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含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答案】1.D 2.C 3.B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僪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选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曲解文意。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选项“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 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选项“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按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错误。结合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可知,“志士仁人”与“清修隐者”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选项“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 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面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
B.“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普其身,不与独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明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事情不是这样的
裘山山
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桥边,看到那个卖旧书旧杂志的男人了,他常在那摆摊。我走过去,眼睛扫了一遍,放在左上角的一本书一下跳入我的眼帘。
不可能吧?心下一惊,转身细看,还真是我那本——《红围巾》。蹲下,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下面是我的名字。时间是二○一一年。这是我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七篇小说,已经出版十年了。讨价还价后,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名失踪儿童。
回家后,再次翻开扉页,“刘贤义”是谁?我怎么毫无印象。正想把书丢开,忽然注意到书中的某一页,闪出几行手写的黑黑的字。怎么?还有人批注吗?我连忙翻到那一页细看,一共四行,写了如下几句话:
事情不是这样的。
没有红围巾。
她不姓邱。
后来又发生了好多事。
前后翻都没有了,整本书只有在《红围巾》小说结束的地方写了这四行字。我反反复复地看,感觉最有意思的是那句 “她不姓邱” 。我当初把故事里的医生写成邱医生,完全是信手拈来,所以看到 “她不姓邱”,真是又好笑又诧异,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去西藏采访,发生了严重的高反。到达的当天下午,我就因为剧烈头痛迸发呕吐,吓得陪同我的年轻干事赵兴赶紧把我送进医院。
第二天醒来,注意到同病房的女人还在昏睡。感觉她的高反很严重,白色的被单上,有一条颜色非常鲜艳的红围巾。
护士进来,给她换输液瓶,我问,她怎么了?护士说,一进来就感冒了,发烧,肺部有呼噜音。是过来探亲的,丈夫在边防上,赶不过来。护士走后我小声问她,我马上要下哪队采访了,要不你把你丈夫电话号码告诉我,我和他联系一下。她摇摇头,轻声说:“他走不开。没事的,我过几天好了再去他那儿。”
离开医院时我把电话号码放在她枕边,跟她说:“坚强点,会好的。如果需要,给我打电话。”她努力笑了一下,脸白得和被单一样。但白色被单上那条红围巾,却一直在我脑海里飘。我老想像着红围巾在哨所出现的情景,一定会照亮所有战士的眼眸。皑皑白雪中,那就是哨所的经幡。
后来,红围巾女子给我发来短信,说她终于到达边防连了,全连官兵列队欢迎她,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终于想起自己为什么会在小说里写红围巾了。是红围巾发了芽。
视线再回到书上,“刘贤义”是谁呢?“事情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没有红围巾”有什么?“她不姓邱”姓什么?“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是什么事?我太想知道了。
赵兴从西藏转业回来后,建了个西藏老兵微信群。我把事情缘由告诉他,请他在群里帮我找找这个人。连找好几天没结果,一天深夜他回复我终于找到了,说刘贤义也是个退伍兵,复员后开了家餐馆,对老兵很优惠,赵兴带我去过一次,那次饭局我把书送给了他,还工工整整签了名。
和刘老板电话联系,他回想半天记起书是被老婆大舅借走的,说借回去给他爸看,他爸在西藏当过兵嘛。至于书怎么在旧书摊,他也不清楚,具体原因要问他大舅。我趁机说想去拜访一下,他爽快地答应了。
来到他大舅家,老头开了门,屋里很乱,墙上挂了些老照片,我一眼看到中间有一张大的,是一对年轻军人,应该是老头和妻子年轻时的照片了。来的路上,大舅已经说了个大概,说他老头年轻时在西藏当兵,娶了个护士回来,就是他妈,身体很不好,三年前过世了。
老头精神很好,外扎一条军用皮带。我说明来意后,把书翻到有字的那页,递到他面前问:上面这些字是你写的吗?老头说,是我写的。
“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
“哨所嘛,光秃秃的,一年到头都冷。我在那蹲了五年,因为海拔太高了,没人上去,只有哨所十几个人,一天到晚你看我我看你。
“咋个认识她的?是她到山上来慰问我们。接到小分队要来的电报,我们激动惨了,马上行动,我带着大家铲雪,一口气不歇,又去炊事班帮厨,检查卫生……可能是累到了,晚上睡觉时我有点喘,我也没当回事,夜里还起来站了岗。
“第二天他们真的来了,三男三女。我们全部跑下去迎接。女兵太好看了,我偷偷瞄了一眼就不敢再看了,心跳得发慌,气都不够用了。
“不晓得是太累了,还是太激动了,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反正我突然就倒地了,啥子都不晓得了。战友们把我扶到床上,说我刚端着一锅姜汤走出来,突然就倒地了,关键是,没有心跳了。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按压了一阵,我微微动了一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
“哨长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女护士给我做人工呼吸时,很用力。哪知我的气突然上来的同时,胃里的液体也跟着上来了,一口就呛进她嘴里了,酸臭酸臭的。她一下就呛到了,又吐又咳嗽,脸煞白煞白的。因为不停地用哨所珍贵的水漱口还被她领导骂哭了。
