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原卷版).doc
    • 解析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解析版).doc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原卷版)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原卷版)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原卷版)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解析版)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解析版)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录TOC \ "1-3" \h \u
    \l "_Tc20274" 考情分析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20274"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11720" 【考查重点】 PAGEREF _Tc11720 \h 2
    \l "_Tc3856" 【主要题型】 PAGEREF _Tc3856 \h 2
    \l "_Tc20519" 【命题趋势】2
    \l "_Tc20519" 【备考策略】2
    必考题型归纳 \l "_Tc20274" 2
    \l _Tc974 考点1.渲染和烘托2
    考点2.衬托和对比3
    考点3.比兴4
    考点4.象征4
    考点5.联想和想象5
    考点6.借景或借物抒情5
    考点7.托物言志6
    考点8.情景交融6
    考点9.动静结合7
    考点10.以动衬静7
    考点11.乐景写哀8
    考点12.以景结情9
    考点13.借古讽今11
    考点14.用典考点11
    考点15.虚实结合13
    \l "_Tc20274" 方法总结16
    \l _Tc20888 诗词曲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归类梳理16
    考场练兵17
    【课标要求】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在答题时存在表达技巧辨识不准、脱离诗句架空分析、技巧与作用张冠李戴等问题。
    【考查重点】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主要题型】
    鉴赏写法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3、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4、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
    【命题趋势】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备考策略】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考点1.渲染和烘托
    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例题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苏扬州·九年级高邮市城北中学校联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东 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③曳杖声。
    注: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③“铿然”: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1)东坡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东坡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一语双关,“清”字既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更衬托出作者明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清明澄澈的精神境界。
    示例二:以声衬静或对比。作者明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为: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据此可知,东坡在诗人笔下是一个月光澄澈、道路坎坷不平、人烟稀少的地方。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主旨。
    由诗中的“雨洗”“月色清”“行尽”可知环境的清幽和宁静;由诗中的“自爱”一词可感受到诗人虽然被贬,却内心平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心态。“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豪迈的胸襟。
    考点2.衬托和对比
    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例题剖析】
    【例1】(2023·江苏扬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商歌①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②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释]①商歌,古乐府旧题。“商”是五音之一,象征萧瑟的秋天。②负薪:背着烧火用的柴枝。
    (1)明明是“东风满天地”的春天,诗人又为什么说“贫家独无春”?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因为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需要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所以“贫家独无春”。
    (2)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是诗题“秋”与诗里的“春”的对比;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与“花下”的对比。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意思是春风满天地,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间,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结合诗句“负薪花下过”的意思“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需要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可知“贫家独无春”。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人把诗题称为《商歌》,暗里有一层用意: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春天却还是像秋天般萧瑟凄凉。以此看,这诗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诗题“商歌”中“商”象征萧瑟的秋天。“秋”与诗里“东风满天地”的“春”的对比;二是“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中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花下过”中“负薪”与“花下”的对比。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诗歌美感。
    考点3.比兴
    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考点4.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考点5.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个手法也不用具体多说什么,只要看见自然会认出来的,如果非要说一个判断标准的话,那就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如果诗人描写了什么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考点6.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题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苏常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单于台①
    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②度,阴关晓不开。
    【注释】①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②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了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诗人在边关的真实感受。
    B.春日兵回,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却了无春色,更显塞外的荒凉。
    C.颔联、颈联写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近到远,构成一幅立体图画。
    D.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眺望阴山,但见雄关似铁,紧闭不开,戒备森严。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的妙处。
    【答案】(1)C
    (2)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体现了诗人居高临下、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颔联、颈联写白日、黄河、沙浪、风声,这是从远到近的描写顺序。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意为:黄沙随风翻滚的纹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风呼啸,响声如同雷鸣。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黄沙翻滚纹痕比作大海上的波浪,把狂风的响声比作雷声。亦可以理解为夸张的手法。从描写的角度来说,前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后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黄沙翻滚,狂风大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漠环境的恶劣,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考点7.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考点8.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例题剖析】
    【例1】(2023上·江苏无锡·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诗句体会“乱烟笼碧砌”中“乱”的含义。
    (2)《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乱的意思是乱糟糟(或者写烟雾弥漫),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写出了夜晚烟雾弥漫,看不真切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因和友人离别而心情迷乱。
    (2)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王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李诗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思念、同情与关切。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乱”的意思是乱糟糟,“乱烟笼碧砌”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乱”这里的意思是写烟雾弥漫,写出了夜晚烟雾弥漫,看不真切的特点,此诗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因此,“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因和友人离别心情的迷乱。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来分析,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之情。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诗人借景抒情,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子规”是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同时又是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但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风雨飘零,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首句的“杨花”和“子规”融情入景,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心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
    考点9.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考点10.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例题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苏盐城·九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①。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注释:①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
    (1)手机短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实同学想将这首诗后四句的意境,用手机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2分)
    (2)诗歌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的?有何作用?
