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体内存在多种多样的细胞,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有误的是( )
    A.图中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B.图中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胰岛细胞、胃黏膜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D.上述细胞的核DNA相同,因此具有全能性
    【答案】D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图中人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同时各种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这又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A正确;
    B、图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功能不同,这些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B正确;
    C、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胃黏膜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等,C正确;
    D、图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DNA,不具有全能性,其余细胞的DNA相同,且都具有该生物全部的DNA,因此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2.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a物镜被b物镜替换,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C.图②细胞用健那绿染色,可以观察线粒体
    D.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图②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表示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
    B、 a物镜被b物镜替换,即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不能先升镜筒 ,B错误;
    C、图②细胞属于高等植物成熟的细胞,有中央大液泡,不宜用来观察线粒体,C错误;
    D、 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放大的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D正确。
    故选D。
    3.微量元素的作用可通过下面哪一实例得到证实( )
    A.缺氮时叶片变黄B.缺锌时苹果患小叶病
    C.动物血钙含量太低时肌肉抽搐D.缺磷时会影响磷脂的合成
    【答案】B
    【详解】A.缺氮时叶片变黄,但N是大量元素,A不符合;
    B.缺锌时苹果患小叶病,Zn是微量元素,B符合;
    C.动物血钙含量太低时肌肉会抽搐,但Ca是大量元素,C不符合;
    D.缺磷时会影响磷脂的合成,但P是大量元素,D不符合;
    4.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不仅是储能物质,还可起到保温的作用
    C.若③为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分子,则③为磷脂
    D.若④是分布于人体肝脏内的能源物质,质量相同的④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脂肪耗氧量少
    【答案】D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组成。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和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磷脂或核酸。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的元素组成是C、H、O、N,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就是蛋白质类的酶,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A正确;
    B、②的元素组成是C、H、O,②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②就是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还可起到保温作用,B正确;
    C、③的元素组成是C、H、O、N、P,若③为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分子,则③为磷脂,C正确;
    D、④的元素组成是C、H、O,④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质量相同的糖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脂肪耗氧量多,D错误。
    故D。
    5.某直链多肽含4个缬氨酸(C5H11NO2),蛋白酶1作用于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该多肽分别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多肽的肽键有19个
    B.该多肽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COOH和5个游离的-NH2
    C.该多肽中缬氨酸的位置分别是第7、8、14、19位
    D.酶1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3个水分子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7、8、14、19左侧氨基,即该四个位点为缬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羧基端的氨基,也即是7、8、14的右侧。
    【详解】A、该多肽有19个氨基酸,该多肽的肽键有19-1=18个,A错误;
    B、不考虑肽链的氨基酸R基上的基团,该肽链至少含1个游离的一COOH和1个游离的一NH2,B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蛋白酶1作用于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7、8、14、19左侧氨基,因此该多肽中缬氨酸的位置分别是第7、8、14、19位,C正确;
    D、酶1一共作用于4个肽键,即加入了4个水分子,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D错误。
    故选C。
    6.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含有的核糖的种类、碱基的种类、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
    A.1.4,4B.2,5,8C.1,4.5D.1,5,8
    【答案】A
    【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是A、T、G、C四种碱基,核苷酸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是A、U、G、C四种,核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四种。
    【详解】人体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一种,碱基是A、T、G、C四种,核苷酸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A正确。
    故选A。
    7.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细胞膜的上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图二说明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C.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该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