“我简直是目瞪口呆,太糟糕了。我一下子觉得好内疚,好心疼。突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一辈子报答她。就悄悄写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命是她给的,我要努力进步,希望她等着我。我把纸条写好了放到手套里。送他们下山时,就把手套挂到了她脖子上。
“就是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送给“刘贤义”的书为什么在旧书摊出现,“刘贤义”又是谁,“我”的这些疑惑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B.书中的批注让“我”回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往事,这是《红围巾》的创作素材,小说用真实的元素虚构了故事。
C.小分队要到高寒艰苦的西藏边防哨所慰问,这一消息使大伙儿非常激动,旨在表明战士们精神生活贫瘠匮乏。
D.老头由小说中的故事想到自己当兵的经历,在书旁认真批注,说明当年陈护士救助他的场景让他难以忘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呼应标题,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让“我”和读者都恍然大悟。大故事套小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小说虽然用冷静的语气、朴实的表达来讲述故事,但老兵们的特殊经历、非同寻常的往昔、深厚的情谊感人至深。
C.作者将“红围巾”比作“哨所的经幡”,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喻体“经幡”表达对广大边防战士的美好祝福和礼赞。
D.小说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正面描写的人物中无论是红围巾女子、赵兴,还是老头、陈护士,都非常地友善淳朴。
8.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老头”,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认为,本文作者能从日常生活里汲取丰富的人性美。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6.C 7.D
8.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老头”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当时的真情实感,使故事更真实动人。
③“老头”详细讲述了小说批注的前因后果,解开谜团,使小说情节完整连贯。
④“老头”的讲述深化了文章主旨,充分展示美好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9.①人性的真诚,互惠互助:我担心红围巾女子健康,赵兴受我之托热心找人,刘贤义对退伍老兵很优惠,都表现出人性的真挚淳朴。
②人性的善良,舍己为人:红围巾女子忍受高反痛苦不影响丈夫工作,陈护士救助陌生的战友,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无私。
③人性的美好,无私奉献:战士们在艰苦的边关守卫家园,守卫和平,奉献青春和热血,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C.“旨在表明战士们精神生活贫瘠匮乏”理解错误,旨在表明战士们远离亲人,忍受孤寂,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赞美他们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描写……陈护士”错误。陈护士一直都没有正面出场,是侧面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叙事人称变化作用的能力。
由“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桥边,看到那个卖旧书旧杂志的男人了,他常在那摆摊”“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就是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可知,故事的讲述者开始时是“我”,最后变为“老头”,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由“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可知,“老头”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当时的真情实感,使故事更真实动人。
由“我跟你说嘛,她不姓邱,姓陈,是个护士。她也没得红围巾,那天我看她冷,把我的绒衣拿来给她围,她还不要”“反正我突然就倒地了,啥子都不晓得了。战友们把我扶到床上,说我刚端着一锅姜汤走出来,突然就倒地了,关键是,没有心跳了。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按压了一阵,我微微动了一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我要一辈子报答她。就悄悄写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命是她给的,我要努力进步,希望她等着我”可知,“老头”详细讲述了小说批注的前因后果,解开谜团,使小说情节完整连贯。
由“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她马上又给我做人工呼吸,费了好大劲,才把我那口气吊上来,救活了”“哨长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女护士给我做人工呼吸时,很用力”可知,在“老头”的讲述中,充分展示美好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由“护士进来,给她换输液瓶,我问,她怎么了?”“赵兴从西藏转业回来后,建了个西藏老兵微信群。我把事情缘由告诉他,请他在群里帮我找找这个人”“刘贤义也是个退伍兵,复员后开了家餐馆,对老兵很优惠,赵兴带我去过一次,那次饭局我把书送给了他,还工工整整签了名”可知,人性的真诚,互惠互助:我担心红围巾女子健康,赵兴受我之托热心找人,刘贤义对退伍老兵很优惠,都表现出人性的真挚淳朴。
由“护士走后我小声问她,我马上要下哪队采访了,要不你把你丈夫电话号码告诉我,我和他联系一下。她摇摇头,轻声说:‘他走不开。没事的,我过几天好了再去他那儿。’”“那个女护士一看,马上扑过来给我做胸部按压”可知,人性的善良,舍己为人:红围巾女子忍受高反痛苦不影响丈夫工作,陈护士救助陌生的战友,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无私。
