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一(上)开学检测二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一(上)开学检测二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COVID-19,该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会使该病患者肺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浑身酸痛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该病毒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和碱基
B. 病毒能感染宿主细胞说明宿主细胞细胞膜不具有识别功能
C. 该病毒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在某确诊患者家马桶壁上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推测该病毒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
【答案】C
【详解】A、新冠病毒的成分包括蛋白质和RNA,因此彻底水解的产物包括氨基酸、核糖、磷酸和碱基,A错误;
B、据“2019-nCV可通过其包膜表面上的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分子结合,随后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可推知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B错误;
C、该病毒通过形成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遗传物质RNA进入宿主细胞,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在某确诊患者家马桶壁上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不能说明该病毒的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D错误。
故选C。
2. 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下列与蓝细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
②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核仁
③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
⑤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⑥没有生物膜系统,但具有细胞膜
⑦没有核仁,但是可以合成核糖体
⑧没有染色体,但是含有DNA
A. 四项B. 五项C. 六项D. 七项
【答案】D
【分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①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①正确;
②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染色体,②错误;
③蓝细菌属干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③正确;
④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④正确;
⑤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修饰,⑤正确;
⑥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所以没有生物膜系统,⑥正确;
⑦原核生物唯一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所以没有核仁,但是可以合成核糖体,⑦正确;
⑧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有环状DNA,⑧正确。
综上所述7项正确。
故选D。
3. 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是培养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如果有人在配制培养基的矿质元素中使用了NH4NO3、CaCl2、2H2O、MgSO4、7H2O、螯合铁溶液、微量元素溶液,但缺少了几种必需元素,为补充这些元素,应添加的化合物是( )
A. Ca(NO3)2B. KClC. KH2PO4D. K2SO4
【答案】C
【分析】组成细胞的必须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C、H、O、N、S、P、K、Ca、Mg等,其中N、S、P、K、Ca、Mg等属于矿质元素;微量元素有Fe、Mn、B、Zn、M、Cu。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人配制培养基的矿质元素中含有N、S、Ca、Mg和微量元素,缺少K、P元素,因此为了补充这些元素,添加的化合物应该含有K、P元素,所以选择KH2PO4。
故选C。
4. 下图为糖类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物质①是蔗糖
B. 若某种单糖A也为葡萄糖,则③在动物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
C. 若构成物质②的碱基有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为核糖
D. 若某种单糖A为核糖,则④可能是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详解】A、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正确;
B、依题图可知,③是糖原,其在动物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B正确;
C、胸腺嘧啶是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若构成物质②的碱基有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为脱氧核糖,C错误;
D、若某种单糖A为核糖,则是构成核糖核苷酸的部分,则④可能是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5. 下图表示细胞中的5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形代表一种有机物,下列列出这5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①—⑤:维生素、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①—⑤:维生素、脂质、激素、蛋白质、酶
C. ①—⑤:酶、蛋白质、激素、脂质、维生素
D. ①—⑤:激素、维生素、脂质、蛋白质、酶
【答案】B
【分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有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A、②是脂质,④是蛋白质,若③代表酶,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NA,所以③代表酶不合适,A错误;
B、维生素有脂溶性的维生素,也有水溶性的维生素,故①维生素部分属于②脂质,③性激素属于脂质,④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⑤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B正确;
C、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只有少数的酶是RNA,所以①代表酶,②代表蛋白质,其中①的椭圆绝大部分应该在②内,C错误;
D、①激素的化学本质中无②维生素,D错误。
故选B。
6. 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
A. 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分解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壁
C.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D. 小肠上皮细胞主动运输吸收氨基酸
【答案】A
【分析】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一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一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作脱水缩合。其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作肽键。加热、加酸、加酒精等引起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并未断裂,并且不能恢复原来状态,可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而盐析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只是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详解】A、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分解会导致肽键断裂,因此涉及肽键数目的变化,A正确;
B、纤维素酶能分解纤维素,而纤维素中没有肽键,因此不涉及肽键数目的变化,B错误;
C、盐析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不涉及肽键数目的变化,C错误;