    D.图二中K+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氧气含量
    【答案】D
    【分析】分析图1可知,图中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膜外的糖类,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运输甲物质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能量和蛋白质,为主动运输;物质乙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蛋白质和能量,为自由扩散;物质丙和丁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需要蛋白质,为协助扩散;图二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的相对含量升高,K+吸收速率增强。
    【详解】A、图一中②表示膜外的糖类,细胞膜的上侧有多糖,多糖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说明上侧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据图二曲线可知,开始随O2含量增多,呼吸速率加快,O2含量增多提供能量增多,K+吸收速率增大,随后O2含量继续增多,K+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限制,不再增大,说明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为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故该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C正确;
    D、图二中K+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氧气含量还在继续增加,故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不是氧气含量,D错误。
    故选D。
    8.观察如图所示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3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形成有关
    B.图中2为核孔,是DNA和蛋白质进出的通道
    C.图中4为核膜,是一种双层膜
    D.图中1为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答案】B
    【分析】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图,1染色质、2核孔、3核仁、4核膜。
    【详解】3核仁与某种RNA的形成有关,即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2是核孔,蛋白质可以通过,DNA不能通过,B错误;4核膜是双层膜,C正确;1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是DNA的主要载体,D正确。故选B。
    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尔基体膜上的酶可促进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B.蛔虫是需氧型生物,但其部分细胞保留了无氧呼吸的能力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该细胞内O2浓度密切相关
    D.细胞核上的核孔可实现细胞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D
    【分析】(1)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
    (2)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促进氨基酸脱水缩合的酶位于核糖体上,A错误;
    B、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是厌氧型生物,B错误;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该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受细胞内O2浓度影响,C错误;
    D、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多种具膜结构之间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中没有图示的各种膜结构,无生物膜系统
    B.P、Q均为单层膜结构,其所属细胞器在胰岛B细胞中数量较多
    C.P所属细胞器上可附着单膜细胞器,Q所属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内的功能不同
    D.P与图示各种膜结构直接相连,Q与图示各种膜结构通过囊泡间接联系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P、Q分别为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内质网是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与细胞膜和内质网膜通过囊泡相连。
    【详解】A、原核细胞中有细胞膜,无生物膜系统,A错误;
    B、P、Q分别为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均为单层膜结构,胰岛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该细胞内内质网、高尔基体数量较多,B正确;
    C、内质网上可附着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内的功能不同,C错误;
    D、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但与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间接联系,高尔基体膜与核膜不通过囊泡间接联系,D错误。
    故选B。
    11.人体进食后,小肠微绒毛外侧葡萄糖由于二糖的水解而浓度局部高于细胞内,这部分葡萄糖能通过GLUT2转运;大部分葡萄糖利用Na+顺浓度进入细胞所提供的能量,通过SGLT1转运,过程如图1所示。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肠腔中葡萄糖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IM代表小肠绒毛细胞膜上的麦芽糖酶
    B.葡萄糖通过SGLT1进入小肠细胞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的方式
    C.由图2可知,葡萄糖浓度高时主要以协助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D.同一细胞可以不同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结构基础是载体的种类不同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后,大部分葡萄糖利用Na+顺浓度进入细胞所提供的能量,通过SGLT1转运,该运输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由题意可知,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图2中,根据曲线图分析: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图中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GLUT2转运葡萄糖速率迅速提高,此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详解】A、由图1可知,麦芽糖在IM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故IM代表小肠绒毛细胞膜上的麦芽糖酶,A正确;
    B、葡萄糖通过SGLT1,利用Na+转运所提供的能量转运,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由图2可知,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GLUT2转运葡萄糖速率迅速提高,此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因此主要以协助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C正确;