由“哨所嘛,光秃秃的,一年到头都冷。我在那蹲了五年,因为海拔太高了,没人上去,只有哨所十几个人,一天到晚你看我我看你”可知,人性的美好,无私奉献:战士们在艰苦的边关守卫家园,守卫和平,奉献青春和热血,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收齐卤获以归”中的“卤”通“虏”,是虏获的意思,与《论语十二章》中的“知者不惑”中的“知”都是通假字。
B.选文中“其谁曰不可”中“其”是意思是“难道”,与《论语十二章》中的“子曰:‘其恕乎’”中的“其”用法意义相同。
C.“乐毅于是并护赵……之兵以伐燕”中的“伐”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义不同。
D.“安其老幼”中“安”,使……安定,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都是使动用法。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B 12.D
13.(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苏轼的《乐毅论》,共同探讨了战国时期乐毅的军事策略和命运。材料一介绍了乐毅在燕齐战争中的表现以及燕惠王对他的怀疑,导致乐毅的离去和齐国的反扑,展现了政治权谋对将帅命运的影响。材料二是苏轼对乐毅战略失败的反思,认为其仁义的治国策略导致了军事上的拖延,间接促成了失败。两者揭示了战争策略与统治者决策的复杂关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齐田单”是主语,“后与骑劫”作状语,“战”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B处断开;
“设诈”作“诳”的状语,中间不断开,“燕军”是“诳”的宾语,D处断开;
“于即墨下”是“破骑劫”中“破”的后置状语,E处不能断开,F处断开;
表承接关系的“而”引出下一句,“转战逐燕”是独立的句子,G处不能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通假、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动词,“卤”通“虏”,虏获、缴获/“知”通“智”,智慧。
句意: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聪慧的人能深入了解,凡事不会疑惑不决 。
B.错误。反问副词,难道/远指代词,那。
句意:难道谁会说不可以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
C.正确。动词,攻打/动词,夸耀。
句意: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
D.正确。使动用法,使……安定/使动用法,使……受伤害、损失。
句意: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因而不惜伤害双亲,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错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离”通“罹”,遭受;“堕”,毁坏;“臣之所大恐也”,判断句。
(2)三个“王”均为名词作动词,称王;“审”,明白;“为”,表被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知,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到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意外地免去灾害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冬日晨兴”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寄乐天”则点明了寄诗对象。
B.冬日早晨的庭树、鸟、郡楼、报更声等都让诗人感觉到亲切,于是他写诗给友人分享喜悦。
C.本诗颈联用“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D.本诗尾联运用设问写到诗人独自吟诗,无人应和,打算将诗作寄往洛阳,这与诗歌的题目形成照应。
16.本诗是如何抒写诗人在冬日产生的丰富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5.B
16.①寓情于景。以树、鸟、郡楼等景物来描写冬日早晨安静环境,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②叙事抒情(细节描写)。写自己挑灯芯、喝酒,在日常小事的细节描写中描绘出孤独处境,抒写惆怅、孤独。
③直抒胸臆。用“嫌”和“恨”表达出对年华逝去、青春不在的悲伤。
④设问。尾联表明自己的孤独,传递出对知己的思念。
【解析】
【导语】刘禹锡的《冬日晨兴乐天》通过描写冬日清晨的景象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庭树、晓禽、郡楼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灯烬落、酒暖生则增添了温暖的细节。诗人感叹年老发少、颜衰镜明,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尾联独吟无人应和,寄诗洛阳,点明了对友人白居易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亲切”“喜悦”错。冬日早晨的庭树、鸟、郡楼、报更声等描写,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①寓情于景。“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意为:庭院里的树木被清晨的鸟儿轻轻动了一下,郡楼上还留有残余的钟声。首联以枯寂的冬晨为背景,描述了庭院中树木的叶子在晨曦中微微摇动,还有郡楼上残留的点状灯光在渐渐熄灭,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画面,寄寓自身在冬日的孤独之情。
②叙事抒情。“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意为:灯火忽然摇曳,红烬慢慢飘落,温暖的酒色在白色的光芒中绽放。颔联写自己挑灯芯、喝酒,在日常行为中描写自己孤独处境,抒写惆怅孤独之情。
③直抒胸臆。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为:发髻已经稀少,嫌弃梳子的锋利,容颜渐衰却又恨镜子的明亮。直接抒发自己对年华逝去、青春不在的悲伤。
