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第1页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第2页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达标测试,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鳝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其存君兴国
    (3)惠等哭,舆归营。
    (4)空以身膏草野。
    2.语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3.选出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4.句子翻译: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依据本文,《离骚》具有怎样的特点,体现出屈原的什么品格?
    二、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了铺垫。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在诗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屈原列传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司马迁认为其产生怨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
    (3)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4)《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选择类
    1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
    四、非选择类
    15.分析词类活用。《屈原列传》
    动词的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2)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 )
    (3)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 )
    (4)复释去张仪 ( )
    16.名词的活用
    (1)泥而不滓 ( )
    (2)蝉蜕于浊秽 ( )
    (3)其后楚日以削 ( )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9)屈平属草稿未定( )
    (10)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
    (12)吾属今为之虏矣( )
    18.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6)屈平既绌( )
    19.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__________________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
    (4)屈平既绌 __________________
    (5)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____________
    (6)齐与楚从亲 __________________
    (7)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
    20.动词的活用。
    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形容词的活用,请指出活用类型并翻译。
    ⑥邪曲之害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方正之不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举贤以自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明道德之广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短屈原于顷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阅读-课内
    22.对于屈原自沉汨罗而死的做法,历来就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23.文中写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对刻画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4.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是怎样表现屈原的这种精神的呢?
    六、微写作
    25.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这个人呢?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存:思念;
    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
    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2.C 3.D 4.(1)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5.“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的思想。
    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是不同的,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句意为: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2)句意为: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存:思念;
    (3)句意为: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抬。
    (4)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错。没有指责屈原不懂变通,不顺应时代的意思,是发出的疑问,有这样美好的品质,为什么还会被放逐。
    B.“含蓄批评屈原”错。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借渔父之口发出疑问,有这样高洁品质的人得不到重用,是为什么呢?是不愿向世俗妥协,不同流合污。
    D.“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错。原文没有表达出不同意的意思,原文“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是问屈原为什么不能小酌一杯,顺应时代?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议论属总结性评论”错。材料一选段不是总结性的评论,而是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当时楚国的现状,讲屈原是怎么被疏远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是怎样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会,一起;降,使……投降。
    (2)得分点:以,拿、让;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玷污;之,定语后置标志,“察察”和“汶汶”是定语,分别修饰中心语“身”和“物”,翻译的时候将定语放到中心语前面来。
    5.本题考查 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的思想,其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也是他高洁品质的体现。作者在叙事时直接出面说理,这是《史记》传记文中的变例,是创新。这类似于小说戏剧中的陌生化方法,议论打断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引导读者对正在发展的故事进行理性判断,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
    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岿然不动。面对李陵婉言劝降,苏武坦然而言,“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先是“不应”,而后是声色俱厉地“骂”;而李陵原与自己“俱为郎中”,且“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因此苏武对他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降,则以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拒绝: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诱下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忠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而宁死不屈。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淫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
    参考译文:
