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是来源于太阳能是, 影响太阳能分布的自然因素有, 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挟泥沙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材料推断,该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 )
A. 中间粗、两端细B. 上端粗、下端细C. 下端粗、上端细D. 两端粗、中间细
2. 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的时间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3. 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时,河流特征为( )
A. 流速增大B. 含沙量减小C. 河床增高D. 河道多分汊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三角洲沉积的5个界面,越向下沉积的时间越早,多为颗粒较大的沉积物;越向上沉积的时间越晚,物质颗粒较小。因此该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内陆湖,应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入湖水量最大,入湖泥沙较多,因此夏季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3题详解】
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量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河道分汊较多,B错误,D正确。上游河段河床降低,下游河段河床升高,C错误;河流的落差没有变化,流速不会增大,A错误,所以选D。
【点睛】与传统的水退型(进积型)三角洲相同,水进型(退积型)三角洲也具有三层、三带结构,即纵向上可分出底积、前积、顶积三个层,平面上可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带(或称三个亚相)。
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目前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不是来源于太阳能是( )
A. 煤炭B. 石油C. 地热能D. 天然气
5. 影响太阳能分布的自然因素有( )
①海拔②纬度③植被④土壤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生物能是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而来,因此煤炭、石油、天然气来源于太阳能,ABD不符合题意;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能,C符合题意。故选C。
【5题详解】
不同海拔高度,空气密度不同,天气也有差异,从而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影响太阳能的空间分布,因此海拔是影响太阳能分布的自然因素,①符合题意;不同纬度地区,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影响太阳能的空间分布,因此纬度是影响太阳能分布的自然因素,②符合题意;植被和土壤对太阳辐射到达近地面影响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
“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 是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
B. 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
C. 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
D. 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
7. 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 )
A. 地势较高B. 地势平坦
C. 降水较少D. 风沙较大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甲为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错;乙处为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所以不可能看到大量鹅卵石,B错;②到③河流“裁弯取直”,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使得河流流速快,导致河道改成直线,C正确;丙地地形平坦,不会发生滑坡现象,D错。
【7题详解】
牛轭湖多发生在地形平坦、河道弯曲的地区,所以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地形平坦,B正确。
【点睛】熟悉“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及准确解读“牛轭湖多发生在地形平坦,河道弯曲的地区”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2020年2月23日,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4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TRAPPIST-1)有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其中3颗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红矮星“TRAPPIST-1”属于( )
A. 恒星B. 行星C. 卫星D. 星云
9. 红矮星“TRAPPIST-1”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10. 材料中所说的“宜居带”具有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依据可能是( )
A. 有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B. 体积质量适中,可形成大气层
C.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D. 与恒星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8. A 9. C 10. D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4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TRAPPIST-1)有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星绕着恒星公转,红矮星“TRAPPIST-1”属于恒星,A正确,B错误;卫星绕着行星公转,C错误;星云是看上去模糊一片的云状物质,没有行星绕转,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红矮星“TRAPPIST-1”是恒星,距地球40光年,应在①地月系和②太阳系之外,AB错误;红矮星“TRAPPIST-1”距地球40光年,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③银河系,C正确;④是可观测宇宙,红矮星“TRAPPIST-1”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可观测宇宙内,但B选项表述更为精确,排除D。故选C。
【10题详解】
材料中所说的“宜居带”具有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依据可能是根据天文观测,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人类目前探测器不能到达太阳系之外,不能判断该行星有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能形成大气层,AB错误;矿产资源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由于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度弃,形成湖泊。因为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所以称之为牛轭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导致图中河道相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C. 流水沉积D. 地壳下陷
12. 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 减小河流流速B. 减弱洪水灾害C. 增加航运距离D. 增强河道淤积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牛轭湖是由于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形成的,不同的河岸,外力差异不同,图中河道相通的是凹岸,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河道弯曲易使河流流速减小,增加河道淤积,引发洪水灾害。同时增加航运距离。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流水的侵蚀作用。平原地区,河道弯曲时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021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某中学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太阳系等比例地理模型制作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
A. 等待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B. 登陆火星的探测器C. 星际物质
14. 下列天体系统中,包含火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
15. 学生在制作太阳系等比例地理模型过程中,最不需要考虑的要素是( )
A. 空间位置B. 平面近同C. 公转方向
【答案】13. C 14. B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星际物质属于天体,C正确;等待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属于未发射的探测器,不能成为天体,A错误;登陆火星的探测器属于火星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B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包含火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AC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太阳系等比例地理模型制作需要考虑各天体的空间位置,同时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因此学生在制作太阳系等比例地理模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空间位置和 平面近同,AB不符题意;模型的制作不需要考虑公转的方向,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是否为天体有两个依据: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否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如它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则不是天体。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7. 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 )
