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2《祝福》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2《祝福》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12《祝福》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12《祝福》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复习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上一次是逃离夫家,这一次是被赶离夫家,看似不同,其实相同,二者均是由于封建夫权、族权的压迫。
    B.从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中可看出,祥林嫂虽蒙受巨大不幸,但封建守旧势力并不能谅解她的再嫁和再寡。
    C.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把自己的“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祥林嫂生活在一个何等冷漠的环境里!
    D.选文最后一段说明祥林嫂从未对人间抱有幻想,才向人们流露内心的悲哀,现在她息声了,将悲哀收回心底,让它在那里折磨自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的外貌描写与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那段描写形成对比,表明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内心痛苦。
    B.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
    C.选文加点的“照旧”,表明祥林嫂虽知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是“不洁”的,还是按老习惯做事。这为下文写四婶的言语及行为埋下伏笔。
    D.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祥林嫂在这冷漠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3.画横线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狼吃阿毛”的情节,文中反复出现,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8.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9.《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10.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
    1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12.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
    阅读《祝福》(节选),完成各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 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3.对小说中的“我”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B.“我”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
    C.“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D.“我”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
    14.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伙计在回答祥林嫂的问话时的“简捷”与“淡然”,表明他的冷漠。
    B.“我”和“小伙计”都说过“我说不清”,但二者的心理不同。
    C.“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D.末段中“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是“我”的激愤的反语。
    15.①概括出“我”对祥林嫂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
    ②从“我”对祥林嫂的心理变化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小知识分子?
    16.赏析文中画线的词句。
    (1)“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中的“剩”字的妙处。
    (2)简析一下,原句比“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好在哪里。
    17.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目比用“祥林嫂”为题目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①“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②“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8.对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鲁四老爷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结伙劫走了祥林嫂却无人阻拦;“然而”是指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无可厚非。
    B.第①处“可恶”是指祥林嫂被劫走,有损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是指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也情有可原。
    C.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这已使鲁家颜面受损,现在竟然还有脸上门。
    D.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使鲁家从此少了一个得力的女佣,给鲁家的生活带来不便。
    19.鲁四老爷有什么性格特征?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满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祝福》)
    20.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手法?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
    21.你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22.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为题目?这样有什么好处?
    二、选择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 ,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 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镇,饱尝世人的冷嘲热讽、屈辱冷落。她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 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鲁家祭祖时,她 端出供品,四婶的断喝又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于是从此她变得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打细算 热火朝天 试图 急匆匆
    B.精打细算 沸反盈天 企图 兴冲冲
    C.精明强干 热火朝天 企图 急匆匆
    D.精明强干 沸反盈天 试图 兴冲冲
    24.同学乙把学习《祝福》的点滴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下列选项中,分享有误的一项是( )
    A.《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祝福”中的劳作显示了祥林嫂的品质,“祝福”对祥林嫂的排斥则导致其心灵崩溃,走上末路,展示悲剧性。小说以《祝福》为题很是恰切。
    B.《祝福》写祥林嫂整体上采取了插叙的写法。在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设置悬念,有吸引力;在主题上,祝福景象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一句中“空的”“下端开了裂”定语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的凄惨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D.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命运悲惨但不甘心屈从,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摧残进行了抗争,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被社会无情吞噬。
    25.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三、语言表达
    26.《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
    (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
    (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四、小阅读-课内
    27.祥林嫂被绑架回去后,“可恶!”“然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恶的是,暗地里拖走了祥林嫂,有失鲁家体面,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B.卫老婆子可恶,她不该介绍祥林嫂到鲁家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C.可恶的是祥林嫂被拖走了,四婶只得自己作饭,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D.可恶的是祥林嫂,她不该出来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28.“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29.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对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影响?