    (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6.A 7.D 8.D 9.(1)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都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10.《离骚》描绘寻常事物,而旨趣极高;事例浅近,而意义深远。诗中彰显了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文笔简约,优美含蓄。《离骚》体现出屈原高洁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能独立成句,排除BD;
    “天者/人之始也”是判断句,“父母者/人之本也”也是判断句,而且前面两大句结构一致,所以“父母者”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叙事诗”错误,《离骚》是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错误,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使”,令,让;“为”,制定;“伐”,夸耀。
    第二句,第一个“其”,他的,第二个“其”,他;“故”,所以;“称”,称许;“不容”,被动句,不被世俗所容。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分析人物品格特点的能力。
    先看《离骚》的特点。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意思是“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可以看出《离骚》彰显了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如“其文约,其辞微”意思是“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可以看出其文笔简约优美含蓄。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意思是“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再看屈原的特点。如“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意思是“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可以看出屈原具有高洁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11.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疑”“谤”。
    12. 离骚者 犹离忧也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注意书写的字词有:犹、谤、淫、怨诽、惨怛、芳、崇、。
    13.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迩”“混”“醉”“沐”“振”“谗”“谄”“蔽”“邪”“诽”。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B.“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C.“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
    D.“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故选A。
    15. 动词用作名词,识别力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1)“听”,结合“不聪”分析,应该是动词作名词,识别力。句意: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
    (2)“悲”,结合“余”“其志”分析,为动用法,为……悲伤。句意: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3)“存”“兴”,结合“君”“国”分析,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句意:他顾念君王,振兴国家,想要扭转危机。
    (4)“去”,结合“张仪”分析,“复”,又,再一次;“释”,释放。连在一起就是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把张仪放掉了。使动用法,使……离开。
    16. 名词用作动词,沾污 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泥”,本身是名词泥土,此处活用为动词,玷污。句意: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
    “蝉”,本身是名词,此处活用作状语,像蝉一样。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日”,“削”,削弱的意思,“日”为状语,一日日。句意:从那时起,楚国日益削弱。
    “祖”,是摹仿、效法之意,名词用作动词。“从容辞令”,指“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内、外”,结合“惑”“欺”分析,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句意: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17. zhǔ,动词,缀辑,撰写 zhǔ,动词,接连 zhǔ,动词,同“嘱”,嘱托 shǔ,名词,类,等辈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的实词的能力。
    (9)屈平属草稿未定,后面宾语是“草稿”,“属”意思是“连缀,写”。
    (10)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前面是“相随”,因此“属”意思是“接连”。
    (11)属予作文以记之,后面是宾语“予”,因此“属”同“嘱”,嘱托。
    (12)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是一个词组,我们这类人,因此“属”意思是“类,等辈”。
    18. “指”同“旨”,意旨 “灌”同“浊”,污浊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通假字可以从读音和字形两个角度考虑。如“指”同“旨”读音相同,是字音通假;“绌”同“黜”,是形近通假。
    19. “离”同“罹”,遭受。 “指”同“旨”,意旨。 “濯”同“浊”,污浊。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质”同“贽”,见面礼。 “从”同“纵”,合纵。 “被”同“披”,披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通假字可以从读音和字形两个角度考虑。如“离”同“罹”,“指”同“旨”,“濯”同“浊”等是读音通假,“被”同“披”是字形通假。
    20. 动词用作名词 听觉,听力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意思是: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屈平,屈原;疾,动词,痛恨;王,楚怀王;听之不聪,听觉不灵敏,这里指听不到、听不进(正确的意见);“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听”,动词活用作名词,作主语。
    21.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 品行不正的小人 ⑦形容词用作名词 端方正直的人 ⑧形容词用作名词 忠臣 ⑨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才 ⑩形容词用作动词 阐明 ⑪形容词用作动词 诋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邪曲之害公也”意思是“邪恶之人侵害公道”,“邪曲”本是形容词,此处做主语,应为名词,品行不在的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意思是“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方正”本身 形容词,此处做主语,应为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不欲求忠以自为”意思是“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忠”本是形容词,此处做宾语,应为名词,忠臣。
    “举贤以自佐”意思是“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贤”本是形容词,此处做宾语,应为名词,贤才。
    “明道德之广崇”意思是“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明”本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此处带了宾语,所以要活用为动词,阐明。
    “短屈原于顷襄王”意思是“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本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此处带了宾语,所以要活用为动词,诋毁。
    22.观点一:赞成。
    ①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被破的局面,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郭沫若)