    D、膜上运输作用的蛋白质有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同一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结构基础是载体的种类不同,D正确。
    故选B。
    12.为验证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小组取若干支试管,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重复实验时,在A、B、C、D四点,改变反应条件,测得。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不考虑过氧化氢自身分解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时,可能是加入了重金属B.B点时,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酶
    C.C点时,可能是适当地降低了温度D.D点时,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酶
    【答案】D
    【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A点后,O2释放量不再增加,可能是酶失活导致的,重金属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A正确;
    B、B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不变,但是速率增大,可能是增加了酶量所致,B正确;
    C、题图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C点后,反应速率降低,可能是降低了反应温度所致,导致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
    D、D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变大,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溶液(底物)所致,D错误。
    故选D。
    13.夏季晴朗的一天,研究人员测定了某植物树冠顶层、中层和底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a、b和c分别代表顶层、中层和下层叶片
    B.曲线a在14:00至16:00时间段内上升的原因是气孔开放程度的增加
    C.曲线c没有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与光照强度较弱有关
    D.三条曲线一天中叶片有机物积累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刻不同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的光照强度和不同位置的叶片,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顶层叶片受到的光照最强,净光合速率最大,底层叶片受到的光照强度最低,净光合速率最小。
    【详解】A、根据叶片的位置及受光程度可推测,树冠顶层叶片受到的光照最强,净光合速率最大,底层叶片受到的光照强度最低,净光合速率最小,则曲线a、b和c分别代表顶层、中层和下层叶片,A正确;
    B、顶层叶片中午时分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14:00至16:00时间段内,温度逐渐降低,叶片气孔逐渐开放,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大,暗反应速率增大,光合速率增大,故曲线a上升,B正确;
    C、曲线c为树冠底层,光照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弱,没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C正确;
    D、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有积累,三条曲线中,叶片有机物积累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刻都为18点,D错误。
    故选D。
    14.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可根据甲乙两组中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静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D.装置甲中10%NaOH 溶液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 CO2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装置甲中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装置乙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A、图中装置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黑暗或光照对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没有影响,A错误;
    B、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
    C、为了使实验更准确,装置乙中应让Ⅱ先静置一会儿,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完装置中剩余的氧气,再与Ⅲ连接,让其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错误。
    故选C。
    15.将生长正常的甲、乙两植株分别置于等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5~25min期间,CO2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光合速率逐渐升高
    B.35~45min期间,两植株的光合速率都等于呼吸速率
    C.15min时,与乙植株相比甲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更大
    D.将甲乙两植株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在上述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生长先受影响的是乙植株
    【答案】B
    【分析】在放有植物的密闭玻璃罩内,导致CO2含量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光合作用,其结果是因消耗CO2而使其含量下降;另一个是呼吸作用,结果是因呼吸作用产生CO2而使其含量增加。
    【详解】A、5~25min期间,CO2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A错误;
    B、35~45min期间,CO2含量不再变化,则两植株的光合速率都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
    C、15min时,曲线乙的斜率比曲线甲的斜率大,说明乙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更大,C错误;
    D、据图分析,乙植株利用低浓度CO2的能力更强,所以甲植株生长先受影响,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据考证,早在殷商末年,我们的先民们就用谷物来制造饴糖(麦芽糖)。下图是麦芽糖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麦种子发芽过程中,其细胞内的自由水含量明显增加
    B.经过图示工艺流程将糯米中的淀粉大量转变为麦芽糖
    C.麦芽糖是单糖,麦芽糖可被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D.推测发芽的小麦中淀粉可以转化成麦芽糖
    【答案】ABD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小麦种子萌发时,自由水相对含量增多,细胞代谢活动加强,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上升,A正确;
    B、据图可知,图示表示用谷物来制造饴糖(麦芽糖),经过图示工艺流程将糯米中的淀粉大量转变为麦芽糖,B正确;
    C、食物中的麦芽糖是二糖,需要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C错误;
    D、图中发芽小麦中的淀粉最终形成麦芽糖,推测发芽的小麦中含有某种蛋白质能够催化淀粉的分解,D正确。
