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4(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482345/0-17334028737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4(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482345/0-17334028737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4(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482345/0-17334028737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训练
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4(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4(Word版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山东临沂高三上期末)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人首鸟身像等文物,明显有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而龙的崇拜、铜铃(青铜编钟的前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发现,则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丝马迹”。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
C.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
D.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特征与中原文明既存在差异又具有共性,这符合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并不只有一处发源地,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山东威海一模)先秦时期有“削木为”(,古代的一种乐器)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去我”“入山林”可知,该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匠人将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艺物件中,这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故选C项;先秦时期佛教还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只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排除B项;人本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排除D项。
3.(2024山东青岛一模)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
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故选B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举措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
4.(2024安徽黄山二模)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宋代二程认为佛教“以生死恐(吓)动人”,只是理会生死,其他都不理会。他们的主张体现了( )
A.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B.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士大夫与皇权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以韩愈、二程为代表的唐宋儒家学者,对佛教持反对态度,努力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致力于儒学复兴,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韩愈和二程对佛教的看法,无法得出国人对佛教的态度,也不能代表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而不是政治上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5.(2024河南高三联考)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极书院内设置周敦颐祠,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北统治者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D项。
6.(2024广东湛江一模)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C项;陆九渊的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致知”与“吾心”的重要性,未涉及纲常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统治,且陆九渊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排除D项。
7.(2024山东泰安二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代思想家颜元提出的全新义利观,鼓励人们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追逐利润,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映,故选A项;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中国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所以其主张反映的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B项;材料中这种全新的义利观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张一脉相承,并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宗教和科技,与这种全新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
8.(2024山东泰安四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序》中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顾炎武旨在( )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宣传维护传统儒学
C.倡导务实求真思想
D.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自年少起读书会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且会加以修改以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时也会参考古人的一些作品,向他们学习,这体现了顾炎武求真务实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体现不出顾炎武对现实的不满,更与维护传统儒学无关,也不是政治方面的批判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B、D三项。
9.(2024江苏无锡一模)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据此可知( )
A.门第观念的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可知,魏晋时期士族重视文化教育,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发展,故选D项;门第制度下士族对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封闭性,并非文化传承的关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演进对士族门第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
10.(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下面是北宋画家文同的《墨竹图》(局部)。此图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疏密有致,竹子的竿、节、枝、叶均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生趣蓬勃,竹自古被视为谦虚、气节的象征。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崇文抑武理念的渗透
D.市民阶层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竹图》体现了“谦虚、气节”,反映出儒家思想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故选A项;《墨竹图》属于文人画,注重写意,不属于世俗画,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无关,排除B、D两项;该绘画风格与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
11.(2024山东临沂高三一模)下表是部分唐诗摘录。这些诗句都( )
A.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B.关注劳动人民
C.反映社会和谐局面
D.体现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景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故选B项。
12.(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
A.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
答案C
解析戏曲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明代中后期戏曲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故选C项;明代中后期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与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排除B项;文化重心在宋元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13.(2024福建模拟)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睿宗曾赐《吉凶要礼》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为传播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毛诗》《礼记》《左传》等均是关于儒家典章礼仪和文化的书籍,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不属于唐朝时期管辖的边疆地区,排除A项;吐蕃属于唐朝疆域的边疆地区而非藩属国,排除B项;羁縻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2024山东淄博三模)下面为敦煌莫高窟的“三兔共耳”临摹图。12—16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 )
A.文化艺术的交流
B.区域文化的统一
C.文化中心的转移
D.民族文化的重塑
答案A
解析“三兔共耳”图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出现,体现了文化艺术的交流,故选A项;虽然“三兔共耳”图在不同地区都有出现,但这并不能证明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虽然“三兔共耳”图案在亚欧多地被发现,但这并不能表明这些地区中的任何一个成为新的文化中心,排除C项;“三兔共耳”图的出现只是展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现象,而不是民族文化的重塑,排除D项。
15.(2024山东青岛三模)康熙帝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 )
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
C.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沿用八旗制度,体现了康熙帝对满洲传统的尊重;提倡理学并重用理学名臣,展示了其对汉文化的接纳与推崇;同时任用西方传教士并寻求具有各种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反映了其对西方的开放态度。这些举措共同体现了康熙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既有对传统的维护,也有对新知的探求,故选B项; 材料所述不仅限于治国,还涉及对文化和知识的多元接纳,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清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山东潍坊三模)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
在汉画像石中的折射》
(1)南阳汉画像石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8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1)时代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享乐。
(2)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
17.(2024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游故事的流变
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融合其他民间传说或人物传记,经过文人不断地修改创作而成。
——摘编自李雯《故事流变及传播研究》
任意选取两个相邻时间段,概括西游故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示例一
从唐朝到宋元时期
变化:传播载体由寺院俗讲到话本、杂剧;创作目的由为统治者服务到文学娱乐;故事角色不断增加;唐僧地位由佛教圣僧到平常人。
原因:宋朝政治相对安定,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娱乐场所出现;理学兴起并受到官方推崇。
示例二
从宋元到明朝
变化:传播载体由话本、杂剧到小说;唐僧形象由平常人到胆小懦弱;孙悟空形象由妖性十足到渴望自由平等;故事主角由唐僧到孙悟空;故事情节增加了大量的商业描写。
原因:明朝专制统治强化;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壮大;程朱理学僵化,产生了追求个性自由、具有反叛精神的进步思想。
诗句
出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其一)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观刈麦》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
类型
简介
车马出
行图
有的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带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乐舞图
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时期
故事简介
唐朝
西游故事始于《大唐西域记》,该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故事源于唐僧玄奘沿丝绸之路,独自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在唐太宗的授意下以实录精神记录沿途见闻,以期为国家提供西域各国基本状况。书中唐僧作为佛教圣僧拥有绝对地位,信念坚定,不怕困苦,求得佛法。寺院俗讲成为此时西游故事传播的主要途径
宋元时期
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故事内容加入了民间传说,淡化佛教教义的宣扬,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取经队伍首次出现了猴行者,负责降妖除魔,但妖性十足
明朝
该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书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描写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打斗场面,其经典片段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被塑造为渴望自由平等、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唐僧则胆小懦弱,看到妖怪便战战兢兢,毫无主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3(Word版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7(Word版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山东版)专题突破练9(Word版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