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A4
展开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9分)
1. 默写古诗文。
(1)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向弟子阐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5)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思考,将情感寄寓于经典意象上,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中发挥奇特想象,借景抒情。
(6)在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一句“_________,______”突破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州的秋,有如微风般的温柔,没有冬天那样duō duō bī rén。秋天的三角梅,换上了烟霞般的红。这一片片叶子红得热烈,红得 ,像把终年zhù xù的红色全拿出来了, 地向秋风mài nng风姿。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 。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duō duō bī rén( ) (2)zhù xù( ) (3)mài nng(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灿烂 花团锦簇 琳琅满目B. 浪漫 花枝招展 琳琅满目
C. 浪漫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D. 灿烂 花枝招展 美不胜收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风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灵动而又绚丽。
B. 秋风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C. 三角梅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D. 三角梅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灵动而又绚丽。
5. 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1)_____________,爱是黑夜里的一束灯光,爱是(2)__________________。
6. 学校将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活动将以辩论会的形式开展,小荔和小夏为此设计了开场白。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惠顾“网络交友利与弊”的辩论会现场。朋友给我们温暖与力量,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交友的典故,如管鲍之交、悬梁刺股、高山流水等,我们今天在这里也聊聊关于交友的话题。感谢兄弟学校在这次活动中对我校的鼎力相助。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双方辩手的高见。
(1)这段开场白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是________,有一处典故使用不当,是________。
(2)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网络交友利与弊”,讨论互联网丰富并改变了我们的交友方式的话题。作为辩手,请你就“网络交友弊大于利”这一观点列举两条理由。
7. 请你结合《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个人成长史。纵观全书,鲁迅有三次离别一次回归:离家、离乡、离国、回国。每一次辗转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整本书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并完成填空。
(2)《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很多人给鲁迅带来温暖,令他产生敬意。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二、阅读(41分)
(一)(17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③。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④,了无惧容⑤。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收:拘捕。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惶怖:惊恐。④琢钉戏:古时的一种儿童游戏。⑤惧容:恐惧的表情。
8.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儿 徐 进 曰 大 人 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 寻 亦 收 至
11. 关于甲、乙两文,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 甲文中“公欣然”和“大笑乐”,表现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C. 乙文中通过孔融对使者说的话,表现了孔融是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
D. 甲、乙两文中对话内容居多,在表现人物时都只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
12. 谢道韫与孔融的两个儿子都非等闲之辈,请结合原文说一说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
(二)(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 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不仅点出了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作者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B. 第②段中“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自己的悲苦,完全没注意到母亲病情的悔恨之情。
C. 全文感情基调深沉而忧伤,第④段语气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D. 本文通过对母亲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她慈爱、包容、细心、坚忍。
14. 赏析本文时,小荔认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是有意动作,而小夏却认为,此时母亲进来是想让“我”去看菊花,无意中站在了窗前。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5. “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结合实际生活,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才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龙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了!”于是,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 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 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却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龇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变得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6. 文章⑩段写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联系全文说说主要指哪些事情。
17. 简要分析第⑥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8. 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9. 原文标题为“母亲的‘经书’”,小语认为改成“母亲的手”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作文(50分)
20. 根据要求写作。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和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时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完整; 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 600字
别之路
别之因
别之情
别之文
从家到书塾
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
①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故乡到南京
衍太太散播我偷家里东西的谣言
对S城的失望
《琐记》
从中国到②_____
医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学医救民的坚定
《父亲的病》
从日本回祖国
讲义事件、电影事件
弃医救国决绝
《③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试题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答案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笫一中学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试题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答案七年级高要一中二中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联合监测语文科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