    五、微写作
    30.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 2.C 3.①人们并没有因为祥林嫂改嫁而改变对她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的鲁镇人看来,女子再嫁是违背封建礼教的,是不被承认的。②音调的“不同”和笑容的“冷冷”,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③人们不仅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反而还鄙薄她的失节再嫁。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这里得到形象的体现。 4.①表明祥林嫂对阿毛之死念念不忘,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②照见了鲁镇一些男女群众麻木愚昧的灵魂。③在结构上,上下勾连,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揭示人性弱点。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为深入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起了铺垫作用。⑥相同内容的反复叙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引起读者深思。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从未对人间抱有幻想”有误。祥林嫂本是对人间抱有幻想的,希望用自己的悲哀换得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祥林嫂虽知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是‘不洁’的”错误。此时祥林嫂并不知道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已不是往日的她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的时候,人们都叫她祥林嫂。祥林嫂被婆家人绑回去之后,又嫁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并生下了阿毛。贺老六和阿毛去世后,祥林嫂又来到了鲁镇,这时人们并没有因为祥林嫂改嫁而改变对她的称呼,而是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说明在当时的鲁镇人看来,女子再嫁是违背封建礼教的,是不被承认的。
    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四叔暗中嘱咐四婶祭祀用的东西不能让祥林嫂沾手。她反复向人们诉说她悲惨的故事,使得人们听得厌烦头痛。所以鲁镇上的人们虽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是音调和先前不同,和她讲话时笑容也冷冷的。音调的“不同”和笑容的“冷冷”,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
    祥林嫂再嫁后,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说明人们对她改嫁并不认可,音调的不同和冷冷的笑容,可以看出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不仅不认可,甚至是鄙薄的。人们反复听祥林嫂诉说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刚开始还能陪出一些眼泪,后来只剩下厌烦,从而可以看出人们并不同情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所以这一句也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这里得到形象的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段和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
    选文开篇祥林嫂就说到阿毛之死,然后文中祥林嫂又对鲁镇上的各种人来诉说阿毛之死,选文的最后说到她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就会说自己的阿毛如果还在的话也这么大了,从而表明祥林嫂对阿毛之死念念不忘,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
    后来,人们一听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就厌烦得头痛,甚至打断她的话。只要有两三岁的小孩子在时,人们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所一通过阿毛的故事可以照见鲁镇一些男女群众麻木愚昧的灵魂。
    阿毛的故事可以会所时贯穿选文始终,从而使上下文情节联系在一起,上下勾连,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
    开篇由为老婆子对四婶讲述阿毛的故事,中间祥林嫂也自爱讲述阿毛的故事,选文结尾鲁镇上的人们也在对着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所以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揭示人性弱点。
    阿毛的去世对祥林嫂来说是沉痛的打击,大家却反复得咀嚼这个故事,由刚开始陪出几滴眼泪到后来的厌烦唾弃,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为深入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起了铺垫作用。
    小说通过对阿毛这一故事的反复叙述,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
    5.B 6.B 7.作者通过柳妈“干枯的小眼睛”一语,揭示了柳妈的年老与贫穷,也反映了她的“精明”。通过祥林嫂“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现了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8.(示例)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她的玩笑使祥林嫂露出了唯一的一次笑容,虽然这笑中含有悲哀;她告诉祥林嫂阴间的情况无非是想让祥林嫂想办法解脱,来生幸福。(或:柳妈是鲁四老爷的帮凶,她幸灾乐祸,她“不耐烦的”盯着别人的伤疤,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她恐吓祥林嫂,使祥林嫂唯一的一点财产和希望化为泡影,加剧了祥林嫂的绝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错误,柳妈是以祥林嫂的悲伤取乐。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B.“运用外貌描写”错误,“恐怖的神色”是神态描写。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可知,柳妈的眼睛小而干枯,“干枯”写出其岁数较大,且家境贫困;“小”“钉住”写出她为人精明,她此时以祥林嫂为乐,可见其为人不够厚道。
    由“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知,祥林嫂在听了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话后,非常忧虑,以致“恐怖”“非常苦闷”,可见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8.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情:由“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知,柳妈看到祥林嫂非常害怕,于是给她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让祥林嫂得到解脱。从中可见对其同情。
    帮凶:由“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可知,柳妈只是在拿祥林嫂取乐,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由“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知,柳妈恐吓祥林嫂,加剧了祥林嫂的死亡。
    学生根据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9.(1)是一个用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2)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然在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妇女形象。
