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12校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12校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疱的主要成分是水
B.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 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触碰水疱产生痛觉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详解】A、 组织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所以水疱的主要成分是水,A正确;
B、 当进行体力劳动时,手掌或脚掌受到摩擦等刺激,血浆中的液体可大量渗出到组织液,从而形成水疱,B正确;
C、 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重新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被人体回收利用,C正确;
D、 触碰水疱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2. 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上刺激,低于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下刺激。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两个以上的局部反应互相接近叠加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Na+通道开放
B. 阈上刺激是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的必要条件
C. 刺激强度越大,质膜上Na+通道开放数量越多
D. 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阈下刺激低于阈刺激,单次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连续进行阈下刺激,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叠加。
【详解】A、由图可知,连续的阈下刺激能引起Na+通道开放,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B、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因此阈上刺激不是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的必要条件,阈刺激或连续的阈下刺激也可以使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B错误;
C、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值后,质膜上Na+通道开放数量达到最大,不会再继续增加,C错误;
D、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剌激的局部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程度和Na+内流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D正确。
故选D。
3. 尼古丁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其作用机理之一为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膜上Na+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使食欲下降。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时,尼古丁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为Na+内流供能
B. 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
C. 与吸烟者相比,不吸烟者更容易增加体重
D. 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减少
【答案】A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尼古丁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是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
B、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B正确;
C、吸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促进脂肪细胞中物质的氧化分解,与吸烟的人相比,不吸烟者的体重更容易增加体重,C正确;
D、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减少,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才能使机体兴奋,D正确。
故选A。
4. 关于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有两种假说。
假说一: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该信号缺失,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
假说二: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该信号缺失,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
为验证哪种假说成立,科研人员设计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幼兔出生后,观察其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本实验为对比实验
B. 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二
C. 本实验自变量控制遵循减法原理
D. 性激素并未改变性染色体的组成
【答案】B
【分析】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详解】A、本实验为对比实验,通过进行两组实验组相互对照得出实验结论,A正确;
B、如果假说二成立,即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因此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家兔胚胎,术后发育出雄性器官,但没有出现该实验结果,故假说二错误,B错误;
C、该实验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如将相应的组织切除,从而减去了相应的信号来源,C正确;
D、由表格可知手术后性染色体组成与手术前相同,故性激素并未改变性染色体的组成,D正确。
故选B。
5.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甫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是条件刺激
B. 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C.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管结扎造成胰腺萎缩,导致胰蛋白酶缺乏,从而避免了提取液中的胰岛素被降解
D. 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促甲状腺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答案】D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A正确;
B、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这个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只剩胰岛,萎缩的胰腺提取液中没有胰蛋白酶,从而避免了提取液中的胰岛素被降解,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错误。
故选D。
6. 2024年3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多轮强降雨,为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武警官兵等救援队员顶着酷暑,连续作战抢险救灾,不少队员出现身体不适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救援队员在抢险过程中,肝糖原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会迅速分解补充血糖,血糖含量基本维持稳定
B. 救援队员受到冷水刺激后,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和消化腺的活动减弱
C. 救援队员抢险时间过长出现身体发抖、头晕等现象,可能与环境变化超出自身调节能力,导致体温失调、血糖过低有关
D. 救援队员长期作业,机体大量排汗来不及补充水和无机盐,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口渴难受、尿量减少
【答案】B
【分析】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稳态。
【详解】A、 在应急情况下,胰高血糖素会促使肝糖原迅速分解补充血糖,从而维持血糖含量基本稳定,A正确;
B、救援队员受到冷水刺激后,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同时胃肠和消化腺的活动减弱,而不是副交感神经兴奋,B错误;
C、 长时间抢险,环境变化可能超出自身调节能力,导致体温失调、血糖过低,从而出现身体发抖、头晕等现象,C正确;
D、 机体大量排汗来不及补充水和无机盐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口渴感觉,同时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B. 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原体可以与抗体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
C.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会引起过敏反应
D. 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都能引起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B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代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A错误;
B、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原体可以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直接被吞噬细胞吞噬,B正确;
C、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会引起自身免疫病,C错误;
D、灭活疫苗失去了感染细胞的能力,不会引起细胞免疫,但可以引起体液免疫,减毒疫苗都能引起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B。
