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4年4月9日凌晨,2024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多地上演。观测证实,日全食期间,电离层电子浓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这次日全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会造成地球温度明显下降B. 可能对无线电短波通讯造成一定干扰
C. 有机会看到完整的光球层D. 可同时看到美丽的极光
2. 日全食发生之时( )
A. 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B. 伦敦民众沉浸在日全食的黑暗中
C. 纽约的正午日影正在变长D. 墨西哥的日全食出现在西北方向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日全食发生时随着月球遮挡住太阳辐射,大气层高处的电离层也会发生一些相应变化,这暂时会对信号需经过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扰,另外,日食造成的降温不会很大,A错误,B正确;日全食期间,太阳光球层被月球遮挡,看不到完整的光球层,C错误; 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在北美洲多地上演日全食期间,不可能同时看到美丽的极光,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是在4月,故本次日全食发生之时,北京玉渊潭的樱花烂漫,故A项正确; 本次日全食在北美洲多地上演,伦敦民众不会沉浸在日全食的黑暗中,故B项错误;日全食发生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纽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正午日影变短,故C项错误:墨西哥主要属于西六区,北京时间(东八区)2024年4月9日凌晨,墨西哥时间为午后,距离日落时间尚早,此时太阳应该在西南方向,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左图是东非大裂谷带上某地一年内正午日影变化示意图。某位旅游者选择图中①-②时段赴该地旅游,之后继续前行,欣赏了湖面海拔774米、湖岸高崖峭壁、湖泊深度和储水量皆位居世界第二的坦噶尼喀湖。右图为非洲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游客旅行期间,该地( )
A. 地物正午日影逐渐变长B. 昼渐长夜渐短
C. 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D. 昼长小于北京
4. 坦噶尼喀湖是( )
A. 地壳断陷而成的构造湖B. 冰川消融而成的冰碛湖
C. 冰川侵蚀而成的冰蚀湖D. 熔岩堵塞而成的堰塞湖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结合东非大裂谷带上某地一年内正午日影变化示意图可知,①为秋分日(9月23日),②为冬至日(12月22日),该地处在南半球,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该游客旅行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B正确;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加后减小,日影先变短后变长,A错误;正午日影先朝南,后朝北,C错误;昼长大于北京,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题干描述,湖岸高崖峭壁,说明湖泊是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断陷而成的构造湖,A正确;冰碛湖、冰蚀湖、堰塞湖河岸不会呈现出高崖峭壁,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左图为“薄饼岩”景观图,下右图为新西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 )
A. 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B. 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
C. 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D. 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
6. “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C.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外力侵蚀D. 内力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属于消亡边界,再由图中新西兰南岛上山脉走向,可以判断板块碰撞挤压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材料,“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的。其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经历沉积作用形成硬石灰岩和软砂岩,之后由于受到板块挤压,地壳产生抬升作用,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受到地表外力的侵蚀,才形成图示景观。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薄饼岩,又称千层石岩,形成于3千万年前。成千上万年以来,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多层区域。地震活动让海底水平线上升并最后干枯。而那些慢动作的艺术家——雨和风,开始侵蚀软砂岩。最后数以百计的地层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如同巨大的层层薄饼。
推覆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读某推覆构造示意图(下左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7. 右图中表示飞来峰岩石形成过程的是( )
A. f→甲B. a→丙C. d→丁D. e—戊
8. 飞来峰景观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 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B. 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 岩层断裂—垂直上升—外力侵蚀—推移上覆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右图甲为岩浆,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乙;岩浆喷发到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丙;岩浆岩出露地表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丁;沉积岩丁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戊;变质岩戊经过高温融化,形成新的岩浆甲。从左图中看出飞来峰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因此它为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等地质作用形成。结合右图,沉积物经过d过程形成丁,d为固结成岩,丁为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从飞来峰的岩层序列及形态看出,该岩体实际是左侧岩体的一部分,上面的岩体是左侧褶皱构造的一翼,受水平推力向右侧位移了,因此推测该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水平挤压导致岩体褶皱变形,并且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发生岩层断裂。后来断裂岩层被推移上覆到右侧不动岩层之上,再经外力侵蚀形成飞来峰的景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区域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 )
A. 奥陶纪后,泥盆纪前B. 志留纪后,石炭纪前
C. 泥盆纪后二叠纪前D. 二叠纪后,白垩纪前
10. 依据图中信息判断,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
A. 向斜山B. 背斜山
