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培英教育中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培英教育中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液体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空格中填(涂)上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功,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该空的范围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如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内容都属于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是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的活动规律
A. ②④B. ③④C. ①③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物质的运动规律属于物理研究内容;生物体生命的活动规律属于生物研究内容,因此①②属于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故选:D。
2. 绚丽多彩的世界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波义耳发现了元素周期律B. 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C. 道尔顿提出原子论D. 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答案】A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A选项错误;
B、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B选项正确;
C、道尔顿提出原子论,C选项正确;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D选项正确。
故选:A。
3. 下列物质的性质的描述中,有一项与其他三项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是
A. 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 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颜色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A。
4. 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分析解释
C. 获取证据D. 形成假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科学探究过程要经历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根据题目信息,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是对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假设性解释,因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D。
5. 做实验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石灰石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
A. 广口瓶B. 细口瓶C. 烧杯D. 集气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广口瓶保存固体药品,取用方便,故A正确;
B、细口瓶保存液体药品,便于倾倒,故B错误;
C、烧杯不用于保存药品,烧杯用于溶解、加热等,故C错误;
D、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或储存气体使用,故D错误;
故选:A。
6. 化学实验中下列药品取用的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试剂B. 倾倒液体
C. 量9.5mL液体D. 液体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选取量筒量程时,应选取略大于所接近所需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则应选取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7. 实验室中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备氧气,并采用排水法收集。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是
A. 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B. 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C. 加热药品:先让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 收集气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实验操作正确;
B、高锰酸钾为固体,加热固体时需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再固定在铁架台上,故实验操作正确;
C、加热固体药品时,应先预热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集中加热,故实验操作正确;
D、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等到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若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会导致装置内原有的空气被收集,所制取的氧气不纯,故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D。
8. 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B. 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D.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硬度小,小刀硬度大于蜡烛,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石瓮寺清澈的山泉水B. 秦陵遗址上的千年夯土
C. 烽火台上清新的空气D. 试管里的冰水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瓮寺清澈的山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秦陵遗址上的千年夯土,夯土是由土壤经过夯实而成的,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包含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等多种成分,所以夯土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烽火台上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试管里的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选:D。
10. 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红磷的作用是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
C. 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后,再关闭弹簧夹
D. 该实验利用了氮气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实验通过装置内压强变化来测定空气中的O2含量,所以装置必须密封性好,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A选项正确;
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下降,燃烧停止且温度恢复室温后,水倒吸进集气瓶,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原有的氧气的体积,B选项正确;
C、点燃的红磷在伸入集气瓶前要将弹簧夹关闭,否则瓶内气体会在红磷燃烧时受热膨胀而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下降幅度偏大,C选项错误;
D、空气主要含有氧气和氮气,足量的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剩余的主要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D选项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化学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的是
A.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D. 水氢气+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详解】A、该反应为铁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且该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蜡烛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且该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依次分别插入各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三瓶气体依次应是
A. 氧气、氮气、空气B. 氧气、空气、氮气
C. 氮气、空气、氧气D. 空气、氧气、氮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低,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依次分别插入各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三瓶气体依次应是氮气、空气、氧气,故选:C。
1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 铁丝在空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大量白烟,产生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D.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大量白烟,产生白色固体,产生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D。
14.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分类B. 物质的分类
C. 空气的成分D. 可加热仪器分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的分类,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模型正确,符合题意;
B、物质根据组成物质种类的多少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氮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1%,其他成分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1%,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D、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直接加热的仪器:蒸发皿、燃烧匙、试管,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 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图④: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根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否加入催化剂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如图所示,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因此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C、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因此最终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如图所示,选项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加热后很短时间内高锰酸钾分解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氧气,如图所示,选项正确;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16. 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铁生锈 ②水是无色液体 ③矿石粉碎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酒精挥发 ⑥食物腐烂 ⑦汽油易挥发 ⑧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⑨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
【答案】 ①. ③⑤⑨ ②. ①⑥ ③. ②⑦⑧ ④. ④
【解析】
