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各地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艺术史学家巫鸿注意到,当下的许多研究是时间性的。这就导致我们观看雕塑、绘画、遗址地的时候,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打开对于空间的感知?首先是身体,然后是眼睛。以身体为尺度进行探索,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空间相关的各种感知和探索被屏蔽了
②能窥见从平面很难发现的端倪
③能离真实的历史现场更近一步
④时间性的叙事取代了空间存在
⑤能切身获得古人的经验
A. ①④⑤③②B. ④①⑤②③C. ①④③⑤②D. ④①③②⑤
2.以下语境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承蒙导演垂青,我一定认真演好这个角色。
B. 能荣任戏剧社社长一职,我非常高兴。
C. 您的意见非常宝贵,恳请当面见教。
D. 感谢老师百忙中拨冗为拙著撰写序言。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米勒在晚年尤其关注电讯时代的阅读生态,并对如何进行文学阅读重新定义。他认为新媒体改变了传统阅读的生态版图,从技术上丰富了阅读媒介,使阅读空间得以拓展,读者阅读体验得以增强,然而随之而来的快餐式阅读也成为数字阅读最显著的负面特征。以波兹曼为代表的纸媒时代文化精英,对数字媒体时代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表示出极大的焦虑和不安。当代人阅读愈来愈具有媒介化倾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使阅读回归文学传统?
②米勒教授认为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他提出的“错时阅读”理论,指的是阅读过去时代的作品时,比如简•奥斯丁等,尽量让自己仿佛身处 18世纪,生活于其中,了解关于这一文化的一切。当年他的老师就是这么教阅读的。对此米勒教授本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傲慢与偏见》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在今天有什么价值。所以米勒教授认为这与讨论小说在其原有的历史语境中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倘若我们想读懂伊丽莎白时代的作品,是不是应该读读蒂利亚德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才能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米勒的回答是:“我本人可不愿意像他们那样思考,我也做不到搁置我们的现代图景。”我们今天阅读先前时代作品时必然带着媒体已经改变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阅读《米德尔马契》时与它刚发表时的读者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无法想象未来的媒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了解新媒体给我们带来阅读《米德尔马契》时的特别视角,让我们更容易看到以印刷为媒介的小说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小说本身意义的可能性。
③第二种答案是,书籍由古老的印刷版本向 Kindle版本或者其他电子书版本的转型,给我们带来文学的新视角。米勒教授本人并不反对电子书,电子书给了我们反思新媒体影响的机会。看纸质版《米德尔马契》和在Kindle上阅读电子版有什么区别?米勒认为确实有很多差别,但提倡纸质书和电子书并存的观点是新媒体时代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他提出的“媒体是造物主”的意思:媒体对于人在媒体中的表达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印刷时代亦是如此,19世纪的小说家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开发利用纸质书这一媒介,比如特罗洛普跟艾略特就明显不同。从印刷时代到数字媒体,媒介的改变影响了语言和文本的表述方式,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媒介本身也是构成语言和文本的一部分;它更新我们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形成新的阅读习惯,体验到多元化阅读时代层次丰富的阅读景观。
④电讯时代的新媒体对私人性文学阅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米勒教授在和文学理论学者艾伦的对谈中,对当代社会文学阅读方式做过深入的观察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洞见来自对他孙辈的私人阅读习惯、方式和新媒介的观察分析。电影曾经对文学阅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也与文本阅读一样走向衰退,米勒深有体会地说:“从我的孙辈们身上看出来了,电影在年轻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越来越小。也有很多人看电影,那都是有钱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看电影,或者只在电脑屏幕上看。我的孙子杰瑞未就这样。”
⑤米勒教授认为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电影并非纯视觉性叙事,语言也是其重要的叙事手段之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是印刷时代的作品同样包含相当重要的视觉因素。在米勒教授看来,说视觉电影和印刷书籍之间存在对抗冲突,实际上把新媒体对人们想象的叙事体验所产生的影响过于简单化了。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想象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图景:阅读文化逐渐萎靡,视频文化渐趋掌控人类,其结果是阅读文化创造出的人类逻辑、自我认知、深刻思考等最终消亡,人类进入肤浅幼稚的弱智时代。这一预言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许多学者对新媒体时代的焦虑。如果我们参考米勒教授的观点,便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
