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部分
    1. 智利番茄种根系发达、抗旱,多腺番茄种抗线虫、耐低温。育种专家利用这两品种番茄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新品系。此育种方法是( )
    A. 诱变育种B. 基因工程育种
    C. 多倍体育种D. 杂交育种
    【答案】D
    【分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均为基因重组;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由题意可知,智利番茄和多腺番茄属于两个番茄品种,属于同一物种,利用这两个品种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新品系,该过程涉及两个品种番茄的杂交、筛选,原理是基因重组,此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D. 浆细胞合成抗体
    【答案】A
    【分析】一、4类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2)营养物质: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尿酸、氨等;
    (4)其他物质:血浆蛋白等。
    二、4类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
    (2)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3)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
    (4)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
    【详解】A、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浆细胞合成抗体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 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是( )
    A. 神经中枢B. 感受器C. 突触D. 效应器
    【答案】B
    【详解】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题中有"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说明该药物作用在神经中枢之前。
    详解: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A错误;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则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使人体神经中枢对某处的疼痛刺激无反应,该药物最可能抑制该处感受器的作用,B正确;如果作用于突触,神经冲动的传入和传出都会被抑制,运动员将不能参加比赛,C错误;外用麻醉药处理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不能继续比赛,D错误。
    答案选B。
    4. 一般情况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
    【答案】D
    【分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释放神经递质,其排出方式是胞吐,涉及到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
    B、受到刺激以后,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B正确;
    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经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
    D、释放的信息分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D错误。
    故选D。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活动多种多样,几乎全身的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上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立刻会走进教室,这一行为属于条件反射,涉及多个神经元的活动。请回答以下小题:
    5. 神经元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均能迅速发生反应
    B. 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C.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D. 该条件反射的完成涉及的神经元数目多于3个
    6. 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峰值保持稳定不变
    C. 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 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膜外,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5. D 6. A
    【分析】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
    【5题详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故并非受到刺激都能迅速发生反应,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包裹了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包裹了结缔组织形成神经,B错误;
    C、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作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不接受神经递质,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条件反射的完成涉及的神经元数目多于3个,D正确。
    故选D。
    【6题详解】A、由神经元的图示可分析,由于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为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是一致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膜外,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7. 如下概念图中a代表某一生物学名词,其包括b、c、d、e四部分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b~e可代表C、H、0、N
    B. 若a表示植物细胞单层膜的细胞器,则b~e可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C. 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b~e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D. 若a为消化酶合成与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则b~e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D
    【分析】细胞的鲜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O、C、H、N,干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A、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C、H、O、N为基本元素,则b~e可代表C、H、O、N,A正确;
    B、若a表示植物细胞单层膜的细胞器,则b〜e可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B正确;
    C、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组成,故b~e可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正确;
    D、消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a为合成与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则b~e可以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不能是线粒体,线粒体为该过程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8. 支原体是一类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微小生物,会引发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如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支原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 能完成蛋白质合成等生命活动
    C. 与细菌的区别之一是没有细胞壁
    D. 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
    【答案】A
    【分析】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裸露的环状DNA分子,无细胞壁。
    【详解】A、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所以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所以能完成蛋白质合成等生命活动,B正确;
    C、支原体与细菌的区别之一是没有细胞壁,C正确;
    D、动物细胞是真核生物,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支原体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D正确。
    故选A。
    9.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幼年时激素③过多会导致患呆小症
    B. a表示下丘脑,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②分泌增加
    D. 激素②促进激素③分泌的调节过程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图示过程③激素可作用于a和c器官,说明③是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a是垂体,②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详解】A、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③激素可作用于a和c器官,说明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幼年时激素③过少才会导致患呆小症、A错误;