C. 向斜谷D. 背斜谷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花岗岩的岩浆没有穿过最年轻的K白垩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在白垩纪之前;穿过了二叠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二叠纪之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AB剖面处经过一个山峰,从断层看,AB剖面线经过的地层岩龄为中间新两翼老,由此可知剖面线AB处的地层为向斜,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年龄的先后顺序,从古至今,依次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为某玄武岩地貌景观。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玄武岩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岩石圈B. 地壳上部C. 上地幔D. 地壳下部
12. 塑造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B. 岩浆的喷出和冷凝
C. 风化和流水侵蚀D. 沉积和固结成岩
13. 根据侵蚀程度的差异,图中不同地貌单元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
B. 台地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
C. 尖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
D. 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
【答案】11. C 12. C 13. A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2题详解】
由材料"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可知,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台地、平顶山、尖顶山是在风化和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C正确。图中没有流水堆积地貌,A错误。岩浆的喷出和冷凝属于内力作用,B错误。沉积和固结形成的是沉积岩,D错误。所以选C。
【13题详解】
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因此图中地貌单元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 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地貌、“V”型谷、河流上的瀑布等。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阶地等。
博格达山脉位于中国新疆中部,属北天山东段,东西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界山。下图示意博格达山脉区域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与地质构造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区域曾经发生的主导性地壳运动是( )
A. 彼此分离扩张运动B. 水平挤压碰撞运动
C. 垂直上升运动D. 垂直下降运动
15. 推测图中甲地可能为( )
A. 断陷盆地B. 熔岩台地C. 峡谷地貌D. 冲积平原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图文可知,博格达山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呈东西走向,沿南北方向来看,中心岩层为石炭纪地层,岩层老,由中心向南、向北两翼岩层逐渐变新,整体呈背斜构造,博格达山脉属于水平挤压碰撞运动形成的褶皱山脉,水平挤压碰撞运动也出现了一些上升和下降的隆起、凹陷运动或断裂活动,但主导性地壳运动是水平挤压碰撞运动,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地表岩层为二叠纪地层,周围为比它时代老的石炭纪地层,由此判断,甲地周围断裂上升,侵蚀较多,出露较老岩层,中部断陷下降,侵蚀较少,地表仍为较新岩层,因此甲地应为断陷盆地,A符合题意;熔岩台地是由岩浆喷发后形成的平坦地形,与图示区域的地质构造不符,排除B;峡谷地貌一般是由河流侵蚀等作用形成的开放谷地,从岩层分布来看,甲地为封闭地形,排除C;冲积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而甲地位于博格达山脉之中,排除D。故选A。
【点睛】断陷盆地是由两条性质相同的岩层之间相对下降的断块而形成的。一般倾向相向的高度角50~90°,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或形成断陷盆地。但断陷盆地一般规模比地堑大,形状也不相同。造成地堑的断层,两侧可能是正断层,也可能是逆断层。
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 )
A. ①处岩层沉积时间早于煤层B. ②处断层适合修建大型水库
C. ③处岩溶通道易发育地下河D. ④处岩石因变质作用而形成
17. 甲处海拔较低的原因是( )
①岩浆活动剧烈②岩层抗蚀力弱③位于断层下降一侧④风力侵蚀强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6. C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处岩层呈层理构造、为沉积层,位于煤层上方,沉积时间晚于煤层,A错误;②处有断层,地质结构不稳定,不适合修建大型水库,B错误;③处有石灰岩,石灰岩易被水溶蚀形成岩溶通道,从而易发育地下河,C正确;④处岩石是石灰岩,主要是是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岩层抗蚀力弱,容易被侵蚀,导致甲处海拔较低,②正确;读图可知,甲处位于断层下降一侧,导致甲处相对下降,地势降低,③正确;岩浆活动剧烈与甲处海拔较低无关,①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风力侵蚀较弱,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区域①②③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④③②①B. ③②①④C. ③②④①D. ①②③④
19. 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主要是因为泥岩层( )
A. 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B. 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
C. 形成时的侵蚀作用强D. 形成后的堆积作用弱
20. 推测该区域经历的地壳抬升次数至少有( )
A. 1次B. 2次C. 3次D. 4次
【答案】18. B 19. A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沉积岩层“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的岩层沉积规律,可推知③岩层比②岩层形成早,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早。根据“侵入者形成晚,被侵入者形成早”的岩层形成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岩层入侵了①、②、③岩层,可推知④岩层形成最晚。故四类岩层按照形成早晚排序依次为③②①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沉积岩层的厚度大小,主要与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强弱和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弱有关。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可能是因为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沉积物厚度小,也可能是因为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岩层厚度减小。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泥岩层呈水平状分布,没有侵蚀面存在,而黄土层地表崎岖不平,有侵蚀面存在,说明形成后泥岩层没有遭受明显的侵蚀作用,而黄土层形成后反而遭受了较强的侵蚀作用,只可能是泥岩层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区域地壳抬升会造成侵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侵蚀面,侵蚀面的数量与地壳抬升次数相同,即一个区域有多少个侵蚀面就反映出该区域经历了多少次地壳抬升。结合图示信息,图中有3个侵蚀面(其中页岩表层的侵蚀面因为断层而错位,属于同一个侵蚀面),由此推测该区域至少经历了3次地壳抬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为无坝引水工程。岷江江心所筑分水堰称为鱼嘴,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合理,并且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进水能力时,水和沙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大大提高了防洪抗旱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李冰父子采用火烧岩石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凿穿玉垒山,开通宝瓶口,引水入成都平原。以上处理岩石的方法所蕴含的原理类似于( )