④设问。尾联“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意为:独自吟咏,不知有谁会和我一起应和,只能寄托思念于洛阳城。诗人采用设问的方式,写诗人独自吟诗,无人应和,打算将诗作寄往洛阳,传递出对知己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合适。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惜典当来换取一醉,照应“千金散尽”;“________________”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答案】(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3)海上明月共潮生 愿逐月华流照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日,抖音与北京卫视共同推出“抖音科学夜”主题晚会。隔空能否震碎玻璃杯?徒手接闪电是否可行?CT可以用来扫描古生物化石吗?在“抖音科学夜”,这些看似 A 的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回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和国内多位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参加了晚会。他们都是抖音上备受好评的科普创作者。抖音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超过77.3亿人次在抖音为自然科学内容点赞,平均每天有19.83亿人次在抖音测览科学知识。随着新媒体介入,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科学内容不再小众,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打破了公众关于科普内容的刻板印象。抖音的报告公布了自然科学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其中,数学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25亿次,即便是相对“冷门”的天文学,相关视频也在抖音播放了近105亿次。网友的兴趣几乎覆盖自然科学各领域。数据显示,在地域分布方面,广东、河南、江苏等地网友(甲);年龄分布上,31岁至40岁用户是自然科学内容消费的主力军。
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探索几乎是一种本能,很多人成年后也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的持续走红,(乙)。目前在抖音上,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累计播放时长已近2.3亿小时。过去一年,超过346亿人次观看了相关内容。在网友搜索的相关问题中,“化学实验老视频是什么时候拍的?”这一问题搜索量 B 。“老视频”指的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一批初中化学实验视频,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化学启蒙”正是这些“老视频”。
①知识传播与获取已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主要渠道之一。②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这些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8.文中第二段用“壁垒”比喻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界限,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雪”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五段划波浪线语段部分有语病,请选出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 )
A.①知识传播与获取已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主要渠道之一。②随着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
B.①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与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②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
C.①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与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②随着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
D.①知识传播与获取已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主要渠道之一。②随着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一阵乌云密布、寒风呼啸之后,冬天的使者悄然降临大地,给世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
19.A:天马行空 B:居高不下
20.C
21.甲:最喜欢看自然科学相关内容 乙:正是人类探索世界这一本能的体现
22.示例一:不合逻辑。原文表述中,“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并列使用,逻辑上存在重叠,因为这些身份在实际中可以是同一个人。科学家和教授可能同时是科普达人,这三者界限模糊,易造成概念混淆。更精确的表述应避免此类重叠,确保每个身份的定义清晰,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示例二:可以使用。“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三者并列,逻辑上是合理的。科学家和教授是专业领域的权威,科普达人则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的公众人物,三者共同参与科普活动,能够覆盖不同层次的受众,增强科普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雪”为本体,使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借喻是指不出现本体,而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
仿写时,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可以从“雪”的颜色、形态、作用等方面入手,如将“雪”比作“蓝天上的云朵”“草原上的绵羊”“洁白的外衣”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修饰“问题”,强调“隔空能否震碎玻璃杯?徒手接闪电是否可行?CT可以用来扫描古生物化石吗?”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切实际。可以用“天马行空”。天马行空:指天马奔驰于天空。形容才华横溢,气势豪放,不受约束。也形容言论空泛,不着边际。
