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A. “尽地力之教”
B. “兼爱”“非攻”
C. “为政以德”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尽地力之教”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2. 汉武帝时全国郡国增至100多个,有必要建立监察郡国的制度。为此汉武帝实行了( )
A. 推恩令B. 中朝制度
C. 察举制D. 刺史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汉武帝认为“有必要建立监察郡国制度”,涉及到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郡国,D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中朝制度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 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独断性和随意性体现在皇帝独裁等方面,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下列记载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A. 禹建立夏朝B. 秦始皇焚书坑儒
C. 蔡伦改进造纸术D. 汉景帝削藩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ABC项均在《史记》的记载范围,不符合题意;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不在《史记》的记载范围,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5. 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 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C.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D. 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D
【解析】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关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6. 东晋时,“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朝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表明( )
A. 民族交融淡化了家世门第B. 门阀政治在逐渐走向衰落
C. 科举制成为唯一选官制度D. 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变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和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东晋选官和婚姻看重家世,唐朝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项正确;材料是说选官和婚姻的变化,且民族交融和淡化家世门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成为唯一选官制度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平民政治是强调普通民众的参与和决策权,反对精英统治和特权阶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D. 南方地区战乱较少和政局稳定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有大量人口迁入,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的农具,排除A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
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9. 陈寅恪先生指出:“进士科虽然设立于隋朝,但是……至玄宗时期,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入仕途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唐玄宗( )
A. 始设进士科B. 增加考试科目法
C. 首创武举和殿试D. 任高官主持考试
【答案】D
【解析】
根据“进士科虽然设立于隋朝,但是……至玄宗时期,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入仕途径。”可得出唐玄宗时期任高官主持考试,重视科举制度,也反映出科举正式成为官方认证的入仕途径,D项正确;A项是在隋朝,排除A项;B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是在武则天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 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D. 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得到了史学家的认可,B项正确;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肯定主要是依据她的功绩,而不是因为她是女皇,A项排除;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属于她的功绩,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的重要功绩,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故选B项。
11.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①空海长安求法 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③遣唐使来华 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空海长安求法、遣唐使来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都是周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的表现,故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玄奘、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国学习外来文化的表现,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从宫内迁至外朝,成为正规性名副其实的最高政府机构。魏晋又设中书省,掌机要、政令,因权大,故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牵制之。迨至隋唐,正式形成最高政府机关三省分权制。三省分权制形成的实质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专制皇权D. 不断扩大相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明皇帝分散相权的措施,实质是加强皇权,C项正确;分散相权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散相权之后,可能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准确;不是扩大相权而是削弱相权,D项错误。故选C项。
13.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
A. 扩大收税对象B. 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 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D.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正确;ABC项与两税法有关,排除。故选D项。
14.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这是封建社会,两税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A项排除;两税法改革不能促进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C项排除;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对户籍没有严格的控制,排除D项。故B项正确。
15.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往往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民政、财政。宋初使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的措施是
A. 设置诸路转运司B. 派文官出任知州
C. 将地方部队编入禁军D.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答案】B
【解析】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戒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地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并派遣文臣担任知州,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故B项正确;设置诸路转运司是为了控制地方财政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将地方部队编入禁军是为了收地方军权,故C项不符合题意;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16. 《史记》所记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今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再次广州,再次泉州、益州,最后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B. 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
C. 城市经济职能为主D. 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
材料显示从汉朝到唐朝主要城市布局的发展,从以北方为主发展到南方城市数量大增,这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高,故答案为B项;汉唐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A项;古代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但远不能说经济职能成为城市主要职能,排除C项;D项是西汉的特点,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故选B项。
17. 宋代政府将佃农专门注籍为客户,既在原则上保证其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又将其与有“常产”的主户区别对待。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C. 土地兼并的加剧D. 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朝廷都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但又有主户和客户之别,原因是宋代实行不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中主户和佃农(客户)的区别,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是其当时的政策所致,排除B项;材料中的主户和客户之别,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这说明宋代儒学
A. 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B. 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 趋于社会化和世俗化D. 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这说明儒家思想更多的趋于社会化设世俗化,C项正确;僵化教条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汉武帝及以后,儒家就确立了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士大夫阶层而非市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辽史·百官志一》中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部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知,辽朝的制度建设特点是( )
A. 崇文抑武B. 因俗而治
C. 中央集权D. 兵农合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得出因俗而治,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关系,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兵农合一指的是百姓既当兵又从事农业生产,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21题21分,22题19分,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众多城市均有大小不等的市场。最大的都市是长安,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陌。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商品流通不限于内地的州县,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夜生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西汉,宋代商业的发展。
【答案】(1)表现:市场建在城里的固定区域,与居民区、作坊区分开;市场交易有固定的时间;中外贸易频繁;长安商业繁荣;政府设大鸿胪管理商务。(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发展:坊市之分已被打破;夜市出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与边地互市交易频繁;海外贸易发达;纸币的出现及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表现:据材料“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可知,市场建在城里的固定区域;据材料“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可知,与居民区、作坊区分开,市场交易有固定的时间;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可知,中外贸易频繁,长安商业繁荣,政府设大鸿胪管理商务。
【小问2】
本题是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坊市之分已被打破,晓市、夜市繁荣;据材料“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据材料“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可知,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据材料“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可知,与边地互市交易频繁;据材料“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可知,海外贸易发达;据材料“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可知,纸币的出现及发展。
22. 水运与国运的关联,贯穿起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龙山文化时代的文明遗址图
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的分布特点,列举该时代黄河流域一则文明遗址及其代表性器物。
(2)阅读材料二,以“水运与国运”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1)分布:文明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文明遗址大都围绕着河流;中原核心区逐渐形成(或多元一体趋势)。
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代表性器物:黑陶。
(2)示例:
水运起伏影响国运兴衰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历代封建政府重视水利兴修,以保障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尤其是秦国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使秦国实力强大,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沟通了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但是水利兴修,徭役征发也要从国家综合国力水平出发,隋炀帝自恃强大,通运河、大兴土木,过度征发徭役,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综上所述,水利兴修得当与否,影响国家兴亡,国家在进行政策和制度调整时应综合考量。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分布:据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图可知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数量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阔地区;文明遗址大都围绕着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文明遗址以中原地区分布最集中,体现中原核心区逐渐形成;文明遗址分布范围广阔但具有某些相似的特点,体现了多元一体趋势。遗址:根据所学,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 代表性器物:根据所学,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
【小问2】
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但也因为增加民众负担,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表明水运起伏影响国运兴衰。可以此为题,列举中国历史上水利建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王朝兴衰的例子加以论证。首先论述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的背景和原因。接着列举相关例子,如秦国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使秦国实力强大,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为加重民众负担,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沟通了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从而得出兴修水利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便利交通运输、加强地方控制,但如果政策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总结:水利兴修得当与否,影响国家兴亡,国家在进行政策和制度调整时应综合考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