    故选ABD。
    17.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表示生理过程,①-⑦是结构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过程表示脱水缩合
    B.在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不变的有②和④
    C.与图甲中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图乙中的②③⑤
    D.细胞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的过程依赖④的流动性
    【答案】ACD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脱水缩合,c表示加工和分泌;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内质网,④细胞膜,⑤表示线粒体,⑥表示囊泡。(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游离的核糖体先合成一小段肽链,之后转移到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并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A正确;
    B、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面积增大,B错误;
    C、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同时需要线粒体供能,图中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内质网,⑤表示线粒体,C正确;
    D、细胞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的过程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④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CD。
    18.如图所示为某植物表层细胞在不同溶液中,一定时间后细胞吸水力与原生质体相对体积之间的关系(正常状态下原生质体相对体积为1.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植物为洋葱,则该细胞一定为洋葱外表皮细胞
    B.a点时的细胞体积显著小于b点时的细胞体积
    C.b点之后,随着细胞吸水力的下降,细胞液的渗透压减小
    D.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可能会由0.5自动恢复到1.0
    【答案】CD
    【分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相对体积越大,吸水力越小,当细胞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高于1.0时,细胞内的水较多,相对于正常情况下为吸水;当细胞相对体积低于1.0时,细胞内的水较少,相对于正常情况下为失水。
    【详解】A、洋葱内表皮也存在中央大液泡,也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A错误;
    B、由图可知,ab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b点后细胞在正常的基础上继续吸水,原生质体体积增大,但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所以a、b点时期植物细胞体积大小基本相同,B错误;
    C、b点之后细胞在正常的基础上继续吸水,细胞吸水力下降,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减小,C正确;
    D、若KNO3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又因为植物细胞主动吸收K+、NO3-离子,所以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即原生质体相对体积由0.5自动恢复到1.0,D正确。
    故选CD。
    19.下图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蛋白质Ⅰ、UQ、Ⅱ、Ⅲ、Ⅳ代表电子传递体,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依赖于AOX蛋白、UCP蛋白的能量耗散途径。拟南芥在寒冷、病毒胁迫下可分别通过加快过程②、③来增强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膜结构是线粒体内膜,B侧为线粒体基质侧
    B.等量电子分别从NADH、FADH2传至O2生成等量ATP
    C.拟南芥在冷胁迫下加快过程②可产生更多热能抵御寒冷
    D.拟南芥在感染病毒后通过过程③可降低线粒体pH抵抗病毒
    【答案】AC
    【分析】分析图形:UQ(泛醌,脂溶性化合物)、蛋白复合体(Ⅰ、Ⅲ、Ⅳ)可以传递电子,同时又将H+运输到膜间隙,使膜两侧形成H+浓度差;H+通过ATP合成酶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线粒体基质,并驱动ATP生成;H+可以通过UCP蛋白由膜间隙跨膜运输到线粒体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机物的进一步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图示为线粒体内膜,A侧为内外膜之间,B侧为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据图判断,②过程不生成ATP,FADH2传至O2生成ATP的量小于NADH传至O2生成ATP的量,B错误;
    C、拟南芥在冷胁迫下加快过程②可产生更多热能维持温度,抵御寒冷,C正确;
    D、拟南芥在感染病毒后通过过程③可降低线粒体基质的pH,但是同时也降低了A侧和B侧的浓度差,不利于ATP的生成,所以不确定拟南芥抵抗病毒的具体途径,D 错误。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标注除外,每空一分。
    20.(11分)下图1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A和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图2为一条肽链的局部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两种重要有机物A和E的基本元素组成① ;② 。
    (2)E具有多样性,如果其 序列改变或 的空间结构改变,就可能会影响其功能。A中 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3)⑥反应过程为 ,发生在细胞的 (结构)中,自然界中最简单的b,其结构式为 。
    (4)若图2表示多肽中有3个甘氨酸且分别位于第8、20、23位,现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这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 条肽链,形成的产物(含甘氨酸)比原多肽 (多或少)了 个肽键。
    【答案】(1) C、H、O、N、P C、H、O、N
    (2)氨基酸 蛋白质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3)脱水缩合 核糖体
    (4)4/四 少 6/六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A和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A、E组成染色体,B形成E需要经过加工、折叠,因此E是蛋白质,A是DNA,B是多肽链,D是RNA,a是脱氧核苷酸,b是氨基酸。
    【详解】(1)据图可知,A与E构成染色体,且A指导E的合成,所以图中的有机物A是DNA,构成DNA的元素中除C、H、O外还含有N、P;图中的有机物E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元素中除C、H、O外还含有N。
    (2)图中的E是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A为DNA,其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3)图中E是蛋白质,所以b为氨基酸,则图中⑥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发生在核糖体上;b为氨基酸,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甘氨酸,其结构式为 :