B处,修饰“搜索量”,强调“化学实验老视频是什么时候拍的?”这个问题的热度很高,搜索量一直很多。可以用“居高不下”。居高不下:没有下降的趋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①“知识传播与获取已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主要渠道之一”主客倒置,应是“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与获取的主要渠道之一”。
序号②结构混乱,“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缺乏谓语和宾语,前面加“随着”,使其做状语。
序号④语序不当,“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独做状语,应放在“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之前。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依据“网友的兴趣几乎覆盖自然科学各领域”“年龄分布上,31岁至40岁用户是自然科学内容消费的主力军”可知,空处的内容和自然科学有关,并且人们对其感兴趣,故可填写“最喜欢看自然科学相关内容”。
乙处,依据“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探索几乎是一种本能”这句总起句可知,“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的持续走红”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个观点,故可填写“正是人类探索世界这一本能的体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逻辑进行赏析的能力。
不合逻辑:文中的表述虽然在日常交流中常见,但在逻辑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它没有清晰地区分和定义“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身份在实际中可以是同一个人,这三者界限模糊,可能导致概念的混淆和理解上的不准确。
可以使用: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科学家、教授和科普达人这三个身份可以相互重叠,但也可以独立存在。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教授主要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而科普达人则更侧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尽管“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种表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强调参与者背景的多样性,促进对科学传播活动广泛参与和重要性的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是完全合理的。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匍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思考的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从材料中已经给出的含义看,“引体向上”,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热烈、张扬的,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材料最后一句问句“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看似要求考生给出选择。但其实,“引体向上”与“低姿匍匐”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美好青春的一体两面。实际上,材料是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此外,也要注意,“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这一问题包含了“什么样的青春是不值得过(或不应该那么)过的”这样一层含意在内。换言之,考生须对材料内置的关键问题展开辩证分析,要执其两端,加以考量,深入探究,激浊扬清,明辨是非,从而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综上,考生可以围绕“什么样的青春值得过”这一问题展开立意构思,并在行文中注重对“引体向上的青春”和“低姿匍匐的青春”的关系进行阐述。比如青春是“引体向上”的青春。因为青春本就应该野蛮生长,肆意张扬;青春有时候也是“低姿匍匐”的青春,我们不必总是追求高光时刻,于无声中奋斗,工于潜伏中蓄力,不也意义非凡么?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青春既要向上生长,也要适时匍匐前进。接着,结合自身体验和具体事例,阐述“青春”无论是“向上”还是“沉潜”,都是值得过的——低姿匍匐,耐心蓄势;引体向上,向阳而生。然后,指出两者的关系,在心态上要持续向上,在策略上要善于适时“沉潜”,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姿态”。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引体向上”的姿态,要有积极向上青春的心态,有逆风飞翔、破障奔跑的勇气;在成长的过程中,偶尔也可以蓄势待发,韬光养晦的,做一个匍匐前进的孤勇者。最后,总结观点,青春不是数学题,没有完美步骤、也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热烈张扬的青春还是安静匍阖的青春,无论是逆风飞翔、野蛮生长,还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点点滴滴、酸甜苦辣,都是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宝藏。青春姿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适时调整的,无论如何调整,积极向上的心态与适时沉潜的策略缺一不可。在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的当下,在面临人生大考的关键学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辈青年最不能丢失的也许就是“向上”和“孤勇”。
立意:
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
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
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4.奋发与沉潜,缺一不可。
5.向上向阳生长,展示青春力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