3.以下针对“错时阅读理论”的质疑与作者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的老师就是这么教阅读的,因而这种理论已然过时。
B.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更想知道的是一部作品的现代意义。
C.讨论小说在其原有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在当下已毫无意义。
D.现代人必然带有媒体改变后的意识,无法进入作品世界。
4.根据第③段内容能够做出的推断是 ______
A.利用微信读书小程序阅读,能为传统文学名著阅读带来新的内涵。
B.伴随技术进步,新媒体对于人在媒体中的表达影响必将越来越深。
C.用喜马拉雅听《红楼梦》比读纸质书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D.李娟著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受公众热捧证明多元化阅读时代已来。
5.对第④段的论证效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______
A.列举事例过于随意,且不具有典型性。
B.属于不完全归纳,论证的说服力不强。
C.引权威学者对话,使分析更具科学性。
D.从身边事例出发,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6.最适合填入第⑤段空白处的一句是 ______
A.新媒体与印刷书籍之间并不存在对抗冲突。
B.视频文化渐趋掌控人类的同时,阅读文化也并不会消亡。
C.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进各媒体的融合互补,最终成为一个包容复杂的大媒体。
D.在新媒体时代,随着阅读方式与习惯的更新,文学传统终将重现昔日的辉煌。
7.展展读罢全文,认为米勒教授对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介在阅读中作用的分析结论过于乐观,请针对米勒教授的论述替晨晨写一个反驳的发言提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暮色中的亲戚
秋子红
①风吹着门前的白杨树,白杨树已变金黄的叶子发出一阵阵窸窸索索的声音,深秋的夜晚很明显已有了凉意。街巷里,远远传来田地里耕种的人晚归时的说话声,女人们扯长声音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村口饲养室里长一声短一声“哞哞哞”的牛叫声,树枝上鸟雀们唧唧喳喳的聒噪声。与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是傍晚天擦黑时村庄里的炊烟。 它们一柱柱从房顶的烟囱里喷出来,飘散在房顶一片片鱼鳞状的青瓦上,又一丝丝一缕缕从墙头落下来,飘到院墙外的街巷里,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团团淡蓝色烟雾中。
②父亲迈过门槛走进了门廊,我们看见,父亲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人,一个已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是夜幕已笼罩了院子,我们还是一眼就瞅见,老人发白的胡须和头上的白发。很明显,老人要比我们魁梧高大的父亲要瘦小得多,也苍老得多。
③进了院子,父亲指着身后的老人对我们说:“这是你北山叔!”说罢,父亲还不忘再叮咛我们一句:“你北山叔是咱家的亲戚!”
④一听说家里来了亲戚,母亲出了厨房,亲热地和老人打着招呼,哥哥和姐姐跑到老人身边,接过老人肩头背的灰布袋子和一只鼓鼓囊囊的人造革旧皮包,放到了堂屋柜盖上,我和妹妹围着老人,一声声“北山叔”“北山叔”唧唧喳喳叫着。
⑤父亲招呼北山叔洗罢险,领着北山叔进了堂屋。接下来,父亲高喉咙大嗓吩咐着姐姐给北山叔倒茶,他从堂屋柜盖上拿过装烟叶的木匣子,给北山叔装一锅旱烟,又给自己装一锅,然后点着火,两个人坐在炕沿边吧嗒吧嗒吃起了老旱烟。父亲的过分殷勤,使得北山叔好像有些不大自然,他像我们村庄里那些头一回去人家里做亲戚的新女婿们一样,手足无措,屁股浅浅担在炕沿边,在父亲几次叮嘱后,才脱下鞋,坐到了炕头上。
⑥他的鞋就脱在炕下,鞋面没颜没色破旧得不成样子,他身上的夹袄,比父亲在牛圈里干活时所穿的衣服更脏更破旧,掉着线絮的袖口乌油油明光光的,袖肘上很刺眼地缀着两块大补丁。与我们想象中的亲戚相比,北山叔显得太寒碜了,可即便是这样,北山叔终究是我们家的亲戚啊!
⑦母亲的娘家在陇西,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也是我们村庄里人人皆知的一个苦地方,母亲因而被人背地里不屑地称作“甘谷客”。这是母亲心头的伤疤,更是任何人都碰不得的疼处。我们记得,母亲有年在庄南的凹地里锄玉米时,和后街的刘桂花吵了嘴,当时当着地里那么多人,刘桂花骂了母亲一句“甘谷客”!刘桂花刚骂毕,母亲将手里锄头一撂,像头发怒的狮子朝刘桂花扑了过去,两个人登时就厮打在一起。刘桂花人高马大,比母亲能高出一个头来,可最终刘桂花的脸上,还是被母亲抓出三道血印来。母亲的娘家远,不要说平日,就是正月里过年时节,我们家也冷冷清清,没有别人家舅舅妙子、大姨姨夫之类,一拨拨热热闹闹迎来送往的亲戚。
⑧现在,我们的亲戚就坐在我家堂屋炕头上,虽说他的衣着破旧些,模样寒酸落魄些,可亲戚终究是亲戚啊,我们的家里,像我们街坊邻居家来了亲戚一样,立马呈现出一种跟平日不一样的样和喜气来。
⑨陪着北山叔吃罢一锅烟,喝过茶水后,父亲下了炕,及拉着鞋进了厨房,吩咐母亲端晚饭。当看见母亲端在手间的是两碗傍晚煎的搅团①时,父亲小声说: “给他叔下碗挂面吧。”
⑩母亲沉着脸,站在锅根,身子动都没动。父亲凑过脸,软着声,用平日里绝没有的乞求语气说:“就下一小把吧。”厨房里一阵风箱吧嗒吧嗒响,不一会,母亲笑吟吟端着过年待客的木盘进了堂屋。木盘里,是四碗冒着热气,汤面上缀着绿生生蒜苗漂菜、红艳艳油泼辣子的清汤挂面。
⑪吃罢父亲说:“他叔,给娃娃们拉上一段!”北山叔说:“行么。”
⑫父亲吩咐哥哥从柜盖上取过北山叔进门时背在肩头的灰布袋,等布袋一打开,我们看见,布袋里装着把乌黑锃亮的板胡。北山叔将板胡搁在腿面上,调了调弦,右手一运弓,我们听见,一种清脆细亮的声音,从板胡上吱吱呀呀飘了出来。
⑬父亲听了一阵,在炕沿磕了磕烟锅里的烟灰,下炕要去饲养室喂牲口。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站满了人。
⑭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夜深了,我们已打起了呵欠,父亲才领着北山叔去村口饲养室歇息睡觉去了。
⑮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看见,北山叔和父亲一起,将牲口圈里的牛粪用生产队的独轮木推车一车车推出来,沤在饲养室门口的粪场上。然后,他们将晒在粪场的干土,装进木推车,一车车推进牲口圈,撒开在牛圈里。
⑯傍晚回来后,本来,母亲是要给北山叔下挂面的。但是,母亲刚刚烧开水,将一小把挂面放在厨房案板上,就让北山叔死活拦住了。北山叔站在厨房门口,头探进门里,朝着灶火里烧锅的母亲说:“挂面留给娃娃吧,咱家里平常吃啥就吃啥!”
