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的活动“中国水周”的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
B.农业上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代替漫灌
C.定期检测水域水质
D.工业污水排放入海
2.(2分)下列技术或发明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B.蚕丝织布
C.使用火药D.高粱“变”美酒
3.(2分)人类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家与成就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B.门捷列夫提出原子论
C.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4.(2分)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B.检查气密性
C.过滤D.加热液体
5.(2分)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C.软水中一定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D.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6.(2分)《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制取某种红色染料的方法:“摘红花,捣熟(熟:烂)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捏成薄饼,阴干收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捣熟”是物理变化
B.“水淘”时色素的溶解性为化学性质
C.“布袋”起过滤作用
D.“阴干”过程中水分子间隔改变
7.(2分)色态万千的实验现象是化学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少量黑烟产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2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铷原子钟被称为北斗卫星的“心脏”,用来计算时间。下列有关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铷属于金属元素
B.铷的原子序数是37
C.铷原子中的中子数为37
D.“Rb”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9.(2分)“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B.M2+的核外电子数为18,则其核电荷数是16
C.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
D.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
10.(2分)市场上出售的消毒水中含有一种叫次氯酸钠的物质,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则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A.NaClO3B.NaClO2C.NaClOD.NaClO4
11.(2分)2024年2月17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测海外试飞,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12.(2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氮的沸点低,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
B.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常用作燃料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13.(2分)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D.“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14.(2分)下列有关氢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水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点燃排水法收集到的氢气,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15.(2分)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2F:表示2个氟元素
B.P2O5:表示一个P2O5分子中有2个磷原子
C.S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O: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6.(2分)谢毅教授、孙永福特任教授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专家,他们设计出种新型电催化材料,能够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下列有关甲酸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甲酸属于氧化物
D.甲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
17.(2分)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空气组成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D.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8.(2分)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变化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反应中的生成物均属于化合物
D.示意图表示化合反应
19.(2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观粒子,则带电荷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粒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20.(2分)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水的电解: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测定氧气的含量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一定量的双氧水分解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2分)
21.(每空1分,共4分)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氖气 ;
(2)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3)2个氢氧根离子 ;
(4)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
22.(5分)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1)液氢和液氧的组合可用于做火箭的推进剂。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1分)
(2)肼(N2H4)又称联氨,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之一。肼(N2H4)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氮气和水,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分)
(3)宇航员所穿宇航服用铝、橡胶、聚酯材料等制作而成,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中氧化铝的化学式是 。(1分)
(4)航天员头盔面窗两层之间充有氮气,氮气做保护气是因为它的 。(1分)
23.(每空1分,共6分)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E、F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2)图B中数字7的意义 ;
(3)粒子C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4)A~F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24.(第6问第1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0分)水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对水质检测、水的净化、水的组成进行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实验检测水质
【查阅资料】Ⅰ.水的检测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气味、硬度、肉眼可见物等。检测方法包括看、闻、尝、品、查,更详细的指标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测定。
Ⅱ.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家有关水的硬度的标准为:
【初步检测】
(1)同学们取少量河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河水的硬度为311.2mg/L,说明该河水属于 。
任务二:净化水
【河水的净化】河水转化为自来水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2)在自来水净化中,常用明矾作混凝剂,其作用是使悬浮杂质从水中 (填“吸附”“沉降”“过滤”“蒸馏”)出来。
