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金太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金太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年3月23日,太阳爆发X1.1级耀斑,并引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3月25日地球发生特大地磁暴,出现极光现象,在我国黑龙江漠河等地,人们拍摄到了清晰的极光。图示意太阳大气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 耀斑发生在( )
A. ①—光球层B. ②—色球层
C. ③—日冕层D. ③—光球层
2. 下列关于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太阳黑子的数量大量减少B. 导致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
C. 可导致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D. 地球中低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故选B。
【2题详解】
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影响,即太阳活动的影响,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多,B正确;太阳活动具有相关性,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增多,太阳黑子数增多,且黑子数量变化不是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带来的影响,A错误;太阳活动增强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C错误;使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通常以地磁指数来表征地磁暴的大小。地磁暴是太阳风高速等离子体到达地球空间后,引发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全球空间环境扰动事件。
埃迪卡拉生物群因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前寒武纪晚期的庞德砂岩而得名,是已知最古老的具有复杂体型结构的软躯体生物组合,主要生活在5.75亿年前至5.41亿年前的海洋中。多数学者认为,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前的一次适应性辐射,是为了适应元古宙时期的低氧环境。完成下面小题。
3.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前的一次适应性辐射,可以看成是两种生物演化的中间过程,这两种生物演化最可能是( )
A. 蓝藻—鱼类B. 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
C.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 真核生物—无脊椎动物
4. 埃迪卡拉生物群活跃时期( )
A. 联合古陆已经形成B.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 铁、金等矿藏已经形成D. 喜马拉雅山正在隆起
5. 元古宙末期,地球大气氧含量逐渐提高,得益于( )
A. 彗星撞地球B. 真核生物大爆发C. 蓝藻大爆发D. 陆生植物大爆发
【答案】3. D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埃迪卡拉生物群活跃于前寒武纪晚期,且具有复杂体型结构,最可能是由真核生物向无脊椎动物演化的中间过渡生物,D正确;蓝藻向鱼类演化的中间生物应为无脊椎动物,A错误;两栖类动物到爬行类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生物,B错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之间没有过渡生物,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埃迪卡拉生物群活跃于前寒武纪晚期,铁、金等大量矿藏已经形成,C正确;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三叠纪,B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元古宙末期,蓝藻大爆发,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使得地球大气氧含量提高,C正确;彗星撞地球、真核生物大爆发、陆生植物大爆发都不是元古宙末期地球大气氧含量增加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生命的演化确实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的生命形式主要是简单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古细菌,这些微生物在海洋中诞生,并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逐渐进化成更复杂的生物。
当地时间2024年9月8日1l时39分,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小张同学推测,此次地震震源一定位于地壳。图1为此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图2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地震波从地幔向外传输经过莫霍界面时,地震波的波速会( )
A. 一直减慢B. 一直加快C. 先加快.后减慢D. 先减慢,后加快
7. 地震发生时,能顺利到达甲海域表面的地震波是( )
A. a波B. b波C. a波和b波D. 二者均不能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a为横波,b为纵波,莫霍界面位于地下约17km左右,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震波从地幔向外传输经过莫霍界面时,地震波的波速一直减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海上只能感受到纵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如图示意某种河流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形成图中甲、乙地貌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流水堆积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C. 流水堆积作用流水堆积作用D. 流水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9. 多级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 地壳间歇性抬升B. 地壳一直保持稳定
C 地壳间歇性下降D. 河道河床不断加宽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甲地为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中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地区间歇性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形成新的河漫滩,这样反复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图中河流阶地应为地层间歇性抬升,A正确C错误。地壳一直稳定的话形成V型谷或槽型谷。不会形成河流阶地,B错误。河道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型谷或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A。