    B、a表示垂体,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③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负反馈调节垂体,使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C正确;
    D、②促甲状腺激素调节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只存在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C。
    10. “分离”是细胞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细胞中分离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处于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原生质层都能恢复原状
    B. 雄性兔的胚胎干细胞在分裂时,X染色体和Y染色体会分离
    C.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本物种的2倍
    D.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经复制形成的两组中心粒在前期分离
    【答案】D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复制。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详解】A、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若失水过多(细胞已经死亡),将不能复原,A错误;
    B、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胚胎干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的2倍;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本物种的相等,C错误;
    D、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在间期复制,在前期,中心粒会分离并移动到细胞两极,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虚线表示细胞免疫
    B. 图中甲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而乙细胞则不能
    C. 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
    D. 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其中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为浆细胞,丙细胞为靶细胞,丁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戊为抗体。
    【详解】A、图中实线部分有抗体参与反应,表示体液免疫,虚线以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作战为主,表示细胞免疫,A正确;
    B、图中甲为辅助性T细胞,其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而乙为浆细胞,其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C正确;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但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D。
    1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该实验条件下,噬菌体每20分钟复制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B. 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了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C. A组试管III中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较低
    D. B组试管III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接种后的培养时间成正比
    【答案】C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原理: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地作用。实验原因:艾弗里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2)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或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用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③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主要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但不能证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A错误;
    B、噬菌体增殖过程中的原料、酶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噬菌体提供模板,B错误;
    C、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经多次半保留复制,A组试管中沉淀中少量DNA含有32P,C正确;
    D、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5S标记蛋白质,蛋白质不进入细菌菌体,保温时间长短不影响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D错误。
    故选C。
    13. Dann病是一种X染色体上L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女性患者发病晚,有一个L基因突变就致病;多数男性患者发病早,症状更严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该病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C. 患病家系的女性生育前应进行基因检测
    D. 男女发病不同可能与L蛋白的量有关
    【答案】B
    【分析】Dann病是一种X染色体上L基因突变导致,有一个L基因突变就致病,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Dann病是一种X染色体上L基因突变导致,有一个L基因突变就致病,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该病女性患者基因型可能是杂合子,其儿子可能从母亲那里获得一条含有隐性基因的X染色体,故儿子不一定患病,B错误;
    C、女性患者发病晚,患病家系的女性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故生育前应进行基因检测,C正确;
    D、Dann病是一种X染色体上L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由于有一个L基因突变就致病,女性患者发病晚,多数男性患者发病早,症状更严重,男女发病不同可能与L蛋白的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14. 纯种黑檀体长翅果蝇和纯种灰体残翅果蝇正、反交得到F1均为灰体长翅,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与黑檀体残翅的比例接近9:3:3: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亲本黑檀体长翅果蝇产生两种配子,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黑檀体残翅的出现是由于F1雌雄果蝇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C. F1灰体长翅果蝇的测交后代中,重组类型占50%
    D. 果蝇F1和F2群体中残翅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一、纯种黑檀体长翅果蝇和纯种灰体残翅果蝇正、反交得到F1均为灰体长翅,说明体色翅形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A),黑檀体为隐性(a),长翅为显性(B),残翅为隐性(b),纯种黑檀体长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纯种灰体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F1基因型为AaBb。
    二、F1灰体长翅果蝇AaBb测交,即AaBb×aabb后代: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1:1:1:1。
    三、果蝇F1翅形基因型为Bb,F2翅形基因型为BB:Bb:bb=1:2:1。
    【详解】A、亲本纯种黑檀体长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只产生一种配子,A错误;
    B、F2黑檀体残翅aabb出现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F1灰体长翅果蝇的测交后代中,重组类型:灰体残翅与黑檀体长翅占了1/2,C正确;
    D、F1残翅基因频率为1/2,F2残翅基因频率为1/4+(1/2)×(1/2)=1/2,D正确。
    故选A。
    15. 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常取同种鱼的脑垂体研碎注入鱼体内,可促使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 )
    A. 性激素B. 促甲状腺激素
    C. 促性腺激素D. 生长激素
    【答案】C
    【分析】促性腺激素是调节脊椎动物性腺发育,促进性激素生成和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如垂体前叶分泌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两者协同作用,刺激卵巢或睾丸中生殖细胞的发育及性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人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促进妊娠黄体分泌孕酮。
    【详解】A、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由卵巢分泌,A不符合题意;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不符合题意;
    C、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进而促进产卵,C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氧化等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受体位于肾小管、集合管
