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一步:教材原文学技法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90150/0-17335793203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一步:教材原文学技法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490150/0-17335793203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一步:教材原文学技法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一步:教材原文学技法,共4页。
三步作文法之第一步:教材原文学技法
模块一 跟着教材学写记叙文
模块二 跟着教材学写议论文
课本原文
技法点拨
散 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开门见山,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几句初春景物的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做铺垫。
细节描写,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既写出儿子的聪明活泼,也写出一家三代幸福和睦、其乐融融的情景。
运用细节描写,“摸”写出了母亲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疼爱孙儿,改走小路。
景物描写,美好的景物一方面烘托了一家人的美满、和谐;另一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动作描写,表现了一家三代之间敬老爱幼的和谐关系。
技法总结:
文章记叙了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运用动作、语言、景物描写,再现了文章的细节美、环境美、人物美,体现了一家三代之间敬老爱幼、温和、谦让与体贴的和谐关系,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个平凡而又美丽的镜头——散步,揭示了亲情、生命和伦理的重大主题。
课本原文
技法点拨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经验之谈做论点,也起到了补充论据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引用孟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直接、有力地论证了“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进行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技法总结:
1.观点鲜明,层次清楚。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层层深入论证。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地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三步:针对问题学策略,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策略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步作文法之第二步:大师原作学用材,共4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三、《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七下),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骆驼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