【点睛】构造阶地指在倾斜较陡或在均匀倾斜岩层里的一段局部的、阶状的平化地段,它们由在上面的一个向斜弯曲以及紧跟在下面的一个背斜弯曲所组成。为下伏岩层的构造所控制的阶状地形;尤指在层理水平的建造中,位于坚硬岩层之上的软弱岩层,由于迅速侵蚀而产生的阶地。一片区域性倾斜岩层范围内的一段局部水平岩层。
蘑菇岩为呈蘑菇状的岩石产状形态,受盛行风的作用,蘑菇岩顶部迎风侧岩石和背风侧岩石的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蘑菇岩地貌最可能分布于我国( )
A. 四川盆地B. 华北平原C. 天山南麓D. 东南丘陵
11. 有利于蘑菇岩形成的条件是( )
①风力强劲,风向稳定性好②顶部岩石硬度小,底部岩石硬度大
③岩层均为垂直层理结构④岩石突兀高度较高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2. 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
A. 西北风B. 东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
【答案】10. C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蘑菇岩一般形成于风力强度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AC错误;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区,降水条件较好,也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B错误;天山南麓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易形成蘑菇岩地貌,C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风向稳定,且风力强劲,岩石易受稳定的磨蚀和吹蚀作用,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①正确;岩石顶部硬度偏大,下部硬度偏小,相同风力侵蚀条件下,上部岩石侵蚀速率慢,下部岩石侵蚀速率快,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②错误;顶部岩层呈水平层理,利于风力侵蚀成水平产状的岩石结构,③错误;岩石与周边高度相差大,突兀高,更易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磨蚀作用,形成蘑菇岩地貌,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受风向影响,蘑菇岩地貌的迎风侧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背风侧风的侵蚀弱,因此迎风侧面积小,背风侧面积大。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该地西北侧应是迎风侧,即盛行风向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主要的外力地貌的类型:1、流水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丹霞地貌;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3、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沙滩;4、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冰蚀湖、峡湾、角峰、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等。
小平岛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海岸的旅顺南路发端处,由高低起伏的南山和北山环抱而成,基岩海岸发育,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力强劲。小平岛东南端海蚀崖、岬角众多,发育有众多的海岸象鼻山景观。如图为小平岛局部海岸象鼻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小平岛象鼻山地貌景观发育典型的条件有( )
①基岩海岸发育 ②岬角地貌多 ③地势起伏小 ④离岸风强劲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4. 图中小平岛象鼻山地貌景观下一个阶段将演化为( )
A. 海蚀崖B. 海蚀平台C. 海蚀穴D. 海蚀柱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小平岛象鼻山是由于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基岩海岸发育,海水侵蚀作用强,①正确;岬角地貌多,海水侵蚀作用强,②正确;地势起伏小,海水侵蚀作用弱,③错误;离岸风强劲,不利于海水侵蚀,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形成象鼻山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差异侵蚀,导致洞顶岩层易被侵蚀,而形成象鼻山,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洞顶进一步被侵蚀,洞顶会发生坍塌,坍塌后形成海蚀柱,D正确;洞顶坍塌后形成一个独立的立柱,不是崖壁、洞穴、平台,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形成海积地貌,如沙滩、潟湖等。
冰碛垄为受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下图为青藏高原波堆藏布江林琼村段河谷现代地貌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中的冰碛垄( )
A. M1冰碛垄形成时期最晚B. 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C. 受冰川消融作用影响D. 堆积物质分选性较好
16. 根据冰碛垄空间分布特点,说明该地气候( )
A. 在持续变暖B. 在持续变冷
C. 先变冷,后变暖D. 先变暖,后变冷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材料中提出,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从图中可以看出,M2冰碛垄覆盖在M3冰碛垄之上,M1冰碛垄又覆盖在M2冰碛垄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碛物堆积过程中,新的堆积物会覆盖在旧的堆积物之上,因此M3冰碛垄先形成,M2冰碛垄后形成,M1冰碛垄最晚形成,A正确;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受气候变冷,冰川前缘继续向低海拔地区前进,C错误;冰川堆积物的分选性差,D错误。A正确。
【16题详解】
根据冰碛垄的空间分布特点,冰川不断向低海拔的地方推进,说明气候先变冷,而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冰碛垄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形成湖相沉积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冰盛期,古冰川前缘移动到该段河谷;冰消期冰川消融,高大的冰碛垄堵塞河谷;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发育,在冰碛垄处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河流挟带泥沙在湖底堆积,形成湖相沉积地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我国成功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后,2024年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天问三号总设计师透露,我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在2028年前后完成两次发射任务,已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并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下图示意火星表面,下表示意火星与地球的部分数据比较。