    D. 血浆渗透压上升时,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答案】C
    【分析】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来完成的,该激素是由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激素。
    【详解】A、饮水不足,血浆渗透压上升时,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错误;
    B、机体失水时,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故受体位于肾小管、集合管,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一、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二、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18. 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 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
    C. 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
    D. 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答案】D
    【分析】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形成,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A、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其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B正确;
    C、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这是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C正确;
    D、巨噬细胞不参与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D。
    19. 如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 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
    D. 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点注射的疫苗产生的抗体与d点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不同,因此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c点甲抗体水平快速升高,可能的产生了二次免疫反应;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
    【详解】A、甲、乙两种抗体没有连续,所以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A正确;
    B、抗体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一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
    C、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差异,C正确;
    D、由题图可知,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进行了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20. 图a为三角叶滨藜和野姜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图b为长期在一定光强下生长的两株三角叶滨藜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相同光强三角叶滨藜净光合速率大于野姜
    B. 野姜能够在较低光强达到其最大光合速率
    C. PAR>800时增加CO2可能会提高野姜光合速率
    D. 图b表明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与其生长条件有关
    【答案】A
    【分析】分析图a可知自变量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植物种类,因变量净光合速率;分析图b可知自变量为光合有效辐射和对三角叶滨藜的处理方式,因变量净光合速率。
    【详解】A、分析图a可知,当光照强度较弱时,相同光强三角叶滨藜净光合速率小于野姜,A错误;
    B、分析图a可知,当PAR>800时野姜净光合速率不再变化,而三角叶滨藜依然在上升,因此野姜能够在较低光强达到其最大光合速率,B正确;
    C、当PAR>800时野姜净光合速率不再变化,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定因素,增加CO2可能会提高野姜光合速率,C正确;
    D、分析图a可知光下生长的三角叶滨藜光饱和点更大,因此表明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与其生长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部分
    21.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并分泌______与抗原结合。
    (3)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该不能与_______特异性结合。依据本实验结果,研究者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从免疫效果较好的康复者血清中提纯并纯化NA抗体,对其进行结构分析,获取相应的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制备疫苗。
    【答案】(1)活细胞(宿主细胞)
    (2)①. 浆(效应、效应B) ②. 特异性抗体(抗体)
    (3)①. a、c、e ②. D63 ③. 流感病毒
    【分析】题图分析: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与对照抗体组比较,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
    【小问1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小问2详解】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结合。
    【小问3详解】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故选择选项并排序为ace。
    ②由图可知,当抗体浓度大于2.37μg/mL时,D63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高于对D21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据此可推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以免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22. 请回答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有关问题。
    Ⅰ.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滴管等。
    材料用具中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3)结果预测:
    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5)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 神经递质 B. 载体蛋白 C. 性激素 D. 血红蛋白 E. 呼吸酶 F. 细胞因子
    (6)若⑥表示侵入内环境的某种病毒,则机体将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该病毒。其中,产生细胞因子的是____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是_______________细胞。
    (7)图示表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1)Na2CO3和乳酸
    (2)①. 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②. Na2CO3溶液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5)①. A ②. F
    (6)①. (效应)Th ②. (效应)Tc
    (7)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一、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
    【小问1详解】根据实验的目的,在正常的人体内引发血浆pH变化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两种,因此本实验中以Na2CO3、乳酸两种物质进行模拟;此外检测pH值时需要用到pH试纸,滴加试剂时需要用到滴管。
    【小问2详解】②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进行对照,以证明血浆维持pH的恒定是类似于缓冲溶液的,故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上述物质之后,开始滴加对pH值有影响的物质,比如Na2CO3或者乳酸,一定时间后测量pH值并记录。
    【小问3详解】蒸馏水中没有缓冲物质,不能对pH值进行调节,而缓冲液和血浆中含有能调节pH值的物质。故B组实验结果为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小问4详解】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蒸馏水对血浆pH值的恒定没有维持作用;而人工配制的缓冲液与家兔血浆都有缓冲作用,推测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小问5详解】神经系统释放到内环境中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免疫系统释放到内环境中的物质为抗体和细胞因子,故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A神经递质 、F细胞因子。
    【小问6详解】若⑥表示侵入内环境的某种病毒,则机体将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该病毒。其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效应Th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的免疫应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Tc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属于细胞凋亡。
