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托物言志篇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托物言志篇,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典解读,真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或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自己的感情或愿望。这种写法,就是我们所讲的“托物言志法”。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例如卜算子·咏梅 (陆游)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托物言志,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一、托物言志的类型: 1. 转接式。转接式,即由咏物到咏人。由咏物到咏人,首先要对所写之物进行泼墨重彩的描绘,这种描绘当然不是涉及事物全部,而是抓住其主要特点,体现其精神内核,即由形到神,形神兼备。描绘中,情景交融,情理贯通。作者描绘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与之相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的内质就是人的内质。如中考作文《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
2.交融式。交融式即人融入物中,物人交融。作者的情绪感情始终弥漫其中,并有一个起伏变化。起先可能会因为对物的认识停留于表面肤浅的层面而呈现出一种情绪化倾向。但随着对物内在品质的深层挖掘,作者在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最终趋于深意和内涵。这里,物的“品质”其实就是人品质的形象化写照。如中考作文《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也可以是褒扬的感情一直高涨,借别的物来衬托突显自己所咏之物。如中考作文《落红吟》。适用范围:适用于抒情类文章,尤其适合抒发比较抽象的感情。托物言志可以避免抒情的空泛,让文章“行之有物”,在事物的描写中不动声色抵达写作主旨。
二、托物言志的几个步骤 1.立“志” 所谓“志”就是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写哪一类的文章,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放在首位。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尤其如此。
2.寻物 明确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第二步就是“寻物”。“寻物”就是寻找与自己所要表达的“志”相通或是相似的“物”。所寻的“物”必须与所要表达的“志”有可托之点。“物”与“志”完美的契合交融应该是我们所寻之“物”的标准。 写作托物言志类文章,“物”的选取与挖掘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初步选好“形象”后,往往要考虑形象所能寄予的象征意义,能指向什么精神或哪一类人。然后考虑自己是否能将这种象征意义展开,从不同的几个层面上阐述。。
给大家提供几组例子,供参考:①筷子——一对恩爱夫妻,同尝酸辣苦甜。/一生都在享用山珍海味,到头来还是身瘦如柴。/空有笔直的身材,却无灵活的头脑。/只有傲然的筋骨,却无沸腾的血液。/虽有笔直的身材,却不能坚强地站立。/空有高大的身材,却无自由的命运。/一生在挑挑拣拣,到头来两手空空。②不倒翁——头轻脚重的,总是站得最稳。流星——刹那间划过长空,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烟花——在生命的奉献中闪耀出迷人的光彩。/在五彩缤纷中,装饰了别人的梦。木偶——将快乐送给别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总得被别人牵着,才走得端正。
③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也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汲汲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劲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3.状物 在寻好“物”之后,第三步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状”即描写,只有“状”出“物”之神,“志”才能有所托。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角度新,表现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
4.揭示 虽然我们所选的“物”与“志”是有相通之处的,但是在状物的过程中,对“物”与“志”的关系还要进行必要的揭示,让读者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就能体现到“物”与“志”的关系,使读者能体会到一种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快乐。
三、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运用的要点在于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所选事物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我手心我心”,必须选择让自己有所感发的熟悉素材,才能让描写更细腻生动。从未见过,只在书本见来、听人说来的事物不建议入文,不熟悉的事物在描写的生动性上会大打折扣。
2.文章中记叙不可赘余。 交代背景、事因的文字尽可能精简。描写是托物言志类文章最需浓墨重彩的底色,议论、抒情是这类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要以描写为基础,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文章,从而点明主旨。比如《野菊花》这篇文章索性剔除记叙,开篇以排比、反问、反复的手法直接对野菊花进行描写,一开篇就大气磅礴,震撼读者。