D、氨基酸中不含肽键,因此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不会导致肽键数目变化,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一般没有叶绿体,植物细胞有的含有叶绿体
B.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分布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C. 动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C
【详解】A、动物细胞都没有叶绿体,植物细胞有的含有叶绿体,如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根细胞不含叶绿体,A正确;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B正确;
C、动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不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8. 如图所示表示渗透作用的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甲、丙装置中A、B、a、b溶液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乙、丁装置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甲、丙装置的状态,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 h1>h2、Ma>MbB. h1>h2、MaMA>MB,所以甲和丙装置中的水分子都会流入漏斗,分别使漏斗液面升高h1、h2,又Ma与MA的浓度差小于Mb与MB的浓度差,a中吸水量小于b中吸水量,因此h1Mb,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 如图中的渗透装置,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液面的部分吸出,则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详解】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液面的部分吸出,会导致a侧的浓度降低。因此随着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增加,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越来越小,因而ab液面间的高度差会越来越小,即B正确。
故选B。
10. 某同学取三个生理状态相同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经过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后,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胞A、C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B. 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是:C>A>B
C. A、B、C三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A与B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A>B
D. 标号①指的物质是细胞质
【答案】D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据图分析,A、C细胞的原生质层部分与细胞壁分离,说明处于质壁分离状态,A正确;
B、A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小,其外界溶液浓度应略大于细胞液浓度,B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外界溶液浓度应等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C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完全分离,其外界溶液浓度明显大于细胞液浓度,由于初始三个细胞生理状态正常且相同,即细胞液浓度相同,根据失水量的多少可知实验后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渗透压)依次是C>A>B,B正确;
C、A、B、C三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A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其外界溶液浓度应略大于细胞液浓度,B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外界溶液浓度应等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所以A与B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A>B,C正确;
D、标号①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间的间隙,充满的是外界溶液,D错误。
故选D。
11. 下面实例与生物体细胞失水和吸水无关的是( )
A. 施肥造成的“烧苗现象”
B. 抗生素等药物静脉点滴输液时,液体溶液用的是生理盐水
C. 干旱使作物萎蔫
D. 聚合成纤维状的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变成镰刀状
【答案】D
【详解】A、田间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根细胞吸水困难或失水,出现“烧苗现象”,A错误;
B、稳定的渗透压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理盐水与细胞内的液体是等渗的,抗生素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下进入细胞,不会引起细胞水分的流失或者吸涨的变化,B与细胞吸水有关,B错误;
C、干旱使作物失水,从而萎蔫,与细胞失水有关,C错误;
D,纤维蛋白因为蛋白质结构的不同导致构成红细胞的形态不同,与水分无关,D正确。
故选D。
12.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细胞的吸水能力
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详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Na+进入液泡为逆浓度,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
C、该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增大了细胞液浓度,其作用的结果是提高了细胞的吸水能力,C错误;
D、该转运蛋白作用的结果是增强了细胞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D正确。
故选C。
13.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颜色加深,液泡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逐渐分离;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颜色加深,液泡逐渐变大,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逐渐复原。
【详解】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引起质壁分离,所以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因此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先变大后变小,B正确。
故选B。
14. 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 用一定浓度的KN0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 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解题要点是识记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
A.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在A、B溶液中细胞发生了渗透作用,该细胞应该是具有大液泡的成熟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细胞,A正确;
B.若B溶液的浓度减小,则浓度差减小,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小,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即a点下移,b点左移,B正确;
C.据图可知,植物细胞在B溶液发生了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如果用一定浓度的KN0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C正确;
D.据图可知,曲线ab段的变化是由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主动吸收B溶液中的离子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从外界大量吸水所致,D错误;答案选D。
15. 下图中I~Ⅳ表示生物体中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Ⅱ均表示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B. Ⅰ、Ⅱ、Ⅲ均表示被动运输
C. Ⅲ和Ⅳ所示运输过程均消耗能量
D. Ⅰ、Ⅱ、Ⅲ、Ⅳ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