⑰那天的晚饭母亲做得特别经心,切成细丝撒着葱花的凉拌红萝卜丝,前锅里熬得又粘又稠的玉米糁子,金黄金黄,散发着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北山叔端着碗,一连喝了两大碗。他将吃罢饭的碗,用红萝卜丝擦得干干净净,好像比母亲用清水洗过的还干净。吃罢晚饭,北山叔坐在炕头上,一直和父亲聊到天擦黑时,才出了门。
⑱自那天傍晚之后,我们自此再也未见过北山叔。我们也从未向父母打问过北山叔,就像我们 全家人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我们一直小心地将它压在心底。
(原文有删减)
【注】①搅团:搅团是西北一带最常见的吃食,用荞麦粉、玉米粉等杂粮面粉搅成的糊糊。
8.第①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赏析其效果。
9.分析第⑦段在文中构思上的作用。
10.分析⑨⑩段中父亲两次请求母亲下面的原因。
11.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到“全家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们把北山叔当成亲戚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材料加以评析。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曾鉴,字克明,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辩其诬。已,果获真盗。累迁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进尚书。
②孝宗在位久,内府供奉渐广。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弊源一开,其流无已。”于是命减其半。太监李兴请办元夕烟火,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
③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宫请修之。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迁马房,钦天监官倪谦覆视,请从之。给事中陶谐等劾贵假公营私,并劾谦阿附,不听。 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庶牧养无妨而民不劳。报可。内织染局请开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为数二万四千有奇。鉴力请停罢,得减三分之半。
④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有诏赐皇亲夏儒第,帝嫌其隘,欲拓之。鉴力争,不从。明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从其请,赐族牌。 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迦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其年闰正月致仕,旋卒。
(《明史•曾鉴传》)
材料二:
八月,乙卯,命内官监崔杲等往南京织造彩妆缎匹。工部尚书曾鉴言:“皇上嗣位,诏停织造,德音方布,何乃辄复沮之?今东南水旱相仍,生民失业。况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跑半年而后可完。夫服以彰德,赏以酬劳,赏之有节,则得之者宝藏珍重以为奇,滥则亦以寻常视之耳。伏望躬行节俭,裁抑赐予,勿使重困地方。”六科给事中陶谐等、十三道御史杜旻等亦以为言,不听。
(《明通鉴•卷四十一》)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诏裁省 ______
②天心示儆 ______
13.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狱已具,鉴辨其诬 ______
A.备办
B.详尽
C.判决
D.备有
②何乃辄复沮之 ______
A.阻止
B.败坏
C.诋毁
D.畏惧
14.把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
15.为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B.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C.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D.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16.结合材料一曾鉴的多次劝谏,概括《明史》中曾鉴的形象特征。
17.正德元年宫中屡请开苏杭诸府织造,遭到曾鉴等朝臣的反对,有关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涉及。晨晨认为材料二的记载要远比材料一更好。你是否认同晨晨的看法,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儒论
清•袁枚
①古今朱尊之而不虞其过者,孔子一人而已。其他则尊之者略溢其分,则攻之者必损其真。过尊者迂,过攻者妄。此吾宋儒之论之所以作也。
②夫宋儒之讲学而谈心性者,今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是何也?汉后儒者有两家:一笺注,一文章。为笺注者,非无考据之功,而附会不已。为文章者,非无润色之功,而磨曼不已。于是宋之儒舍其器而求诸道,以异乎汉儒;舍其华而求诸实,以异乎魏晋隋唐之儒。又目击夫佛老家诗张幽渺,而圣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闭而未宣,于是入虎穴,探虎子,闯二氏之室,而心性之学出焉。
③元仁宗以经义取士,以程、朱为式,则至今犹未变也。明祖开国,又首聘婺之四先生,劝颁《朱注》以取士,而宋学从此大昌。吾故曰:宋儒之讲学,人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
④□,讲学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尊宋儒可,尊宋儒而薄汉唐之儒则不可;不尊宋儒可,毁宋儒则不可。又何也?曰: 孔子之道,若大海然,万壑之所朝宗也。汉晋唐宋诸儒,皆观海赴海者也。其注疏家,海中之舟楫桅篷也;其文章家,海中之云烟草树也;其讲学家,赴海者之邮驿路程也。路程至宋,定矣尽矣,但少一行者耳。
⑤□宋儒之于圣道,其果至矣乎?曰:难言也。后世学者未必能胜宋儒,亦未必不如宋儒,要惟是其言,而不必迂拘墨守;非其言,而不必菲薄诋呵。则所以论宋儒者定矣,所以论汉唐魏晋诸儒者,亦定矣。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8.根据文意最适合填入第④段和第⑤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19.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宋儒讲心性之学、人之尊宋儒,有其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
B.宋儒认为为笺注者弊病在于穿凿附会,为文章者弊病在于华而不实。
C.宋儒对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十分心仪,由此生发出了心性之学。
D.宋学大昌与元、明两朝统治者科举取士中对程、朱理学的倡导有关。
20.赏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1.袁枚在《题宋人诗话》中说:“丈夫贵独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乙】端午怀屈子
聂绀弩
奇气胸中久郁盘,汨罗江水几时干。
不怕回风恶, 当因下里酸。
杜若洲边无杜若,陶然亭畔且陶然。
思君不见人空老,骚卷长撑宇宙间。
22.以下屈原作品名称填入乙作空白处最合适的一组是 ______
A.《问天》《哀郢》
B.《离骚》《九歌》
C.《涉江》《问天》
D.《怀沙》《九章》
23.对甲乙两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作开篇即点题,以拟人手法刻画节日的忙碌。
B.甲作从眼前风物写起,又用眼前风物收束全诗。
C.乙作紧扣“怀”字起笔,多处用典,言简意丰。
D.乙作融情于议,悲江水不能干,叹屈子难再见。
24.甲乙两作都擅长运用对比抒情,请结合诗作分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5.按要求填空。