如图为常见的家庭全屋净水方案。
(3)前置过滤器可以过滤 (选填“可溶”或“不溶”)性杂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4)中央净水机中有中空纤维和一种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任务三:净化水探究“水的组成”。
(5)图甲实验中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6)按图乙进行电解水实验,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通电一段时间后,a、b、c管中剩余液面的高低顺序为 (由高到低排列)。
(7)关于上述两个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图甲实验利用“合成”的思想证明水的组成
B.图乙a管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的更旺
C.两实验均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25.(第2问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我国科学家研制了全球首套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的装置,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以下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CH3OH的工艺流程图。
【查阅资料】: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
(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请写出步骤1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操作1的名称是 。
(4)操作2利用CH3OH和水的沸点不同分离出CH3OH,应控制温度为 。(填序号)
A.低于﹣97.8℃
B.﹣97.8℃~64.7℃
C.64.7℃~100℃
D.高于100℃
(5)甲醇(CH3OH)可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SO2,理由是 。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26.(第2问第2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9分)请根据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装置A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控制反应的速率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制取装置为 (填字母),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氧气,如何证明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已满: 。
(4)实验室需少量甲烷气体,可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得。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D或F装置,由此推断甲烷气具有的性质有 (填一条即可)。
27.(每空1分,共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有关性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探究一:分子的运动
(1)按图Ⅰ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是烧杯 (填“甲”或“乙”)。
(2)按图Ⅱ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小明发现图Ⅱ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了加热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③对比图Ⅰ的实验,图Ⅱ实验的优点是 。
探究二: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资料: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分子(NH3),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分子(HCl),两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白烟的成分是氯化铵(NH4Cl))。
(3)兴趣小组设计的装置如图Ⅲ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 (填“大”或“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填“快”或“慢”)。
28.(每空1分,共8分)碘酸钾(KIO3)为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常作为补碘剂被添加到食盐中,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其化学性质。
【进行实验1】用下图装置完成实验,探究KIO3的热稳定性。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1)实验1﹣1结束时,应进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顺序)
①熄灭酒精灯
②将导管取出水面
(2)由实验1说明KIO3受热 (填“能”或“不能”)分解。
【进行实验2】按如表数据,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对KlO3与维生素C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记录如表。
资料:i.KIO3溶液、维生素C溶液、淀粉溶液、稀醋酸分别指KIO3、维生素C、淀粉、醋酸溶于水得到的混合物,KIO3、维生素C、淀粉、醋酸称为溶质,水称为溶剂。
ii.I2不能被人体吸收,淀粉溶液遇I2变为蓝色,遇KIO3、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4O6)、醋酸(化学式为C2H4O2)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3)实验2﹣2中,a= g;
(4)由上述实验得到结论“KIO3能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I2”,实验证据是 ;
(5)对比实验2﹣1、2﹣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实验2﹣3中“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
(7)甲同学由实验2﹣3得出结论:醋酸会促进KIO3与维生素C的反应,乙同学认为不严谨,理由是 。
(8)家中炒菜时要在快起锅时才加入碘盐,原因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6分)
29.(3每空1分,共分)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
(1)苹果酸钠中碳、氢、氧、钠原子的个数比是 。
(2)苹果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只列式,不计算)
(3)若某人每天摄入15.6g苹果酸钠,则从中摄入的钠元素的质量为 g。
30.(3分)某种常见的氮肥其化学式为NH4HCOx,已知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9。请计算:
(1)NH4HCOx中x= 。(1分)
(2)7.9g该氮肥中碳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2分)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渝北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的活动“中国水周”的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
B.农业上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代替漫灌
C.定期检测水域水质
D.工业污水排放入海
【答案】D
【分析】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解答】解:A、洗菜剩水冲洗厕所可以节约用水,故A不合题意;
B、农业上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代替漫灌可以节约用水,故B不合题意;
C、定期检测水域水质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C不合题意;
D、工业污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排放入海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知识等。
2.(2分)下列技术或发明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B.蚕丝织布
C.使用火药D.高粱“变”美酒
【答案】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稻草造纸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使用火药,火药燃烧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粮食酿酒的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2分)人类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家与成就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B.门捷列夫提出原子论
C.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答案】B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选项正确;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错误;