【答案】B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Ⅰ的运输方式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为自由扩散,Ⅱ的运输方式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为协助扩散,Ⅲ的运输方式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Ⅳ是通过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为胞吐的过程。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Ⅰ、Ⅱ均表示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A正确;
B、Ⅰ、Ⅱ均表示被动运输,Ⅲ表示主动运输,B错误;
C、Ⅲ主动运输和Ⅳ胞吐均消耗能量,C正确;
D、Ⅰ、Ⅱ、Ⅲ、Ⅳ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D正确。
故选B。
16. 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生理状态的洋葱表皮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记录如下表:
注:“-”表示没有质壁分离 “+”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
B. 据表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2~0.3g/mL之间
C. 步骤2⑤中,质壁分离可以复原
D. 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
【答案】D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0.2g/mL的蔗糖溶液可以轻度引起质壁分离现象,而0.1g/mL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说明实验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
【详解】A、根据分析,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说明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A错误;
B、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②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但不如③④⑤中质壁分离明显,则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B错误;
C、根据分析,步骤2⑤中,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C错误;
D、③中细胞质壁分离(失水)程度大于②,因此失水后③中细胞液浓度大于②,故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D正确。
故选D。
17. 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物质M的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细胞吸收物质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 细胞吸收物质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 细胞吸收物质M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
D. 细胞吸收物质M需要能量供应
【答案】C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根据吸收M的速率图可知,通入空气前后,M的吸收速率不变,说明不是主动运输;改变M的浓度,吸收速率也不变,说明不是自由扩散,物质M的浓度增大的时候,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限制,通入空气后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故该物质运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该方式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C正确。
故选C。
18. 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甘油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没有影响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
【详解】A、甘油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方式a,A错误;
B、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错误;
C、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与能量的供应无关,C正确;
D、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D错误。
故选C。
19. 协同运输是一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如图所示,Na+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而细胞内的Na+则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到膜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的载体蛋白无特异性
B. 甘油分子、乙醇分子与图中Na+运到膜外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C. 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
D. 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的载体蛋白不能与其他的物质结合,因而也具有特异性,A错误;
B、甘油分子、乙醇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B错误;
C、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该过程中葡萄糖的转运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梯度势能,因而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C错误;
D、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即该过程中葡萄糖在钠离子梯度势能的驱动下实现了转运,D正确。
故选D。
20. 下图是在不同情况下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图中A~B时间段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
B. 乙图中b点之后细胞液浓度减小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壁的限制
C. 丙图中A~B时间段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D. 丁图可表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的过程,c点后细胞开始从外界溶液吸收溶质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细胞液浓度先降低后升高;乙图细胞液浓度不断下降最终趋于稳定;丙图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最终趋于稳定;丁图细胞液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细胞液浓度增加,说明细胞失水了。细胞液浓度降低,说明细胞吸水了。
【详解】A、甲图中A~B时间段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细胞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乙图中b点之后细胞液浓度减小速率减慢,即植物细胞吸水速率减慢,原因可能是细胞壁的限制,B正确;
C、丙图中A~B时间段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
D、丁图中,细胞液浓度先变大后变小,先失水后吸水,可表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的过程,c点之前细胞就开始从外界溶液吸收溶质,D错误。
故选B。
21. 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气而陷入内窒息。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
B. 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会限制K+的吸收
C. 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能量逐渐被消耗最终将无法吸收K+
D. 氰化物起作用的部位可能是线粒体内膜
【答案】C
【分析】分析甲图:细胞置于蒸馏水中时,氧气的消耗速率不变,当加入KCl后,氧气消耗速率先逐渐升高后又逐渐降低。
分析乙图:在加入氰化物之前,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变,加入氰化物之后,钾离子的吸收速率逐渐降低,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的限制,B正确;
C、实验乙中4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其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于无氧呼吸,并不是无法吸收K+,C错误;