    (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的形象。 10.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11.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表明祥林嫂做乞丐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的事。 12.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她认为再婚是耻辱的事情。她捐门槛是出于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一句话,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解析】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相关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然后抓住关键字,结合这些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大约二十六七”写出祥林嫂还年轻;“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写出此时的祥林嫂遭遇人生困难;“两颊却还是红的”写出她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二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写出此时祥林嫂面丈夫逝世,儿子被狼衔去的生活重压,精神受到严重挫伤,意志开始动摇。
    第三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全白的头发,瘦削不堪不堪的脸,“木刻”似的神态,基本不动的眼珠等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精神已经完全枯竭,如同行尸走肉,“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既写出她物质上的贫乏,也表现她精神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了。
    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句子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相关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然后抓住关键字,结合这些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句子的作用。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祥林嫂的“低眉顺眼”表现了她在丈夫逝世后接受命运的安排呢,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比前文描写更加细致,“泪痕”写其内心的痛苦,“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写其精神受到严重挫伤,意志开始动摇;
    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间或”写其眼珠转动次数极少,“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已经完全麻木,精神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了。
    1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关于语句表达优劣的比较,解答此类题目,应以此句为核心,也要兼顾下文语境,从句子着手,从全局着眼。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句式灵活,整散结合。然后在文章找到具体能反应这些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将“空的”和“下端开了裂”这两个定语置于句末,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碗空,竹竿裂开,正是乞丐的典型特征,表明祥林嫂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就是如此了,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1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合理。
    祥林嫂的死既有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的原因,也有祥林嫂她自身的原因。她逃婚,是因为想要对前夫从一而终,再婚女子就无贞洁可言,是一种耻辱。捐门槛是害怕自己死后“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不知道该给谁,因此,捐门槛,找替身。因此,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13.C 14.C 15.(1)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时,“我”对祥林嫂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当她问我“灵魂有无时”,我又变得悚然;“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不安之中;当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痛苦、惊讶;最后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2)“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16.(1)“剩”既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热情,也表达了我受冷落的感受。(2)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目的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 17.(1)切合中心内容,除了回忆部分,其它事件都是发生在旧历年底人们准备“祝福”的时间内。(2)反衬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有利于突出主题。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认真核对选项,通过分析比对,选出正确的答案。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既是叙述人,又是小说世界中的一个形象。这个叙述人和整个故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存在,看似和整个故事没有关系,但其实关系最紧密,因为在整个鲁镇中,只有他是最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而且他还和小说主人公直接发生了交往,他回答祥林嫂的问话,不能说和祥林嫂的死没有关系。他和整个事件的这种关系,就决定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调,既客观冷静,又满含感情。在客观冷静中,使读者尽量趋近故事本身,了解故事的真实原委;而不动声色的同情之中,使整个故事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事件的叙述,而是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所以“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A项,“‘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表述错误。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与事件,不是真人真事。
    B项,“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我”虽然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小说当中的人物也是源于生活,所以“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
    D项,“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表述错误。“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表述错误。“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并没有不耐烦,表现的是他对祥林嫂的死的冷漠。