    (4)图2表示多肽中有3个甘氨酸且分别位于第8、20、23位,若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图中的3个甘氨酸,要断裂6个肽键,形成的产物中是3条多肽(分别由1到7位、由9到19位、24到30位氨基酸形成)、1个二肽(由21和22位氨基酸形成)、需6个水分子,因此形成的产物比原多肽少6个肽键。
    21.(12分)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籽粒中区别动物特有的储能物质是 ,从籽粒萌发到长出叶片后有机物含量变化为 。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 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 (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3)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 ,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图所示),40 ℃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 。
    ②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 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 。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淀粉 先减少后增加(2分)
    (2)双缩脲 ①②③
    (3)碘液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4)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发芽前玉米 蓝色变为砖红色 淀粉酶已失活
    【分析】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玉米籽粒中区别动物特有的储能物质是淀粉;籽粒从萌发到长出叶片之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种子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长出叶片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故从籽粒萌发到长出叶片后有机物含量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2)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故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3)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4)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22.(13分)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图1中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物质C表示 ,物质E表示 。
    (2)图2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 。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3)实际上小麦种子的呼吸底物除了糖类外,还有脂肪等,在25℃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15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1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
    (4)图2中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 。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需控制 等无关变量。
    【答案】(1)细胞质基质 [H] 酒精
    (2)吸收二氧化碳 ①③④(2分) ①②/②①(2分)
    (3)0.85
    (4)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影响)(2分)
    (5)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蒸馏水 温度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图2中: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消耗的氧气量。
    【详解】(1)图中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2)图2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消耗了氧气,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即发生了图1中①③④过程。
    (3)甲装置中墨滴左移15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15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1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100。所以,二氧化碳为100-15=85mm,呼吸熵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85÷100=0.85。若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结合甲和乙说明10min内小麦种子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即图1中的①②过程)。
    (4)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影响)。
    (5)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校正误差,需设置对照装置,即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蒸馏水,并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23.(11分)下图是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SⅡ和PSⅠ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PSⅡ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H+和 。前者通过 的协助进行转运,促使ADP完成磷酸化;后者若进入同一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层生物膜。
    (2)某研究者测得番茄植株在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和HH条件(亚高温高光)下,培养5天后的相关指标数据如下表。
    注:两组实验,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HH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并不是由于 导致光合作用缺乏原料CO2造成的,而是由于 下降影响了②过程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此条件下的光反应产物NADPH([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 (选填“增加”“降低”或“不变”),番茄所吸收的光能已经是过剩光能了。
    (3)D1蛋白是PSⅡ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PSⅡ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且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失活。某研究者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三组实验,①组的处理同(2)中的CK,②组的处理为 ,③组用适量的SM(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处理番茄植株并在亚高温高光(HH)下培养,定期测定各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实验结果如图。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番茄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抑制的机制是 。