C、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选项正确;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铕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很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分)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B.检查气密性
C.过滤D.加热液体
【答案】B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与试剂的位置放反了,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放在了短柄上,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2分)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C.软水中一定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D.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D
【分析】A、根据天然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来分析解答;
B、根据消毒时,消毒剂与细菌、病毒等发生化学反应来分析解答;
C、根据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来分析解答;
D、根据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天然水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是混合物,故A错误;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消毒时,消毒剂与细菌、病毒等发生化学反应,涉及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C错误;
D、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净水的方法、原理及硬水和软水的转化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制取某种红色染料的方法:“摘红花,捣熟(熟:烂)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捏成薄饼,阴干收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捣熟”是物理变化
B.“水淘”时色素的溶解性为化学性质
C.“布袋”起过滤作用
D.“阴干”过程中水分子间隔改变
【答案】B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与实验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A.捣熟(熟:烂)能增大接触面积,此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B.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布袋”能将固液分离,则起过滤作用,故正确;
D.“阴干”过程中,水蒸发为水蒸气,则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2分)色态万千的实验现象是化学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少量黑烟产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A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少量黑烟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2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铷原子钟被称为北斗卫星的“心脏”,用来计算时间。下列有关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铷属于金属元素
B.铷的原子序数是37
C.铷原子中的中子数为37
D.“Rb”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答案】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7,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则“Rb”可以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B.M2+的核外电子数为18,则其核电荷数是16
C.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
D.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
【答案】C
【分析】A、根据示意图的意义、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分析;
B、根据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分析;
C、根据同种原子与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D、根据电子的质量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关系分析。
【解答】解:A、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中,质子数x不一定等于10,则不一定是氖原子,也可能是一种阳离子或阴离子,故A说法错误;
B、M2+的核外电子数为18,是由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应为18+2=20,则其核电荷数是20,故B说法错误;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说法正确;
D、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电子的质量与质子和中子相比较很小,钠原子的质量与钠离子质量几乎相等,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理解示意图的意义、原子和离子的转化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10.(2分)市场上出售的消毒水中含有一种叫次氯酸钠的物质,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则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A.NaClO3B.NaClO2C.NaClOD.NaClO4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据此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A、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故选项错误。
B、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2=0,则y=+3价,故选项错误。
C、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0,则z=+1价,故选项正确。
D、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w+(﹣2)×4=0,则w=+7价,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1.(2分)2024年2月17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测海外试飞,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答案】C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则铝锂合金中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进行解题的能力。
12.(2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氮的沸点低,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
B.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常用作燃料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B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液氮的沸点低,汽化吸热,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故说法错误;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说法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的制作,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利用物理性质,故说法错误;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2分)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D.“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成冰,温度降低,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尘土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下列有关氢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水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点燃排水法收集到的氢气,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答案】C