    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找到关键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得出答案。然后再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开始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时,“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说明“我”是很关注祥林嫂的,“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说明“我”心中有一个祥林嫂该是怎么样的设想,可惜设想和现实反差太大,大到让他难以接受。而且最为有力的地方是,“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说明“我”对祥林嫂有很深的理解和同情,深知他内心的痛苦,而现在自己了解的这么一个人,已经没有人的一丝气息,只像一个木偶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由此祥林嫂木刻般的呆滞神情,对每个人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无数的问号由此而生。最后总结的一句话:“她分明已经纯粹是一个乞丐了”,表明在“我”观察祥林嫂外貌的同时,内心也在思考祥林嫂的命运。同时对她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高潮出现在和祥林嫂的问答中,“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中,说,未必带来预想的效果;不说,更不能接受良心的谴责。最终的办法,他只能采取含糊的态度对仓促应付,但是在这种含糊的应付之后,是他更为激烈的心理斗争。他首先想到自己的答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在这种担忧中,其实更为可怕的是他心里的不安,起初逃往四叔家里时“心里很不安逸”,到后来,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之后,“我”开始以激愤之词,既为祥林嫂的死找解脱理由,也为自己的良知所带来的痛苦找解脱的理由,因此“我”“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而由此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1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中词句的能力。鉴赏小说中的关键词,可以首先解释该词语,然后把该词语放到句子中理解句中含义,最后分析该词语的作用。鉴赏小说中的句子,首先指出句子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作用与表达效果。
    第一个句子中的“剩”表明我因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所以我不受喜欢,虽然是客人身份,但被冷落。“剩”在这里,一是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感兴趣,二是表达了我本身受冷落的感受。三是表达了主客之间兴趣话题的矛盾,也表现出二人思想性格的矛盾。
    (2)我们将原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做一定的修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我们会看到这两句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虽然两句话的意思没有变,但是两句话所含的情态和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一句话将修饰词的后置,说“我”不但在用眼睛看,而且还在用心想;而修改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只是一种客观的看,而没有心的想。而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则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包含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理解和同情。这里面既包含了对祥林嫂的同情,也包含了对自己的一种未必明言的自责。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文章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意图等有关,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剖析标题本身的特点、内涵及其与正文、作品主题等的联系。关于文章题目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以“祝福”为题,一是紧扣故事情节。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祝福,故事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二是反衬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祥林嫂死于“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有力揭示社会吃人本质。
    18.C 19.①保守:虽然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但他还是认为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合乎情理,可见其保守。②自私:祥林嫂被劫,他只是为此举使自家体面受损而感到愤怒;而当卫老婆子表示再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时,他关心的只是卫老婆子是否真能再找到像祥林嫂那样一个得力的女佣。
    【解析】1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第①处“可恶”的自然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的行为伤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站在封建立场的角度讲婆婆抓回逃走的媳妇又合情合理。
    A项,“第①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结伙劫走了祥林嫂却无人阻拦”错误,“可恶”的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的行为伤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
    B项,第①处“‘然而’是指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也情有可原”错误,“然而”是指站在封建立场的角度讲婆婆抓回逃走的媳妇合情合理。
    第②处“可恶”的意思从后文四婶对卫老婆子的话中便可知,鲁四老爷见卫老婆子又来,想起之前卫老婆子的行为--先推荐祥林嫂来他家做工,后又联合祥林嫂婆家把人劫走,实在是丢尽了鲁四老爷一家人的颜面,因此鲁四老爷恨卫老婆子,说他“可恶”。
    C项,联系下文四婶的话,便不难理解。“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这已使鲁家颜面受损。
    D项,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使鲁家从此少了一个得力的女佣,给鲁家的生活带来不便”错误,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使鲁家颜面受损。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合伙劫走了祥林嫂后,从四叔的反应只说了“‘可恶!然而……。’”可以看出,四叔认为祥林嫂的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合乎封建礼法的,可见他的思想是保守的;祥林嫂被劫,他只是为自家体面受损而愤怒。而当卫老婆子来赔罪,“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由此可见,四叔只是关心能否找到一个得力的女佣,他是非常自私、冷酷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0.神态描写。①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②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③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④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21.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朴实,富有抗争精神,但因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毒害,虽然不断抗争,但最终被社会所吞没。 22.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通过这个标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解析】2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做这种题需要首先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从大类上讲,人物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为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本题要求答出描写祥林嫂的主要手法。先要在文本中找到描写祥林嫂的句子,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判断。“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总是瞪着眼睛”“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等都是神态描写,占篇幅很大,虽然也有语言描写,但根据题干“主要采用”的要求,应答神态描写。