3.要从多个角度对事物浓墨重彩展开描写,描写角度切不可单一,要立体化,要让事物特征鲜明。 选择哪些角度来描写?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文章主题锁定描写角度。描写要能水到渠成引出后文的抒情、议论,要与主题完美契合。《野菊花》一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野菊花进行描写:野菊花的壮烈泼辣的开放状态、万物萧条的生长环境、不禁锢自我的尽情怒放、不固守现状的迅猛扩张。为何选择这几个角度呢?因为这几个角度最能突显野菊花勇敢、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文章要赞誉的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有着不懈人生追求的一类人的精魂。
4.由描写转向抒情、议论时,过渡要平稳,不可突兀。 切忌描写完事物,突然引出假大空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使用“描事物——赞事物——引思考”的行文思路。描写完后,在对事物本身的赞誉中,挖掘出事物的精神品质,再引申到人,或者联系自身实际,阐释所写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与影响。
一直有希望 随着天空中划过一道闪电,从空中落下的雨点渐渐密集起来,浸润着土地,打湿了绿叶,窗外雨声淅淅沥沥,尽是一片生机盎然之景。 窗内,我捧着一盆绿萝,小心地将它放到桌上。这是一盆丧失生机的植物,它可怜地蜷缩着,叶子已经泛黄,了无生气。 它快要枯死了。【欲扬先抑,先写绿萝快要枯死,以及自己对它的担忧,与下文它经过修剪后努力生长作对比,突显出绿萝顽强的生命力。】
约是半个月前,我在房间里看见这盆绿萝,那时它绿叶中夹着些黄叶,精神似乎不错。因为它是搬家时物业送来除甲醛的,是我们的功臣;又因它在我们家住了几年,我们和它有些感情。看见它有了黄叶,怎会不担心?我那时有些担忧地告诉外婆,外婆却说,绿萝有一两片黄叶很正常,没什么问题,如果严重了,就试试把叶子剪掉。 后来我就没有再注意过它,直到这一天,它奄奄一息的样子,仿佛让我看到一个呼吸微弱、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重症病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萝写作奄奄一息的重症病人,写出绿萝的情况危急,为下文“我”请求外婆修剪绿萝做铺垫。】我满怀担忧地请外婆来看。
“你看,它的叶子基本不行了,已经救不活了。”她叹息,给这位重症病人判了死刑。难道,它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吗? 我们沉默了。突然,我注意到它仅有的绿叶一晃一晃的,像在求救,它的根还是鲜活的!我的心为之一颤,它是想告诉我,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它仍不愿放弃生的希望吗?于是我求外婆:“外婆,能试试救它吗?总有希望救活吧!” 外婆答应了。她把枯叶剪了,叶子一晃一晃的,如截肢般,看得我心头发抖。外婆给它浇水,用尽方法给它补充营养,它就拼命地汲取水分和养分;我总在它身边鼓励它-它仿佛感受到了一样,越发努力向上长。【长短句结合,将外婆为绿萝修枝的过程展现出来,简洁明了,有韵律感。】
外婆告诉我,它是坚韧的,好几次看到它叶子耷拉着,都以为它不行了,心悬了起来,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它顽强地抬起了头,挺了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绿萝以人的情态,将绿萝叶子生长的不同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约是半年后,我又见到它,它顽强地活着,尽管不比同类茁壮,有些瘦弱,但仍绿得亮眼,令人欣喜。 绿萝身上永不消逝地存在着希望,这种希望支撑它从奄奄一息到生机勃发。每个人、每个生命中都蕴藏着这种希望,都能在绝境中竭力追逐一线生机,全力绽放。希望,是一直在的呀。 细雨无声,滋润万物,滋润着窗外的植物,也滋润着房内的绿萝。
【名师点评】①细节突出,一波三折。作者描写了绿萝求生的细节,以它不甘心放弃的“央求”,为了存活对于修剪的“忍耐”,以及抗争命运的一次次“抬头”,表现出绿萝内在的坚强。②升华主旨,引人深思。结尾由一盆绿植获得生机,创造奇迹,联想到每个人在困境中都要寻求希望的人生哲理,点明中心思想,深化文章“一直有希望”的主旨。
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
此文题设计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自拟题目,颇具开放性。体现了“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血肉,生活长见识”的大语文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完成本题作文,考生可结合个性化的生活展开合理联想,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如是什么让我停住了脚步,为什么会让我停住脚步,停住脚步后做什么,这样设问并思考,就能由眼中物升华到心中情,或由眼中事深入到事中理。 例如,在一棵大树前“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就可以写出围绕大树所发生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某种道理。当我停下脚步的时候,肯定有能让我驻足停留的理由,眼中物,心中情,事中理,甚至想象之人、事、物,皆可入文。这里的“脚步”可以是实指,就是我们实在的脚步,也可以是无形的,抽象的。
本题适合写记叙文,细节的真实尤为重要。如果写人叙事,需着力于刻画特定生活情境中的典型形象,写景状物则宜展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富有情味的语言。透过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物鲜活饱满,让景物立体可感,以小见大,动情动人。
【思路导引】 感悟自然,启迪人生。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精神愉悦。例如,在一棵小白杨前,“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一场风暴将它吹折了,几天后叶片微黄,以为它死定了,今天再看到它,没想到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绿叶比先前更为鲜亮。挺过去便有新生,大自然启发我坚强!穿插自己的故事,可以写出绝妙的文章。