【分析】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说法错误。
D、点燃排水法收集到的氢气,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2F:表示2个氟元素
B.P2O5:表示一个P2O5分子中有2个磷原子
C.S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O: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A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2F表示2个氟原子,元素不讲个数,故A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P2O5表示一个P2O5分子中有2个磷原子,故B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S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故C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O: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需要学生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16.(2分)谢毅教授、孙永福特任教授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专家,他们设计出种新型电催化材料,能够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下列有关甲酸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甲酸属于氧化物
D.甲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
【答案】B
【分析】A.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甲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甲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2):(16×2)=6:1:16,则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甲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甲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2):(16×2)=6:1:16,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分)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空气组成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D.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答案】D
【分析】A、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
B、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分析;
C、根据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析。
【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成分约占1%,故A模型不正确;
B、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故B模型不正确;
C、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C模型不正确;
D、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故D模型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基本概念的关系,掌握学过的知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8.(2分)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变化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反应中的生成物均属于化合物
D.示意图表示化合反应
【答案】D
【分析】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变化;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即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D、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变化,该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即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该选项正确;
C、生成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2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观粒子,则带电荷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粒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化学基本概念的推理判断,需要对单质、离子、化学变化以及粒子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等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解答】解: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符合单质的定义,所以一定是单质,故A正确;
B.带电荷的微观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荷,但它不是离子,故B错误;
C.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相同,例如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2,但它们化学性质不同;而碳原子和硅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考察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推理的能力,通过本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单质、离子、化学变化和粒子化学性质等概念的理解。
20.(2分)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水的电解: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测定氧气的含量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一定量的双氧水分解
【答案】D
【分析】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
B、红磷燃烧放热,消耗氧气。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D、双氧水中含有水,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故选项不正确。
B、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过程中消耗氧气,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气压减小至小于原气压,故选项不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固体质量不是0,故选项不正确。
D、双氧水中含有水,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不再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2分)
21.(4分)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氖气 Ne ;
(2)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Na+、Cl﹣ ;
(3)2个氢氧根离子 2OH﹣ ;
(4)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O 。
【答案】(1)Ne;
(2)Na+、Cl﹣;
(3)2OH﹣;
(4)O。
【分析】(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Ne。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Cl﹣。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2OH﹣。
(4)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可表示为O。
故答案为:
(1)Ne;
(2)Na+、Cl﹣;
(3)2OH﹣;
(4)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5分)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1)液氢和液氧的组合可用于做火箭的推进剂。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
(2)肼(N2H4)又称联氨,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之一。肼(N2H4)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氮气和水,写出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N2H4+O2N2+H2O 。