(1) ______ , ______ ,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1) 或取诸怀抱, ______ ;或因寄所托, 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贾谊《过秦论》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写秦始皇发扬前代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6.有人说,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 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前文“当下的许多研究是时间性的”,后文“那么如何打开对于空间的感知”,可知,第一空应填④;①中“各种感知和探索被屏蔽”与后文“如何打开对于空间的感知”相对应,衔接紧密,故第二空应填①;⑤中“切身获得古人的经验”与前文“以身体为尺度进行探索”相对应,衔接紧密,故第三空应填⑤;②中“端倪”与后文“真实的历史现场”相对应,衔接紧密,故第四、五空分别应填②③。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句子排序题解题方法:
1、明确语段中心
一个句群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而语序是由中心决定的。因此,首先确定中心,找出表达中心的中心句。其他句子的顺序就容易确定。
2、弄清句间顺序
句子间的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近几年高考所出句子排序题来看,所给的大部分句子排序题考查的均是对句间逻辑顺序的把握。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这一考点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句间的逻辑顺序上。
3、注意标志性的词语
语段中标志性的词语通常有五类:中心词、代词、关联词、序数词、方位名词。
4、注意所给语境
既要认真分析需要排序的句子的句间顺序,更要分析题目中句子的语义特点,只有两头兼顾,前后勾连,才能正确排定句序。
5、注意句子结构
保持特定层次中句子结构方式的一致是保证语义连贯、顺畅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作答调整语序式的排序题时,我们不但要弄清相关句子的句间顺序,还必须弄清题目中的句子同所给句子的结构方式。
2.【答案】B
【解析】B.“荣任”是敬辞,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
故选: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3~7.【答案】B、B、A、C、
【解析】(1)A.“因而这种理论已然过时”错,根据“阅读过去时代的作品时,比如简•奥斯丁等,尽量让自己仿佛身处18世纪,生活于其中,了解关于这一文化的一切。当年他的老师就是这么教阅读的”,可知这是米勒教授提出地第一种答案,这种理论并没有过时。
C.“在当下已毫无意义”错,根据“所以米勒教授认为这与讨论小说在其原有的历史语境中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不能说明“讨论小说在其原有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在当下已毫无意义。
D.“无法进入作品世界”错,根据“我们今天阅读先前时代作品时必然带着媒体已经改变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阅读《米德尔马契》时与它刚发表时的读者是截然不同的”,只能说明现在阅读作品时与它刚发表时的读者是截然不同的,而不是“无法进入作品世界”。
故选:B。
(2)A.“能为传统文学名著阅读带来新的内涵”错,根据“它更新我们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形成新的阅读习惯,体验到多元化阅读时代层次丰富的阅读景观”,可知“利用微信读书小程序阅读”属于新的阅读方式,能够让人“体验到多元化阅读时代层次丰富的阅读景观”,但不是“能为传统文学名著阅读带来新的内涵”。
C.“比读纸质书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错,根据“书籍由古老的印刷版本向Kindle版本或者其他电子书版本的转型,给我们带来文学的新视角”“从印刷时代到数字媒体,媒介的改变影响了语言和文本的表述方式,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等内容,可知“用喜马拉雅听《红楼梦》”能够“给我们带来文学的新视角”,但是不能说明“比读纸质书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D.“证明多元化阅读时代已来”错,根据“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李娟著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受公众热捧”体现了“各种媒体手段已趋于融合互渗”,而不是“证明多元化阅读时代已来”。
故选:B。
(3)A.“列举事例过于随意,且不具有典型性”错,第④段列举的事例主要有“米勒教授和文学理论学者艾伦的对谈”“米勒教授对他孙辈的私人阅读习惯、方式和新媒介的观察分析”等,举的这些事例并不随意,且具有典型性。
故选:A。
(4)根据第⑤段“米勒教授认为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电影并非纯视觉性叙事,语言也是其重要的叙事手段之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是印刷时代的作品同样包含相当重要的视觉因素”等内容,可知第⑤段的主要观点是:各种媒体手段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由此可以推断: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进各媒体的融合互补,最终成为一个包容复杂的大媒体。
故选:C。
(5)①由“他认为新媒体改变了传统阅读的生态版图……然而随之而来的快餐式阅读也成为数字阅读最显著的负面特征”“对数字媒体时代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表示出极大的焦虑和不安”“如何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使阅读回归文学传统”等内容,可概括:新媒体阅读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如快餐式阅读、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深度阅读造成挑战。
②由“我们今天阅读先前时代作品时必然带着媒体已经改变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看到以印刷为媒介的小说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小说本身意义的可能性”,可概括:我们今天阅读先前时代作品时必然带着媒体已经改变的意识,无法想象未来的媒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③由“书籍由古老的印刷版本向Kindle版本或者其他电子书版本的转型,给我们带来文学的新视角”“从印刷时代到数字媒体,媒介的改变影响了语言和文本的表述方式,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等内容,可概括:媒介的改变影响了语言和文本的表述方式,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可能导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受到挤压,进一步削弱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
④由“电讯时代的新媒体对私人性文学阅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米勒教授在和文学理论学者艾伦的对谈中,对当代社会文学阅读方式做过深入的观察和探讨”,可概括:电讯时代的新媒体对私人性文学阅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⑤由“米勒教授认为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等内容,可概括: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多样性可能导致文学价值观的混乱和迷失。