A.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 阴雨天气较少
C. 白昼时间较长D. 海拔较高
18. 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
A. 大气逆辐射强B. 地面辐射弱C. 大气污染重D. 气压较高
【答案】16. B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我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太阳能最低,故可知④为成都,③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北京,故为①为昆明,②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昆明,④为成都,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昆明,是因为与昆明相比,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C正确。昆明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A错误。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误。昆明的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①为昆明,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可能是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引起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结合地图,准确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汶川县锄头沟地处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流域内沟谷深切,断裂发育,多地震。最大高差2952米,流域面积21.7平方千米,年降水量526.3毫米,是汶川强震区最为严重的泥石流沟道之一。2008年"5·12"地震后,建设的沟道拦挡工程历经多次冲毁-重建-清淤,于2019年初完全竣工,2020年再次清淤。2013年7月、2014年7月和2019年8月锄头沟流域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泥石流。下图示意锄头沟流域水系,表为2007—2021年泥石流物源面积变化趋势统计。
(1)比较2007-2021年锄头沟坡面物源与沟道物源面积变化趋势的差异。
(2)推测震后三次泥石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说明理由。
【答案】(1)坡面物源面积表现出激增-缓减的趋势;沟道物源面积表现出激增-缓增-减少-增加的趋势。
(2)2019年8月发生的泥石流(或第三次泥石流)。
理由:2013年和2014年流域内坡面物源面积均呈负增长,沟道物源面积均呈正增长,表明部分坡面物源补充沟道物源,使沟道物源量增加;同时沟道拦挡工程尚未完工,拦挡作用不明显,但沟道物源增加,说明两次泥石流规模较小,冲刷、搬运能力弱
2019年流域内坡面物源面积和沟道面积均呈负增长,表明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经坡面径流、水流和泥石流的冲刷-挟带作用冲出谷口,使流域内的总物源量急剧减少;沟道防护工程已经完工,拦挡作用明显,但沟道物源仍然减少,说明此次泥石流规模大,冲刷、搬运能力强。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四川省汶川县锄头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主要结合坡面物源面积和沟道物源面积的变化进行总结。由表可知:坡面物源面积在2007年—2008年急剧变大,2008年—2021年缓慢减少,因而表现出激增—缓减的趋势;沟道物源面积在2007年—2008年急剧增加,2008年—2014年缓慢增加,2014年—2019年缓慢减少,2019年—2021年缓慢增加,因而表现出激增—缓增—减少—增加的趋势。
【小问2详解】
主要结合坡面物源面积和沟道物源面积的增长率变化、沟道工程建设状况及拦挡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由表图可知:2013年和2014年流域内坡面物源面积均呈负增长,沟道物源面积均呈正增长,表明部分坡面物源补充沟道物源,使沟道物源量增加;同时由材料可知:2008年“5·12”地震后,建设的沟道拦挡工程历经多次冲毁—重建—清淤,于2019年初完全竣工。说明在此时沟道拦挡工程尚未完工,拦挡作用不明显,但沟道物源增加,说明两次泥石流规模较小,冲刷、搬运能力较弱,使物源保留在沟道中。由表可知:2019年流域内坡面物源面积和沟道物源面积均呈负增长,表明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经坡面径流、水流和泥石流的冲刷—挟带作用冲出谷口,使流域内的总物源量急剧减少;与此同时沟道防护工程已经完工,拦挡作用明显,但沟道物源仍然减少,说明此次泥石流规模大,冲刷、搬运能力强,将沟道中的物源带出该流域。因此可以判断三次泥石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为第三次。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一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
(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3)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小问1详解】
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
【小问2详解】
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小问3详解】
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
【点睛】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丛、峰林、孤峰等(如下图所示),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
(1)简析西南地区地表石灰岩广布的地质条件。
(2)与西南地区相比,简析我国东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少的可能原因。
(3)根据流水溶蚀程度,判断该地峰丛、峰林和孤峰中石灰岩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西南地区曾经为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利于石灰岩形成;后来地壳抬升,西南地区由海洋变为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石灰岩广布。
(2)东北地区石灰岩分布较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雨季较短,降水量较少,喀斯特地貌发育不明显。
(3)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由材料可知,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由此可知,西南地区曾经为温暖的浅海环境,而且地壳稳定,经沉积作用形成了石灰岩;后来西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石灰岩广布。
(2)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与西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石灰岩分布少;降水量较少,地形较为平坦,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再加上气温较低,流水的溶蚀作用较弱,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从而导致喀斯特地貌分布少。
(3)喀斯特地貌由流水对石灰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石灰岩出露地表的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流水的溶蚀作用越强烈。读图可知,孤峰基部为非可溶性岩石,说明受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较薄,说明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说明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因此峰丛、峰林和孤峰中石灰岩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点睛】
2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溢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
(3)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位于沙山底部”可知,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是固定沙山,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由图可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沙山西北坡缓,是迎风坡,东南坡坡陡,是背风坡。说明当地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偏西风)。
【小问2详解】
沙山是风力沉积(堆积)地貌,可从沙源、风力大小、沉积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可知,当地气候干旱,沙源丰富;该地位于内蒙西部,气候干旱,风力强盛,携带大量风沙;由材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钙质胶结层和“华及钙质胶结层位于沙山底部,成为沙山的内核”可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阻挡风沙,风沙在此沉积,由材料“沙山内部水汽蒸发,比较潮湿”可知,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小问3详解】
沙粒粒径的大小和风速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该题的关键是分析不同位置风力的大小。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年份
坡面物源面积(km²)
增长率(%)
沟道物源面积(km²)
增长率(%)
2007
0.245
--
0.178
--
2008
6.88
2708.00
0.62
248.30
2013
5.17
-24.90
0.82
32.20
2014
4.88
-5.60
0.86
4.8
2019
3.33
-31.80
0.73
-15.10
2021
2.04
-38.70
0.99
35.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