8. 肿瘤细胞膜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死亡受体1)结合,抑制T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一种细胞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细胞免疫中干扰素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和肿瘤细胞
B.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减弱PD-L1的表达,逃避T细胞的“追杀”
C. 过度阻断PD-1与PD-L1信号通道,可能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D. 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不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详解】A、由题意可知,干扰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所以在细胞免疫中干扰素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和肿瘤细胞,A正确;
B、肿瘤细胞膜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死亡受体1)结合,抑制T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一种细胞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增强PD-L1的表达,逃避T细胞的“追杀”,B错误;
C、过度阻断PD-L1/PD-1的信号通路,可能导致T细胞杀死正常的细胞,C正确;
D、PD-L1抗体和PD-1抗体可以分别与PD-L1蛋白和PD-1结合,从而避免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D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植物的光敏色素只分布在叶肉细胞,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C. 温度参与树木年轮形成的调节,也参与冬小麦开花的调节
D. 黄瓜和玉米开花期遇到大雨,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都可以减少损失
【答案】C
【分析】一、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的产生也受基因表达的调控。
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单侧光只是引起生长素分布改变,使植物弯曲生长,A错误;
B、植物的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中比较丰富,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B错误;
C、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正确;
D、大雨影响传粉,不能形成受精卵,进而不能形成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黄瓜(收获果实)可以减少损失,玉米(收获种子)不能减少损失,D错误。
故选C。
10.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I组)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Ⅱ组去除顶芽,Ⅲ组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组与Ⅱ组对照,说明侧芽的生长受抑制是顶芽产生IAA影响的结果
B. Ⅱ组与Ⅲ组对照,说明IAA在豌豆植株内的运输方向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C. 32h时Ⅱ组侧芽的长度大于24h时,说明前者侧芽处的IAA含量高于后者
D. 本实验可以说明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是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I组与Ⅱ组对照说明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但不能说明侧芽的生长受抑制是顶芽产生IAA影响的结果,A错误;
B、Ⅱ组与Ⅲ组对照,说明侧芽的生长受抑制与IAA有关,但不能说明IAA在豌豆植株内的运输方向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B错误;
C、IAA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作用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故32h时Ⅱ组侧芽的长度大于24h时,前者侧芽处的IAA含量不一定高于后者,C错误;
D、通过三组实验的对照可知,顶芽存在时会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低而促进侧芽生长,即本实验可以说明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11. 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类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电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当电信号到达轴突末端时,缝隙连接允许离子在两个细胞之间直接流动,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也可引发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利用微电极—电位表装置测定兴奋经突触传递时,突触前、后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处的传递方向都是单向的
B.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都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 图1中a和b分别属于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分别对应图2中的c和d
D. 电突触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快于化学突触
【答案】D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可通过电突触传递引发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说明兴奋在电突触处是双向传递的,A错误;
B、兴奋通过缝隙连接直接传入下一个神经元,说明兴奋经过电突触时不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
C、兴奋经化学突触传递时由于发生信号的转换,在时间上存在延迟,而电突触不会,故图甲中的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分别对应图乙中的a和b,图2为突触前、后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电突触突触前、后兴奋在时间上没有延迟,而化学突触有延迟,故电突触对应c,化学突触对应d,C错误;
D、兴奋经过电突触时不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D。
12. 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 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乙酰胆碱(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Ach 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催化下水解。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B. 铅中毒会降低AchE 活性,影响突触后膜兴奋的再次产生从而影响大鼠学习记忆
C. 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越长,学习记忆能力越强
D. 该实验过程中,重复训练可以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答案】C
【分析】此题为对照试验,自变量为醋酸铅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观测的指标为大鼠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详解】A、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分析表格可知,铅中毒会降低AchE 活性,ACh水解速度变慢,影响突触后膜兴奋的再次产生从而影响大鼠学习记忆,B正确;
C、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越长,学习记忆能力越弱,C错误;
D、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D正确。
故选C。
13. 心房钠尿肽是一种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当心房壁受到牵拉(如血量过多等)时均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钠尿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量过多将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升高
B. 钠尿肽随血液到达肾脏,使肾脏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C. 钠尿肽与醛固酮作用于靶细胞产生相同的生物学效应
D. 钠尿肽释放增多时,垂体分泌进入血液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分析】一、题意显示,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一定刺激下合成并分泌的肽类激素,根据其作用可知该激素作用的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效果是减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二、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细胞合成,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其作用效果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
【详解】A、血量过多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钠尿肽,钠尿肽通过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导致细胞外液量减少,渗透压无明显变化,A错误;
B、钠尿肽是一种肽类激素,主要通过血液运输至全身,可作用于肾脏,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使肾脏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B正确;
C、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钠尿肽促进肾脏排钠,二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同,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B。
