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16 诫子书/诸葛亮说课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16 诫子书/诸葛亮说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补充,夫唱妇随,表承接就,半身不遂,预习检查多音字,文言文词语释义,诫子书,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家书,是亲情的寄托,是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那些看似平常的叮咛,凝聚了亲人的殷切教诲。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情深意长,令人动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家庭的温暖与责任,领悟智慧的力量。
熟记“淫、励、躁”等字的读音,积累“淫慢、节俭”等词语。(重点)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体会父对子的殷切期望。(重点)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读书修身、静心养德的品质。(难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早年随父到荆州,东汉末年,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可一弩连发十矢。
书又称“尺犊”“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可以进谒显贵 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封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12年(234年),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5次出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沤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了言辞谆谆的《诫子书》。
代词,相当于“他”“这”“那”
①【淡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③【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④【广才】增长才干。 ⑤【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⑥【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⑦【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
⑧【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⑨【穷庐】室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 ⑩【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⑪【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⑫【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⑬【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⑭【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题目的意思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告诫、劝勉信。
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方向,不集中精力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集中精力,而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哀地坐守着那贫穷简陋的房屋,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疏通了文意,如何把这篇课文读得抑扬顿挫?
⑴读文章时分句与分句之间换气,每一个分句内保持气息连贯。 ⑵读“夫”要短暂停顿一下,引出下文;读“也”要悠长一点,肯定一点。 ⑶相对而言,虚词要读得轻而短,实词要读得重而长。 ⑷从感情角度说,阴、阳、上、去,这四种声调,通常阴平亲和,阳平高昂,上 升强烈,去声哀伤。
第1句起笔掷地有声、点明中心,重心落在“静”字上。
1、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各句论述的重点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2句反面而论,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承前阐述,上下勾连。
第3句以“夫”发语,另起层次,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阐明只有“志”才可以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逻辑上仍然是承前阐述、上下勾连的关系。
第4句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情感上扬,自然煞尾。
第一层(第1句):开篇提出观点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二层(第2-4句):阐述“静”与“学习”“明志”“成才”的关系。
第三层(第5句):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诫子书》主要写了什么?
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古义:安静,集中精力,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安静,不嘈杂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花费时间长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消失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介词,用
介词,凭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目的
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
1、仔细读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笔勾画出来,说说是从那两方面来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修身和治学两方面进行论述。“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文中的“静”怎样理解?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地沉思,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做到“静”,就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淫慢”“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3、在“静”“俭”二字中,作者重点强调哪方面?
作者诸葛亮从正反两方面重点强调了“静”字的重要性。他从正面阐述要修身养性,心静如水,这样才能更好地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从反面阐述静不下心就无法振奋精神、修养性情。 同时,“俭”可以清心寡欲,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诸葛亮在告诫儿子的时候,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为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②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5、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⑴“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志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⑵“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人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体现人生价值与社会责任。淡泊,立志、为学、广才,方能成为能担当、有贡献的君子,最终“接世”。全文倡导修身与接世并重,培养高尚人格。
6、如何才能修身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7、诸葛亮自己做到的《诫子书》中所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吗?
诸葛亮享年54岁,人生分为两个27年。 前27年,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宁静修身,积累阶段。
后27年,身体力行,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行动诠释了志向。
8、探究诸葛亮的“静”
诸葛亮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出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9、探究诸葛亮的“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的遗命自己要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就着这座山来盖坟地,冢墓只要能容下棺木就行,穿当时的衣服入殓,不需要其他器物来陪葬。
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平可见一斑。“受赏80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诸葛文化研究者分析,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
10、诸葛亮写这封家信,希望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希望儿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不慕名利、志存高 远、博学多才、惜时有为的人
11、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育下,励学成才,忠君报国。在魏军攻灭蜀汉的绵竹大战中,诸葛瞻(时年37岁)带着儿子诸葛尚(时年17岁),浴血奋战,光荣殉国。诸葛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准则。 诸葛家族,一门忠烈,三世忠贞,这就是君子的气节与担当。
① 文短意深。本文仅仅86个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已成为广为传诵的修身名言。
② 结构严谨。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殷切叮咛,强调应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③ 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劝勉儿子要勤学励志,不断修身养性。他的言辞中既有慈父对子女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对世人的谆谆教诲。希望这篇《诫子书》能在我们心中埋下一颗宁静淡薄的种子,让这些经典语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伴随我们行走一生,砥砺品德,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背诵课文。2、说说学了本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
志向是个人奋发的源泉,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成就学业。没有志向,就如同失去了方向,难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攀登至成功的巅峰。正值年少的我们,拥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因此,更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只有怀揣着坚定的志向,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需静心,才华需勤学。对我们中学生而言,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心至关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不断汲取新知,方能稳立潮头,把握未来。让我们以勤勉为舟,以好学为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不让青春虚度,不让时代淘汰我们。用知识的力量,点亮前行的道路,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时光匆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如同警钟在我们耳畔长鸣。作为中学生,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加倍珍惜时光,不让它时光流逝。勤勉学习,不懈努力,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让我们把握现在,迎接未来,不负韶华,成就梦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示范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诸葛瞻的故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非宁静无以致远,动词失去,动词离开,动词距离,动词学习,名词学业,动词运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6 诫子书/诸葛亮说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诫子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二课时,古今异义,核心是“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备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诫子书,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丞相,公元181234年,知人论世,诫子书诸葛亮,写作背景,非无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