答案:
(1)B
(2)B
(3)A
(4)C
(5)①新媒体阅读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如快餐式阅读、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深度阅读造成挑战。
②我们今天阅读先前时代作品时必然带着媒体已经改变的意识,无法想象未来的媒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③媒介的改变影响了语言和文本的表述方式,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可能导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受到挤压,进一步削弱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
④电讯时代的新媒体对私人性文学阅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⑤所有媒体手段(小说、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当代已趋于融合互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多样性可能导致文学价值观的混乱和迷失。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对和判断。
(4)本题考查句子连贯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内容和逻辑关系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8~11.【答案】(1)使用叠词。如“一柱柱”“一片片”“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叠词的使用使得描写更加细腻和生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例如:“一柱柱”:形象地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的连续性和数量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炊烟一柱柱地升起,也使句子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有规律的韵律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动态描写。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动词,如“喷出来”“飘散”“落下来”“飘到”,这些动词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飘散、落下、再飘到院墙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仿佛炊烟在读者眼前缓缓移动,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比喻手法。句子中将青瓦比作“鱼鳞状”,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青瓦的外形,还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比喻,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青瓦的排列方式和质感,增强了画面的细腻感。
(2)第⑦段通过对母亲娘家背景的详细描述,揭示了母亲在村庄中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由文本“我们村庄里人人皆知的一个苦地方,母亲因而被人背地里不屑地称作‘甘谷客’”可知,母亲娘家在陇西,
一个遥远而贫困的地方,解释了母亲在村庄中被称为“甘谷客”并受到歧视的原因。
文本“刘桂花骂了母亲一句‘甘谷客’!刘桂花刚骂毕,母亲将手里锄头一撂,像头发怒的狮子朝刘桂花扑了过去,……还是被母亲抓出三道血印来”通过母亲与刘桂花的争吵和厮打,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这种歧视的强烈反抗。
“母亲的娘家远,不要说平日,就是正月里过年时节,我们家也冷冷清清,没有别人家舅舅妗子、大姨姨夫之类,一拨拨热热闹闹迎来送往的亲戚。”这段文字还揭示了家庭在节日期间的冷清,暗示了家庭缺乏亲戚往来的孤独和无奈。
这些背景信息为后文北山叔的到来铺垫了情感基础,突出了亲戚到来对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对亲戚的重视:文本第五段“父亲高喉咙大嗓门吩咐着姐姐给北山叔倒茶,他从堂屋柜盖上拿过装烟叶的木匣子”可见,父亲对亲戚的重视;文本第八段“立马呈现出一种跟平日不一样的祥和喜气来”写出一家人对亲戚的重视,所以父亲才希望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亲戚,表达对北山叔的重视,体现出对亲戚的热情和礼遇。
缓解北山叔的尴尬:文本“父亲的过分殷勤,使得北山叔好像有些不大自然”“他的鞋就脱在炕下,鞋面没颜没色破旧得不成样子,他身上的夹袄,比父亲在牛圈里干活时所穿的衣服更脏更破旧,掉着线絮的袖口乌油油明光光的,袖肘上很刺眼地缀着两块大补丁”,写出北山叔的贫困和拘束,所以父亲在抽完烟之后才会趿拉着鞋子去求母亲下面,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缓解北山叔的尴尬,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家庭的面子:在村庄这种熟人社会中,待客之道也是家庭面子的体现。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展示家庭的好客和礼仪,维护家庭的面子。
(4)文章结尾处提到的“全家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心理和社会现象:
亲情的重视:由材料“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往往比地缘关系更为重要,亲戚是血缘关系的一种延续,在这个没有亲戚的村庄,才会把北山叔当成亲戚。尽管北山叔贫困寒酸,但家庭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
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尊重。这种行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庭内部事务的保密。
乡土社会的包容性:由材料“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但在面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这种包容性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因为北山叔的板胡,“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站满了人”“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此时的我们终于被这个村所接受,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交织和复杂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答案:
(1)①使用多个叠词,如“一柱柱”“一片片”“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
②使用多个动词,如“喷出来”“飘散”“落下来”“飘到”,这些动词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飘散、落下、再飘到院墙外的动态过程,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③生动的比喻,句子中将青瓦比作“鱼鳞状”,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青瓦的外形,还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①交代了母亲娘家在陇西,一个遥远而贫困的地方,解释了母亲在村庄中被称为“甘谷客”并受到歧视的原因。