    21.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首先判断祥林嫂的身份地位,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捐门槛”的行为她被封建礼教的严重毒害,也能看出她不甘于接受自己悲惨命运的抗争;“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可见其勤劳朴实;“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可见不与人争吵的善良。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本题,从情节角度分析,全文内容都和祝福有关系,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祝福,可见情节的发展和祝福关系密切;从主题角度分析,“祝福”是年终的庆祝大典,富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而祥林嫂却在这样的喜庆的时候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主题。考生也可以从环境、人物角度进行分析。而“祥林嫂”只是小说的主人公,以“祥林嫂”为题目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3.D
    【详解】本题考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①第一处:“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根据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时的工作状态,此处应用“精明强干”。
    ②第二处:“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根据语境“强行拖回”“打闹中”,应用“沸反盈天”。
    ③第三处:“试图”和“企图”都有打算、计划的意思,区别在词的褒贬态度上,“试图”是中性词,“企图”含贬义。根据语境,应用“试图”。
    ④第四处:“兴冲冲”,兴致很高的样子;“急匆匆”,非常匆忙的样子。语境是说祥林嫂通过捐门槛,以为洗刷了自己身上的罪孽,故心情愉悦、坦然地去拿供品,故应用“兴冲冲”。
    故选D。
    2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祝福》写祥林嫂整体上采取了插叙的写法”错误,《祝福》先写了故事的结局——祥林嫂的死,属于“倒叙”的写法,而不是“插叙”的写法。
    故选B。
    2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B.分析错误,“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为比喻,不是借代。
    故选B。
    26.(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
    (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拟写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题干设定的情景和要求,结合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回答。本题要求模拟“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三个情景进行拟写。首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下属、同学、陌生人,然后明确情景:办事、聚会和打扑克时陌生人的电话。对待上司时毕恭毕敬,对待朋友是热情熟络,对待陌生人是厌烦。然后加上语言神态描写即可。
    2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广泛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这句话是对鲁四老爷的语言描写,应从鲁四老爷自私、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本质出发去理解。“可恶”是在祥林嫂被抢以后说的,是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祥林嫂有损鲁家尊严;“然而”是说祥林嫂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排除BCD。
    故选A。
    2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并不能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惨,真正揭示根源的是对鲁镇其他人的态度和鲁四老爷家的“规矩”。
    故选D。
    29.①柳妈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虽然脸上“打皱”,眼睛“干枯”,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毒害的人。她相信阴司、魂灵之类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是个迷信而愚昧的人。她是个无聊而冷漠的“看客”。她虽然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却反对祥林嫂再嫁,主张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的是奚落的态度;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②她是将祥林嫂“往死里赶”、使样林嫂“精神上增加痛苦”的人之一。她一脸“诡秘”地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是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祥林嫂遭受到更大的打击,思想上更加痛苦,最终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和作用的能力。
    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地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所以说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30.示例:这个情节不妥当。我们要看一看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看她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那么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所以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过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了,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宽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显然是不合适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以及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作品的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比如:示例一:情节妥当。一个人最痛苦的,就是无处宣泄痛苦,只知道痛苦,却没力气方法减轻一些些。祥林嫂是个苦命女人,她的痛苦源于她不反抗,因此,要一个顺从命运、无力也无心反抗的人拿起刀,可以说不可思议一一除非她疯了!而小说中的祥林嫂正是这样一个人,她被痛苦折磨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理智,这样一个人的确有可能砍门槛,但砍门槛的动机值得人思考。最常见的一种看法,认为祥林嫂砍门槛砍的是封建制度,最后的她终于觉悟了,这是最多人的一种看法,然而这种看法就未免太“小说化”了一些。若是祥林嫂真砍了门槛,必定不是什么觉悟,而是,她把门槛变相地看成了自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捐了门槛依然无法赎罪,只有“砍”才有效。祥林嫂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人的觉悟,她的“觉悟”就是:一切痛苦源于罪孽。示例二:不妥当。鲁迅刻画的祥林嫂是个弱势群体的代表,一开始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时候她将问题推到自己身上就是个很好的表现,当时她是觉得因为自己是灾星,很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这个设定,虽然祭祀这一活动不是一定要参加,但祥林嫂已经将这件事当作是自己改变命运的的一个目标,天真的认为能被接受参加祭祀就等于完美的人生了,所以才有后面的拼命赚钱捐门槛。只是在别人眼中,祥林嫂已经是一个远而避之的存在,更不可能让她去参加祭祀,不管她有没有捐过门槛,她已经是灾难的化身了。因此当祥林嫂第二次被拒绝的时候,她只会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更多的自卑,更多的堕落,因此是不会出现愤怒的情绪,违背了鲁迅先生想要体现一个旧时代妇女无奈与心酸的本意。
    【点睛】本题属于议论性的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12 祝福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祝福综合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12 祝福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12 祝福一课一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外,小阅读-课内,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练习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