    【答案】(1)安宁、平静、静谧 桑柘、烟火 (2)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通过写数里外就听到水声,突出了山村寂静寒冷的特点。或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听到水声,后句从视觉上写人烟稀少,突出了山村的和平安宁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一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意为: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此句描写了山村的夜景,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凸显出山村的阒静、安谧。
    二空,“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意为: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首联“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意为: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此句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写法,同时“数里闻寒水”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山村的悠远寂静;诗人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考点11.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题剖析】
    【例1】(2023年秋·江苏南通·九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②。
    【注释】①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处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了送别歌的代称。②西楼:指谢亭。
    12.“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送别情景也密切相关,照应了上句中的“ ”,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13.诗歌第二句与“小桥流水人家”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答案】12. 解行舟 人已远 1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本诗借红叶青山的美景来反衬出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来反衬出自己漂泊在外的悲伤
    【解析】12.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
    “红叶青山水急流”意为: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细读第二句可知,这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所以句中“急流”既写景,又照应了上句的“解行舟”,水流急,友人的船顺水行舟,不一会就远离了自己,所以“急流”还开启了下句的“人已远”。
    1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意为: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小桥流水人家”意为: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红叶青山”是乐景,这明丽之景乍看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这是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更能抒发作者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同样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借美丽的乡村人家反衬出沦落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
    考点12.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例题剖析】
    【例1】(2023秋·江苏泰州·九年级联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因眇①何处?归思方②悠③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④闻雁来。
    【注释】①眇(miǎ):仔细地察看。②方:刚开始。③悠:远。④高斋:楼阁上的书房。⑤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被贬谪,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
    (1)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无误的一项( )
    A.【甲】诗的题目“次北固山下”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甲】诗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原野开阔、大江奔腾波涛汹涌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C.【乙】诗写于秋天的雨夜。一、二句写出故园遥远,诗人远在异乡,却也悠闲自在。
    D.【乙】诗三、四句中“淮南”与故园相对,“秋雨”点明时令,交代环境。“夜”表明时间晚,也侧面写出诗人贬谪的痛苦如黑夜一般。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请你说说“雁”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答案】(1)D (2)借情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思归/思乡;“雁”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题目“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来到北固山下,停船驻足。“次”是“停泊”的意思,不是“游览”的意思;
    B.“大江奔腾、波涛汹涌等大景”理解错误。“潮平两岸阔”是写大景,从“潮平”可知应是大江直流,风平浪静;
    C.“悠闲自在”有误。根据首联“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可知,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内容理解。
    第一问和第二问:甲诗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通过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乙诗“故园”、“归思”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思乡的主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的意思是: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秋雨夜”渲染了一个下着绵绵细雨,漫长的萧索的秋夜,给人凄凉之感。作者寓情于景,“雁声”更是让人的思乡愁绪倍增.所以本诗通过写诗人秋雨独坐高斋遥闻雁叫;表达诗人不尽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思乡之情。
    第三问:“雁足传书”,大雁能传递书信。所以“雁”在古诗词中常代指书信。结合两首诗“淮南秋月夜,高帝闻雁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理解,古代交通不便,大雁为候鸟,南来北往的“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所以“雁”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13.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考点14.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例题剖析】
    【例1】(2023·江苏无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①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故称“楚客”,这里诗人以屈原自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2)这首诗中“楚客临江心事违”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在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好像不愿意春天离去;柳枝迎风招摇,犹如向春天告别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伤春之情、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典故。不同点:“楚客临江心事违”表达了诗人贬谪他乡,有志难伸、理想落空的郁闷之情;“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详解】(1)考查诗句赏析。拟人。“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残妆”“泣”把兰花当做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写,她仿佛因为春天离去而伤感哭泣;“长袖”“挥”把柳条当做人来写,他仿佛在挥手送别春天。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就连超凡脱俗高雅圣洁的兰花,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残妆姜靡,兰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离去。而柳树已经长出长长的枝条,随风摆舞,犹如像春天告别。这两句诗具体展现了春归后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
    (2)考查比较阅读。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佳人”指远方的妻子,时光匆匆,诗人想象她娇美的面容是否已经发生改变了呢?“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以屈原自喻。“心事”指志向情怀。面对暮春,美人感叹春光流失,容颜变换,而诗人犹如屈原一样,忠心耿耿,却被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违。颈联对妻子的想象和当下自己无法回乡的现实对照,抒发心中的积郁。