1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等细胞内的MHC基因表达的MHC分子与免疫有关。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及MHC分子发挥效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发挥免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B. 当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 图中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将抗原呈递给辅助T细胞
D. 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活化一般需要两个信号,这种活化机制可能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正常细胞
【答案】B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之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发挥免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A正确;
B、当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所以会引起记忆细胞细胞周期变短,浆细胞不分裂,B错误;
C、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极其重要,作为抗原的载体,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将抗原呈递给辅助T细胞,C正确;
D、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以和B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呈递、处理,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并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下,B细胞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正常细胞(组织),D正确。
故选B。
15. 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一种能感受光的受体,可感受外界环境的光信号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为了研究脱落酸(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野生型及无法合成CRY1的突变型拟南芥种子,分别放在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脱落酸(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野生型种子相比,CRY1突变体的萌发受ABA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B. 该实验需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从而测得种子的发芽率
C. 由实验结果可知,脱落酸和CRY1都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D. 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答案】C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加入ABA之后,无论野生型还是CRY1突变型的发芽率均下降,且突变型下降更明显。
【详解】A、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加入ABA之后,无论野生型还是CRY1突变型的发芽率均下降,且突变型下降更明显,A正确;
B、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一种能感受光的受体,可感受外界环境的光信号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该实验需要在光照下进行,从而测得种子的发芽率,B正确;
C、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加入ABA之后,无论野生型还是CRY1突变型的发芽率均下降,没有加入ABA组,野生型和CRY1的突变型拟南芥的发芽率均为100%,故CRY1不会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由图可知,ABA处理会降低拟南芥的发芽率,且CRY1突变型的发芽率下降更明显,故推测CRY1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药用机理是: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血浆渗透压____(填“升高”或“降低”),促使水分由_____向____转移,达到初步消肿目的。
(4)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依据是____。
【答案】(1)①. 属于 ②. 双向
(2)升高
(3)①. 升高 ②. 组织液 ③. 血浆
(4)ACTH治疗后水肿指数下降的程度更明显,ACTH停药两周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小问1详解】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据题意“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可知脑脊液来自血浆,由“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可知,脑脊液可以重新回到血浆。故脑脊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
【小问2详解】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使血浆中的水分更多的进入脑脊液,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小问3详解】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高渗水溶液,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血浆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达到初步消肿目的。
【小问4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①A组(ACTH治疗后)其水肿指数低于B组(地塞米松治疗),说明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根据数据还能看出,ACTH治疗,停药2周后水肿指数与治疗后水肿指数相同,说明ACTH治疗脑水肿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17. 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其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得多,白天分泌得少,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如图所示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交感神经和____组成自主神经系统,该系统和躯体运动神经系统的不同点是____。
(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夜晚褪黑素的分泌增多的机理是:____作为感受器接受光信号的刺激减弱,使得下丘脑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_____,在松果体细胞膜上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起松果体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褪黑素大量释放。
(3)现在有多年轻人熬夜玩手机,长此以往使得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根据以上信息请写出原因是_____。
(4)德国是第一个将松果体、褪黑素及生殖机能联系在一起研究的国家。一位德国医生发现一个男孩性早熟,同时发现这个男孩松果体存在肿瘤,松果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已被破坏;据此,可提出假设_____。欲通过实验验证该假设,请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适龄健康雌雄幼兔各若干只,褪黑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实验思路:将适龄的健康雌雄幼兔分别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C、D四组,请完善表中的实验步骤。
【答案】(1)①. 副交感神经 ②. 不受意识支配
(2)①. 视网膜 ②. 增多
(3)视网膜接受光信号增强,下丘脑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增强,使得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使得松果体合成分泌的褪黑素减少
(4)①. 褪黑素对生殖系统发育有抑制作用 ②. 每天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褪黑素,并按时测量性激素含量 ③. B组D组性激素含量相较A组C组偏低且性成熟较晚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由题图可知,褪黑素分泌为一个反射过程,因此结构基础为反射弧,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光信号聚集在视网膜上从而引起视神经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使松果体释放褪黑素分泌到体液中,随着体液传送调节人的昼夜节律;由题图可知,褪黑素对褪黑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长期大量使用褪黑素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
【小问1详解】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运动神经系统的不同点在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
【小问2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视网膜作为感受器接受光信号的刺激。作为感受器接受光信号的刺激减弱,使得下丘脑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多,在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 —受体复合物,从而引起松果体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使褪黑素大量释放。