(1)火星表面有很多深浅不一的环形坑,试说明原因。
(2)结合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火星成为地月系外生命探测目标的原因。
(3)地球和火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公转运动,简述二者共同的公转轨道特征。
【答案】(1)火星距离小行星带较近,受外来天体撞击概率较高;火星大气密度小,对外来天体的阻力较小;火星地表外力作用较弱,环形坑保存时间长。
(2)火星距离地球较近,方便探测;与太阳距离较适中,表面温度与地球最接近;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昼夜温差较小;火星上有一定的大气,可能适合生物呼吸等。
(3)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火星的相关资料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天体、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天体公转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因为火星距离小行星带较近,因此容易受到天体的撞击;根据图表可知,火星大气密度较小,对天体的阻力较小,摩擦也较小,大气对地面的保护程度弱;火星大气密度小,因此外力作用不明显,环形坑的保存时间长。
【小问2详解】
火星距离地球较近,有利于探测;火星与太阳距离较适中,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与地球最接近;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与地球接近,适当的自转周期使火星的昼夜温差较小;火星上虽然大气密度小,但是有一定的大气,可能适合生物呼吸。
【小问3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的平面倾斜角度较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运转,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的形状近似圆形,有近圆性的特征。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三面包围之中,是西北地区较大的绿洲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下图示意民勤绿洲周边地理事物分布及绿洲所在地剖面。
(1)民勤绿洲所在区的地貌为____,促使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
(2)说出民勤绿洲区堆积物质粒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3)指出绿洲所在地剖面图中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 ①. 洪积扇 ②. 流水堆积
(2)特征:由扇顶至扇缘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原因:流水堆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粒径较大、较重的物质先堆积,粒径较小、较轻的物质后堆积;随着河流流速变慢,流量变小,扇缘带堆积物质粒径变小。
(3)主要分布区:扇缘带。
理由:地形平坦,农业耕作便利;堆积土层粒径小,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埋藏浅,灌溉水源充足。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民勤绿洲为材料,涉及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民勤绿洲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出,形成的地貌为山前洪积扇,促使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堆积(流水沉积)。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民勤绿洲堆积物的分布特征:由扇顶的砾石至扇缘的黏土,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原因:流水堆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河流流出出山口出,动能较充足,粒径较大、较重的物质先堆积,粒径较小、较轻的物质后堆积;随着河流的进入开阔的平地,河流流速变慢,流量变小,扇缘带堆积物质粒径变小。
【小问3详解】
主要分布区:洪积扇的扇缘带。理由:地形平坦开阔,农业耕作便利;堆积土层粒径小,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埋藏浅,灌溉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灌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处喀斯特景观图。
(1)指出甲、乙、丙的地貌名称。
(2)结合材料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石柱、石笋、石钟乳。
(2)有大量可溶性岩石和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和流动性;温暖湿润的气候。
(3)有利影响:风光秀美, 可以发展农旅产业。
不利影响:地势起伏较大,可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田灌溉;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方某处喀斯特景观图为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是溶洞中钟乳石向下伸长、与对应的石笋相连接所形成的碳酸钙柱体,是石柱;乙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石笋;丙是位于溶洞洞顶的尖锥体,是石钟乳。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喀斯特地貌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石灰岩广布,岩石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较多;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水的流动性较好,溶蚀能力较强;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水中酸物质较多,溶蚀能力较强。
【小问3详解】
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风光秀丽,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适宜发展农旅产业。
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对外交通不便;地势起伏,导致耕地面积狭小,农业规模较小;岩石透水性较强,裂隙发育,地表水难以贮存,不利于农业灌溉;土壤侵蚀作用强烈,土壤浅薄,肥力较低,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严重,不适宜农业发展等。
行星
大气密度
自转周期
表面平均温度
地球
5.52g/cm3
23时56分4秒
15℃
火星
3.95g/cm3
24时37分
-2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河北隆尧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金太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