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边读书边思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 。思考是件主动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时常有意而思之,主动提升这项能力,才能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①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由此可见,读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知,二是内化
③读而不思,则如闭门造车;思而无意,则会浅尝辄止
④其中关键在于“精”字。这个“精”并非反复多次,而在于深入仔细
⑤认知转向内化,要义便是阅读时要思考书中内容
A. ③②⑤①④B. ①③②④⑤C. ③②④①⑤D. ①③②⑤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诵经典诗文。请你和同学一起补写古诗文名句。
(1)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欣赏风景如画:这里有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______ ”;有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 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
(2)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感受哲思入怀:这里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 , ______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______ , ______ ”送友千里心相随的绵绵情意。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3.赏校园美景。下面是小语观察校园景物时写的一段随笔,请帮她完善。
秋光正好,微风不( )。秋日的校园因携手新学年而显得与他日截然不同。静谧的校园此时已色彩( )斓,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在这里,银杏金黄,如镶上金边;枫叶锦簇,似火一般烂( );天空蔚蓝,如水晶般澄澈……真是美不胜收。怀着对未来的( )盼,同学们背起新书包,精神抖擞,笑着跑着,奔向教室。
(1) 文段括号里的汉字怎么写?请帮她做出选择 ______
(2) 文段中加点的字怎么读?请帮她做出选择 ______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4.阅读经典,涵养心灵。阅读《朝花夕拾》,小语设计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请完成以下任务。
(1) 下面节选的是鲁迅“朋友圈”的一些内容,请把它补充完整。
鲁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阿长:哥儿,你可还记得① ______ (情节)。你当时接过书时的那个兴奋劲儿我可记得清清楚楚呢!
② ______ (人名):孩子,你还记得你们跑到三味书屋的后园折腊梅、寻蝉蜕,在我读书入神时画画吗?
父亲:有次你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迎神赛会,被我叫住背《鉴略》,你小子怎么还把这件事写成文章——《五猖会》了呢!
鲁迅回复父亲:我想借这件事警醒世人③ ______ 。
鲁迅:统一回复:谢谢大家惦念。让我忆起童年,不单有后园撒泼的快乐,也有扫兴背书的苦涩;让我忆起童年,④ ______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
(2) 同学们就阅读《<二十四孝图>》时的感受产生了争论:有同学认为,鲁迅是反对孝道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80字以内)
五、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5.论交友之道。阅读下面“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 为探寻“朋友”一词的发展,同学们查阅了资料,请结合文段内容及注释补全资料。
“朋”字最早见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如图),表示货币单位。据考证,商殷时期,产于南方海洋中的贝壳在中原地区人以为贵。因此,上古人以贝为货币,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①我百朋”的句子,其中“朋”的意思是 A ______ 。“朋”字的甲骨文描绘的就是两串贝相并联的样子,所以该字还引申为同类的意思。
“朋友”这一词语,最初的词义与现在略微有所差别。在《周易•兑》中有:“君子以朋友讲习。”唐代学者孔颖达就此句注释道:“同门②曰朋,同志③曰友。”也就是说,“朋”指的是同学,“友”指的是 B ______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已没有多大差别了。
(注:①锡:“锡”同“赐”,给予、赏赐。②门:跟师傅有关的。③志:志向、志愿。)
(2) 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人典故等,并就交友之道进行分享。请阅读对话完成下面小题。
小新:我分享“管鲍之交”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共事时,鲍叔牙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谦让管仲。在管仲落难时,鲍叔牙不惜牺牲自己的前程举荐管仲为相,甘心做管仲的助手,让我认识到与朋友交往要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小语:我阅读了《论语》“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两句话,让我认识到① ______ 。
小文:我想起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也想起了《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名言,我认识到② ______ 。
(3) 下表是中学生选择网友的标准统计情况,请根据统计情况发表对“中学生在网上能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这一问题的看法。
中学生选择网友的标准统计表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合欢,合欢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2) 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按要求赏析。
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赏析)
(3) 从语速、语气和重音角度为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4) 第③段和第⑧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这样写是否重复?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②祖国的大地山河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③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④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记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⑤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节选自于漪《往事依依》)
(1) 文章末尾说“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作者在选文中记叙了自己哪些“金色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① ______ 。
② ______ 。
