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共11页。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山水画意境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意境与意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热爱和兴趣。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素养。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意境与意匠的概念及其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2. 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二)教学难点1. 意境的深层次理解,如何通过景物表达情感。2. 意匠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如何通过表现手法传达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和美感的山水画作品,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让学生直观感受山水画的魅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意境,思考画中景物如何传达画家的情感。然后,引出课文主题——“意境”,并提问学生对“意境”一词的理解,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2. 介绍作者,铺垫背景简要介绍李可染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强调他作为齐白石弟子的身份以及对山水画意境的独特见解。通过讲述李可染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者的初步认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3. 课文导入,激发思考朗读课文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山水画中的意境是如何体现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关于意境与意匠的讨论,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感受(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体会文中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示范朗读,特别是文中描写意境的段落,如“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2. 意境与意匠的概念解析(1)引导学生讨论“意境”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李可染的观点,让学生理解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2)通过具体例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分析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3)讨论“意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即如何通过表现手法来传达深层次的思想感情。3. 课文内容的逐段分析(1)分段落讲解课文内容,从“画山水”的重要性到“意境”的深刻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2)结合课文中的古诗文引用,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人的情感。(3)讨论山水画与自然景观的不同,强调山水画的精神实质和艺术表现。4. 生字词的学习和应用(1)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意境”、“惆怅”,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2)让学生用这些生字词造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 意境与意匠的课堂实践(1)创设情境,如模拟山水画创作,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意境与意匠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6. 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到的山水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摄影等。(2)讨论山水画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自然和艺术的感知。(3)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等作品,让学生分析其意境与意匠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三)生字词学习1. 课文生字词讲解(1)意境(yìjìng):指山水画中景与情的结合,是作品的灵魂。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李可染先生强调:“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学生应理解意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画家情感的投射。(2)惆怅(chóuchàng):表达一种失落、不舍的情感。如文中所述:“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学生应学会通过语境理解并运用此词。(3)真挚(zhēnzhì):形容情感的真诚和深切。课文中提到:“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学生需理解真挚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4)渲染(xuànrǎn):指通过艺术手法加强表达效果。文中提到:“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学生应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渲染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2. 生字词造句实践(1)意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文中的造句方式,如“这幅意境深远的画”,自己创作一句包含“意境”的句子。(2)惆怅:学生运用“惆怅”一词,结合个人经历,造句表达一种离别或失落的情感。(3)真挚:学生通过描述一个真挚的情感场景,如友情或亲情,使用“真挚”一词进行造句。(4)渲染:学生尝试用“渲染”描述一个场景或情感,如何通过语言或艺术手法加强其表达效果。3. 生字词互动游戏(1)字词接龙:学生轮流使用生字词进行接龙,每个学生必须以前一个学生使用的词的最后一个字作为新词的开头,以此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2)情境模拟:教师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山水画创作现场,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4. 生字词深度解析(1)意境与情感:深入探讨“意境”一词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如诗歌、音乐等,并与学生讨论情感如何融入艺术创作。(2)惆怅的情感层次:分析“惆怅”一词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表达复杂情感时的细微差别。(3)真挚的情感表达: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对真挚情感的描写,让学生体会真挚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传递力量。(4)渲染的艺术手法:讨论在绘画、写作等艺术形式中如何运用“渲染”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句子分析1. 课文主旨句的解析课文开篇即明确指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意境”一词的含义,以及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意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景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寄托。师生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意境”是什么?它在山水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生:意境可能是画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气氛。师:非常好,意境确实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那么,它与画中的景物有什么联系呢?2. 意境与情感的结合课文中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这句话强调了在山水画中,景物的描绘不仅仅是为了再现自然,更是为了传达画家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分析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预设分析:例如,课文中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情感,但通过景物的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之情。3. 意境的创作方法李可染在文中提到,“要获得意境,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说明了创作意境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观点,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绘画或写作中捕捉并表达意境。课堂活动设计: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例子,讨论如何通过观察和认识对象来创作意境。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创作方法。(五)意境与意匠的探讨1. 意境的内涵与表现(1)意境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对意境的定义:“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意境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重要的是画家或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接着,教师可以展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尝试描述画中的意境,并与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对比,体会意境的深层含义。(2)意境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教师可以引用课文中的例证:“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过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惆怅,以及通过自然景物传达的深厚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山水画中寻找和创造类似的意境,让学生理解意境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2. 意匠的运用与重要性(1)意匠的概念理解教师首先解释意匠的概念:“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然后,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让学生认识到意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它是艺术家将内心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艺术形象的桥梁。(2)意匠在作品中的体现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教师可以展示这幅作品的图片,并指出:“他在创作这幅画时,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让学生分析这种色彩运用如何强化了秋天的氛围和情感表达,从而理解意匠在实际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意匠手法如何影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传达。(六)课堂小结1. 意境与意匠的内涵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中两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意境,正如李可染先生在文中所言,是“景与情的结合”,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投射。而意匠,则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表现手法的精心设计,是将意境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作品的灵魂。2. 课文中的意境与意匠实例分析让我们回顾一下课文中的几个例子。比如,李可染先生提到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诗人的情感,但通过景物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惆怅。这就是意境的力量。再比如,文中提到的“一棵树,一座山”,通过画家的观察和表现,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画家情感的载体,这就是意匠的运用。3. 学习方法与思考角度的指导在学习《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子,更要学习如何去感受和理解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细致地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如何将这种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无论是口头上的分享,还是书面上的写作。4. 课堂互动与学生作品展示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一些互动讨论,比如对“意境”和“意匠”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中具体例子的分析。接下来,我想邀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他们对课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的理解,也可以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山水画作品,谈谈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要表达的意境。通过这样的分享,我们可以相互启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与意匠的运用。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山水画作品,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四、板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意境与意匠的概念生字词:意境、惆怅、渲染等课文关键句分析五、教学反思(一)教学方法的适宜性(二)学生参与度的评估(三)教学效果的反思与调整六、教学资源1. 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图片2. 相关山水画创作理念的辅助资料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意境与意匠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互动和作业中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