②通过母亲与刘桂花的争吵和厮打,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这种歧视的强烈反抗。
③揭示了家庭在节日期间的冷清,暗示了家庭缺乏亲戚往来的孤独和无奈。为后文北山叔的到来铺垫了情感基础,突出了亲戚到来对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①对亲戚的重视: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这种相对较好的食物来表达对北山叔的重视,体现出对亲戚的热情和礼遇。
②缓解北山叔的尴尬:北山叔的贫困和寒酸也让他感到尴尬。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缓解北山叔的尴尬,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③家庭的面子:在村庄这种熟人社会中,待客之道也是家庭面子的体现。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展示家庭的好客和礼仪,维护家庭的面子。
(4)①重视亲情:尽管北山叔贫困寒酸,但家庭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
②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尊重。
③乡土社会的包容性: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但在面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部分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部分的含义,并从表达技巧、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其特色。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12~17.【答案】裁除、警示、C、B、C、
【解析】(1)①句意:皇帝有诏裁除减省。裁,裁除。
②句意:曾鉴说这是上天警示。儆,警示。
(2)①句意:已经结案,曾鉴分辨他们的冤情。具,判决、定案。
故选C。
②句意:怎么就又来败坏呢。沮,败坏。
故选B。
(3)“执”,坚持;“相视”,监督;“以”,用。译文:曾鉴坚持上奏,说马房都由钦天监负责监造,其后任意增置的,应命令拆毁改正,用自己的资金修葺。
(4)句意:曾鉴等说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才有旗牌,内地守备没有这样的旧例,于是罢止。“旗牌”为“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故事”,是古今异义,指旧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诸边守将”,那些守备边境的将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5)结合“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辩其诬。已,果获真盗”可知,曾鉴办案严格,恪尽职守;结合“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弊源一开,其流无已”“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可知,曾鉴为百姓着想,体恤民力;结合“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可知,曾鉴坚持节操;结合“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可知,曾鉴严格按制度办事;结合“伏望躬行节俭,裁抑赐予”可知,曾鉴力求俭省。
(6)材料一没有展开说明事情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概述事件过程和结果,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材料二的记载更翔实具体。曾鉴有理有据阐明不开苏杭诸府织造的原因。“皇上嗣位,诏停织造,德音方布,何乃辄复沮之”,开头高瞻远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踰半年而后可完”,有数字上的分析;“服以彰德,赏以酬劳,赏之有节”,有方向上的指引;“躬行节俭,裁抑赐予”,有恳切地希望。再加上陶谐、杜旻等人的认同。语言生有力,给读者全面的认识,观点深入人心。
答案:
(1)①裁除;②警示
(2)①C;②B
(3)曾鉴坚持上奏,说马房都由钦天监负责监造,其后任意增置的,应命令拆毁改正,用自己的资金修葺。
(4)C
(5)办案严格,恪尽职守;为百姓着想,体恤民力;坚持节操;严格按制度办事;力求俭省。
(6)同意。材料一只是简单概述事件过程和结果。材料二记载更翔实具体。曾鉴有理有据阐明不开苏杭诸府织造的原因,还有陶谐、杜旻等人的认同,语言生动有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鉴,字克明,天顺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通州百姓十余人被判罪为盗,已经结案,曾鉴分辨他们的冤情。不久,果然捕获真盗。多次晋升至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晋升尚书。
孝宗在位久,内府供奉逐渐增多。内府针工局请求收年幼工匠一千人,曾鉴等说:“往年尚衣监收匠一千人,而兵仗局效仿,招收达到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仿,各收一千人。弊病的源头一开启,其流弊就不会停止。”皇帝于是命令减去其中一半。太监李兴请求置办元宵烟火,皇帝有诏裁除减省,因曾鉴上奏而完全罢止。
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宫请求维修。曾鉴说这是上天警示,不应大兴土木而使民力劳顿,皇帝于是罢止。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请迁移马房,钦天监官倪谦复查,请求依从。给事中陶谐等弹劾陈贵假公营私,并弹劾倪谦阿谀依附,皇帝不听从。曾鉴坚持上奏,说马房都由钦天监负责监造,其后任意增置的,应命令拆毁改正,用自己的资金修葺,希望百姓生活不受妨碍而百姓不劳顿。皇帝批答同意。内织染局请求开设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二万四千多匹。曾鉴极力请求停罢,得以减去三分之半。
到与韩文等请求诛杀宦官不能成功,留下的诸大臣都恭顺避祸,只有曾鉴持守原来的节操。有诏赐皇亲夏儒府第,皇帝嫌其狭小,想扩建。曾鉴极力争辩,皇帝不从。第二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皇帝依从其请求,赐旗牌。曾鉴等说大将出征及那些守备边境的将领,才有旗牌,内地守备没有这样的旧例,于是罢止。这年闰正月辞职,不久去世。
材料二:
八月,乙卯日,皇帝命内官监崔杲等人前往南京织造彩妆缎匹。工部尚书曾鉴说:“皇上即位,下诏停止织造,美名刚传布开,怎么就又来败坏呢?现在东南水旱相接,百姓失业。何况彩妆缎一匹,用几十人的工,超过半年才可以完成。彰明德行以使百姓归服,用酬劳来赏赐他们,奖赏有节,这样得到的人会当作奇物珍藏起来,滥赏则会当作平常之物看待啊。希望每个人都亲身实行节俭,裁减抑制赏赐,不要让地方上困难重重。”六科给事中陶谐等人,十三道御史杜旻等人也这样说,皇帝没同意。
(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能力。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叙事有何特点。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8~21.【答案】D、C、、
【解析】(1)诚然:表示承认或同意前面的说法,但不完全同意。
然而:指从另一个方面说,表示转折关系。
既然:已经如此。
然则:但是、然而,引出转折情况。
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同时引起下文的转折。
根据第③段最后提到“宋儒之讲学,人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和第④段“讲学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可知,第④段的句首词应表示转折,排除A、B项;
又根据第⑤段“宋儒之于圣道,其果至矣乎?”这一问句可知,此处方框处也应表示转折,引出转折情况,排除C项;
故选D。