    (4)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采用“剪碎→研磨→过滤”的方法获取色素提取液,会导致色素提取不充分,其原因可能是 (至少写出两点原因)
    【答案】(1)氧气 ATP合成酶 5
    (2)气孔关闭(或“气孔导度下降") Rubisc活性 增加
    (3)同(2)中的HH(或“将番茄植株在HH条件下培养”)(2分) 合成新的D1蛋白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研磨不充分、色素被破坏、过滤时有色素残留在残渣中(3分)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
    ①PSⅠ和PSⅡ在光反应中发挥作用,位于叶绿体的类嚢体薄膜上。
    ②PSⅡ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H2O分解为O2和H+,同时将产生的电子传递给PS Ⅰ用于将NADP+和H+结合形成NADPH。
    ③另一方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顺浓度梯度转运,为ADP和Pi合成ATP提供能量。
    ④光反应过程实现了能量由光能转换为活跃化学能的过程。
    【详解】(1) 根据分析可知,PSⅡ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H+和氧气。前者通过ATP合成酶的协助进行转运,促使ADP完成磷酸化;后者若进入同一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类囊体一层膜、叶绿体两层膜和线粒体两层膜共5层生物膜。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HH组的胞间CO2的浓度高于CK组,而Rubisc活性低于CK组,所以HH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并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缺乏原料CO2造成的,而是由于Rubisc活性下降影响了②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由于HH组的Rubisc活性降低,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降低,C3还原消耗的NADPH([H])和ATP减少,所以此条件下的光反应产物NADPH([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将增加。
    (3)利用番茄植株进行的三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番茄是否用SM处理、培养条件是否为亚高温高光,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①组、②组都是未用SM处理、D1蛋白的合成正常的番茄,不同的是①在常温、适宜光照下培养,②组是在亚高温高光下培养,图中结果显示 ②组净光合速率下降,说明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有抑制效应。③组用适量的SM(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处理番茄植株,在亚高温高光(HH)下培养,与②组相比,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明显,说明亚高温高光对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是因为抑制了D1蛋白的合成,所以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可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4)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若研磨不充分、色素被破坏、过滤时有色素残留在残渣中,均会导致色素提取不充分。
    24.(11分)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包装分选的关键枢纽。下图是高尔基体分选蛋白质的三种途径:组成型分泌途径、调节型分泌途径、溶酶体酶的包装分选途径,其中①、②代表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是 ,其沿着 移动,最终与高尔基体融合。
    (2)研究人员将细胞放入含 (元素)标记的 (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研究蛋白质分选途径。
    (3)载体蛋白通过 途径到达细胞膜,信号分子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胰岛素通过 途径分泌到细胞外。
    (4)高尔基体中的溶酶体酶与受体结合形成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膜上的质子泵将H+以 的方式运进溶酶体,营造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一方面能维持 ,执行“消化”功能;另一方面促进 和受体分离,分离后的受体再循环到高尔基体中,其意义是
    (5)细胞中有许多“生产线”,图示表明细胞各结构不仅能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还在功能上 ,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答案】(1)(运输)囊泡 细胞骨架
    (2) 3H(14C) 氨基酸
    (3)组成型分泌 调节型分泌
    (4)主动运输 溶酶体酶的活性 溶酶体酶 有利于下一轮溶酶体酶的识别和分选
    (5)协调与配合
    【分析】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由细胞膜通过胞吐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高尔基体中加工后的蛋白一部分分到溶酶体中留在细胞内,一部分在信号分子的作用下分泌出细胞外(可调节性分泌),一部分不需要信号分子的刺激直接和细胞膜融合分泌。
    【详解】(1)图中②是从内质网运输物质到高尔基体的囊泡,囊泡是沿着细胞骨架运动的。
    (2)研究蛋白质的分选途径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常用3H标记氨基酸,根据放射性出现的位置进行判断。
    (3)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的组成成分,属于组成型分泌,胰岛素需要分泌到细胞外起调节作用,属于调节型分泌。
    (4)溶酶体中的酸性环境中H+浓度高,质子泵将H+运输到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溶酶体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维持溶酶体酶的活性,还可以促进溶酶体酶和受体的分离。分离后的受体再循环到高尔基体中可以用来识别溶酶体,有利于溶酶体酶的识别和筛选。
    (5)细胞中的各结构都能各自相对独立的功能,但是彼此之间也要协调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组别
    温度
    /℃
    光照强度/
    (μml·m-2·s-1)
    净光合速率/
    (μml·m-2·s-1)
    气孔导度/
    (mml·m-2·s-1)
    胞间CO2
    浓度/ppm
    Rubisc活性
    /(U·mL-1)
    CK
    25
    500
    12.1
    114.2
    308
    189
    HH
    35
    1000
    1.8
    31.2
    448
    61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上海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上海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01(人教版2019)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01(人教版2019)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天津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天津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 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