    【小问7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
    23.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甲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储存在______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_____和_____,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下降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___,X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_____,该病患自身的产热量______散热量。
    (3)两种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被免疫系统视作_____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两种病均属于_____。
    【答案】(1)①. 突触小泡 ②. 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 ③. 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
    (2)①. 减少 ②. 增加 ③. 高 ④. 等于
    (3)①. 抗原 ②. 自身免疫病
    【分析】一、根据图甲分析,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可被胞吞后进入细胞并分解,未被胞吞的受体也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那么乙酰胆碱受体的数量会减少,功能丧失。
    二、分析乙图可以看出,X激素是甲状腺激素,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由于Graves氏病患者产生的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会发生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由于病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新陈代谢旺盛,体温会偏高。
    【小问1详解】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根据图甲分析,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可被胞吞后进入细胞并分解,未被胞吞的受体也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下降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小问2详解】据图乙所示,X为甲状腺激素,Y为促甲状腺激素。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且生理效应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该抗体及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促进甲状腺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X),X抑制垂体继续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Y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产热增加,因此体温一般比正常人高,但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小问3详解】对于“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来说,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都是抗原,从而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24. 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ZW
    (2)1/4 1/8
    (3)TTZBZb
    (4)TtZBZb×TtZbW 3/16
    (5)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分析】根据提干信息分析,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则芦花羽鸡的基因型为T_ZBZ_、T_ZBW,全色羽鸡基因型为T_ZbZb、T_ZbW,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tt_ _。
    【详解】(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2)根据题意分析,TtZbZb与ttZBW杂交,后代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为1/2×1/2=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1/4=1/8。
    (3)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_ZBZ_,与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T_ZB_)∶全色羽(T_Zb_)=1∶1,说明该雄鸡基因型为TTZBZb。
    (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_)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说明两个亲本都含有t,后代出现了3只全色羽,说明父本含有b基因,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ZBZb、TtZbW,则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 ZbW)所占比例为3/4×1/4=3/16。
    (5)利用纯合亲本杂交,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
    25. 某实验小组为验证KHCO3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甲、乙两组不同处理的实验。甲组制备了叶绿体悬液,乙组将等量植物幼苗叶片切割成1mm2的叶小片分别进行实验,然后在适宜光照、20℃恒温条件下用氧电极测量这两组植物的O2释放速率,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分离出细胞中的叶绿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
    (2)清水组的叶小片中无O2释放,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KHCO3浓度为0.05ml·L-1时,两组实验的O2释放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光合速率不同,你____________(填“认同”或“不认同")此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
    (3)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拟南芥发现,与WT(野生型)相比,突变体t1和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如图2所示,不考虑叶绿体的运动),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三者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
    ①据图2分析,引起三者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不同。
    ②植物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据图2分析,t1和t2相比,光补偿点更高的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差速离心法 ②. KHCO3的浓度及对叶片的处理方式
    (2)①. CO2浓度低,此时叶小片的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或CO2浓度低,此时叶小片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0) ②. 不认同 ③. 甲组测的是叶绿体释放O2的速率(即总光合速率),而乙组测的是叶小片释放O2的速率(即净光合速率),有无呼吸作用消耗O2是二者O2释放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
    (3)①. 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分布数量 ②. t2 ③. t1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较多,t2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较少,因此,t2需要更强的光照才能达到光补偿点
    【分析】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产生)量,也称光合强度;呼吸作用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小问1详解】通常情况下,分离出细胞中的叶绿体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本实验中KHCO3的浓度不同,甲乙两组的叶片处理方式也不同,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KHCO3的浓度以及对叶片的处理方式
    【小问2详解】加入清水组的叶小片中无O2释放,原因可能是CO2浓度低,此时叶小片的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或CO2浓度低,此时叶小片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0)。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KHCO3浓度为0.05ml·L-1时,两组实验的O2释放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甲组测得的叶绿体O2释放速率为总光合速率,而叶小片中测得的O2释放速率为净光合速率,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有无呼吸作用消耗O2。
    【小问3详解】①分析图2可知,三者在向光面的叶绿体数目t1>t2>WT,引起三者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分布数量不同。
    ②分析图2可知三者在向光面的叶绿体数目t1>t2,t1和t2相比,t1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较多,t2叶肉细胞向光面的叶绿体较少,因此,t2需要更强的光照才能达到光补偿点,光补偿点更高的是t2。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食物热效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