③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我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3) 文章第③段中,写了印象深刻的两位国文老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两位老师讲课的特点和对“我”的影响两方面简要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夫志当存①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②。使庶几之志③,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④,虽有淹留⑤,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⑥。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①存:怀着,怀有。②凝滞: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③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④嫌吝:怨恨耻辱。⑤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⑥济:成功,实现。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把文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温故”和“知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4)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志向的重要性,试比较下面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八、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的开篇两句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此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C.诗中描写秋天的大海、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意境。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句通过神奇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阔气势。
(2)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九、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0.作文。
题目:餐桌前的谈话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600字左右。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1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通读可知,语段主要讲述读书需要思考的道理。③句是阐述读和思的关系,结合横线前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③句是对此的说明,应排第一;②句说明读书的两个层次,承接③句,应排第二;⑤句是对认知转向内化的说明,⑤句紧承②句,应排第三;①句是朱熹的读书观点,承接⑤的“要义便是阅读时要思考书中内容”,应排第四;④句是对①的“熟读而精思”的阐述,应排最后。所以正确的语序为:③②⑤①④。
故选:A。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做排序题一定要通读所有句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答案】【小题1】影入平羌江水流,回乐烽前沙似雪
【小题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答案:
(1)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2)回乐烽前沙似雪(注意“烽”的书写)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小题1】B
【小题2】C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第一处:指的是微风不干燥,应用“燥”;
第二处:表示色彩多样,应为“斑斓”;
第三处:表示颜色鲜明而美丽,应为“烂漫”;
第四处:表示殷切地希望,应为“企盼”。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根据平时的积累,可知“谧”读作“mì”,“簇”读作“cù”,“擞”读作“sǒu”,“奔”读作“bèn”。
故选:C。
答案:
(1)B
(2)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字音字形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4.【答案】【小题1】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寿镜吾先生,不要让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
【小题2】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理解及仿写句子。
①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因为不通文字,所以把《山海经》听成了“三哼经”。她深爱着鲁迅,为他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她怀念而感激。据此采用第一人称作答即可。
②由“三味书屋”“折腊梅”“寻蝉蜕”等信息可判断,这是发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那位先生便是寿镜吾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有戒尺却不常用,对学生宽容仁慈。
③《五猖会》一文,写在看迎神赛会之前,作者满心欢喜,对看会充满了向往。谁知,父亲却让作者背书。好不容易把书背出来,得以去看赛会。此时的作者却对看会兴趣索然,再也提不起兴致来。看会之前的欣喜与背书之后可以去看会的怅然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封建家长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要求句式、修辞、关联词语等形式基本一致,内容相关,加点句子运用“不单有也有“这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内容都是发生在童年时期,记录在《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仿写时注意以上两点即可。示例:不单有阿长送书的温暖,也有被父亲逼迫背书的无奈。
(2)本题考查辩论词。反方认为鲁迅是反对孝道,正方反驳时,需要准确把握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的真实态度。鲁迅反对的并不是孝道本身,而是封建孝道中那些虚伪、残酷的部分,比如“老莱娱亲”中老莱的做作和“郭巨埋儿”中郭巨的残忍行为。鲁迅倡导的是真诚、合理的孝道,他希望人们能够摒弃封建孝道中的糟粕,传承真正有价值的孝道观念。在反驳时,举出鲁迅不是反对孝道只是反对愚孝的事例即可,要简洁明了地指出鲁迅的立场,用不超过80字的篇幅清晰地表达观点。示例:我方认为,鲁迅并非反对孝道,他反对的是封建孝道中虚伪、残酷的部分,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他倡导的是真诚、合理的孝道。
答案:
答案:
(1)①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山海经》)②寿镜吾先生 ③不要让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④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的艰辛(不单有得到《山海经》时的欣喜,也有得知隐鼠死后的伤心)
(2)我方认为鲁迅不是反对孝道,只是反对患孝。如《二十四孝图》中说到郭巨埋儿意在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尽孝,但不要愚孝。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答案】【小题1】货币,志同道合,志向相同的人
【小题2】与朋友交往要学习对方的优点,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货币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的人
(2)与朋友交往要学习对方的优点 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
(3)示例1:我认为中学生在网上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从材料可以看出,超过30%的中学生网上交友注重人品等因素,说明中学生网上交友是比较理性的,用这样的标准是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示例2:我认为中学生在网上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学生以“凭感觉”“外貌”为标准交友的人数占以过了20%,不理性,非常表面化,而才华等,在虚拟的网络里是很难判断的。