A. 风化作用B. 侵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
22. 鱼嘴通过“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达到防洪抗旱的良好效果。关于内江分流占比及主要成因正确的是( )
A. 丰水期分六成,河床较深B. 枯水期分六成,河床较深
C. 丰水期分四成,河道较窄D. 枯水期分四成,河道较窄
23. 都江堰工程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进入成都平原的泥沙量较小的原因是( )
A. 飞沙堰将泥沙阻挡在内江一侧B. 内江位于凹岸,表层水流入,含沙量小
C. 内江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D. 在宝瓶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在内江沉积
【答案】21. A 22. B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火烧岩石,用冷水浇,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解破裂。这一过程体现的原理,类似于物理风化作用,A正确;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都需要外力的参与,材料中没有显示有外力作用,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都江堰工程服务于成都平原,由内江入平原的水量应丰水期较少、枯水期较多,才更有效发挥其丰水期防洪作用和枯水期灌溉的作用,故内江分流占比丰水期分六成、枯水期分四成不符合都江堰的作用,A、D错误;丰水期内江分流占比较小,丰水期分四成,且内江水流量较小,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侵蚀河道,河道较宽,C错误;枯水期岷江水量较小,水位下降,内江河床较深,分流较多,故枯水期分六成,河床较深,B正确。故选B。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外江位于凸岸,内江位于凹岸,根据弯道环流原理,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泥沙在外江一侧淤积,因此内江河道泥沙少,A错误,B正确;内江水流速度快,泥沙搬运能力强,结果会导致泥沙进入平原多,不符合题意,C错误;宝瓶口较狭窄,河流流速较快,不利于泥沙沉积,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凹岸、凸岸一般同时出现在河流发育的中后期,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落差小的河段。河流凹岸、凸岸的流水作用不因半球位置而改变,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图所示景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是一种特殊的雅丹地貌。俯瞰可见有一圈圈岩石整齐排列,被形象地称为“土星环”。环内有新月形沙丘侵入,如同天上的星际与星云。完成下面小题。
24. “土星环”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B. 风力堆积C. 冰川侵蚀D. 流水堆积
25. 该地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 岩浆岩褶皱B. 岩浆岩断层C. 沉积岩褶皱D. 沉积岩断层
26. 推测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流水堆积—内力抬升—风力侵蚀—水平挤压—风力堆积
B. 风力堆积—水平挤压—内力抬升—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内力抬升—流水堆积—水平挤压—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水平挤压—内力抬升—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答案】24. A 25. C 26. D
【解析】
【2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景观是一种特殊的雅丹地貌,由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该地为雅丹地貌,主要岩石类型应为沉积岩;该地岩石呈环状整齐排列,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应该是岩层受到挤压后呈现出明显弯曲变形而后差异风化的结果,由此判断该地主要地质构造为褶皱。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沉积岩岩层受内力作用(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后经内力作用被抬升至地表,受到风力侵蚀,不同岩层抗风蚀能力不同,形成一道道环状地貌,后期表面受风力堆积影响,形成新月形沙丘。因此,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为流水堆积、水平挤压、内力抬升、风力侵蚀、风力堆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鸡冠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属于天然石灰岩溶洞,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洞穴旅游景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下列地貌与鸡冠洞形成原因类似的是( )
A. 波德平原B. 黄土高原C. 路南石林D. 长白山天池
28. 鸡冠洞这类洞穴在长江以北地区罕见,主要是由于长江以北地区( )
A. 没有石灰岩分布B. 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C. 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D. 受人类活动影响,破坏严重
【答案】27. C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鸡冠洞属于天然石灰岩溶洞,是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波德平原的形成主要受冰川作用影响,A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B不符合题意;路南石林是受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与鸡冠洞形成原因类似,C符合题意;长白山天池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积水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题详解】
鸡冠洞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需要活跃的流水(地表或地下径流)作用和可溶性岩石。长江以北地区并非完全没有石灰岩分布,排除A;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溶洞地貌发育,排除B;长江以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不利于溶洞的发育,这是在长江以北地区罕见溶洞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对溶洞形成影响有限,人类活动对溶洞的破坏作用南北差异不明显,排除D。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 青藏高原B. 黄土高原C. 云贵高原D. 内蒙古高原
30. 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 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 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 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 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答案】29. A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三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海拔高,冰川广布。