【小问3详解】年轻人熬夜玩手机,视网膜接受光信号增强,下丘脑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增强,使得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使得松果体合成分泌的褪黑素减少,长此以往使得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小问4详解】根据男孩性早熟且松果体有肿瘤,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的现象,可以提出假设:褪黑素对生殖系统发育有抑制作用。实验分组中A组和B组、C组和D组分别为相同性别的兔子,A组C组为对照组,B组D组为实验组。因此A组C组处理为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并按时测量性激素含量,观察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并记录,B组D组处理为每天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褪黑素,并按时测量性激素含量,观察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并记录。若实验假设为真,则体内褪黑素含量较高的组别性激素含量偏低且性成熟较晚,即B组D组性激素含量相较A组C组偏低且性成熟较晚。
18. 研究表明,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有两种类型,即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两种类型的相关原理如图1和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与胰岛素相抗衡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_____(答出2点)。
(2)如图1所示,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激活IRS-PI3K-AKT信号通路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机制是______。
(3)根据图1、图2推测,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是①_____;②_____。
(4)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之一。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肥胖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从日常生活习惯出发,提出预防2型糖尿病的措施:_____。
【答案】(1)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任选两点)
(2)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
(3)①. 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②. 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受阻
(4)避免脂肪类食物过多摄入
【分析】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小问1详解】人体内能与胰岛素相抗衡、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任选两点)。
【小问2详解】由图1可知,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激活IRS - PI3K - AKT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
【小问3详解】根据图1、图2推测,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②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受阻。
【小问4详解】由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之一,患者机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了调节血糖,机体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从日常生活习惯出发,预防2型糖尿病的措施有:合理饮食,避免脂肪类食物过多摄入。
19. 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除免疫防御功能,还具有_____功能。IAV侵入机体后,_____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y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对照组小鼠处理方法为用_____喂养。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约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_____。
③由图2结果,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依据是_____。
(3)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
【答案】(1)①. 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②. 辅助性T
(2)①. 等量的普通饲料 ②. 实验组饲喂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y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3)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喂养,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L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分析图1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小问1详解】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均参与,且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问2详解】①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自变量为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的相对数量,故对照组小鼠处理方法为用等量的普通饲料喂养。
②根据图1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图2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可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小问3详解】该实验验证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自变量为A基因的有无,因变量通过小鼠的生存率来体现,因此该实验需要构建A基因敲除小鼠与正常小鼠进行对比,再结合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设计。结合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分析实验结果。所以实验思路为: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
20. 半个世纪前,科学家提出了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的“酸生长假说”,至今这一假说仍在不断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是由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研究发现,胚芽鞘切段在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加入生长素后大约10分钟,就可观察到胚芽鞘切段快速生长,结果如图1。科学家根据“酸生长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将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
图1所示结果可作为支持“酸生长假说”的证据。请写出判断依据:加入生长素后______,说明生长素通过诱导H+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3)为探究生长素激活细胞膜上H+-ATP酶的机制,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2。
依据研究结果,在图3的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完善下面的生长素作用机制模型①____;②____;③____。
【答案】(1)①. 色氨酸 ②. 非极性
(2)促进了H+外排使胞外pH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
(3)①. K蛋白 ②. 促进H+外排 ③. F蛋白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小问1详解】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 “酸生长假说”即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 酶(质子泵)的活性,将 H + 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图中加入生长素之后细胞外的pH值减小,切断长度增长,根据加入生长素后促进细胞膜上 H+ -ATP 酶(质子泵)活性,促进了 H +外排使胞外 pH 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说明生长素通过诱导 H +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小问3详解】分析图3,与野生型相比,缺K蛋白组pH上升,生长速率下降,说明K蛋白可以促使pH下降,生长速度加快;缺F蛋白组pH下降,同时生长速率上升,说明F蛋白促进pH上升,抑制生长。综上所述,是K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 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拮抗作用。所以①K蛋白、 ②促进H+外流、 ③F蛋白。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L-1
脑组织铅含量
/g·gprt-1
AchE 活性
/U·mgprt-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
①
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
0.57
1.08
26.9
④
2
1.05
0.76
36.4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预处理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雌兔
A组
摘除松果体
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并按时测量性激素含量
观察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并记录
B组
①____
雄兔
C组
处理同A组
D组
处理同B组
预期实验结果
②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二(上)期中联考 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高一(上)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