D、氰化物能抑制[H]与O2的结合,其作用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C。
22. 如图表示不同条件下植物细胞吸收或外渗离子的情况。在正常条件下处于低盐溶液的根吸收离子W时,初始几分钟(图示中的a段)离子W的流入速度很快,这是因为起初离子W流入的是细胞壁而没有通过膜进入细胞质。此后离子W以恒定的速率持续流入根细胞。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的植物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离子W
B. 曲线1中c段离子W外渗迅速的原因是外渗的离子W主要是来自细胞壁,而不是来自细胞内部
C. 曲线2中限制代谢作用的条件包括缺氧、低温或存在呼吸抑制剂等
D. 曲线2中初始一段时间离子W吸收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之后的吸收速率仍大于0
【答案】D
【详解】A、由曲线2可以看出,在限制代谢作用的条件下除了初始吸收不受太大的影响外,其后的吸收速率等于0,导致细胞吸收离子的量不变,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曲线1中c段离子外流比d段迅速,这是由于c段外流的离子主要是通过细胞壁却没有通过细胞膜结构,进入细胞质中的离子或c段外流的离子主要是存在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离子,B正确;
C、曲线2表示在限制代谢作用的条件下,如低温、缺氧、pH过高或过低、存在呼吸抑制剂等,C正确;
D、曲线2中初始一段时间离子W吸收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之后的吸收速率等于0,导致细胞吸收离子的量不变,D错误。
故选D。
23. 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如下图所示。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甲能运出细胞,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 若甲能运出细胞,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C. 若乙能运出细胞,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 若乙能运入细胞,一定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分析】图示为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的示意图,甲物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乙物质细胞内浓度高。
【详解】AB、甲物质在细胞外浓度高,细胞内浓度低,所以甲物质运出细胞是由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只有主动运输才能实现,此运输方式既需要能量又需要载体,A错误,B正确;
C、乙物质细胞内浓度高,细胞外浓度低,出细胞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可能是自由扩散,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乙物质细胞内浓度高,细胞外浓度低,进细胞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24. 下图中曲线a、b表示分子跨膜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代表被动运输,曲线b代表主动运输
B. 曲线a代表的分子跨膜运输一定不需要转运蛋白
C. 曲线b运输速率达到饱和的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
D.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从而对曲线a、b的运输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a的运输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b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运输速率先增加,后不变,说明为主动运输。
【详解】A、曲线a说明物质跨膜运输与氧气无关,不消耗能量;而曲线b说明物质跨膜运输与氧气有关,消耗能量,所以曲线a代表被动转运,曲线b代表主动转运,A正确;
B、曲线a代表的分子跨膜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需要转运蛋白;如果是自由扩散,则不需要转运蛋白,B错误;
C、由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所以曲线b转运速率达到饱和的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有限,C正确;
D、由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所以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从而对曲线a、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25. 图为物质a的分子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3种物质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
B. 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a分子的运输没有影响
C. 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转运方式进出细胞
D. 载体③运输物质a的速度只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离子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钠离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图中3种物质运输方式只有载体①参与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a分子进入细胞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物质a分子的运输有影响,B错误;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不同转运方式进出细胞,如图示的a分子,C正确;
D、载体③运输物质a的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及载体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 帕拉德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一次性注射适量的3H标记的亮氨酸。甲图表示胰腺细胞形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乙图表示不同细胞器中放射性强度的变化;丙图表示分泌前和分泌后膜面积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是[ ]_______,合成后的加工和运输依次发生在__________(用字母、数字和箭头表示)。
(2)图乙中a、b、c分别对应图甲中的数字是________,图丙字母A、B、C对应于图甲中的数字是__________。
(3)甲图中没有出现,但是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1)①. ⑥核糖体 ②. ③→X-→④→Y→⑦
(2)①. ⑥③④ ②. ⑦④③
(3)线粒体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①为细胞核,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⑥为核糖体,⑦为细胞膜。乙图表示不同细胞器中放射性强度的变化: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图丙中A面积增加,即A代表细胞膜,B面积几乎不变,即B代表高尔基体,C面积减少,即C代表内质网。
【小问1详解】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图甲中,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是[⑥]核糖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故分泌蛋白合成后的加工和运输依次发生在③内质网→X囊泡→④内质网→Y囊泡→⑦细胞膜。
【小问2详解】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据放射性出现的顺序可知,图乙中a、b、c分别对应图甲中的数字是⑥核糖体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图丙中A面积增加,即A代表细胞膜,B面积几乎不变,即B代表高尔基体,C面积减少,即C代表内质网
【小问3详解】
分泌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甲图中没有出现,但是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7. 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细胞膜主要由[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组成。
(2)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这种膜结构能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中a、b、c、d四种方式中受O2浓度影响的有________。