(2)C.“宋儒对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十分心仪”错误,原文“又目击夫佛老家诗张幽渺,而圣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闭而未宣,于是入虎穴,探虎子,闯二氏之室,而心性之学出焉”,看到佛学荒诞幽远缥缈,而儒学没落无声,由此生发出了心性之学,并未对佛老思想十分心仪。
故选C。
(3)句意:孔子之道,像大海一样,许多的小水流都注入到这里。汉晋唐宋各儒,都是看海奔赴大海的人。其中的注疏家是大海中的行船;其中的文章家是大海中的云雾烟气草木;其中的讲学家是奔赴大海的人的路途中的驿站。
比喻能够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文中首先将孔子比作大海,把历代儒者比作赶海赴海者,形象而又独特,接着用三个句式一致的排比句,分别论述注疏家、文章家、讲学家在海中扮演的角色,使文章的表述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气势强。
(4)“丈夫贵独立”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大丈夫应该崇尚突出、超群,不依赖外物。
根据文中“为笺注者,非无考据之功,而附会不已。为文章者,非无润色之功,而磨曼不已。于是宋之儒舍其器而求诸道,以异乎汉儒;舍其华而求诸实,以异乎魏晋隋唐之儒”可知,作者认为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也应该吸收借鉴其他儒者的精华,使之成为全新的儒学。
答案:
(1)D
(2)C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孔子之道比作成大海,将汉晋唐宋诸儒比作看海赴海的人,将注疏家比作大海中的船只,将文章家比作海中的云烟草树,将讲学家比作赴海者的驿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儒家学派万壑朝宗的地位和儒者对儒家学派发展的作用。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注疏家、文章家、讲学家在儒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4)有志气的人崇尚突出、超群,不依赖外力。宋代儒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历代的儒学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只听一家之言。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人们)尊崇他而不担心推崇的太过分的人,只有孔子一个人罢了。其他的要么尊崇的人过于夸赞他的名分,要么反对的人一定要损害他的本真。过于尊崇的人迂腐,过于反对的人荒谬。这就是我写宋儒论的原因。
宋儒的讲学谈的是心性之学,如今尊崇宋儒,都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时代,是气运所为。这是为什么呢?汉之后的儒者有两种:一个是笺注,一个是文章。作注解的人,不深入考察,知识牵强附会。写文章的人,只是修饰文字,华而不实。于是宋儒舍弃它的外在而探求它的规律,来与汉儒相区别;舍弃它的华丽而探求它的实际,来与魏晋隋唐儒相区别。又看到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而圣人的微言大义反而封闭起来没有发扬。于是宋儒进入虎穴,探寻虎子,闯进程朱两人的房间,生发出了心性之学。
元仁宗用经义选拔人才,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到现在还没有变化。明祖开创国家,首次聘请婺之四先生,公布用《朱注》来选拔人才,宋学从此兴盛起来。所以我说:“宋儒讲学,人们尊崇宋儒,都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时代,是气运所为。
即使这样,宋儒讲学可以,在如今不可以;尊崇宋儒可以,尊崇宋儒却轻视汉唐之儒那就不可以;不尊崇宋儒可以,诋毁宋儒就不可以。又为什么呢?说:孔子之道,像大海一样,许多的小水流都注入到这里。汉晋唐宋各儒,都是看海奔赴大海的人。其中的注疏家是大海中的行船;其中的文章家是大海中的云雾烟气草木;其中的讲学家是奔赴大海的人的路途中的驿站。这个路程到了宋,已经是稳定下来走到尽头了,只是少了在路上行走的人罢了。
然而,宋儒对于圣道而言,果真到了这个地步吗?说:难说啊。后世的学者未必能超过宋儒,也未必不如宋儒,要思考这些话,而不必墨守成规;非难这些话,而不必看不起毁谤。所以宋儒论确定了,那么汉唐魏晋之儒也就确定了。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2~24.【答案】A、A、
【解析】(1)“不怕回风恶”,是不怕旋风险恶,这是屈原在质问苍天时的勇气,因此第一空应为“《问天》”。《问天》是诗人对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以及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当因下里酸”,是说可能因为哀怜下里巴人的辛酸,此举的原因应是屈原悲叹郢都陷落,《哀郢》则是屈子在白起攻陷郢都时创作的诗歌,“下里”本指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此处代指逃难百姓。因此第二空应为“《哀郢》”。
故选A。
(2)A.“以拟人手法刻画节日的忙碌”说法错误。此句是说人们到处采撷艾蒿、蒲草,非常繁忙,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故选A。
(3)甲作,“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众人在端午节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的“忙”“庆”表现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情景,与下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中,词人的“空惆怅”很明显构成对比。
“谁复吊沅湘”,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爱国诗人屈原呢?对于屈原的抒情之作《离骚》,世人和作者也不一样的感受。“无人解”,道出了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与作者“读罢总堪伤”构成鲜明对比。
乙作,开篇直抒胸臆,诗人想象当年屈原独自一人在江畔徘徊,屈子痛恨朝堂中的那些蝇营狗苟,又遇到了楚怀王这样的糊涂君王,有志难伸,积郁难消。颔联诗人说屈子质问苍天,不怕旋风险恶;悲叹郢都陷落,可能因为哀怜下里巴人的辛酸。前两联写出了屈原的悲愤、不幸遭遇以及对百姓的顾念。
“杜若洲边无杜若,陶然亭畔且陶然”,杜若洲是位于汨罗江中的一个小洲,洲上原先长满了很多绿油油的青草,人们称其为杜若草。而今这些香草却不见踪影,似乎没有了屈子的身影。陶然亭则是指诗人的朋友聚会之地,“且陶然”三字,暗指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屈子的不幸遭遇,也不管将来是否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而只顾眼前的快乐,人们一个个都显出一幅陶然、开心的模样。这与前文屈原顾念百姓,不幸遭遇构成对比。
答案:
(1)A
(2)A
(3)甲作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乙作屈原顾念百姓和现在人们只顾眼前的快乐,一个个都显出一幅陶然、开心的模样作对比。
【甲】译文: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赏析: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几乎没有人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写追悼屈子之情思。
“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而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悲歌大义,也没有几人记得;便是记得,也没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结尾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余韵缭绕的效果。
