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0课 三国两斤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0课 三国两斤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梳理,课堂训练,科技文化成就璀璨,经济生活区域发展,民族交融 文明传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
1.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文化成就(历史解释)
2.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这一时期时代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知识梳理】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右侧史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齐民要术》的地位如何?
(1)观念: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导引《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非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二、科学家祖冲之
研读教材,辨认右侧纪念邮票中的人物,完善相关成就卡片。
三、灿烂的文化
【课堂训练】
1.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曾出现了一部系统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和贮藏等内容的农业著作,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本书的作者是( )
A.贾思勰B.祖冲之C.刘徽D.胡昭
2.“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华佗B.祖冲之C.毕昇D.贾思勰
3.“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
A.农商并重B.以粮救荒C.以农为本D.顺其自然
4.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魏晋南北朝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B.中外交往,交流互鉴
C.佛教艺术,绚丽多彩D.民族融合,古老悠久
5.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是( )
A.《农政全书》B.《水经》
C.《水经注》D.《齐民要术》
6.《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汉人特有的烹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该材料表明影响当时饮食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进步B.中外交流C.民族交融D.政府导向
7.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他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B.《兰亭集序》
C.《水经注》D.《洛神赋图》
8.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集中于农业领域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D.注重以民生为本
9.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余晖,又能目睹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的“秀骨清像”。这说明古代甘肃( )
A.继承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并发扬光大
B.是中外文明交流和民族交融之地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中心
D.保留了石窟进入中国的最初样貌
10.如图所示如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如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1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多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科技文化成就璀璨】
材料一
(1)写出材料一中图A所示科学家的姓名和图B所示书法作品的名称。
【经济生活区域发展】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其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2)依据材料二,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答出三点即可)
【民族交融 文明传承】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参考答案
1-10 ABCBD CBCBD
11.(1)科学家:祖冲之。
作品:《兰亭集序》。
(2)变化:汉朝时,江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做法: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华项目
概况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历法
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机械制造
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领域
成就
书法
锺繇(尤擅楷书),胡昭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碑刻书体
绘画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文学
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图A 科学家
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他的该项成果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图B 书法作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习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梳理,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