    “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以“烂柯人”自比,写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据此分析即可。
    【例题剖析】
    【例2】(2023年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种松
    清·宋荦①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②,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
    【注】①宋荦,字牧仲,晚号西陂放鸭翁,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②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③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1)诗歌尾联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 的志趣。
    (2)古人写诗炼字时也会用陌生化语言。请你据此分析画线句中“瘦”的表达效果。
    【小贴士】
    陌生化语言: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答案】(1) 用典 清廉、孤傲
    (2)瘦:用“瘦”来形容太阳,化无形为有形,更容易引发诗意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对太阳的微弱暗淡有独特的感受,更好地表现了松外在环境的恶劣,从而有力地衬托了松孤傲坚强的品质。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情感。
    这一句运用了典故。诗人通过借用“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清廉)、高洁傲岸的志趣。这一点可以从“何必大夫封”这一句中看出,诗人认为自己有着与松树相似的品格,即使没有像秦始皇一样封树为大夫,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傲骨和志趣。其次,通过尾联的语境和整首诗的主题,我们可以推断出诗人的高洁志趣和傲骨情怀。尾联“岁寒堪寄傲”中的“岁寒”一词,通常用来比喻困境或艰难的时刻,而“寄傲”则表示在困境中保持傲骨和独立的精神。因此,结合整首诗的主题和尾联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诗人具有不慕荣利(清廉)、高洁傲岸的志趣。
    (2)本题考查炼字。
    在“日瘦阴还薄”这一句中,使用“瘦”字来形容阳光,使得常见的事物“阳光”变得陌生化。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诗人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诗句更具有吸引力。“瘦”字描绘了阳光的纤细、微弱,与之相对的松树则显得更加坚韧挺拔。这种衬托突显了松树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的特性,让读者感受到松树顽强的生命力。由于“瘦”字让阳光显得暗淡微弱,与之相伴的松树则显得更加孤傲独立。这种孤傲的形象,突显了松树高洁傲岸的品质,让读者感受到松树不与世俗为伍、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通过“瘦”字的衬托,松树在寒冷和阴沉的天气中更显得无所畏惧。这种形象强化了松树傲骨的品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松树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
    考点15.虚实结合
    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例题剖析】
    【例1】(2023上·江苏徐州·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夜雨寄北》,回答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结合本诗分析作者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案】(1)不一样。《夜雨寄北》中的“秋”又兼“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期的无奈、凄凉;《潼关》中的猎猎秋风吹散了阵阵马蹄声,表现了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广阔背景下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解放的豪迈奔放之情。
    (2)前两句眼前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剪烛”“共话”是虚写,虚实结合,含蓄隽永。
    【解析】(1)本题考查对比赏析。作答时,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
    《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表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凄凉。
    《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日期还难以确定。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由此可知,这两句是实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是虚写。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将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例题剖析】
    【例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人笔下的“秋”之独特。
    (2)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1)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没有具体的写景,以“新”一字概括,重在写心境和哲思感悟,“放、任”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后两句则是对苏东坡的话的进一步发挥:心闲方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2)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前两句记叙游秋之事,后两句议论得出哲思感悟;虚与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游秋之所见,后两句写游秋之所感,诗人从亲身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但是闲人即主人”,富于哲理性,从物我关系上说明了审美主体的状况对于把握客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抒情,表现出自我心情的愉悦。由于抒情议论的成分与叙事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统一,全诗就显得既亲切感人而又丰富深刻。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本诗以“秋”入诗,却并无半点萧瑟之意,反而有喜乐之情自然流溢于文字之间。首句即点明秋的特点“景物新”,开篇就是惊人之语,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秋的态度。新为新奇、新鲜、清新之意。正是因为秋天的“景物新”,作者才会以年迈老叟之身呈现出天真儿童之态。拖着竹杖,放任自己四处游玩,从中可见作者对于秋景的喜爱与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句是作者的议论,是作者从游览秋景中得到的感悟:万里江山,无边风月,哪有什么“常主”呢?只是内心闲适,就可以成为这无边秋色的主人了。内心闲适,自然不为世俗所累,心境开阔,自然能从众人认为萧瑟无比的秋景中翻出新意来。心与景悠然合一,达到物我合一,甚至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诗歌大意为:自从秋天来到人间景物便焕然一新,拄着竹杖一任双足信步而行。大自然清风明月没有永恒的主子,谁有闲情逸致欣赏谁就是它的主人。诗的前两句述出游的情事,后两句抒出游的感想,叙议结合。前两句实写,是对“东坡语”的实践,清风明月悠然入怀,物我合一,携杖信步,其乐融融;后两句虚写,是对“东坡语”的发挥,虚实结合。苏轼只是泛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具体到自然景物,则认为人入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诗人汪婉则进一步认为,江山风月的主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员的更迭固然是变,而即使是同一人,也因心情之异而有所不同:心闲方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若心为俗务牵累,是不可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色的。
    诗人从亲身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但是闲人即主人”,富于哲理性,从物我关系上说明了审美主体的状况对于把握客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性。对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探讨,在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中早已有之,但诗人并不是在作理论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极富于情韵的笔调,通过诗的意境加以表现。由于抒情议论的成分与叙事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统一,全诗就显得既亲切感人而又丰富深刻。尤其是后两句,极浅俗,又极精警,将人人心中所有而又口中所无的一层意思和盘托出,更足以摇荡性灵,入人呈为深刻。
    诗词曲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归类梳理
    1.(2023·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学习单”,完成题目。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②
    【注释】①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日,和元旦相似。②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答案】(1)“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身”与“影”联系起来,赋予“影”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描绘出作者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情形,凸显其孤独寂寞,为下面抒情蓄势。
