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可知当时北京人已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A项正确;与种植庄稼无关,排除B项;没有提到家畜,排除C项;题干强调北京人的活动不强调猿人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2.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代通过占卜行为来预测吉凶,这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正确;民主色彩与占卜无关,排除A;血缘纽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商代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
3.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法治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宗法观念是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因此材料中的“表”“堂”“外”“亲”“干”“继”“曾”“元”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
D项正确;汉字起源要比宗法制早得多,排除A项;材料所述受宗法制而非分封制影响,排除B项;材料所述反映家庭、家族内部的血缘亲疏关系,而非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铁制工具的使用,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社会动荡,而非“稳定”,排除B项;水利技术的提高相比于生产力进步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属于次要原因,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影响工商业,水利工程主要与农业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本”指的是农业。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变法中积极推行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例如奖励耕织。故C项正确。建立县制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什伍连坐体现了秦国法律的严苛,焚烧诗书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故ABD三项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务本”,根据所学可知“本”指的是农业。
6.“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朕为始皇帝”可知是皇帝制度。根据“传之无穷”可知是世袭制,所以材料所体现的是皇帝制度与世袭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和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排除AD项;材料仅体现了皇帝制与世袭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故选C项。
8.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墨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 国家
C.秦国军事力量一般,挑起兼并战争
D.远交近攻和合纵连横的正确运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灭亡六国需要强大军事力量“军事力量一般”不符合题意与史实,排除C项“远交近攻”是秦朝在统一六国过程中采取的外交策略,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 项。
9.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图园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素朝()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摇手触禁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低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可得出秦朝以法家治国,主张严刑峻法,因此很多人成为囚犯,B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社会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法制观念程度,排除C项;材料与国民素质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彻底解决了思想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主要影响商业和金融,且有其积极作用,而非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举措主要是颁行推恩令和设立刺史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主要是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解决思想统一问题的措施主要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五经”的流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代(中国)。材料中“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在民间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项正确;A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是儒学创立的开始,排除B项;“五经”是南宋之后才提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东汉豪强地主在田庄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A.不利于维护宦官专权 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有利于维护光武中兴 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中国。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纳农民,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组建私人武装,有的甚至少纳赋税、控制地方政权,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管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地方豪强地主,与中央宦官专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田庄内兴办教育是为豪强地主服务,而非为国家培养人才,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初年,材料所述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是在东汉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的高门士族,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乃无奈之举,故B项正确。
14.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D.引发了民族剧烈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进入以汉族人口为主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汉族人口有的进入岭南、西南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都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而非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宋代以前,中国存在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的不平衡局面,人口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有利于改变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朝时期南迁的北方人口主要是汉族,迁入地也主要是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区,没有出现“民族剧烈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5.“(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游牧生活
C.锐意发展军事 D.潜心文学创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喜读《五经》和善谈《庄》《老》等,体现了其对汉族文化的喜爱,而“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则体现了其对汉族文化的精通,重视汉族文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其重视汉族文化,没有反映其注重游牧生活,排除B项;材料反映其喜爱汉文化,没有涉及军事,排除C项;潜心文学创作不是材料主旨,其喜爱汉族文化,主要从维护统治出发,并非单纯潜心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6.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和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都二世而亡”及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秦二世横征暴敛,实行严刑峻法,使得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战争频发,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人民负担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由此可见,秦朝与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D项正确,“周边少数民族入侵”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讧变乱”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且与秦朝的灭亡不符,排除B项,“宦官擅权,外戚临朝”与东汉王朝的灭亡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故B正确;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并非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CD是武则天的政绩,但都属于武则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
18.“(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至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的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A.安史之乱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统辖广阔地域,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也即材料所述“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A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的出现早于唐玄宗时节度使的设置,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C项;节度使的设置导致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危机局面,而非促成了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19.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A.加强君主专权
B.完善中央官制
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的解读,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目的解答即可。
