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梳理,共8页。
八下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梳理一、《石壕吏》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岳》、《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石壕吏》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刻画了差吏强行征兵的凶残、霸道,暗示战事紧张。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达了什么?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了差役的蛮横、凶狠的形象以及老妇的悲愤和凄苦,表达了诗人对差役的憎恶,对老妇的同情。3.“妇啼一何苦”,“苦”体现在哪里?(1)丧子之苦 (战争惨烈):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2)困窘之苦 (家境贫寒):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3)应征之苦 (被逼服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4.老妇自请服役的原因:(1)保全儿媳、孙子、丈夫。(2)为国担当。5.主旨思想: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行径的不满。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常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其特点是:朗朗上口、音节、格律自由、富于变化、顿挫相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默写:1.本文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3.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在本诗中用:“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种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阴沉暗淡的天气氛围,烘托出诗人愁惨的心境。5.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诗句鉴赏:1. 请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第二段:群童偷茅,诗人叹息。第三段:秋雨漏屋,彻夜难眠。第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2.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秋风声势之盛,卷走屋上茅草,突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3.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刻画了风吹茅草的情状,突出了秋风迅猛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4.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5.第二段中的“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一叹天公毁屋无情;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恶劣天气)并渲染出特定的(暗淡愁惨压抑)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做铺垫,写诗人(博大宽广)的伟大胸襟蓄势。7. 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抒发的情感。诗人由己及人,由家到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8.体会“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抒发的情感。 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9.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兼怀天下的博大胸襟三、《卖炭翁》文学常识《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白居易( 772 ~ 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 ” 和“诗王 ” 之称。 和元稹并 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默写: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句鉴赏: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在全文的作用?内容:交代人物及其生活背景,暗示卖炭翁的生活艰辛、境况悲惨。结构:为后文写其悲惨、无奈,表现“宫使”蛮横、残暴作铺垫。2.从描写角度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3.赏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其生活艰辛、境况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引发思考。4.赏析: 晓驾炭车辗冰辙 。辗: 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 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从侧面反映出了卖炭翁的辛劳、 疲累。 5.赏析:“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 ”“称 ”“叱 ”“牵 ” 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 生动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痛恨。6. 对比: (1)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真切地反映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2)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的艰辛与宫吏的残酷掠夺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痛恨。 (3)“一车炭, 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 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7. 肖像、 动作、 心理描写: 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遭遇, 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1)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动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3)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8. 思想感情 诗歌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痛恨。一、《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目解说:题,写上,题写。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赏析: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宁静清幽。颔联:曲(qū)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赏析: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曲”“幽”表现了禅院内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颈联:山光悦鸟性,潭(tán)影空人心。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1.描绘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现的画面。颈联描绘的是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山中的自然景观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美丽动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欢鸣;潭水清澈,水面倒映着天空和自己的影子,心中杂念顿时消除。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本句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悦”字的意思是愉悦,既指鸟儿的欢愉,也指诗人自己的喜悦。“空”意为:空灵,使……空,这里一方面写出了后禅院环境的清幽,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诗人尘世杂念全消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尾联:万籁(lài)此都(dōu)寂,但余钟磬(qìng)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赏析:尾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消失了,山野当中只回荡着钟磬之音,这衬托了后禅院的幽静,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怀和对佛门清净的向往。二、《送友人》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主旨:这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描写了青翠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及嘶鸣的“班马”等,刻画了寥廓秀丽的送别场景,渲染了情深意浓的气氛,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意。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赏析: ①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②“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③“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péng)万里征翻译: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赏析:颔联借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表现友人漂泊无定。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切。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翻译: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赏析:对仗十分工整,情景交融,巧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似不忍离开,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尾联: 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翻译: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赏析:尾联情意更深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诗人和友人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旨探究:本词描写了作者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翻译:弯弯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赏析:环境描写 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通过描绘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寂静清冷的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piāo)缈(miǎo)孤鸿影。翻译: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赏析:一个“孤”字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诗人所处的情境,被贬黄州,远离朝廷,恰似那离群的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g)。翻译: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赏析: “惊起却回头”写出了作者劫后余生的一种心悸。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翻译: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赏析:词人用象征手法,托物写怀。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四、《卜算子·咏梅》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豪放派词人。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赏析:此二句直白而开宗明义地交代了“梅”的“住所”和孤苦的“身世”。。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赏析:上片通过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意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ù)。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赏析:作者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尽艰辛,但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立志报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