示例3:我认为中学生网上交友要慎重,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少中学生网上交友以“人品、知识、才华”为标准,但这在虚拟的网络里是很难判断的,需要提高防范意识,慎重交友。
(1)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演变及理解。第一空,题目中“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意为,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第二空,题目中“君子以朋友讲习”句意为,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研讨学业,讲习道义;“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意为同一个老师门下的称之为朋,志趣相投的人称之为友。志,指志向和兴趣;“同志”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所以“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志向相同的人。
(2)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名人典故的理解与概括。第一空,“见贤思齐”的意思为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是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这两句从交友的角度来看,是告诉我们在交朋友时要选择益友,并向所交往的朋友学习对方的优点;第二空,朋友与陈太丘“期日中”,却“日中不至”,用元方的话说“则是无信”,即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就是不讲信用;《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可见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
(3)本题考查见解阐述。结合链接材料数据和讨论记录,围绕“交友要理性”“要慎重”等方面,做到有理有据即可。如:我认为中学生网上交友要慎重,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少中学生网上交友以“凭感觉”“外貌”为标准,这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上更易陷入交友陷阱。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初遇合欢树
【小题2】又见合欢树
【小题3】陌生
【小题4】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即可。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看到盛开的合欢花,“我”雀跃而出,心生欢喜;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可知人物情感是“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此时的合欢花是让“我”感到陌生;“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可知此时我的情感是“伤感”的。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联系“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从修辞的角度看,将“香气”付诸于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看,使用“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气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语言的表达富有诗情画意,形象可感,韵味悠长。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当时“我”站在窗前看着重病的母亲,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心疼。故“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应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表现母亲的病重与虚弱,从而传达出“我”内心的悲伤之情。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③段“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可知,这是描写“我”九岁那一年的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时的样子,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这是实写;第⑧段“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亲的不舍、眷恋与回忆;这段文字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结构上,呼应前文,前后照应,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
(1)①初遇合欢树;②陌生;③又见合欢树;④伤感
(2)示例一:“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3)示例: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语速放缓,“静悄悄”轻读,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4)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颇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第⑧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虚写。此时母亲生病在床,而“我”想象中的母亲脸色红润,重现活力。这两处描写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本文以“合欢”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写“我”九岁时在大院里看到合欢花,心中无比欢喜,五年后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对没有发现文中描写合欢而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时,“我”心情茫然;人到中年守护病床上的母亲时,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涌起悲伤之情。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7.【答案】【小题1】学生时代从一本石印本《千家诗》中感受到祖国大地山河的美丽非凡和四季风光的美不胜收,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小题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位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大声朗诵辛弃疾的词,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另一位代课国文老师教白话文时充满感情,深深感动了“我”,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①学生时代从一本石印本《千家诗》中感受到祖国大地山河的美丽非凡和四季风光的美不胜收,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如文中“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位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大声朗诵辛弃疾的词,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另一位代课国文老师教白话文时充满感情,深深感动了“我”,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老师朗诵着,进入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句话从动作描写的角度,生动地刻画了国文老师教辛弃疾词时投入的状态。