(3)宇航员所穿宇航服用铝、橡胶、聚酯材料等制作而成,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中氧化铝的化学式是 Al2O3 。
(4)航天员头盔面窗两层之间充有氮气,氮气做保护气是因为它的 化学性质不活泼 。
【答案】(1)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N2H4+O2N2+H2O;
(3)Al2O3;
(4)化学性质不活泼。
【分析】(1)根据氢气和液氢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来分析;
(2)根据肼(N2H4)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氮气和水来分析;
(3)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来分析;
(4)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来分析。
【解答】解:(1)液氢和液氧的组合可用于做火箭的推进剂。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肼(N2H4)又称联氨,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之一。肼(N2H4)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N2H4+O2N2+H2O。
(3)宇航员所穿宇航服用铝、橡胶、聚酯材料等制作而成,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中氧化铝的化学式是:Al2O3。
(4)航天员头盔面窗两层之间充有氮气,氮气做保护气是因为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答案为:
(1)都是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N2H4+O2N2+H2O;
(3)Al2O3;
(4)化学性质不活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认真分析即可解答。
23.(6分)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E、F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
(2)图B中数字7的意义 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
(3)粒子C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三 周期;
(4)A~F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是 AB (填字母,下同),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CDE ;
【答案】(1)40.08;9;
(2)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3)三;
(4)AB;CDE。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核外只有第一层的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钙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根据氟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
(2)由图B可知,数字7的意义是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3)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粒子C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粒子C对应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F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是AB;E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F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CD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E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故答案为:
(1)40.08;9;
(2)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3)三;
(4)AB;CDE。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10分)水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对水质检测、水的净化、水的组成进行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实验检测水质
【查阅资料】Ⅰ.水的检测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气味、硬度、肉眼可见物等。检测方法包括看、闻、尝、品、查,更详细的指标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测定。
Ⅱ.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家有关水的硬度的标准为:
【初步检测】
(1)同学们取少量河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河水的硬度为311.2mg/L,说明该河水属于 硬水 。
任务二:净化水
【河水的净化】河水转化为自来水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2)在自来水净化中,常用明矾作混凝剂,其作用是使悬浮杂质从水中 沉降 (填“吸附”“沉降”“过滤”“蒸馏”)出来。
如图为常见的家庭全屋净水方案。
(3)前置过滤器可以过滤 不溶 (选填“可溶”或“不溶”)性杂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引流 。
(4)中央净水机中有中空纤维和一种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
任务三:净化水探究“水的组成”。
(5)图甲实验中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
(6)按图乙进行电解水实验,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H2OH2+O2 。通电一段时间后,a、b、c管中剩余液面的高低顺序为 cba (由高到低排列)。
(7)关于上述两个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图甲实验利用“合成”的思想证明水的组成
B.图乙a管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的更旺
C.两实验均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1)硬水。
(2)沉降。
(3)不溶;引流。
(4)活性炭。
(5)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H2OH2+O2;cba。
(7)BC。
【分析】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水是硬水,含有较少或不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解:(1)同学们取少量河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河水的硬度为311.2mg/L,对比表中数据可知,该河水属于硬水。
故答案为:硬水。
(2)在自来水净化中,常用明矾作混凝剂,其作用是使悬浮杂质从水中沉降出来。
故答案为:沉降。
(3)前置过滤器可以过滤不溶性杂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故答案为:不溶;引流。
(4)中央净水机中有中空纤维和一种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活性炭,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
故答案为:活性炭。
(5)图甲实验中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故答案为: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按图乙进行电解水实验,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OH2+O2。通电一段时间后,a、b、c管中剩余液面的高低顺序为cba。
故答案为:H2OH2+O2;cba。
(7)A.图甲实验利用“合成”的思想证明水的组成,故选项正确。
B.图乙a管的气体是氢气,氢气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烧的更旺,故选项不正确。
C.两实验均不能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能够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5.(6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我国科学家研制了全球首套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的装置,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以下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CH3OH的工艺流程图。
【查阅资料】: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
(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8 。(填最简整数比)
(2)请写出步骤1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H2O+FeFe3O4+H2 。
(3)操作1的名称是 过滤 。
(4)操作2利用CH3OH和水的沸点不同分离出CH3OH,应控制温度为 C 。(填序号)