    (2)运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思乡念人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浓郁。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诗歌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灯前影伴身”意思是: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这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意思是“伴同,伴随”,把“身”与“影”联系起来,从修辞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为下面抒情蓄足情势。
    (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作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根据提示,也可从想象或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诗句。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这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2.(2023·江苏扬州·统考二模)古诗阅读。
    闻乐天①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和元稹并称“元白”。②幢幢:灯影昏暗摇曳的样子。
    (1)“惊坐起”富有表现力,请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惊坐起”抓住一个反常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闻讯后震惊、激愤和感慨万千的形象,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两人的深厚友情。
    (2)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表达了诗人处于病中的凄苦心情和听闻好友被贬的悲愤不平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垂死病中惊坐起”意思是: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2)本题考查写法。
    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首句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末句,“暗风吹雨”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3.(2023·江苏无锡·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见还。
    【注释】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风,指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穷”的意思并说说它的作用。
    (2)“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1)尽,这里是说,直到夕阳在山才完成爬山的举动,也即才到山顶。侧面写出了山的高。
    (2)运用了想象(虚写)、人格化(拟人),将太白星人格化,诗人通过写太白星同诗人攀谈,为他打开天界门户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白峰的雄峻高耸。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对光明世界的憧憬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的意思是: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穷”解释为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侧面写出了山的高。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的意思是: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将太白星人格化,据此分析,运用拟人手法。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4.(2023·江苏淮安·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①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②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②“晚”一作“晓”。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1)体会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个比喻的妙处。
    (2)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谁念”中蕴含的深意。
    【答案】(1)将两溪比作明镜,将两桥比作落入人间的彩虹;表现了溪水的明净,双桥的姿态与色彩之美;诗人用巧妙地想象和两个比喻将天上与地上美景联系起来,表现宣城如画般美丽。
    (2)“谁念”指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强调诗人对谢公的怀念;同时这种“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表现内心的寂寞和孤独。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是: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将两溪比作明镜,将两桥比作落入人间的彩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表现了溪水的明净。“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诗人用巧妙地想象和两个比喻将天上与地上美景联系起来,表现宣城如画般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意思是,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脁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谁念”两个字,强调诗人对谢公的怀念;“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表现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之情。
    5.(2023·江苏镇江·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登金山
    陈继信
    江平秋万里,山静月三更。
    仿佛寒烟外,瓜州有雁声。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释】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两位作者均在秋天游览大江风貌,前者观于月明之夜,后者观于 。
    (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的想象之景。前者想象 ,后者想象 。(用诗中语句回答)
    (3)两首诗怎样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长江?写出了长江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傍晚(或“黄昏”、“日落时分”、“夕阳西下时”、“落晖之时”、“落日余晖时”等,意思对即可) (2)瓜州有雁声 青天却似向西飞 (3)前者:以雁声衬托山静,突出长江的波平浪静。后者:以青天西飞映衬江水东流,突出长江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迅猛气势。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北固山看大江》“绝顶高秋坐落晖”中的“落晖”可知,作者观于傍晚。
    (2)本题考查想象理解。要求用诗中语句回答。
    根据《月下登金山》“仿佛寒烟外,瓜州有雁声”中的“仿佛”,可知“瓜州有雁声”是想象;
    根据《北固山看大江》“青天却似向西飞”中的“却似”可知,本句为想象。
    (3)本题考查手法及内容理解。
    《月下登金山》中“仿佛寒烟外,瓜州有雁声”好像在寒冷的烟雾意外,远远的瓜州有大雁的声音。结合“山静月三更”可知,此处用想象中的雁声衬托金山的静,烘托长江月下的波平浪静。
    《北固山看大江》中的“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意思是滚滚长江向东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却似乎向西飞驰。用青天向西飞映衬江水滚滚东流,突出了长江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迅猛气势。
    6.(2023·江苏徐州·统考二模)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半掩扉。
    桑柘②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②[桑柘]桑树和柘树,其叶子可用来养蚕。
    (1)古诗常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正侧兼用的写作方法,下面和《社日》写法一致的一项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生活的(喜爱)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正侧面描写。
    《社日》这首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这两句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和具体描写那茂密并轻柔下垂的柳枝。把柳条比作绿丝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柳条的轻柔婀娜。这是正面描写柳树;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是正面描写庐山瀑布;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这两句描绘诗人从楼上看到的景色。这是正面描绘诗人从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