盐津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脉北部斜坡地带,县城建在横江深切的峡谷中,被誉为“峡谷岩城”,又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县城”。县城房屋沿江而建,一边是高耸的峡谷,另一边是河流,下部为镂空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高脚楼”。下图为盐津县城“高脚楼”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1. 盐津县城面临的最大威胁是( )
A. 台风和洪水B. 地震和火山C. 崩塌和滑坡D. 凌汛和寒潮
32. 盐津县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为( )
A. 开凿两侧的山体,扩展发展空间B. 向外搬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C. 进一步加固房屋,减少灾害影响D. 建设跨河大桥,增加城区联系
【答案】31. C 32. B
【解析】
【31题详解】
盐津县地处乌蒙山脉北部斜坡地带,县城建在横江深切的峡谷中,两侧高山林立,降水较多且集中,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紧邻陡坡,一旦发生这些地质灾害,就会给盐津县城带来严重破坏,C符合题意;盐津县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居内陆,受台风影响小,排除A;盐津县所处地区近现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排除B;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当地河流无结冰期,因此没有凌汛现象,排除D。故选C。
【32题详解】
开凿山体难度大、工程量大,且易导致山体不稳定,增加地质灾害发生概率,A错误;盐津县城所在区域自然灾害多发,且盐津县城受峡谷限制,缺乏持续发展的空间,向外搬迁是最适宜的发展方向,B正确;进一步加固楼体并不能满足城区日益增长的用地需求,C错误;建设跨河大桥能够增加河谷两侧城区的联系,但为城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限,也无法避免自然灾害对盐津县城的不利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地区建设“高脚楼”的目的:东南亚地区在河面上建设“高脚楼”主要是为了防水防潮;我国云南傣族人民建设“高脚楼”主要是为了防潮防虫;而盐津县城建设“高脚楼”主要是为了支撑固定楼体和方便泄洪。
构造地貌是指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该岛屿上乙、丙两城市之间由中国修建的一条高速铁路于2023年10月17日正式开通运营,先进的高铁技术和舒适美观的车辆赢得了岛上居民的高度赞誉。完成下面小题。
33. 甲地的构造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
A. 褶曲构造地貌B. 火山构造地貌
C. 断层构造地貌D. 板块构造地貌
34. 乙、丙两城市间的高铁线路可能较多地采用了( )
A. 桥隧相结合的展线方式
B. 之字形盘山的展线方式
C. 垂直于等高线的展线方式
D. 沿山麓平地的展线方式
【答案】33. B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图示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陆地形态判断,该岛屿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该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图中甲地附近等高线闭合,地形大致呈锥状,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地貌,因为该地貌是局部地貌,尽管其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但不太可能是板块构造地貌,B符合题意,排除D;从形态上看,甲处地貌与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不同,排除AC。故选B。
【34题详解】
高铁对速度要求高,不可能采用弯曲度大的之字形盘山的展线方式和坡度大的垂直于等高线的展线方式,排除BC;读图可知,丙地并不位于山麓地带,因此乙、丙两城市间的高铁线路较多地采用沿山麓平地的展线方式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读图可知,乙、丙两城市之间起伏较大,为了线路相对平直、平缓,应该遇到河流或其它交通线路采用桥梁形式,遇到坡度较大的山地应采用隧道形式,因此乙、丙两城市间的高铁线路可能较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展线方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高速铁路的基本特征:高速铁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中的“高处不胜寒”蕴含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完成下面小题。
35. 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图中最能体现“高处不胜寒”的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36. 影响乙、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大气逆辐射C. 地面辐射D. 大气辐射
【答案】35. A 36. B
【解析】
【35题详解】
“高处不胜寒”主要是因为随着高度升高,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甲地位于海拔5000米的高空,距离地面最远,获得的地面辐射最少,最能体现“高处不胜寒”,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6题详解】
乙地位于海拔5000米高地,丙地位于低海拔的地面。乙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丙处位于近地面,大气逆辐射相对较强,保温作用较好,气温较高。所以影响乙、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逆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
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能够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具有高反射率,自身具有高红外线发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一种功能性材料。目前热反射涂层材料多用于覆盖沥青路面。下图 示意沥青路表面热反射涂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 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沥青路表面和热反射涂层的变化分别是( )
A. 孔隙变大,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B. 孔隙变小,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强
C. 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增强D. 孔隙变小,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
38. 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的原因是( )
①维护成本偏高②影响行驶安全③加剧热岛效应④增大城市温差
A. ②④B. ①②C. ①③D. ③④
【答案】37. A 38. B
【解析】
【37题详解】
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孔隙变大,涂层磨损变薄,涂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变弱,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A正确,B错误;路面变得粗糙后,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CD错误。故选A。
【38题详解】
