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是细胞干重中占比最大的元素,也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B. 核酸、ATP、叶绿素、脂肪酶和胰岛素都含有N元素
C. 洋葱根尖细胞内含有磷脂的细胞器有液泡、线粒体、叶绿体等
D. 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还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组成元素包括C、H、O、N、P,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碳是细胞干重中占比最大的元素,也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A正确;
B、核酸含有C、H、O、N、P,ATP含有C、H、O、N、P,叶绿素含有C、H、O、N、Mg,脂肪酶含有C、H、O、N,生长素含有C、H、O、N,故核酸、ATP、叶绿素、脂肪酶和生长素都含有N元素,B正确;
C、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含有磷脂的细胞器为具膜细胞器,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但洋葱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 C错误;
D、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还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2. 如今的生产工艺导致新鲜的蔬果表面常有水溶性的有机农药残留。现取新鲜红苋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结果可绘制成下图的曲线(测得整个过程纯水的浓度变化较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细胞吸水,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没有水的交换
C. AB段发生质壁分离,BC段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对红苋菜加热,随水温升高,水颜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未改变。
【详解】A、AB段细胞液浓度下降,说明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因此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错误;
B、B点细胞液浓度最小,此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水交换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AB段细胞液浓度下降,说明细胞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C段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说明BC段细胞开始失水,而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吸水,C错误;
D、对红苋菜加热,随水温升高,水颜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导致细胞中色素释放出来,D正确。
故选D。
3. 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分别是组成甲、乙、丙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表示的元素是N和P,Y表示的元素一定有N
B. 在真核细胞中,甲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C. 如果d是乙的基本单位,那么n不可能是尿嘧啶
D. e是丙的基本单位,多个e可通过肽键连接起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本题的突破口是甲→乙→丙,进而推测出甲是DNA,乙是mRNA,丙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X表示N、P,Y表示N。
2、d表示核苷酸,n为含氮碱基,f表示五碳糖,m表示磷酸。
3、e表示氨基酸。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丙,进而推测出甲是DNA,乙是mRNA,丙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则X表示的元素是N和P,Y表示的元素一定有N,A正确;
B、甲为DNA,乙为RNA,在真核细胞中,甲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B正确;
C、如果d是乙(RNA)的基本单位,则d是核糖核苷酸,含碱基A、U、C、G,所以n可能是尿嘧啶,C错误;
D、丙是蛋白质,e是氨基酸,所以e是丙的基本单位,多个e可通过肽键连接起来,D正确。
故选C。
4. 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令人讨厌的水华,下列有关蓝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者均可以合成有机物,但所需能量来源不同
B. 二者都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均为DNA
C. 二者均具有生物膜,并且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均为脂质和蛋白质
D. 二者均具有核糖体,并且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细菌含有叶绿素、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来源是光能,硝化细菌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能量来源是化学能,所以二者均可以合成有机物,但所需能量来源不同,A正确;
B、二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正确;
C、两者都是细胞生物,均具有生物膜,并且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均为脂质和蛋白质,C正确;
D、二者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不含核仁,D错误。
故选D。
5. 甲试管中装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酶①溶液;乙试管中装有2mL蔗糖溶液、2mL酶①溶液;丙试管中装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酶②溶液。利用上述试管验证酶的专一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只需要考虑自变量的影响,不需要考虑无关变量
B. 若酶①为淀粉酶,则甲、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C. 若酶①淀粉酶,酶②为蔗糖酶,则甲、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
D. 甲试管中加入的淀粉溶液、酶溶液都是2mL,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一变量原则,也被称为控制变量法,是在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在进行实验或观察时,只改变一个变量,而保持其他所有变量不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这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并且在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这个影响。
【详解】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实验的自变量应为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且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需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错误;
B、若酶①为淀粉酶,则甲、乙试管进行对比时不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B错误;
C、若酶①为淀粉酶,酶②为蔗糖酶,则甲、丙试管进行对比时可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根据是否有还原糖的生成判断淀粉是否水解,C正确;
D、甲试管中加入的底物量与酶量相等,是为了保证在合理的浓度和用量下,反应能顺利进行,D错误。
故选C。
6. 如图表示在有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体内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过程,X、Y、Z和W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
B. 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②③④
C. ②和⑤过程分别表示C3的还原和CO2的固定
D. 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O2会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W表示水,Z是ATP,Y是丙酮酸,X是三碳化合物;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
【详解】A、据分析可知,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A正确;
B、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③④,过程②消耗ATP,B错误;
C、据分析可知,X是三碳化合物,②表示C3的还原,\,⑤表示CO2的固定,C正确;
D、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即④过程产生的CO2会释放到细胞外,D正确。
故选B。
7. 基因Bax和Bcl-2分别促进和抑制细胞凋亡。研究人员利用siRNA干扰技术降低TRPM7基因表达,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受遗传信息的调控
B. TRPM7基因可能通过抑制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
C. TRPM7基因可能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
D. 可通过特异性促进癌细胞中TRPM7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相关癌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都受遗传信息的调控,A正确;
B、据题图可知,s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的TRPM7基因表达量下降,Bax基因表达量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由此可以得出,TRPM7基因可能通过抑制Bas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B正确;
C、s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高,Bcl-2基因表达量降低,而Bcl-2基因抑制细胞凋亡,故TRPM7基因可能通过促进Bel-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C正确;
D、由题图可知,s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Bax基因表达量增加,Bdl-2基因表达量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所以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中TRPM7基因表达来治疗相关癌症,D错误。
