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高中语文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小阅读-课内,填空题,非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3.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段进一步议论评说庄宗的盛衰。
B.本段运用对比,指出庄宗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C.本段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当朝者借鉴。
D.本段内容与前文的结论意义相同,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文章第三段论证了庄宗之悲剧性,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B.告庙:太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日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日:“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人/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在( )
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义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14.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二、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1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类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四、小阅读-课内
18.下面对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19.《伶官传序》推究庄宗得失天下,有很多事例可选,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何特点?为何要这样选材?
20.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21.《伶官传序》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效果?
2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23.对《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有人说其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你怎么看待?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简短评议。
五、填空题
24.重要字音
伶( )官 三矢( ) 仇雠( ) 逸( )豫 欤( )
六、非选择类
2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会盟而谋弱秦 ( )
(2)以愚黔首 ( )
(3)数十伶人困之 ( )
参考答案:
1.C 2.A 3.D 4.(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5.选段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论证,说服力极强。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以组”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系”,其前不可断,排除A、B。
“以成功”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告”,其前不可断,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错,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错,“岂独伶人也哉”具有讽谏当朝的含意,这是借古讽今,不能去掉。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理”,道理;“虽”,虽然;“岂……哉”,难道……吗。
第二句得分点:“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遗恨”,遗憾;“其”,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此处可以翻译成“一定”;“乃”,你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是叙述了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是叙述了庄宗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突出了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参考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
6.B 7.A 8.B 9.(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也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都是判断句,应在主语“梁”“燕王”后断开,排除A;
“此三者吾遗恨也”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代祭祀用肉,根据级别高低,用的规格是不一样的。最高级别的号称太牢,包括牛、羊、猪。次一级的是少牢,包括羊、猪。A项将二者搞反了。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即本源在于‘天命’”说法错误,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本源在于“人事”,而非“天命”。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逸豫”,安闲享乐;“自然之理也”,判断句,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2)得分点:“积于忽微”,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忽微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表被动,被溺爱的事物困扰;“岂”,难道。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10.D 11.C 12.A 13.(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
(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14.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李嗣源兵”是主语,“反”意思是反叛,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向京师”,“京师”作“向”的宾语,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C;
“庄宗至万胜”,“万胜”,地名,是“至”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年为一循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名是自己取的。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然”,然而;“独”,只有;“善”,善于;“俳”,滑稽戏;“佗”,别的,其他的;“过恶”,过错和恶行。
第二句中,“戏”,开玩笑;“负”,背叛;“何为”,宾语前置,干什么。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明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旨。此文作者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奢纵欲。本文中庄宗“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由此说明不能贪于享乐,宠信伶人。由以上分析可知,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好乐舞谐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的民间百姓中,很多人能唱他作曲的歌,被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乐官)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
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演杂戏受到重用,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义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义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下酒,愤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中值夜守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如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从皇后到诸王身边的侍从全都逃跑了。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乐官,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用乐器焚烧尸体。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
15.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如下:“逸豫”“祸患”“溺”。
16.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1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错误。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A。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主旨能力。
B.“不在于天命”分析错误,文章开篇就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由此可见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故选B。
19.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事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
此处选用这一故事,一者可与《新五代史》中关于庄宗的正史内容构成一种补充和印证关系,避免了将《新五代史》《唐本纪》中关于庄宗得天下的内容再写入本文,造成内容拖沓烦琐;二者该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庄宗“忧劳兴国”的过程。以这个事件作为本文的主要例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更好地为论证中心观点服务。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内容、作用的能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
20.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一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是因为“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本文只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所以从文体上看,本文没有必要详写“伶人”。
从写作的目的来看,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说,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反问,发人深思、揭示了写作目的,故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21.①例证法。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②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把握常见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效果如何。
《伶官传序》第一段即提出观点,即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紧随其后就举出庄宗得失天下这一历史事实作为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如庄宗受其父遗命激励,“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这是其得天下;如庄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是其失天下。这是例证法,一得一失都与“人事”有关,以此证明观点“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文章观点“盛衰……”本身就存在“盛”“衰”的对比,而文中在以庄宗为例之时,从“人事”入手,展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先扬后抑,使用对比论证: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这是对比论证。
22.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及论证手法的能力。
第一段中,由“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可知,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
第二段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晋王在临终时以三矢赐给庄宗,然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第三段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写出了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
在这两段中,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23.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重要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其观点也有历史进步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
24. líng shǐ chóu yì yú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伶”旧时指戏曲演员。读作“líng”。
“矢”读作sh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
“雠”chóu,仇人。
“逸”yì,据兔子善于奔跑会意,本义是逃跑。
“欤”y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25. 使……削弱 使……愚蠢 使……陷入困境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1)会盟而谋弱秦,意思是“聚会结盟商量使秦国削弱的办法”。弱:使……削弱。
(2)以愚黔首,意思是“来愚弄老百姓”。愚:使……愚蠢。
(3)数十伶人困之,意思是“几十个伶人就使他陷入困境”。困:使……陷入困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类,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秀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论证方法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