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后期维护成本高;路面光滑,影响行车安全,①②正确;热反射涂层可以减少路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路面气温,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白天,反射涂层使路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少,气温低;晚上,由于涂层的保护作用,散热少,气温下降少,城市昼夜温差小,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气候变暖,气温逐年上升,同时能源消耗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开发出能令被涂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降温效果的隔热节能涂料,已成主流趋势。
如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39. 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 丙处气压比甲处高B. 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 丙处气压比丁处低D. 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40. 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A. ③气流比较湿润B. 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丰沛降水
C. 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 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41. 若此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A. 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B. 乙处天气以阴雨为主
C. ③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D. 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答案】39. B 40. D 41. C
【解析】
【39题详解】
根据题意:M线代表地球表面,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丙处气压比甲处低,A错误。甲处气流上升,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乙处气流下沉,气温低,气压高,B正确。丙处气压比丁处高,C错误。甲处气温比丙处高,D错误。故选B。
【40题详解】
若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则甲为赤道附近,形成赤道低气压带,C错误;乙为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④气流为赤道附近上升气流,与我国夏季降水无关,B错误;③为信风带,较为干燥,A错误;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下沉气流有关,D正确。故选D。
【41题详解】
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图中甲为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乙为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为高压,以晴朗天气为主;③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较为温暖湿润;④气流由地面流向高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42.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图示季节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受中纬西风控制→湿润多雨B. 乙地:受中纬西风控制→湿润多雨
C. 甲地:受低纬信风控制→湿润多雨D. 乙地:受低纬信风控制→干燥少雨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气压带位于纬度30°附近,应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侧风带的风向为东南风,南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基础知识可知,其北侧应为东南信风带,南侧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甲位于东南信风带西海岸,受大陆吹向海洋的信风影响,多干燥少雨,AC错误;乙位于大陆西岸的盛行西风带,受由海洋吹向大陆的西风影响,湿润多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到新西兰进行研学旅行,到达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以后,发现郊区有很多用于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当地人说“大风车”能够在一年中这个季节提供更名的电力。图示意新西兰及惠灵顿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 与水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势有( )
①清洁,无污染②可再生③地理适应性强④发电站建设周期短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44. 新西兰最强的盛行风是( )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45. 材料中当地人所说的“这个季节”及风力最强的原因分别是( )
A. 春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B. 夏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C. 秋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D. 冬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答案】43. B 44. D 45. D
【解析】
【43题详解】
风电和水电都是清洁无污染,且可再生,①②错误;风电相对水电的地理的适应性强,发电站建设的周期短,投产快,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4题详解】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影响明显,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5题详解】
冬季冷高压势力最强,AC错误;夏季,南北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错误;冬季,由于受极力冷高压影响,导致南北的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新西兰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强劲西风影响更显著;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
46. 下图是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时B. 昼长上海大于广州
C. 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D. 黄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风向均在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右偏形成,因此该图为北半球俯视示意图,图中①带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当赤道低气压带(①)在北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至最南位置,最有可能为1月份,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或南半球夏季。1月份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日点(1月份),公转速度较快,排除A;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向北昼越短,因此昼长上海小于广州,排除B;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强,降水丰富,处于湿季,因此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C符合题意;北半球冬季,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少,正值枯水期,排除D。故选C。
二、综合题:3道小题,共31分.