    ②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他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③屈原之死留给后世一种永恒的精神。他自沉汨罗而死,但他为国为民为理想为美政的精神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灵魂中。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汗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长夜中的星光,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观点二:不赞成。
    ①屈原不死可以为楚国做更大贡献。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没有丝毫的怀疑,但死亡并不是他爱国的最好体现。当年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的都城,申包胥求救于秦,立于秦庭,昼夜哭,七天七夜不绝其声,借得秦师,收复楚国。但是屈原却投江自尽,没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屈原之死反映出他缺乏坚韧的战斗精神。从文中看,楚王昏庸,近臣奸邪,楚国在与秦国的斗争中渐趋衰亡。楚国处于这样危难的时刻,正需要屈原这样的贤臣坚持斗争,除奸佞,谏怀王,兴楚国,造福黎民。然而,他却因为一时的黑暗蒙蔽了光明而选择了死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选择了逃避,没有为自己的国家尽到自己最后一份责任。
    ③屈原活着,可以给后世留下灿烂的文化成果。正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才有了《史记》问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留给后世绮丽的诗篇。同样,屈原不选择死亡,完全可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璀璨的明珠。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对于屈原自沉汨罗而死的做法,历来就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即可。
    如赞成。放逐期间,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78年,秦国不断攻打楚国,楚国割让了上庸、汉北等地。白起更是在公元前278年,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都,楚顷襄王逃到了陈城,几乎亡国。看到家国破灭,在看到风烛残年的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绝望的屈原投河自尽。可以从爱国、永恒、信仰等角度分析,如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用死来表明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屈原之死留给后世一种永恒的精神等。
    如不赞成。虽然觉得能有以身殉国的勇气很厉害,但同时也觉得有些不妥当。不赞成这所谓的为了气节,为了国家大义就放弃生命的做法,不赞同他的做法,因为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楚王昏庸误国,这样的死不值得。以大局看,是不值得,三闾大夫投河报国忠心是可鉴,可是为了如此庸君这般,那真是糟践了他,他生为报国,可是他在楚国时已对楚国上下,楚国君王尽心效力,变法等,是楚国弃了他,负了他,他如此忠心就显得愚忠。屈原不死可以为楚国做更大贡献。
    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楚国处于这样危难的时刻,正需要屈原这样的贤臣坚持斗争,除奸佞,谏怀王,兴楚国,造福黎民。屈原之死反映出他缺乏坚韧的战斗精神等。
    23.秦、楚之间的斗争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是楚怀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误国之臣的话。这部分的叙事简明扼要,为后文提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的结论服务,批判的矛头直指昏君,反衬出屈原作为忠臣、贤臣的重要作用,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遭遇的强烈同情和极大愤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根本原因是楚怀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误国之臣的话。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写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反衬出屈原作为忠臣、贤臣的重要作用。批判的矛头直指昏君。抒发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强烈同情和极大愤慨。
    24.司马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①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②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司马迁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楚国强大时热爱楚国,而且在楚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楚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时热爱楚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一如既往地热爱楚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议论和纪实的方式集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圣君贤相”的理想。首先,司马迁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他在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插叙屈原被罢免之后楚国与他国之间的外交与战争,其中包括楚怀王如何被张仪说服与齐国绝交,楚怀王知道被骗后出动军队攻打秦国而失败,后来怀王在子兰的劝说下前往秦国最终死在秦国等等,因为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最终导致自己客死异地和楚国的衰败,可以说,楚国的一些列重大变故,均与楚怀王罢免屈原导致其身边没有一个像屈原一样的忠君爱国的贤相来辅佐他有直接重大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其次,司马迁还着意表现了屈原身上的另一高尚品质,那就是屈原不仅在楚国强大时热爱楚国,而且在楚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楚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时热爱楚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一如既往地热爱楚国。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国“造为宪令”,即使被贬斥流放,仍心系楚国,“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总是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楚国,以助楚国复兴强大,“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的拳拳爱国之心就是通过他的“存君兴国”思想集中表现出来的。
    25.示例:屈原一生胸怀大志,却因黑暗的乱世而屡遭流放不得志,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报国无门,最后在忧郁悲愤和绝望中抱石投江,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国舍身”的家国情怀最让人感动。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屈原是在坚持他“正道直行的精神”。屈原绝望中的坚守,举世污浊中的正道直行,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屈原的爱国主义超脱于时代,永恒于千古。因此,我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要评价屈原,首先就要在内心对屈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忠君爱国,高洁自守,正道直行。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也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天的我们要评价屈原,可以结合当下的家国情怀来评价屈原的爱国精神;也可以结合当下不改初心的理念来评价屈原的宁死不屈,清高自守;还可以结合眼前的创新意识来评价屈原的创新精神。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课时训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一课一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选择题组,小阅读-课内,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秀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第五部分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