“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在朗诵时的激情澎湃,从而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诗词中的情感,如“真是悲歌慷慨”,也侧面体现了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为下文“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讲课特点方面:教古文的国文老师喜欢大声朗诵,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诵方式,如教辛弃疾的词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情感。代课的国文老师教白话文时进入角色,用充满感情的朗诵和深深感动的神情,如“老师朗诵着,进入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学的感染力。对“我”的影响方面:教古文的老师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如“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代课国文老师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两位老师不同的讲课特点和对“我”的不同影响,共同丰富了“我”的学生时代,让“我”在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中都有所收获,突出了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读书的广泛意义。
答案:
(1)①学生时代从一本石印本《千家诗》中感受到祖国大地山河的美丽非凡和四季风光的美不胜收,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位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大声朗诵辛弃疾的词,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另一位代课国文老师教白话文时充满感情,深深感动了“我”,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2)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国文老师教辛弃疾词时投入的状态,侧面体现了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为下文“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做了铺垫。
(3)讲课特点方面:教古文的国文老师喜欢大声朗诵,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诵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情感。代课的国文老师教白话文时进入角色,用充满感情的朗诵和深深感动的神情,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学的感染力。对“我”的影响方面:教古文的老师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代课国文老师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两位老师不同的讲课特点和对“我”的不同影响,共同丰富了“我”的学生时代,让“我”在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中都有所收获,突出了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读书的广泛意义。
本文通过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和老师讲课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以及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多读书、读好书能让人成为志趣高尚的人,激励人们不断奋进。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习:复习。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笃,坚定;切,恳切;仁,仁德。句意: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此句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其中,“温故”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及礼仪习俗,“知新”是指温故的同时能从中“悟”到以前学习时没有领会到、理解到的新知识,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温故”而不思考,就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①句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强调一个人应当坚守自己的气节;②句的意思是: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强调一个人应当怀有高远的志向,而且要志向坚毅,否则就会变得平庸,没有出息。
答案:
(1)B
(2)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温故”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及礼仪习俗,“知新”是指温故的同时能从中“悟”到以前学习时没有领会到、理解到的新知识,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温故”而不思考,就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4)①句强调一个人应当坚守自己的气节;②句强调一个人应当怀有高远的志向,而且要志向坚毅,否则就会变得平庸,没有出息。
参考译文:
甲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人应该怀有高尚远大的志向,追慕先贤,并绝私情杂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即使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诗中虽描写了秋天的大海、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等景象,但诗人并非营造一种悲凉伤感的意境。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可以看出,诗人眼中的大海是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而不是悲凉伤感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意思。“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答案:
(1)C
(2)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答案】例文:
餐桌前的谈话 时间越来越紧,餐桌变成诊所,人人都是医生,张嘴就想治病。
我小升初考了全校第一,便总是害怕被别人超越,于是拼了命地学习,已经累得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了。我刚拿起筷子,爸妈就开始望闻问切了。
“果儿,你现在才初一,学习就这么拼命,到初三,再到高三,不得成了通宵学习?”爸爸意味深长道。
妈妈自然不会闲着,一抬嘴就噼里啪啦:“就是,你敢照镜子不?瞧瞧,面黄肌瘦的,都黑成熊猫了!一天到晚也不锻炼,恐怕之后走路都得扶墙。”
我不耐烦地搅着碗里的米饭,饥饿感瞬间被愤怒挤跑,不住地嘟囔着:“我要怎样你们才支持?我好好学习都要对我指手画脚,哪个成功人士不是这样熬出来的?”
一听我这样说,妈妈的声音比刚才高了很多:“你的意思是为了学习连身体都不要了?没了身体以后拿什么学习?就算学有所成,长大后哪家公司愿意要一个连风都能吹走的高材生?到时候我看你学的知识在哪儿发挥作用,回老家放羊都害怕羊把你放丢了……”妈妈越说越起劲儿,好像将饭桌变成了她的演讲台!
“你那么激动干什么?果儿,听爸说。”爸爸将妈妈从“舞台”上拉了下来,自己上场。“咱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爱惜身体,你能把自己想成那些成功人士,我很欣慰,可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
妈妈心急,爸爸平和,不都是看到了我的状态不佳?饭桌如诊所,我必须调整到最佳模式,才能继续追梦。
“五点起床,不行,太早了。”妈妈刚起了个头,爸爸接着道:“就是就是,放暑假就得轻轻松松的,养好身体,开学才有精力好好学习。”
我摇了摇头,表现得很坚定:“不,我可以做到。暑假是得养好身体,可还得查漏补缺,马上升初二了,学习时间长一点也不是坏事。再说了,每天的饭菜都快把我养成小胖子了,起早一点去锻炼有助于消化嘛!”