故选D。
8. 关于果蝇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B. 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C. 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D. 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前期:出现染色体,且排列散乱;中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染色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分裂。
【详解】A、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不相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不变;两者的染色体行为也不同,减数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两者核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
B、两者都经过了DNA复制,前期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都相同,但染色体行为不同,减数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等过程,B错误;
C、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有丝分裂末期为2N,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为N)和染色体行为(有丝分裂末期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不同,但核DNA分子数目相同,C错误;
D、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不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错误。
故选A。
9.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
B. 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 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的现象,属于演绎推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是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不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通过演绎推理,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
C、同种生物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
D、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的现象,不属于演绎推理,D错误。
故选B。
10. 在真核生物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一个基因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排序决定的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磷酸二酯键是两个相邻的核苷酸相互连接时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一个脱氧核苷酸中没有磷酸二酯键,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
C、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也决定了基因的特异性,C正确;
D、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含1个DNA分子,经过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A。
11. 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和标记的T2噬菌体混合,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分别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能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 若培养时间过长,甲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偏高
C. 甲、乙两组分别能产生少量含32P、35S的子代噬菌体
D. 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在噬菌体的DNA作用下,以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组成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本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相互对照,根据放射性出现的部位能证明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正确;
B、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长,则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进入上清液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增大,B正确;
C、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 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所以可产生少量含32P的子代噬菌体;乙组用的是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由于S存在于蛋白质中,且侵染过程中蛋白质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中,因此不能产生含35S标记的子代 噬菌体,C错误;
D、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主要是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其(A+C)/(G+T)的值相同
B. (A+T)/(G+C)的值越小,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
C. 当(A+T)/(G+C)=1时,可判断该DNA分子是双链DNA
D. 双链DNA分子中A+C所占比例、A+G所占比例、T+C所占比例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A+C)(G+T)为恒值1,A正确:
B、A一T之间有2个氢键,C一G之间有3个氢键,故G+C数目相对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即(A+T)/(G+C)的值越小,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B正确;
C、当(A+T)/(G+C)=1时,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错误;
D、双链DNA分子中A+C所占比例、A+G所占比例、T+C所占比例均相等,均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D正确。
故选C。
13. 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有无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所决定,有酒窝为显性性状。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 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 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 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定是纯合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酒窝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a,则有酒窝为AA和Aa,无酒窝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
B、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
C、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1/2,C错误;
D、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故选B。
14. 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而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D.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植物花瓣的大小为不完全显性,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而花瓣颜色为完全显性,R对r为完全显性,但是无花瓣时即无颜色。
【详解】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基因型有AaRr、Aarr、aaRr、aarr 4种,表现型有3种,分别为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A正确;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3×3=9(种)基因型,而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由于aa表现为无花瓣,故aaR_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所以子代表现型共有5种,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2/3×1/2=1/3,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约为1/4,C正确;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1/2=3/8,D正确。
故选B。
15. “颜色反应”是鉴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苏丹Ⅲ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
B. 为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蔗糖,可以使用斐林试剂检测
C. 若待测样液中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变蓝
D.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用苏丹Ⅲ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要用 50%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颗粒,A正确;
B、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蔗糖为非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若待测样液中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变紫,C错误;
