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34 七上文言文知识整理及对比阅读(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34 七上文言文知识整理及对比阅读(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34七上文言文知识整理及对比阅读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34七上文言文知识整理及对比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1.《<世说新语>两则》2.《<论语>十二章》3.《诫子书》4.《狼》)
目录TOC \ "1-3" \h \u
\l "_Tc20274" 考情分析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20274"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0274 \h 2
\l "_Tc3856" 【主要题型】 PAGEREF _Tc3856 \h 2
\l "_Tc20519" 【命题趋势】2
\l "_Tc20519" 【备考策略】2
必考题型归纳 \l "_Tc20274" 2
\l _Tc974 课题一:《<世说新语>两则》2
课题二:《<论语>十二章》5
课题三:《诫子书》11
课题四:《狼》15
\l "_Tc20274" 方法总结20
\l _Tc20888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20
文言文阅读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21
\l "_Tc20888" \l "_Tc20888" 考场练兵21
【课标要求】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主要题型】
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命题趋势】
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备考策略】
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课题一:《<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作品。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为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二、字音字形
在不(fǒu) 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柳絮(xù)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咏雪》
⑴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⑵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⑶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⑷俄而:不久,一会儿。
⑸骤:急(速),紧。
⑹欣然:高兴的样子。
⑺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⑻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⑼未若:比不上。
⑽因:凭借。
⑾即:是。
《陈太丘与友期》
⑴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⑵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⑷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⑸时年:当时的年龄
⑹戏:玩耍。
⑺客:客人,指朋友。
⑻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fǒu),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 同“否”, 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三)古今异义
与友期行 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相委而去 委:(古义,舍弃;今义,委托。)
去后乃至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与儿女讲 儿女:(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四)词类活用
元方时年七岁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7、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文章主旨
《咏雪》 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内容理解:
1.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谐、欢快、轻松
2 《咏雪》中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4.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课题二:《<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四、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5.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6.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8.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19.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0.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1.不舍昼夜(舍弃)
22.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3.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4.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三)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5.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体会)源:学_科__X_X_K]
(4)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3.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虚词归纳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语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八、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内容理解: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1)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2)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3)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十、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 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十一、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课题三:《诫子书》
一、作者作品。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内容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字音字形
夫(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 治(yĕ)性 遂(suì)成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成:达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励精:尽心;专心。
(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理性: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15)与:跟随。
(16)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7)日:时间。
(18)去:消逝,逝去。
(19)遂:于是,就。
(20)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1)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通假字
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通“冶”,修治,修养。
(三)古今异义
1.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指安静,精力集中。今: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古:轻浮。 今:危险,不安全。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 古:怠惰散漫。 今:指速度缓慢。
(四)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五)一词多义
1. 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2. 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六、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②判断句。
夫学需静也 "……也"表判断
③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应为:"将复及何"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全文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九、内容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十、文章主旨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十一、艺术特色。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十二、出自课文的成语及名句。
成语: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课题四:4.《狼》
一、作者作品。
《狼》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松龄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字音字形
缀(zhuì) 窘(jiǒng) 苫 蔽(shàn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 寐(mèi) 少时(shǎ)
积薪(xīn) 奔倚(yǐ)) 顷刻(qǐng) 变诈(zhà)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惧:恐惧。
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
从:跟随。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驱:追赶。 故:原来(一样)。
大窘:紧张、为难。
恐:恐怕、担心。
敌:敌对,胁迫、攻击。
顾:转头看、看见。
积薪:堆柴草。薪:柴草,指麦秸。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覆盖。蔽:遮蔽。
乃:于是,就。
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瞑:闭眼。
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隧入:从暗道进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多少。
增:增加。
笑:笑料。
耳:罢了。
(二)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
(三)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2.少时 少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5.弛担持刀 弛 古义:放下 今义:松弛 。
(四)词类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3.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5.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6.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五)一词多义
1.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 神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2.敌: 恐前后受其敌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3.前: 狼不敢前 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4.止: 止有剩骨。 通“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5.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虚词用法
1.之: 复投之 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 代词,代狼
亦毙之 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久之 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其: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代狼
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代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代指积薪
一狼洞其中 代词,代指积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代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代狼
3.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盖以诱敌 介词,来,用来
4. 乃:屠乃奔倚其下 副词,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才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投以骨” 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省略主语: “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投以骨” “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五、课文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六、理解性默写: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5、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6、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内容理解: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4.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用议论句点明故事的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上总结全文。
5、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人怎样的启示?