A.低于﹣97.8℃
B.﹣97.8℃~64.7℃
C.64.7℃~100℃
D.高于100℃
(5)甲醇(CH3OH)可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SO2,理由是 甲醇中不含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SO2 。
【答案】(1)3:8;
(2)H2O+FeFe3O4+H2;
(3)过滤;
(4)C;
(5)甲醇中不含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SO2。
【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铁与水蒸气高温下反应得到氢气和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3)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4)根据甲醇和水的熔沸点大小进行分析;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3:8;
(2)步骤1中,水蒸气与铁粉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得到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H2O+FeFe3O4+H2;
(3)固体与液体分开的操作为过滤,根据流程可知,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
(4)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水的沸点为100℃;操作2利用CH3OH和水的沸点不同分离出CH3OH,应控制温度为64.7℃~100℃之间,甲醇汽化为气体,从而与水分离,故选C;
(5)甲醇(CH3OH)的组成元素为碳(C)、氢(H)、氧(O)三种元素。而SO2中含有硫(S)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甲醇燃烧的反应中,反应物甲醇中没有硫元素,所以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也不可能有硫元素,也就不可能产生SO2。
故答案为:
(1)3:8;
(2)H2O+FeFe3O4+H2;
(3)过滤;
(4)C;
(5)甲醇中不含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过程中不可能产生S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转化和制备,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26.(9分)请根据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水槽 。
(2)装置A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KMnO4K2MnO4+MnO2+O2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控制反应的速率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制取装置为 CD (填字母),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氧气,如何证明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已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
(4)实验室需少量甲烷气体,可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得。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D或F装置,由此推断甲烷气具有的性质有 难溶于水或密度比空气小 (填一条即可)。
【答案】(1)铁架台;水槽;
(2)KMnO4K2MnO4+MnO2+O2;
(3)CD;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4)密度比空气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来分析;
(3)根据C装置的特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以及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甲烷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来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仪器②的名称是水槽。
(2)装置A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KMnO4K2MnO4+MnO2+O2;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3)C装置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控制反应的速率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制取装置为:CD;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a端通入氧气,将空气从b端排出,氧气具有助燃性,证明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已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4)实验室需少量甲烷气体,可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得,收集甲烷气体可选用D(排水法)或F(向下排空气法),由此推断甲烷气具有的性质有难溶于水或密度比空气小。
故答案为:
(1)铁架台;水槽;
(2)KMnO4K2MnO4+MnO2+O2;
(3)CD;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4)密度比空气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有关性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探究一:分子的运动
(1)按图Ⅰ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是烧杯 甲 (填“甲”或“乙”)。
(2)按图Ⅱ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酚酞溶液由左至右依次变红色 。
②小明发现图Ⅱ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了加热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
③对比图Ⅰ的实验,图Ⅱ实验的优点是 节约药品,更环保 。
探究二: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资料: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分子(NH3),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分子(HCl),两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白烟的成分是氯化铵(NH4Cl))。
(3)兴趣小组设计的装置如图Ⅲ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 大或小 (填“大”或“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慢或快 (填“快”或“慢”)。
【答案】(1)甲。
(2)①酚酞溶液由左至右依次变红色。
②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③节约药品,更环保。
(3)大或小;慢或快。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
其它条件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运动的越慢。
【解答】解:(1)按图Ⅰ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是烧杯甲,即甲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
故答案为:甲。
(2)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酚酞溶液由左至右依次变红色。
故答案为:酚酞溶液由左至右依次变红色。
②小明发现图Ⅱ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了加热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原因 是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故答案为: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③对比图Ⅰ的实验,图Ⅱ实验的优点是节约药品,更环保。
故答案为:节约药品,更环保。
(3)兴趣小组设计的装置如图Ⅲ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大或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慢或快。
故答案为:大或小;慢或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8.(8分)碘酸钾(KIO3)为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常作为补碘剂被添加到食盐中,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其化学性质。
【进行实验1】用下图装置完成实验,探究KIO3的热稳定性。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1)实验1﹣1结束时,应进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 ②① 。(填序号顺序)
①熄灭酒精灯
②将导管取出水面
(2)由实验1说明KIO3受热 能 (填“能”或“不能”)分解。
