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生物基础练习课件多份
2025届高考生物基础练习第十章 第1节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基础练习第十章 第1节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子叶,能力强,范围大,情境应用,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的变化,ABD,营养物质缺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64 种群的数量特征
&1&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1.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了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导致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了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 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为什么一般不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进行调查?
提示 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是否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提示 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4.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提示 会。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适宜数量的样方即可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变式1 种群密度的调查
1.[链接人教版选必2 P2正文]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抽样检测法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应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解析】对于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提醒】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中黑光灯诱捕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都是估算法,不能准确反映种群密度。)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对其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应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D错误。
2.[链接人教版选必2 P3正文,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B.77只/公顷C.83只/公顷D.88只/公顷
3.[链接人教版选必2 P5探究·实践]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4.[链接人教版选必2 P6生物科技进展,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解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个体,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这些方法就不适用了,本题中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故A、C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
高考风向注重新技术的运用种群密度的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该题以运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某些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情境,考查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野生动物保护等知识,该题在渗透生态学思想的同时,注重融入新科技,令人眼前一亮。
5.[链接苏教版选必2P5积极思维]兴趣小组在模拟估算一片农田中鼠的数量时,从混装了若干黄豆、绿豆、红豆、豌豆的大广口瓶中随机取出1勺豆,分别统计其中每种豆的数量,然后做上标记后,放回瓶中振荡摇匀。再次从瓶中随机取出1勺豆,分别统计其中每种豆的数量及被标记的豆的数量,估算出每种豆的数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种豆模拟的是一个种群,四种豆模拟的是一个群落B.做好标记的豆放回后摇匀可使各种豆数量的估算结果更准确C.四种豆之间大小、颜色的差异性对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不大D.如果已知一种豆的数量,仅取样一次也能完成对其他豆的数量的估算
【解析】每种豆模拟的是一个种群,四种豆模拟的是四个种群,(【关键】明确不同品种的豆表示不同的种群。)不能模拟一个群落,A错误。做好标记的豆放回后摇匀可使各种豆数量的估算结果更准确,B正确。因为是单独估算每种豆的数目,所以四种豆之间大小、颜色的差异性对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不大,C正确。如果已知一种豆的数量,可将其视为已标记个体,仅取样一次便能完成对其他豆的数量的估算,D正确。
变式2 种群的数量特征
6.[链接人教版选必2 P3~P4正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某岛屿上释放经绝育后的雄蚊,可提高子代蚊子的出生率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物种种群密度的因素D.出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医疗技术进步等原因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
【解析】在某岛屿上释放经绝育后的雄蚊,会使子代蚊子的出生率降低,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C正确;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医疗技术进步等,D正确。
必备知识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期,种群密度一般会变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相对稳定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会保持相对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期,种群密度一般会变小。
8.[链接人教版选必2 P4正文]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种群在5到10月间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知识点65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2)“
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科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 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2.依据图示如何理解
3.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为了获得最大日捕鱼量呢?
变式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变式2 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
A.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加快B.大草履虫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C.第3天大草履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大草履虫的数量将保持在375个,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A错误。大草履虫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B正确。
5.[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0正文、P12科学家的故事]马世骏院士是蜚声中外的生态学家,他提出从系统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来防治蝗灾。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6.[链接人教版选必2 P9正文]种内竞争是指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因为争夺共同资源而进行的竞争。图示为南非帽贝最大长度和生物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南非帽贝的最大长度减小B.南非帽贝种群密度相对值低于400时,因资源充足可大量繁殖且个体较大C.种内竞争既能调节种群数量,也能调节总生物量D.种内竞争使更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利于物种的进化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南非帽贝的最大长度减小,A正确;南非帽贝种群密度相对值低于400时,空间、食物等充足,南非帽贝可大量繁殖,且个体长度较大,B正确;种内竞争使更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有利于物种的进化,D错误。
7.[链接人教版选必2 P7问题探讨、P9正文]如图为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下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
被淘汰的个体数(或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教材实验1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易错攻略 (1)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2)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出培养液,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操作时先放盖玻片,再滴培养液。注意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4)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若长时间封闭培养,菌群数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为什么?重复实验呢?
提示 不需要再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经形成自身前后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平均值。
3.若进一步探究酵母菌培养液的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有无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提示 设计多组含不同量酵母菌培养液(浓度相同)的实验组,分别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酵母菌,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分别定期估测各组试管中酵母菌数量,通过比较各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得出结论。
1.[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1探究·实践](多选)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2.[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1探究·实践]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3.[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1探究·实践]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中,得到下表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解题指导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数量,据此分析作答。
知识点66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变式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6正文,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
2.[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4~P15思考·讨论](多选)如图表示用同样的条件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及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得到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3.[链接人教版选必2 P17思维训练]猎物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的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所示,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28讲 种群及其动态(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单位体积,最基本,个体总数,直接决定,迁入或迁出,各年龄期,雌雄个体,个体较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共46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