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三校(金成、黔龙、黔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三校(金成、黔龙、黔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春秋至汉末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是表达母爱的:《金色花》主要表达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荷叶·母亲》则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
D.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尊称对方的见解为“高见”,谦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
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段经历记录在《范爱农》。
B.鲁迅在《无常》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C.《风筝》是《朝花夕拾》中重要的一篇,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D.《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
二、综合性学习
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推动书香班级建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七年级(1)班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下面是班长拟写的一段活动开场白,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精神的世界;书是文化的天堂。读书,使人目光远大,___________;读书,使人胸襟开阔,___________;读书,使人思想成熟,___________。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树立起“热爱阅读”的典范,在字里行间感悟知识的渊博、生命的厚重、灵魂的有趣。
①情感丰富
②志存高远
③豁达通畅
A.③②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2)班委会想邀请文学社张老师参加此次活动,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张老师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邀请函
①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②为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推动书香班级建设,③我班将于12月22日下午2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张老师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诚邀您参加,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到来。
④2023年12月20日
七年级(1)班班委会
(1)第一处:___________
(2)第二处:___________
(3)为配合这次活动,班级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两个栏目名称,并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示例:
栏目名称:书海漫游
内容:让人联想到在无尽的书海中畅游,可以吸引人们参与探索不同类型的书籍
栏目名称: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
栏目名称: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
三、材料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有一片hàmiǎ_________的荒原,人迹罕至,充满了神秘与未知。在这片土地上,万物各得其所,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演绎着生命的奇迹。一日,一位尊贵的客人莅临宽敞的荒原,他的到来引起了众生的敬畏。他身着华服,咄咄逼人,却又不失ɡōnɡ_________敬。荒原上的生灵纷纷避让,为他让出一条道路。在这片荒原上,生与死交织成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客人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最终,他带着敬畏与感慨离去,荒原重归宁静。而那些曾经经历过的jué_________别与相逢,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永恒的回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词语。
5.上面文段中加粗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A.广袤B.人迹罕至C.莅临D.咄咄逼人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这所谓“书”,是指________
四、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眩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
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注】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注】氤(yīn)氲(yūn):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
7.细读全文,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回乡下老家看到母亲晒书
B.“我”与母亲读“小记”
C.母亲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
D.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8.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作者看到母亲在院子晒书,回忆起母亲不支持我读书的往事,跟母亲大吵一架。
B.母亲的去世,作者睹物思人作结,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C.舅舅和母亲都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D.文中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我”和母亲一起晒书,一起阅读“小记”的事情,既交代了书的来历,又营造了母子二人一同阅读时的温馨融洽的感人情景,突出文章主题。
9.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10.文章以“母亲晒书”,却详写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小学
①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②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③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
④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⑤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⑥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⑦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⑧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⑨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11.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描写了作者小时候的学习场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很快乐。
B.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小学生活的留恋和对老师的怀恋。
C.第⑦段表现作者的谦虚,写出了老师对自己写作上并没有给予很大帮助。
D.文章回忆了“我”小学时期童年往事和“我”与小学老师之间的种种过往。
12.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从加粗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13.文中语文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⑦-⑨段分析
14.某报设有“工匠精神”“青春风采”“金色童年”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你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按要求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5.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仲永家世代以耕田为业,他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B.仲永写的这首诗是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C.我知道这件事的七年后,他的诗与从前的名声不相符了。
D.仲永小时候写出来的诗,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16.仲永最后和普通人一样。请摘录文中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矣”原因的句子。
17.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仁在其中矣
B.父异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忽啼求之学而时习之
D.或以钱币乞之歌以咏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劳劳亭①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①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18.这首诗中哪个字描绘出了当时的场景,点明了诗歌内容?( )
A.知B.苦C.别D.遣
1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默写题
20.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连》)
(3)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子罕》)
(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7)《十二章》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题
21.按要求完成写作。
尝试,是指试、试验。无论是找寻各种方法,探索多种途径,调整心理状态,创设外在条件还是提升自身能力,都需要积极的尝试。
请以“这次尝试,我成长了”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这次”具体所指,明确“尝试”的内容以及“成长”的表现。
(2)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成长”的曲折过程。
(3)有细节描写,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悟体会和思考。
(4)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及“记载春秋至汉末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表述有误。刘义庆是南朝宋,而非南宋;《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故选:B。
2.答案:C
解析:《风筝》选自《野草》
3.
(1)答案:D
解析:
(2)答案:第一处:④处时间和署名互换位置。
第二处:③处“少年正是读书时”后加活动。
解析:
(3)答案:示例:阅读之旅暗示阅读是一种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书香盛宴。给人沉浸在书香之中的感觉,可以让人们期待参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解析:
4.答案:浩渺;恭;诀
解析:
5.答案:D
解析:
6.答案:五猖会;《鉴略》
解析:《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解析:
10.答案: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两方面回答。
解析: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用“掰”“刨”“点燃”“烤”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收获、烤制食物的过程,表现出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解析:
13.答案: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我的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
②关心疼爱学生。临别前,她的眼里噙着泪水把“我们”抱着怀里。
解析:
14.答案:示例:“金色童年”。从选材看,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时难忘的趣事,符合“金色童年”的题材;从主题看,文章主要表达对小学生活的深深怀念、对小学老师的怀念与感激,符合“金色童年”的主题。
解析:
15.答案:C
解析:根据“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知作者没有给具体的时间,并不是知道这件事的七年之后。
16.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据此,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介词,用。
B.代词,代“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这件事/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
C.代词,指书写用具/结构助词,的。
D.动词,完成/动词,从事。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了一起。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又因为“柳”谐音“留”,这一意象经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
解析:
20.答案:(1)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若出其里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匹夫不可夺志也
(6)江春入旧年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21.答案:略。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兴仁市三校(金成、黔龙、黔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1107七年级语文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兴仁市三校(金成、黔龙、黔峰)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11071docx、九年级语文1107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兴仁市金成实验学校(黔龙、黔峰)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生必须用黑色钢笔,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时字迹要清楚,本卷共24小题,总分为1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