“哈哈,行,斗不过你这张嘴,那你得记住——起早是为了锻炼。”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治好了爸妈纠结我起床时间的这块心病,当医生可真累呀。
学习越来越紧张,爸妈的工作也越来越忙,饭桌已成为家里人沟通最多的地方,它就像一家神奇的心灵诊所,治愈着全家人的心病。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谈话”,限定了写作的内容应以对话的方式呈现;“餐桌前”限定了地点或情境,对话的主体首先考虑家人。“餐桌前”虽然限定了情境,但选材还是比较宽泛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发生在吃饭时的谈话都可以。再拓展一些,作者参与的谈话、听来的谈话也行。既然是“谈话”,应有一个话题,如谈学习,谈球赛,谈对未来的规划,谈奇闻趣事等,然后根据谈话的感受来确定表达的中心,可以是思想的启迪,也可以是情感的体验。本次写作,可以通过描写家人在餐桌前的一次谈话经历表现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一家人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性格,以及家人的情感关系。也可以通过描写作者听到的他人吃饭时的谈话,了解人情或表达思想受到的启迪、震撼。行文时,对话描写重在写对话的内容及对话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还要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对话的场景具有一定的美感,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这篇习作像一幕家庭情景剧,以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家庭交流过程。作者以餐桌上近乎争执的交流表明了父母对自己的疼惜,以自己强硬的态度据理力争展示出一个积极进取、不甘人后的优秀生心理。看似激烈,却轻轻化解,诙谐的语言展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惜。
11.【答案】【例文】
那一支春天的歌 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提着百花篮,悄悄来到人间。听!春天的音乐会开始了,春笋是个优秀的指挥家,春雨清脆的嗓音唱着好听的歌滴答滴答;春风弹琴沙沙沙沙;春雷鼓轰隆隆隆;春水鼓掌哗啦啦啦;滴答滴答、沙沙沙沙、轰隆隆隆、哗啦啦啦,春天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
春天的歌声飘到田野,小草从土里钻出脑袋,好奇地聆听着美妙的声音;麦苗也悄悄地钻出雪被,和春雨轻轻地低声谈心;歌声飘到桃园,让桃花笑红了脸,好像一个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小姑娘,微风吹过,他就翩翩起舞,红色裙子随风舞蹈。春天的歌声让一个个小喇叭似的杜鹃花穿上紫色衣裳,花瓣弯弯曲曲,犹如仙女的裙边。油菜花也不由得穿上他那金灿灿的衣裳来开音乐会,远远望去,像一大片金色的海洋…
春天的歌声唤来了可爱的小动物。我蹲在花丛中,发现一群群蚂蚁勤劳的搬着食物;成群结队的蜜蜂,呼扇着黄色的翅膀,嗡嗡地忙着采蜜;那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队的翩翩起舞。柳树扎着小辫看看天空。噢,原来蓝蓝的天空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了。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了,春来了!”
当春带着它的绿装,伴着她的艳衣;想潮一样涌来时,也能让人断魂。因为淅沥淅沥春雨与“清明节”来到人间,“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时正是祭祀和踏青的好时光。所以在春天里“清明节”也是丰富有趣的。就像杜牧的诗中写道:“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沉浸在思亲的悲哀中,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不过地球妈妈提醒我们:“尽量不要在大大小小的巷子路口烧纸钱,这样他的烟雾不但影响我的呼吸,余下的黑色废弃物也会把我艳丽的春装弄脏的。听你们说要去踏青,我的孩子小草吓的盖上厚厚的被子,不敢钻出来了,因为她怕疼啊!”
地球妈妈您放心吧!“清明节”我与爸爸、妈妈商量好了,我们一同为那些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烈士去扫墓。因为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是他们付出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您的耕耘给了我们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一定会爱惜美丽的环境。
春天的母亲就是地球,让我们去爱母亲春天,爱他那神神秘秘的美。在她的怀抱中,有和蔼的春风、温暖的春阳、热情的春雨,他们也都牺牲自己化作琴弦上的一个个跳动的音符“d、re、mi、fa、sl、la”…为人们谱写一曲曲美妙动人的春天赞歌。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选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名诗人汪国真的一首诗作《还有一支春天的歌》作为辅助材料,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大家带入春暖花开的美好意境,很有利于考生打开创作思路。
【审题立意】题干要求: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里面的关键词语是“春天”、“歌”,这两个词语都给人以心里愉悦感,写作选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感觉。
【思路创新】文题中“春天”,可以写它的原义:作为季节的春天;也可以写“春天”的比喻义和引申义:一种带给人心理的愉悦感。第二种思路更容易获得高分。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误区指南】写记叙文时,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出现“春天”这一关键词,以免跑题。
【例文点评】这是一面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天来临时,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好像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挂在我们眼前,而且这幅图画还充满着立体感。文章最后还联系环保主题,更是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提升了习作的思想高度。A.燥
斑
曼
祈
B.燥
斑
漫
企
C.躁
班
曼
祈
D.躁
班
漫
企
A.bì
cù
sòu
bēn
B.mì
zǔ
sòu
bēn
C.mì
cù
sǒu
bèn
D.bì
zǔ
sǒu
bèn
标准
人品
凭感觉
外貌
才华
知识
其他
人数比例
30.8%
21.4%
19.1%
17.0%
8.9%
2.9%
作者经历
① ______
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
③ ______
作者心情
欢喜
失望
② ______
④ ______
A.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B.传不习乎
习:指学习。
C.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D.慕先贤
慕:仰慕、追慕。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