4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龙山大峡谷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湘、鄂、渝三省区交界之地。该峡谷两岸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两百多个洞穴。其中的一处山洞被当地人称为“风洞”,其内最大风速每秒可以达到21.4m,并生成有规律的“呼吸”。清明节后和重阳节后,洞口风向会发生转变。下图示意“风洞”剖面结构。
(1)结合图示,说明石柱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清明节后和重阳节后C处空气运动方向变化的原因。
【答案】(1)在石灰岩地貌中,钟乳石、石柱、石笋都是碳酸钙长期沉淀形成的;从上往下挂沉积形成钟乳石;从下往上长沉积形成石笋;钟乳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2)清明后,气温回升,洞外的气温高于洞内,气压洞外低于洞内,风由洞内吹向洞外;重阳节后,气温下降,洞外温度低于洞内,气压高于洞内,风由洞外吹向洞内。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乌龙山大峡谷景区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获取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示区域石灰岩广布,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中洞穴是典型的流水溶蚀地貌——溶洞,溶洞形成后,地表水经过下渗到达溶洞顶部,水在下落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含在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变成碳酸钙而沉淀下来,从而逐渐形成钟乳石、石笋、石柱,这个过程大致是: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经石灰岩形成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流水从山洞滴落前分解出碳酸钙沉淀在洞顶逐渐形成钟乳石;落到洞底的水滴分解出碳酸钙沉淀逐渐形成石笋,随着时间推移,钟乳石和石笋长度逐渐增长,最终两者对接形成石柱。
【小问2详解】
题意指明的解题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当地地处湘、鄂、渝三省区交界之地,清明后(春季),当地洞外气温回升较快,而洞内不能直接接收到太阳辐射而增温慢,洞外的气温高于洞内,从而产生冷热不均,洞外因较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洞内因冷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风从较低处的c处洞穴由洞内吹向洞外;重阳节后(秋季),当地洞外气温比洞内下降较快,洞外温度低于洞内,从而洞内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洞外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洞外气压高于洞内,风从较低处的c处洞穴由洞外吹向洞内。
4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宁夏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下面图甲为宁夏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质作用示意图。
(1)试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
(2)请你简析图示地区从山麓到湖沼沉积物颗粒变化的一般特点及原因。(提示:可从A、B两地各自对应的不同的流水作用角度来阐述)
【答案】(1)从内力(地质构造)来说,宁夏平原两侧岩块相对上升,中部岩块下陷,形成地堑谷地;从外力来说,中部地区受流水沉积作用(宁夏平原有黄河穿过,河网密布,流速减慢,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最终形成宁夏平原)。
(2)特点: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河流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比重大的搬运物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搬运物后沉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银川平原和周边区域地质作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表明,宁夏平原形成原因应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从内力作用来看,地质剖面图显示,宁夏平原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地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谷地;从外力作用来看,图中显示宁夏平原有黄河穿过,河网密布,河流进入该地,流速减慢,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等高线疏密变化可知,由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地形坡度逐渐变缓,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流速会逐渐降低,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49. 图为某河段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河流两岸的地貌特征,说明河流对河岸形态的影响。
(2)指出图中聚落的分布特征,说明该聚落选址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地貌特征:河流凸岸地势平坦,凹岸地势陡峭。影响:凸岸河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2)聚落集中分布在河流凸岸。有利条件: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凸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能提供农副产品;利于聚落建设、发展。
【解析】
【分析】该大题根据图中信息,设计两个小题,涉及河流侵蚀、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埋、河流对聚落的分布和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实践运用。
【小问1详解】
观察图可知,右岸为凸岸,地势平坦,是由于河流流速慢,泥沙沉积,经过很长时间堆积形成的;左岸为凹岸,地势较高且陡峭,落差大,为侵蚀岸,原因是河流流速较快,不断侵蚀,导致岩石等脱落,地势逐渐陡峭。
【小问2详解】
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凸岸,主要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用耕作,在河流边上,取水用水方便,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生产用水,都可就近使用;且河流可以为交通提供方便,对内对外方便运输和联系,平坦的地势给聚落的集聚带来更多的可能,更利于发展。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A佳教育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