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6472408第1页
    16472408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教学设计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夜雨寄北教科书书 名:语文(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诵、吟咏,感受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通过知人论世、赏析关键字词等方法解读诗歌内涵,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反复手法的妙处。3.培养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从“雨”这一意象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通过读诵、吟咏的方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从“雨”这一意象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出示,并猜测是什么字,引出李商隐笔下“那夜的雨”。初吟“那夜的雨”1.朗读“那夜的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夜雨寄北》并说说感受。2.读诵“那夜的雨”(1)教师读诵《夜雨寄北》,学生说说两者区别。(2)学生听读诵录音,标记符号,并尝试读诵。(3)体悟“那夜的雨”。 提问:在读诵过程中整首诗给你的感觉是冷的还是暖的?并说说理由。预设:①“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两个“期”字拖长,比现在的读法更让人体会到冷和归期遥遥无期。过去啊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回答不知道,其实我知道归期,只不过是遥遥无期罢了。一问一答间写出了诗人的冷,羁旅难归的无奈、愁苦,表面由妻子发问归期,实则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期,是日期,是归期,更是期待。这一句询问归期是过去问,回答是现在答。②“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句“山”和“池”拖长,读出了山水之大,阻隔之深。山,一座座连绵不断,给人感觉冷,夜、雨也感觉冷,雨是从上往下落的,而秋池是从下往上涨的,涨的不光是秋池,更是诗人的愁绪。如此细密的秋雨涨满了秋池说明时间过去了很久,这一句时间突然变得很慢。是下雨的现在时。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当字延长,感受到归期的遥不可及,让人觉得冷,“共剪西窗烛”又让人感受到很温暖。这里是诗人在想象和妻子共同剪烛西窗的画面,为什么要剪烛芯?因为蜡烛燃烧时间长了后,只有把灯芯剪一剪才不影响照明,从侧面写出,时间过了很久,他们相谈甚欢。可是“何当”给了这句诗当头一棒,这样温馨的场面对诗人来说也只能是空想,因为归期遥遥无期。这句是想象重逢的未来时。④“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话读诵起来特别伤感,给人冷的感觉,意思是将来重逢的时候聊什么呢,聊今夜的巴山夜雨。这一句中的巴山夜雨和前面有重复,仿佛又让人回到了现在。这句是未来和现在的叠加。(4)品析手法提问:古诗讲究凝练,可在如此短小的一首诗中为何重复出现了“期”“巴山夜雨”?预设:重复用字和虚实结合,声韵上回环往复,体现缠绵之感,更说明诗人愁绪的浓满。小结:这首诗就这样在过去、现在、未来、此地、彼地来来回回走好几趟,给人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和深邃感,其中有想象相聚的温暖画面,又有归期遥遥无期的寒冷,难怪有人评价这是诗歌史上最长的一场秋雨。让我们想象诗歌的画面,用李商隐的方式读诵,将自己化为诗人,走入巴山夜雨之中倾诉自己。(学生读诵)3.吟咏“那夜的雨”教师示范吟咏《夜雨寄北》,学生跟唱。小结:吟咏后,缠绵、忧思更加在心间萦绕,这时候们觉得这场雨根本下不完,似乎李商隐的一生都在下雨。再吟“一生的雨”1.出示资料链接,体会李商隐“下雨”的一生。李商隐字义山,晚唐杰出诗人。出生于没落旧贵族家庭,从小富有才气,可他生于唐代晚期,当时外患四起,内部党派纷争不断,处在中间的文人学士,都是朝不保夕。10岁前后,父亲去世,生活贫困。19岁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招为婿,此后,他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一生难展抱负。2.出示李商隐的诗加深体悟。滞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提问:阅读上面李商隐写的有关雨的诗句,结合他的生平谈谈理解。预设:本诗诗意为:长安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漫漫长夜中,只有残灯相伴,对于我这个漂泊的人来说,每天都在想回到故乡,可是回家的这个梦啊,实在太遥远,也不适合这样的清秋。在这个秋夜他满心归思蔓延,这是一场心碎的雨。小结:每个文人志士都想有所作为,但在那个时代,却难展抱负,就像李商隐一生都处在“雨”中,郁郁不得志。复吟“文化的雨”提问:回顾教材中的学到的“雨”,并说说其包含的意义。预设: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及时的春雨给杜甫带来了无比的喜悦,让他在困苦中看到了生命力和希望)离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场雨写于诗人与朋友离别之时)新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场雨写于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妻子缔结美满姻缘,这场雨甚至周遭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的)课堂小结:雨作为重要的意象,一直追随着文学作品传承至今,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人时常能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雨有了更为丰富、细腻的体验。学古诗就是让自己和“雨”乃至自然界的万物产生连接。雨中有喜悦,有离别,有哀怨,“雨”这一意象从古至今经过文人的点染,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意蕴,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在雨的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读诵结尾)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