【详解】
2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 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但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尚书权力 B.削弱中书权力
C.加强门下权力 D.加强皇帝权力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三省六部制确立之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政务执行,权力较大,后来将尚书省排除出决策系统,目的是削弱尚书省的权力,加强皇权,D项正确;将尚书省排除出决策系统,削弱而非扩大尚书省权力,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确立之初,中书、门下二省就是决策机构,唐朝进一步明确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是对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的继续确认,既非削弱其权力,也看不出明显加强其权力,材料中权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尚书省,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21.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
A.加强中央的权力 B.均田制的实施
C.土地私有制发展 D.政府财政充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和盛唐时期的中国。魏晋实行租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征税对象都主要是拥有一定土地的小农家庭,为此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B项正确;加强中央的权力、土地私有制发展、政府财政充足都只是一般性条件,并非专与租调制、租庸调制配套实行的制度,称不上“基本前提”,排除A 项、C项、D项。故选B项。
22.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A.鲁国初税亩 B.秦朝人头税 C.北魏租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鲁国初税亩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排除A项;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口赋面向人丁征收,与“不以丁身为本”不相符,排除B项;租调主要面向人丁征收,与“不以丁身为本”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A.统治者的大力反对 B.社会经济昌盛
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法家地位衰落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大批百姓为了寻求庇护、谋取生计、寻找精神寄托,委身寺院,皈依佛教。因此社会战乱人民痛苦是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C项正确;统治者的反对不利于佛教流行,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是因为社会动乱而非经济昌盛,排除B项;当时与佛教构成竞争的思想和宗教流派主要是儒家和道教,法家地位变化对佛教流行的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 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杜甫在《春望》等诗歌中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城乡萧条、人民离散的忧愤和同农民一样面对久旱降雨的欢欣等,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对环境破坏的伤感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说明“诗圣的襟怀”的内涵,排除A项,“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爱国忧民的情怀,热爱和平的态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只是材料的部分字面含义,与宽广、伟大的寺圣的襟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5.在泉州清源山脚下有两座修建于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如图)。该墓葬可以作为唐朝()
A.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B.基督教广泛传播的历史见证
C.中国科技发达的历史见证
D.政府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
【答案】A【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该墓葬具有汉族和阿拉伯建筑特色,体现了唐朝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状况,因此该墓葬可以作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A项正确;图示只是反映了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建筑特色,不能得出当时基督教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发达,排除C项;图示体现的是唐朝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状况,与民族关系无关,因此无法得出政府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6.2016年中国政府为推动中印两国交流,在印度那烂陀重新启动了修建玄奘纪念堂工程。修建中的玄奘纪念堂的建筑风格可能是
A.道教庙宇 B.佛教寺院 C.天主教教堂 D.伊斯兰教清真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求取佛法,促进了古代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ACD项与佛教无关,排除。
27.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到宋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 B.加强君主专制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反映北宋初年军队数量的膨胀,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在与辽、西夏的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边患日趋严重,于是不断扩充军队来加强防卫,A项正确;军队主要满足国防需要,加强君主专制应该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而非扩充军队,排除B项;材料反映军队数量增加,数量增加不等于地位上升,且北宋实行重文抑武,排除C项;藩镇拥兵自重是唐末五代的情形,排除D项。故选A项。
28.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夏国取消帝号 B.西夏国向宋朝称臣
C.西夏送宋“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答案】B
【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B项正确,“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排除A项;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排除C项;确保战争不再发生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9.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相权,皇权没有遭遇威胁,故D项错误。故选A。
30.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可知,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项正确;官员出身与官僚腐败无关,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排除A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一定降低官员素质,排除C项;贵族政治确立在先秦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特点:等级森严;依靠血缘伦理。
(2)措施:什伍连坐;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3)三个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第一问是西周的主要制度:据材料“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臣就是分封制;而材料“宗族纽带”主要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特点等级森严;而宗法制的特点是依靠血缘伦理、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显著特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措施:由材料可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什伍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即军功爵制;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即重农抑商;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即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即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环节: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积极影响:据材料“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2)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
(3)理念:重农、存百姓。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可知,轻徭薄赋;根据(唐太宗)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可知,重视灾害救济;根据“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可知,提倡节俭;根据“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可知,精简机构;根据(唐太宗)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可知,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2)举措: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可知“亲耕籍田”,做出表率;根据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可知,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根据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可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根据“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可知,不夺农时;根据“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息”可知,与民休息。(3)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二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等信息,结合材料
一、二中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采取的措施可知,其体现的治国理念主要有“重农”、“存百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文件包含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创新班docx、创新高一历史参考答案docx、创新高一历史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