D、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所含物质种类相同,都是CuSO4和NaOH,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不得分)
16. 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是某动物细胞中ATP逐级水解的过程图,其中c是腺苷,e是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甲、酶乙、酶丙作用的底物不同与酶具有专一性相关
B. c中含有脱氧核糖,b是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有些蛋白酶需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磷酸化后才具有活性
D. 酶合成伴随着ATP水解,其释放的e来自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
【答案】BD
【解析】
【分析】由图判断:a是ADP,b是AMP,c是腺苷、e是水解释放的能量,d是磷酸基团。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不同酶作用于不同的底物,A正确;
B、c是腺苷,其中含有核糖,b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错误;
C、有些蛋白酶需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磷酸化后才具有活性,例如运输Ca2+的载体蛋白,C正确;
D、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动物细胞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D。
17. 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男性,患者常表现为举止异常。关于其病因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减数分裂Ⅱ异常,可能是其母亲产生的卵细胞异常
B. 若减数分裂Ⅱ异常,可能是其父亲产生的精细胞异常
C. 若减数分裂I异常,可能是其母亲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异常
D. 若减数分裂I异常,可能是其父亲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异常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和44+XY,现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YY,说明多了一条Y,只可能是精子形成时出现异常。
【详解】正常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和44+XY,现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YY,说明多了一条Y,可能是精子形成时出现异常,由于X、Y染色体已分开,说明减数分裂I正常,由于多了一条Y染色体,应该是父亲产生的精细胞减数分裂Ⅱ时期异常,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ACD。
18. 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某黑藻叶肉细胞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逆时针,实际方向也为逆时针
B. 若观察黑藻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C. 为了更清楚的观察黑藻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可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D. 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并选取叶脉附近的细胞观察,可增强实验效果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黑藻为单子叶植物,叶片小而薄,叶肉细胞内有大而清晰且数量较多的叶绿体,液泡无色;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的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叶绿体在光照强的时候以较小的面朝向光源,避免被灼伤;光线弱时,以较大的面朝向光源便于吸收较多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详解】A、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与实际流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图中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逆时针,实际方向也为逆时针,A正确;
B、若观察黑藻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因为叶绿体有颜色,便于观察,B正确;
C、黑藻的叶片本身较小,一般取下一片叶子直接制成装片即可观察其中的叶绿体,C错误;
D、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可促进细胞的代谢,使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加快,叶脉附近水分供应充足,细胞代谢加快,容易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所以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强度,并选取叶脉附近的细胞观察,可增强实验效果,D正确。
故选ABD。
19. 冰叶日中花(冰菜)是一种耐盐性极强的盐生植物,其茎、叶表面有盐囊细胞。如图表示盐囊细胞中4种离子的转运方式(P型和V型ATP酶均能为H+的逆浓度跨膜运输提供动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a+运出细胞和进入液泡的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
B. NHX运输Na+有利于提高液泡溶液渗透压
C. 图中一种转运蛋白可转运多种离子,说明转运蛋白没有特异性
D. P型和V型ATP酶转运H+可以NHX转运Na+提供动力
【答案】B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NHX将H+运入细胞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也可以将Na+运入液泡的同时将H+运出液泡,P型ATP酶可以将H+运出细胞,KUP将H+和K+运入细胞,V型ATP酶可以将H+运入液泡,CLC将H+运出液泡的同时,将Cl-运进液泡。
【详解】A、据图可知,V型ATP酶可以将H+运进液泡,该过程中需要耗能,是主动运输,说明液泡中的H+浓度高于液泡外,NHX将H+运出液泡的过程是顺浓度梯度,该过程产生的势能可为Na+进入液泡提供能量,即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NHX向细胞外和液泡内运输Na+,有利于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提高耐盐性,B正确;
C、从图中看出,一种转运蛋白可转运多种离子,一种离子可由多种转运蛋白转运,仍有有特异性,C错误;
D、据图可知,P型和V型ATP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出细胞或运入液泡,降低了细胞质基质中H+的浓度,液泡中H+可以通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中,驱动载体蛋白NHX,将Na+进行转运,所以为Na+运输提供了动力,D正确。
故选BD。
20. 如图为细胞的生命历程图,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甲过程代表有丝分裂,乙过程中细胞分化并不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
B. 丙过程的发生是由于致癌因子使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C. 丁过程与基因表达有关,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并与戊过程有区别
D. 己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辛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是有丝分裂、乙、庚和辛是细胞分化、丙是细胞癌变、丁是细胞凋亡、戊是细胞坏死、已是细胞衰老。
【详解】A、甲是有丝分裂过程,乙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A正确;
B、丙是细胞癌变,细胞癌变是由于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成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正常基因,B错误;
C、丁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可以发生在多细胞生物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C错误;
D、己(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辛(细胞分化)过程是由组织、器官或系统发育成个体,不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错误。
故选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21. 图1表示西瓜幼苗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C3和C5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至⑤表示的生化反应中,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图中C3的含量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若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图中C3的含量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2)由图2可知,A点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
(3)西瓜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①为了解释图3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水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水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假设______。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该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为叶片光合作用通入仅含14C标记的14CO24小时,在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14C标记的淀粉含量为c。若淀粉量a、b、c的关系满足__________(用关系式表示),则该假设成立。
【答案】(1) ①. ①③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上升 ④. 下降
(2)大于 (3) ①. 假设二 ②. 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麦芽糖含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③. b-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综合测试(二)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