作者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非常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此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文化常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根据诗歌前后内容以及自己所积累的相关文化常识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及表达技巧的整体赏析能力。要在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项的分析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对比手法,可结合着关键词及诗句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5.【答案】【小题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小题2】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故答案为:
(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重点字:谤)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重点字:骸)
(3)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重点字:御)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屈原列传》名句辑录:
(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6.【答案】我眼中的“我”与“他人”
有人说,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这句话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又如何通过他人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教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些因素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因此,我们眼中的自己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另一方面,我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人成为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他人的反馈、评价和期望中,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种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然而,这种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人对我们的认知可能受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经验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他们眼中的我们未必是真实的我们,而是他们心中的我们。此外,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容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即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就会被认为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过于片面和夸大。
那么,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世界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追随他人,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独立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改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人的认知可能存在局限性,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他人的反馈,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总之,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通过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相互作用,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我”与“别人”的关系,意在引发学生产生对于“自我定位”的全面思考。这句话中,前半句“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涉及到“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学观点。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看待自己,这会受到个人的认知偏差、情绪、自尊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是自己,也可能会对真实的自己产生误解和扭曲的看法。而由此生发的“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则是说明“我”看到的,都是“我”自己的心境的反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观察角度,这些角度会影响我们对别人和自己的看法。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时,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和行为,这些特点是我们在自己内心中所认可的。因此,我们眼中的别人才是真的自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非常自信和乐观,他往往会更倾向于看到别人的积极面和优点,而忽略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和乐观,他往往会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负面特征和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这个问题涉及到自我认知和社交互动的复杂性。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说明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自己。然后借助上述“自我认知偏差”的相关理论解释原因,从而引出自我人格映射的相关分析说明,引出如何认识自己,就看你如何看待别人的论点以及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也无法判断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去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则可适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完善自我: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观察角度,这些角度会影响我们对别人和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参考立意:
1.从审视自我与他人发现更完整的自己。
2.尊重他人,理解自我。
3.他人即我,我亦他人。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A.诚然
然而
B.既然
然则
C.虽然
固然
D.虽然
然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选择题组,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