(5)若上图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人在饮酒时,酒精是通过[ ]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的。因酒精的毒害作用,大量饮酒会导致不适或酒精中毒等。此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与下列曲线相符合的是________。
【答案】(1)①. B磷脂双分子层 ②. A蛋白质
(2)①. 协助扩散 ②. 自由扩散
(3)选择透过性 (4)a、d
(5)①. b自由扩散 ②. A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是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代表糖蛋白,有糖蛋白的一侧是膜的外侧,a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出细胞;d方式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出细胞。
【小问1详解】
细胞膜主要是由A蛋白质和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有关。
【小问2详解】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甘油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小问3详解】
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这种膜结构能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让物质选择性进出。
【小问4详解】
氧气浓度可通过影响有氧呼吸的速率进而影响细胞内能量的供应,因此凡是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都会受到氧气浓度的影响,由图可知,a(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进入细胞)、d(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出细胞)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故图中a、b、c、d四种方式中受O2浓度影响的有a、d。
【小问5详解】
ACD、酒精是通过b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其运输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A正确,CD错误;
B、图示运输速率有最大值,说明该运输方式需要载体或消耗能量,而酒精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B错误。
故选A。
28. 红细胞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某科研人员分别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以下几种等渗溶液(蒸馏水除外)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下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数据可知,人的红细胞在_____中发生溶血所需的时间最短,因为红细胞中液体的浓度比该溶液浓度高,红细胞通过_____吸水,导致细胞膜破裂,出现溶血现象。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_____,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
(3)本实验通过测定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来估计_____。
(4)甘油、乙醇、丙酮通过_____的方式进入红细胞,由实验结果可知,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大小关系为_____。
【答案】(1)①. 蒸馏水 ②. 渗透作用
(2)上升 (3)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
(4)①. 自由扩散 ②. 丙酮>乙醇>甘油
【分析】据图分析:人的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发生溶血所需的时间最短。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可根据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小问1详解】
红细胞与蒸馏水的浓度差最大,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迅速吸水,导致红细胞细胞膜破裂,出现溶血现象,故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溶血时间最短。
【小问2详解】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
【小问3详解】
根据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不同,可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小问4详解】
甘油、乙醇、丙酮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其动力是浓度差;从红细胞放入甘油、乙醇、丙酮溶液中溶血时间分别为7.17 min、2.04 min、1.65 min可知,甘油、乙醇、丙酮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丙酮>乙醇>甘油。
29. 分析有关磷酸盐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为开展用大蒜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研究人员配制了浓度(单位:mml·L-1)为0.010、0.025、0.050、0.075、0.100、0.250、0.500、0.750、1.000的9种不同浓度的KH2PO4溶液,将大蒜的根系分别全部浸入200 mL 的9种溶液中,其他培养条件均相同且适宜。4 h后取出植株,测定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磷酸盐吸收速率曲线(图1)。
资料2:观察真核细胞膜上磷酸盐载体结构(图2),其中圈定的分子为磷酸盐。当能量作用于磷酸盐载体时,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把磷酸盐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1)大蒜根细胞吸收磷酸盐可用于合成________(回答2种即可)等重要有机物。
(2)在浓度为0.010 mml·L-1和0.025 mml·L-1的KH2PO4溶液中,大蒜根细胞中磷酸盐的浓度为 0.04~0.12 mml·L-1,这种________(填“逆”或“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符合____(填运输方式)的特点。
(3)在图1中,磷酸盐浓度超过0.8 mml·L-1以后,大蒜根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不再随磷酸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________。
(4)根据资料2分析,磷酸盐载体因为具有_________,所以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磷酸盐,组成该载体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答案】(1)核酸、磷脂
(2)①. 逆 ②. 主动运输##主动转运
(3)载体蛋白的数量(或能量供应)限制了吸收速率
(4)①. 特定的空间结构\特异性 ②. 氨基酸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小问1详解】
细胞中含有磷元素的化合物主要有核酸、磷脂等,所以大蒜根细胞吸收磷酸盐可用于合成核酸(DNA、RNA)、磷脂等重要有机物。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大蒜根细胞中磷酸盐的浓度为 0.04~0.12 mml·L-1,而外界溶液是浓度为0.010 mml·L-1和0.025 mml·L-1的KH2PO4,说明大蒜根系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吸收磷酸盐,这是主动运输的特点。
【小问3详解】
大蒜根系吸收磷酸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在图1中,磷酸盐浓度超过0.8 mml·L-1以后,大蒜根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不再随磷酸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或能量供应)限制了吸收速率。
【小问4详解】
磷酸盐载体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磷酸盐;该载体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分组
①
②
③
④
⑤
步骤1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润的蔗糖溶液浓度如下
0.1g/mL
0.2g/mL
0.3g/mL
0.4g/mL
0.5g/mL
质壁分离现象
-
++
+++
++++
++++
步骤2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充分清洗3次
质壁分离现象
-
-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高二(上)期中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上)11月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