【进行实验2】按如表数据,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对KlO3与维生素C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记录如表。
资料:i.KIO3溶液、维生素C溶液、淀粉溶液、稀醋酸分别指KIO3、维生素C、淀粉、醋酸溶于水得到的混合物,KIO3、维生素C、淀粉、醋酸称为溶质,水称为溶剂。
ii.I2不能被人体吸收,淀粉溶液遇I2变为蓝色,遇KIO3、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4O6)、醋酸(化学式为C2H4O2)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3)实验2﹣2中,a= 1 g;
(4)由上述实验得到结论“KIO3能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I2”,实验证据是 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都不能使淀粉变成蓝色,但是两者混合后淀粉变成蓝色 ;
(5)对比实验2﹣1、2﹣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
(6)实验2﹣3中“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反应物的浓度过低,反应太慢 。
【反思与评价】
(7)甲同学由实验2﹣3得出结论:醋酸会促进KIO3与维生素C的反应,乙同学认为不严谨,理由是 也有可能是醋酸和碘酸钾反应生成了碘单质 。
(8)家中炒菜时要在快起锅时才加入碘盐,原因是 碘酸钾受热能分解,为了减少碘的损失 。
【答案】(1)②①;
(2)能;
(3)1;
(4)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都不能使淀粉变成蓝色,但是两者混合后淀粉变成蓝色;
(5)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6)反应物的浓度过低,反应太慢;
(7)也有可能是醋酸和碘酸钾反应生成了碘单质;
(8)碘酸钾受热能分解,为了减少碘的损失。
【分析】(1)根据实验1﹣1结束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先将导管取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来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1﹣2的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
(3)根据对比实验应控制变量的唯一性来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现象和题中信息来分析解答;
(5)根据实验2﹣1、2﹣2的控制变量是反应物的浓度来分析解答;
(6)根据实验2﹣3中使用的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的浓度过低,造成反应太慢来分析解答;
(7)根据实验2﹣3来分析解答;
(8)根据碘酸钾受热能分解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1﹣1结束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先将导管取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则应进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②①;
(2)由实验1可知,KIO3受热分解生成了氧气,则KIO3受热能分解;
(3)对比实验应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则实验2﹣2中,a=1g;
(4)由上述实验得到结论“KIO3能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I2”,实验证据是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都不能使淀粉变成蓝色,但是两者混合后淀粉变成蓝色;
(5)实验2﹣1、2﹣2的控制变量是反应物的浓度,对比实验2﹣1、2﹣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6)实验2﹣3中使用的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的浓度过低,造成反应太慢,所以“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7)甲同学由实验2﹣3得出结论:醋酸会促进KIO3与维生素C的反应,乙同学认为不严谨,理由是也有可能是醋酸和碘酸钾反应生成了碘单质;
(8)家中炒菜时要在快起锅时才加入碘盐,原因是碘酸钾受热能分解,为了减少碘的损失。
故答案为:(1)②①;
(2)能;
(3)1;
(4)碘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都不能使淀粉变成蓝色,但是两者混合后淀粉变成蓝色;
(5)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6)反应物的浓度过低,反应太慢;
(7)也有可能是醋酸和碘酸钾反应生成了碘单质;
(8)碘酸钾受热能分解,为了减少碘的损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主要是利用实验装置及题中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6分)
29.(3分)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
(1)苹果酸钠中碳、氢、氧、钠原子的个数比是 4:5:5:1 。
(2)苹果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只列式,不计算)
(3)若某人每天摄入15.6g苹果酸钠,则从中摄入的钠元素的质量为 2.3 g。
【答案】(1)4:5:5:1;
(2);
(3)2.3。
【分析】(1)根据苹果酸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3)利用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与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乘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1个苹果酸钠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的,碳、氢、氧、钠原子的个数比是4:5:5:1;
(2)苹果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15.6g苹果酸钠中的钠元素质量为15.6g×=2.3g。
故答案为:(1)4:5:5:1;
(2);
(3)2.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3分)某种常见的氮肥其化学式为NH4HCOx,已知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9。请计算:
(1)NH4HCOx中x= 3 。
(2)7.9g该氮肥中碳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
(2)4.4g。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两种物质中碳元素质量相等列式计算。
【解答】解:(1)NH4HCO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9,则14+4+1+12+16x=79,x=3;
(2)NH4HCO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9,根据碳元素质量相等列式:7.9g××100%=x××100%,x=4.4g。
故答案为:
(1)3;
(2)4.4g。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较为基础,掌握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类别
极软水
软水
中硬水
硬水
高硬水
以CaCO3浓度计/(mg/L)
0~75
75~150
150~300
300~450
450~700
序号
1﹣1
1﹣2
装置
现象
加热较长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装置
序号
KIO3溶液
维生素C溶液
实验现象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
2﹣1
10%
1g
10%
1g
溶液立即由无色变为蓝色
2﹣2
5%
1g
5%
ag
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蓝色
2﹣3
2.5%
1g
2.5%
1g
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再滴入5滴稀醋酸后,溶液逐渐变为浅蓝色
类别
极软水
软水
中硬水
硬水
高硬水
以CaCO3浓度计/(mg/L)
0~75
75~150
150~300
300~450
450~700
序号
1﹣1
1﹣2
装置
现象
加热较长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装置
序号
KIO3溶液
维生素C溶液
实验现象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
2﹣1
10%
1g
10%
1g
溶液立即由无色变为蓝色
2﹣2
5%
1g
5%
ag
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蓝色
2﹣3
2.5%
1g
2.5%
1g
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再滴入5滴稀醋酸后,溶液逐渐变为浅蓝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渝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巴渝学校期中docx、重庆市巴渝学校期中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1次月考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变化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如下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