    D.“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一方面是风势很大,为了减少阻力而卷起红旗,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这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社日》是晚唐诗人王驾创作的一首七绝。在祭拜土神的社日,鹅湖山下的稻谷肥实,牲畜的栅栏虚掩着,桑树和柘树下春社的聚宴已经散了,家家户户都有喝醉的人返归,全诗描写一幅悠闲的乡村生活图景,笔墨精炼,内容翔实,以一种含蓄的写法,表达出诗人在弃官归隐之后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7.(2023·江苏镇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唐代】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一二两句从 和 两个角度(填感官),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
    (2)同为送别诗,下列诗句和本首诗表达情感一致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请说说“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妙在何处?
    【答案】(1)视觉 听觉 (2)B (3)这两句采用虚写(想象),想象第二天送别朋友时回首白云依依的场景,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秋夜深深北送君”意思是: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深深”形容夜色浓重。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别之情。故①空填写“视觉”。
    “阴虫切切不堪闻”意思是: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切切”形容秋虫的鸣声凄切。此句从听觉角度,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烘托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故②空填写“听觉”。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由“秋夜”“深深”可知,首句从视觉角度写出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别之情。由“切切”“不堪闻”可知,次句从听觉角度,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以悲伤的秋声烘托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明日”“回首”则以想象的手法设想别后的孤独和惆怅。因此这首送别短章,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以虚写手法设想了别后的情景,流露出送别时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A.句意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B.句意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孤帆远影”“天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的惆怅;
    C.句意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诗句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既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又展现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D.句意是: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意思是: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作者以想象中明天的情景,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舒写离情别绪。因此后两句诗文中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情怀。诗句
    画面内容
    画面意境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初月 山村 诗人
    (1)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2)
    温馨 亲切
    分类
    手法
    作品
    赏析
    表现
    手法
    烘托渲染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景物描写,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惆怅心情。
    比兴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的叫声起兴,写出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
    以小见大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两个美女的命运代表东吴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运用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向秀闻笛、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及对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无限悲痛与怅惘之情。
    动静结合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静态相映衬,描写了大海苍茫、壮阔,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色,表现了山河的雄伟壮丽。
    以乐写哀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深切地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抒情
    手法
    直抒胸臆
    《满江红》(小住京华):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茫茫红尘世界,去哪里寻找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眼泪不由得打湿了青衫!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痛苦之情。
    借景抒情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自己因摆脱束缚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修辞
    手法
    修辞
    手法
    对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寓意深刻,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壮丽美景,既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颇富浪漫色彩。
    拟人
    《望岳》:造化钟神秀。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设问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写出了卖炭翁卑微的愿望,表现了他生活的贫困。
    夸张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是用夸张手法来写古塔之高。
    对比
    《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和“万里”形成强烈的对比,描写了饮下一杯浊酒,思念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如今功业未成,敌患未除,无法归家的复杂情况。
    反复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感强,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互文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概括了战事频繁,战斗激烈悲壮的情景。
    表达
    方式
    叙述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描写(外貌)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卖炭翁的形象,表现了他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及伟大的牺牲精神。
    议论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议论,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体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
    《邯郸冬至夜思家》探“妙”学习单
    角度
    学习任务
    学习助手
    探妙字
    (1)请说出“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伴”字的妙处。
    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
    析妙法
    (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联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哦!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27 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27 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27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27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9 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9 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9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9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8 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8 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8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8记叙文阅读之写作特色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10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