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
B.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演员们能够多学习些演技,少做点哗众取宠的事。
C.目前,我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现状并不相符,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D.有些品牌的空调产品宣称能去除甲醛,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配置相关去除甲醛模块来完成,而这种模块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二、小阅读-课内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理解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5.“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6.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重点②: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8.请根据文章内容,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10.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两句话: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提问: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11.课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是一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个部分?
1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怎么分?各写了什么?
1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1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16.《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发展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
B项,“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
D项,“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来完成”。
故选C。
2.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
因为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所以需要有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必须把从时间中得来的理性认识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因为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并且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而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3.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结构的分析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总体而言,本文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首尾圆合。
首先看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采用了设问的方式,三问三答,第一问是总领,后两问是分说;再看结尾“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开头的设问相呼应。
开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与结尾“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相呼应,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主体。总体来看,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①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②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文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由文中“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一是对象不同,前者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是特点不同,前者以直接感受为特点,后者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三是内容不同,前者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四是形式不同,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后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5.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详解】本题考查对某一观点的理解的能力。
根据本文内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的是物质性,正确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的是唯物主义。而“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把思想寄托在独立存在的“世界精神”,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思想是在头脑里存在的。所以错误。
6.①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一分一总”式,可分三个层次。
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社会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知道文章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根据本文,大体可以明确本文是“总分式”,具体而言是“总—分—总”的形式。然后明确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接着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论述了两种飞跃,一个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到实践。
最后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论述了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7.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因为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所以需要有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必须把从时间中得来的理性认识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因为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并且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而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8.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感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等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反映联系、特点、内容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9.文章的标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而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因此,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根据其内容确定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文章开篇就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1)“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可见,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可见,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因此,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10.①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②语言特点:用词准确、严谨,逻辑严密。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并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第一句话讲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两句话承接开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
用词准确、严谨,如:中心语前的修饰词语“正确”,以区别于不正确;“先进阶级”,就现在来说,当然是无产阶级,这里也可以包括近代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
逻辑严密,如:“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即阐明了由精神到物质(第二次飞跃)、思想变为物质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这种物质力量即掌握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群众的巨大作用。
11.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具体论述“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过程;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联系实际,指明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其他分法亦可,言之有理便可)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并且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具体论述“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过程。指出认识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和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两个阶段,在这两阶段中,分别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联系实际,指明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内有许多同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12.作用是: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从表达效果来看,连续发问,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以三个问题的方式强调了回答的内容,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题的关系,问题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既是议论的中心论题,同时在内容上与后面的两个问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形成解说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包含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13.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概括地指明了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阐述第一个飞跃,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三层,从“这时候”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阐述第二个飞跃,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四层,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说明两个飞跃的关系,并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篇幅短小,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依据议论文的结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主要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依据语句的内容来看,第一个飞跃和第二飞跃是两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个飞跃之前为一层,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第二个飞跃之后为一层,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据此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阐述第一个飞跃,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三层,从“这时候”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阐述第二个飞跃,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四层,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说明两个飞跃的关系,并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14.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情节构思的作用。
开头连提三个问题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以三个问题的方式强调了回答的内容,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结构上,连续发问,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三个问题的关系,问题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既是议论的中心论题,同时在内容上与后面的两个问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形成解说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包含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15.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被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特别重要,是因为:第一,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第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再根据“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可知,第二次飞跃的产生原因是要把理性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再根据原文“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概括出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的原因即可。
16.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对于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第二段“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可知,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
据第四段“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正确的思想需要用实践来反复验证。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
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
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后作业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当堂检测题,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复习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