【详解】①铁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水是无色液体,颜色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⑤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食物腐烂,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汽油易挥发,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⑧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⑨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⑤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⑥;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②⑦⑧;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
17. 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D________。
(2)填写适当仪器的编号:
①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_;
②取50mL液体时,需用如图中的________。
(3)如图是小明同学使用天平称量一定量的氯化钠的实验示意图。
①小明同学实际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g。
②某同学欲称取15g氯化钠,称量前如果指针偏左就开始称量,则实际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5g。
(4)如A、B两图,是某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
②用B操作量取水的体积与实际应取量相比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漏斗 (2) ①. A ②. EF
(3) ① 12 ②. 小于
(4) ①. 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②. 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D的名称是漏斗;
【小问2详解】
①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即仪器A;
②取50mL液体时,需用如图中的量筒和胶头滴管,即仪器EF;
【小问3详解】
①托盘天平应遵循“左物右码”的使用原则,左盘质量=砝码+游码,但图中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小明同学实际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
②某同学欲称取15g氯化钠,称量前如果指针偏左就开始称量,则实际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小于15g;
【小问4详解】
①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炸裂,因此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②用B操作量取一定体积的水与实际应取量相比偏小。
18. 某化学小组按照下列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1)实验I中小木条______(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______。
(2)实验II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______。
(3)实验III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是______(选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4)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______(选填“是”或“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1) ①. a ②. 外焰温度最高 (2)石灰水变浑浊 (3)气体 (4)不是
【解析】
【详解】(1)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实验I中小木条a处最先变黑,故填写:a;
由于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木条a处最先变黑,故填写:外焰温度最高。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第二个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得出蜡烛(主要成分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写:石灰水变浑浊。
(3)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石蜡蒸气,具有可燃性,所以实验Ⅲ中,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故填写:气体。
(4)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并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填写:不是。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9. 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
(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_________;
【实验探究】
(2)完成填空:
【实验结论】
(3)猜想________(填“一”或“二”)正确;
【实验拓展】
(4)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①. 水雾##水珠 ②. 物理 ③. 变浑浊 ④. 化学
(3)二 (4)使水蒸气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气体产生的变化,猜想1为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应为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小问2详解】
实验一:水沸腾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会凝结成液态水,因此现象是玻璃片上有水雾(或水珠),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新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水雾(或水珠);物理;变浑浊;化学。
【小问3详解】
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水沸腾有气体产生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此猜想二正确。
【小问4详解】
水蒸气无法直接观察到,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使水蒸气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0.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I.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图1实验中,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红磷的原因是______。
(2)请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3)图1实验中,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一点)。某兴趣小组将实验装置(图1)改进为实验装置(图2),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II.用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图3测定原理是利用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实验过程中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利用此装置(硬质玻璃管容积为25mL)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注射器活塞从原来的15mL刻度处移动至9mL刻度处,该实验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为______。(填百分数)
【答案】(1)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2)
(3) ①. 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②. 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
(4) ①. 使氧气充分反应 ②. 15%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1实验中,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红磷的原因是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故填: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小问2详解】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图1实验中,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反应完全冷却过程中,集气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没有冷却至室温及打开止水夹(未冷却至室温,集气瓶内温度较高,压强偏大,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小,测量结果偏小)等,故填: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某兴趣小组将实验装置(图1)改进为实验装置(图2),该装置不用打开装置放入燃烧的红磷,不会导致空气逸出,所以该装置的优点是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
【小问4详解】
实验过程中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氧气充分反应;图3中玻璃管容积为25mL,注射器原来刻度为15mL,说明原来装置内空气总体积为,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注射器活塞移动至9mL刻度处,说明消耗氧气的体积为,则该实验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为,故填:使氧气充分反应;15%。
四、综合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是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E、F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G在D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H。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B_________;F_________;H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指出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
反应②:_________。
反应③: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3)在反应②中B的作用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二氧化锰 ②. 水 ③. 二氧化碳
(2) ①. ②. ③. ④. 化合反应
(3)催化作用
【解析】
【分析】A、B、C、D、E、F、G、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A是暗紫色固体,所以A是高锰酸钾,B、G都是黑色固体,E、F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D是氧气,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G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H,所以H是二氧化碳,G是碳,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E是过氧化氢,F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B是二氧化锰;F是水;H是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反应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反应②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反应③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此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3详解】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_________。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_________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_。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_________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化学试卷(原卷版)-A4,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