 好 所以 困惑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虽有至道”中“至”意思是“达到极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 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 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长 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答案】C
【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
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
C.①所以;②所以;
D.①促进;②成长;
故选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D
【解析】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故选D。
7.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答案】D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
故选D。
8.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故选D。
9.默写。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
(3)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不必为己。
(4)是故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4)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5)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6)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7)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8)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解析】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本题中的“反、矜、弗、与、睦、寡”等字词容易写错。
1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经真,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成语不属于儒家之道的选项是( )
A.温良恭俭B.见贤思齐C.克已复礼D.杞人忧天
【答案】D
【解析】A.温良恭俭:出自《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B.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属于儒家之道。
C.克已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习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属于儒家之道。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属于道家思想。
故选D。
11.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意思是人人平等。《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表格题,①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②句的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③句的意思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④句的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⑤句的意思是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都体现了对动物的爱。
(3)本题属于谈感受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主题,写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建议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2022春·四川凉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
(3)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
(4)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答案】12.味美 困惑 反思 同“敩”,教导 13.(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得地方。(2)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4.本课告诉我们“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实践才能出真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外,还要注重实践,要把道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的运用中使自己的所学得到提升。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不知其旨也”的句意是: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教然后知困”的句意是: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然后能自反也”的句意是: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省,反思。
(4)“学学半”的句意是: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是故(所以)、知(知道)、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困(困惑)、然(这样)、自强(自我勉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4.开放性试题。本文开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如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其的意思是说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促进自己知识的积累,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不足。在不断的教与学中,自己的学识会不断提高。据此理解,结合自身实际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2022春·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学学半:
③而或不达于事:
④舍问,其奚决焉:
1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2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18.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
19.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阅读两篇选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15.(1)旨:味美。(2)同“敩”,教导(3)或:有时(4)舍:放弃,舍弃。 16.(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 17.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8.教与学的关系 善于提问与学习的关系 19.围绕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来谈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可是还可能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或,有时;
④句意: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舍:放弃,舍弃。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重点词有:虽,虽然,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句重点词有:好学,喜欢学习;而,却;者也,表判断。句意为: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也”为句末虚词,应在“也”后断一处;“非学无以致疑”中“非学”是主语,“无以”是定语,“致”是谓语,“疑”是宾语,故在“疑”后断句;“非问无以广识”与“非学无以致疑”句式一致,结构相同,故在“识”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知,应断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甲】文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文章要论述的是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作者的观点是:教学相长。再结合后面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是对“教学相长”的道理论述。因此第一空填:教与学的关系。
结合【乙】文的“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知,作者直接点明了观点:问学相辅;然后用“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来从反面具体阐述“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第二空可以填:善于提问与学习的关系。
19.本题考查阅读感受。
结合【甲】文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学半”和【乙】文的“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以知道,教与学、学与问都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做到真正的学习,就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又学,既学又问。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译文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三)(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乙】
赵清献公忭,熙宁①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十六七。诸州皆榜衢路②立告赏禁人增米价。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③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公治民所在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注:①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②衢路:歧路,岔道;道路。③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熙宁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不知其几千里也
B.令有米增价粜之/巧言令色
C.辐辏诣越/及郡下,诣太守
D.米价更贱/即更刮目相待
2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诸 州 皆 榜 衢 路 立 告 赏 禁 人 增 米 价
24.【甲】文中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你认为【乙】文中的“赵忭”算不算“贤能”?请结合【乙】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20. 同“举”,举荐 培养 职分,职守 兴起 21.(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22.C 23.诸州皆榜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 24.“赵忭”是“贤能”(有道德有能力)之人。他重视百姓的生活,怕百姓饿死;他有方法让越州百姓顺利度过灾情,没有一个人饿死/他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举荐;
(2)句意: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修:培养;
(3)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4)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所以;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亲”指子女;
(2)货:财物;恶:厌恶;弃:扔。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管理/知道;
B.下令/美好;
C.前往、去,到/前往、去,到;
D.更加/另、另外;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各州都在大路口张贴了布告,还规定了告发人的奖赏,严禁商人抬高米价。
根据句意断为:诸州皆榜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意思是: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贤能”指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
根据乙文“两浙旱蝗,米价踊贵”“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可知,在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赵忭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他重视百姓的生活,举措得当,是“贤能”。
【乙】参考译文:
赵忭(字阅道,谥清献)在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任越州知州。当时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饿死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各州都在大路口张贴了布告,还规定了告发人的奖赏,严禁商人抬高米价。只有赵忭却在大路口贴出布告,允许商人有米就可涨价。于是各州米商争着到越州来卖米,(卖米的人多)米价反而更贱了,越州百姓因此没有一个人饿死。赵忭治理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声誉,在成都、杭州、越州时尤其如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1《庄子》二则(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线索,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消息二则(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