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梳理,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
1.了解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的史实,掌握北朝的政权更替,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果(时空观念)
3.分析图文史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史料实证)
【知识梳理】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有何特点?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胜利。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完善其“汉化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定都邺城,后被北齐取代。西魏定都长安,后被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发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逐渐强大。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史料概括其意义。
1.表现: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训练】
1.《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认为,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突出特征如下表。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是( )
A.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如图反应的历史现象,最准确的是( )
A.政权并立B.北方统一C.民族交融D.文化繁荣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氏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南方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前秦政权已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4.《梦溪笔谈》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yà)靴(xuē)(长筒靴)、有蹀(dié)躞(xiè)带(能挂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纺织行业的发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习俗的交融D.北方经济的恢复
5.“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体现了( )
A.南北统一B.民族交融C.艺术繁荣D.中外交流
6.如表为不同时期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提高B.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C.孝文帝实行改革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7.成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8.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功家族,孝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此类史料应放在如图电脑中的( )
A.原因文件夹B.内容文件夹
C.影响文件夹D.启示文件夹
9.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材料中“汉化”是指( )
A.区域开发B.孝文帝改革
C.人口迁徙D.政权更迭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D.民族的交融
11.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在什么方面的表现?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
1-10 CCCCB DDBBD
11.(1)皇帝:秦始皇。
(2)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树立民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特征一:石质葬具的流行
特征二:孝子图画像的流行
受汉代祠堂影响,在墓葬中出现仿建筑型石棺和石床
孝子图画像以及类似的道德劝解主题画像普遍存在
东汉前
汉人席地而坐,入室必先脱履登席,室内家具以案几为主。
三国时期以来
中原使用胡床交椅,座具离地高坐,案几提高为桌案;胡人着靴登堂入室为中原人所模仿。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习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自学反馈,独立训练,概括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