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
6、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八、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那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养竹记》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和《爱莲说》放在一起对比其中的大概意思不言而喻。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白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文言文阅读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一、(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
【注释】①好(hà)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
B.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势若犬牙差互
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其乐也
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
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4.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
【答案】1.A 2.C 3.(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舞。(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4.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高兴”;
B.差不多/交错;
C.喜好/以……为乐;
D.比得上/等到;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
(2)句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
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二、(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
[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5.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8.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9.[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此/君子之信也。 6. 改变 更加 离开 回头看 7.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②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8.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②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9.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
【解析】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此”是主语,“君子之信”是宾语,中间应断开。故停顿为:此/君子之信也。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做事专一不改变。移:改变。
②句意: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益:更加。
③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盖,句首发语词;以……为,把……当作;者,……的人;谓,称作。
②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是,就是;无信,不讲信用。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言出于口,结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可知,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第一空应填: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
由“夫仁者不妄为,知者不妄动。择是而为之,计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第二空应填: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乙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论证了诚信是人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2023·青海·中考真题)班级举办“畅游诗文”活动,请你参与。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10.明语气:以下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请你帮小华选择其中的一句,帮他解决朗读的困惑。
朗诵的语气:激扬 悲伤 恳切 感叹 劝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选择的句子是:
朗诵的语气是:
11.析字义:请根据示例,参考表格中出示的字的释义,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12.赏文本: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明确作品内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13.谈感悟:请你选取三则文本中的任意一则内容,结合自身感悟,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
【答案】10. 我选择的句子是:① 朗诵的语气是: 激扬
我选择的句子是:② 朗诵的语气是: 感叹/恳切/劝勉
我选择的句子是:③ 朗诵的语气是: 恳切/劝勉
(能答对其中一个语气词,即可得满分) 11. (1)① (2)② (3)①(填写序号或正确的释义均可得满分) 12.小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示例:在《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中,体会到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锲而不舍、勇攀高峰。
在《孙权劝学》中,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借口。
在《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中,体会到要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意思,再结合诗句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①句意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在朗读时,适合用激扬的语调。
②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这是孙权劝吕蒙学习时所说的话。孙权指出吕蒙为什么需要学习,语重心长,在朗读时适合用恳切的语调
③句意为“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吗?有同门的学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孔子通过自己在学习、交友、修身方面的感悟对他们进行恳切地劝勉,在朗读时,适合用恳切/劝勉的语调。
1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
(1)句意:白天晚上都不停止。舍:停。故选①。
(2)句意:读书人分别多天。曰:天。故选②。
(3)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故选①。
1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解答此题,结合语境,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一句:根据‘“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可知此处应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句:根据“通过现象看本质”等关键词句可知此处应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题易错字有:罔、殆、畏。
1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时,选择三则文本中与学习态度相关的内容,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感悟即可。
示例:在《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我明白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点睛】参考译文:
《登飞来峰》: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孙权劝学》: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论语>十二章》: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③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
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⑤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⑥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
【乙】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③笃:诚实,厚待。④偷:刻薄。
1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四十而不惑
(3)故旧不遗
(4)天下有道则见
15.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7.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4. 替 迷惑,疑惑 遗忘 出仕做官 1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6.(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7.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解析】14.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为:替。
(2)四十而不惑: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惑:迷惑,疑惑。
(3)故旧不遗: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遗:遗忘。
(4)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见:出仕做官。
15.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的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这是一组排比句,根据句子结构“……而……则……”可断句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逝:往,离去;如:像;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2)邦:国家;有道:治国有方,社会讲道德有法治,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贫:贫穷;贱:低贱;耻:耻辱。
17.此题考查理解和认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告诉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反思,做得好的地方要保持,要发扬,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改进。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这句话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态和目标,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阐释了内在修养、遵循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天下政局混乱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政局混乱而自己位高权重,这也是可耻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和坏的环境都要坚持好学和善良,要相信学习和道德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乙】文:
(4)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5)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天下政局混乱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政局混乱而自己位高权重,这也是可耻的。”
五、(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B.洛阳纸贵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
19.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20.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8.A 19.B 20.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18.“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的意思: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
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选A。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
20.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使人人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快乐。
六、(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非淡泊无以明志D.险躁则不能治性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
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
C.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D.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乙文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25.翻译下列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21.C 22.A 23.D 24.B 25.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
【解析】2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的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因此“卑鄙”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B.句意: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动。“感激”的今义:深深的感谢,引申指激动。因此“感激”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C.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泊”的今义:内心恬淡,不追名逐利。因此“淡泊”的古义和今义一致;
D.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险”的今义:险要;危险。因此“险”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故选C。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B.动词,到/介词,比;
C.介词,把/连词,因此;
D.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来分析。
D.“淫慢”和“险躁”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则”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能励精”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不能治性”也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因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D。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北上兴复汉室”不是追忆的往事,而是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的决心,即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故选B。
2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显达,有名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七、(2022·黑龙江·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宜未雨而绸缪
27.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28.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
【答案】26. 增长 应当 27.(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丧失)。
(2)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 28.节俭 第二问示例:生活中我会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物品,吃饭时会做到光盘。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注意结合语境。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宜,应当。
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年:年纪。驰:逝去。意:意志。去:消失。(2)惠:恩惠。念:记在心里。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生活要节俭;乙文“自奉必须俭约”要求生活必须节俭;生活中节俭的事例有很多,比如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吃饭吃干净不浪费等。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想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凡事要先准备,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供给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八、(2021·天津·中考真题)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C.屠暴起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3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屠自后断其股
3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答案】29.B 30.C 31.D
【分析】29.B.有误。“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故选B。
30.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的“犬”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A.“狼不敢前”的“前”解释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上前
B.“一狼洞其中”的“洞”解释为:名词作动词,打洞;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解释为: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D.“屠自后断其股”的“断”解释为:砍断;
故选C。
31.D.“记叙的表达方式”有误。 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词句
字典中的释义列举
恰当的解释
示例:见往事耳
①朝见②了解
选择②
(1)不舍昼夜
①停②房屋
选择
(2)士别三日
①太阳②天
选择
(3)温故而知新
①学过的知识②所以
选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练习进阶练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中考高频重难点)20篇(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练习进阶练08文言文对比阅读中考高频重难点20篇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练习进阶练08文言文对比阅读中考高频重难点20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三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演练03(原卷版+解析),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