触物思人,忆事明理。例如,走在村头的水泥桥上,“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叔叔18岁那年,怀揣年轻人的理想,跨过这座桥,去到城里上大学,而后一路顺风,令多少人羡慕,想不到栽在县长的官位上,身陷囹圄。如果不跨过这座小乔,不改变农民身份,他会和村里同龄人一样,过普通人的日子,享受普通人的幸福。那么,叔叔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因为读书而受到重用吗?难道真是“人生识字糊涂始”?这样想来便大有文章可做。
广开思路,创新思维。其实,历史风云,名人传记,艺术形象,政治文化,传媒信息,都可以成为“停下脚步”的原因,就看你能否匠心独运。例如,在某名人故居前,“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故居背后可以有许多故事,自然会给人带来许多思路。街头一隅,许多人围在一起,“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残疾人卖唱,还是儿童乞讨?邻居家传来吵架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里自然会生出种种故事,给人带来种种启迪。
一香已足压千红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一株惠兰,居然生长在这杂草丛生、碎石满地的溪涧,黄绿色花瓣,舌瓣上缀着绿宝石般的绿丝绒苔,煞是好看。 这时,我突然问我自己:你见过兰吗?也许你见过。可能是在林中漫步时,无意瞥见的一抹白,可能是在路边杂草中,闻到一淡淡香味。可是,你却不知道它是兰。因为兰很朴素,没有光鲜、靓丽的外表。它的根一般很粗大,茎呈青绿色,细细的,薄薄的,叶片与野草无异,随意地弯在一边,多数叶子交错有序,惬意地搭在同伴肩上,同伴也不恼,转转身,顺势躺在另外一株兰上。它们彼此包容,相互扶持。最惹人怜的,却是它素淡的花和淡雅的清香。
在我家小区门前也有一株兰,立于草间,亭亭于众绿之间,花色雅而不俗,丽之不妖。每天早晨,我都要俯身贴近,闻一闻,它的香味淡而不浓,醇而不腻,与清风流水应和着,让人神清气爽。我喜爱它淡白色的花,因为它更显得气质幽淡。它的花,多为四瓣,椭圆形,最里边是淡淡的黄,外面白的一尘不染。最妙的是,早晨的露一滴一滴地浮在它的身上,任凭阳光烘烤或是风儿撩拨,它也舍不得离开。 我不由得停住了匆匆的脚步,仔细观察这株惠兰。这里土地贫瘠,除了矮小、杂乱的不知名的小草外,只有淙淙的流水、啾啾的鸟鸣与之相伴。它生于斯,长于斯,不感到寂寞吗?不因为被埋没而失落吗?
“这时,我突然问自己:你知道兰吗?元代有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分别是“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及“王羲之爱兰”。其中尤以“王羲之爱兰”最为出名。除了“书圣”这个头衔,恐怕与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分不开吧。 人们喜欢一物,大抵从外形开始。譬如识人,总是先看其外表,在这个拼颜值的年代更甚。人们识兰,也不例外。兰端庄可人、秀外慧中,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喜爱。子曰:“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它生于山谷之深处,却仍得文人雅士趋之若鹜,正是应了那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训。连陈毅元帅也禁不住赞叹道:“只为馨香里,寻者便山谷。”刘诗诗是我的偶像,她宛若幽幽一朵兰,“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她的高冷、脱俗,令人渴望神交。
我不由得停住了飘逸的脚步,驻足欣赏这株惠兰。它的花叶娇小,不似秋菊那般一簇一簇的花儿开满枝头;它的花也不如郁金香那般馥郁,淡淡的花香,宛若游丝;它的花色淡雅,不似牡丹花那般大红大紫。但它却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 这时,我突然问自己:你真的喜欢兰吗?兰,不以无人赏识而不芳,不因清寒相逼而猥琐,这就是兰的品格。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的高洁自况。兰叶青翠素净,疏密相宜,流畅飘逸。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精研书法时,将兰的各种姿态融贯于书法之中,成为“书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兰花,他曾写诗赞曰:“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开创了瓷盆养兰的先河。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见兰、知兰、爱兰,我还会种兰、护兰,我只愿兰馨人间。
情感浓郁,真挚感人。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大年初一的正餐,而“我”在床上躺着遐思万千。作者选取了“大年初一黎明”这一物定的时间,以点代面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进而表达情感,构思着乎巧妙而独到,令人叫好。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先描写兰花的外形,着意于根、枝叶和花色、花香,突出其外在美。接着由元代名瓷引出王羲之爱兰,再描写兰花藏于深山,却令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并用孔子、陈毅的诗文佐证,最后描写屈原、王羲之、唐太宗爱兰的例子,着意于兰心惠质的内在美。这样由外而内,由兰的外形、生长环境到内在气质、品格,写得形神兼备。构思精巧,匠心独具。文题“一香已足压千红”出自徐渭的《兰》诗,高度概括了兰花以其幽香而成就其花中君子的盛名的特点。作者引用了古今爱兰名人屈原、孔子、王羲之、唐太宗陈毅的诗文、史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兰这种国花的内在气质美得到了升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题记增色篇,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典解读,真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象征手法篇,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典解读,真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件语言锤炼篇,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典解读,真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